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记者手记:一家公立医院如何演变为“地下”银行

记者手记:一家公立医院如何演变为“地下”银行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于 2024-06-15 18:52:1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辰溪县人民医院。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摄

2024年5月29日,我发表了一篇题为《租下县人民医院40年:“改制”、集资与中途退场》的稿子,写的是湖南辰溪县一家公立医院的改制风波。

辰溪县人民医院改革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医院资金短缺、设施陈旧、人才流失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县政府财政吃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有限。医院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一位当年参与医院改革的人士告诉我,政府当时连160万元也拿不出来,“我估计今天很多人在骂,但当时是没办法的办法”。

从接手的人来看,报道的主角滕、米二人确实是合适的人选。滕树良当过医生、做过县长、“下过海”、开过医院。米晓慧又拿下了门诊大楼的一块地。对医院来讲,与他们合作,解决了管理与后续发展的问题。

2002年,辰溪县人民政府将县人民医院租赁给滕树良和米晓慧,租赁期限为40年。

但很快,钱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位官员告诉我,公立医院不能抵押,滕、米二人没钱周转,县政府又拿不出钱来,银行也只能支持800万元,没有别的资金来源。

滕、米最终选择了社会集资的方式去盘活医院。从医院开具的借款收据来看,有很大的隐瞒性。收据盖的章是辰溪县人民医院,签字的却是滕树良和米晓慧,很多人并不清楚医院已经出租的事实。利用这种信任,滕、米二人将医院变成了社会集资的工具。

一位参与过县人民医院改制的官员向我反思,辰溪县人民医院之所以发生问题,监管有责任。从县审计局的审计结果来看,当地政府并非不清楚滕、米二人的社会集资行为,但并没有及时制止。这导致了更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将钱借给人民医院。

一个细节是,不少公职人员也牵涉其中。据我了解,这些公职人员少则投入了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我问其中一位官员,普通人不知道县人民医院被出租,连你们也不知道吗?不怕有风险吗?他对我说,借条上盖的是人民医院的章,医院怎么也跑不了。他还给我算了笔账,以1分的月息来算,8.5年本金就能翻番。

贪婪让胆大者纷纷入局。他们不仅自己存,还动员亲戚、朋友入场,很多人将整个家当都押了进去。就这样,辰溪县人民医院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地下”银行,前后累计集资10亿余元。

滕、米二人的雪球越滚越大。直至遇到政策转向。2022年,辰溪县卫健局发布了解除合同通知书,其中引用了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705条规定:“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

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在面对问题时的决断力,有人认为滕、米二人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也有一些网友质疑契约精神和履约精神,以及政策制定之初的考量不周。

辰溪县人民医院的租赁事件,是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说回采访本身,这是一桩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想找到当事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涉及当地政府和县人民医院,哪一方都不愿意开口,就如一位受访官员所言,“接受你的采访我冒着很大的风险”。

采访没有捷径,唯一可靠的是时间的积累。

从采访A到认识B,经B介绍再找到C……就这样,我几乎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人,包括官员、医生、滕、米二人的好友,包括滕树良女儿,超过20位受访者。这段困难的采访让我乐此不疲。我疯狂地打电话约见各种当事人,直至留下三十多个小时的录音。出差回来后,我和编辑张玥说,这是我做过最累的一次采访。

南方周末多年积累的社会声誉也帮助了我。一位官员在采访结束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祝你工作快乐,我内心非常尊敬南方周末”。因为这份信任,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直面问题,并相信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电子垃圾三件套,捞了中国男人几百亿?
看不懂,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笑话我们”
什么才是加州硅谷清华学霸杀妻案的真相?
“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 反诈大使演员朱时茂遭诈骗

24小时讨论排行

会见梅尔茨 王毅提起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
“大而美”法案通过了,特朗普大胜,美国大败
印度花巨资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桥 7工程师遭解雇
承认当年赴美签证有问题,但马斯克永远是马斯克
金正恩看在俄作战士兵影片时落泪 俄朝合作换回什么?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美国最高法院:允许将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苏丹
俄海军副总司令在指挥所阵亡,乌方袭击细节披露
美解禁大飞机发动机对华出口 能换来中方稀土让步?
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或许是民主党最后的希望
各国8月1日开始交关税,川普:税率最高70%
日本前首相谈美加征关税:哭闹的小孩儿
“反诈大使”朱时茂自曝一天两遇骗局 被骗走2000元
美国迈向250 七月四日如相问,你是哪种MAGA人?
坠楼机长妻子:丈夫出事无人通知 最后一眼都没见到
英国F-35B战机因故障滞留印度 被当地旅游局“征用”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记者手记:一家公立医院如何演变为“地下”银行

南方周末 2024-06-15 18:52:17


辰溪县人民医院。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摄

2024年5月29日,我发表了一篇题为《租下县人民医院40年:“改制”、集资与中途退场》的稿子,写的是湖南辰溪县一家公立医院的改制风波。

辰溪县人民医院改革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医院资金短缺、设施陈旧、人才流失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县政府财政吃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有限。医院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一位当年参与医院改革的人士告诉我,政府当时连160万元也拿不出来,“我估计今天很多人在骂,但当时是没办法的办法”。

从接手的人来看,报道的主角滕、米二人确实是合适的人选。滕树良当过医生、做过县长、“下过海”、开过医院。米晓慧又拿下了门诊大楼的一块地。对医院来讲,与他们合作,解决了管理与后续发展的问题。

2002年,辰溪县人民政府将县人民医院租赁给滕树良和米晓慧,租赁期限为40年。

但很快,钱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位官员告诉我,公立医院不能抵押,滕、米二人没钱周转,县政府又拿不出钱来,银行也只能支持800万元,没有别的资金来源。

滕、米最终选择了社会集资的方式去盘活医院。从医院开具的借款收据来看,有很大的隐瞒性。收据盖的章是辰溪县人民医院,签字的却是滕树良和米晓慧,很多人并不清楚医院已经出租的事实。利用这种信任,滕、米二人将医院变成了社会集资的工具。

一位参与过县人民医院改制的官员向我反思,辰溪县人民医院之所以发生问题,监管有责任。从县审计局的审计结果来看,当地政府并非不清楚滕、米二人的社会集资行为,但并没有及时制止。这导致了更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将钱借给人民医院。

一个细节是,不少公职人员也牵涉其中。据我了解,这些公职人员少则投入了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我问其中一位官员,普通人不知道县人民医院被出租,连你们也不知道吗?不怕有风险吗?他对我说,借条上盖的是人民医院的章,医院怎么也跑不了。他还给我算了笔账,以1分的月息来算,8.5年本金就能翻番。

贪婪让胆大者纷纷入局。他们不仅自己存,还动员亲戚、朋友入场,很多人将整个家当都押了进去。就这样,辰溪县人民医院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地下”银行,前后累计集资10亿余元。

滕、米二人的雪球越滚越大。直至遇到政策转向。2022年,辰溪县卫健局发布了解除合同通知书,其中引用了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705条规定:“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

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在面对问题时的决断力,有人认为滕、米二人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也有一些网友质疑契约精神和履约精神,以及政策制定之初的考量不周。

辰溪县人民医院的租赁事件,是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说回采访本身,这是一桩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想找到当事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涉及当地政府和县人民医院,哪一方都不愿意开口,就如一位受访官员所言,“接受你的采访我冒着很大的风险”。

采访没有捷径,唯一可靠的是时间的积累。

从采访A到认识B,经B介绍再找到C……就这样,我几乎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人,包括官员、医生、滕、米二人的好友,包括滕树良女儿,超过20位受访者。这段困难的采访让我乐此不疲。我疯狂地打电话约见各种当事人,直至留下三十多个小时的录音。出差回来后,我和编辑张玥说,这是我做过最累的一次采访。

南方周末多年积累的社会声誉也帮助了我。一位官员在采访结束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祝你工作快乐,我内心非常尊敬南方周末”。因为这份信任,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直面问题,并相信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