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中国小麦第一县,每年缺水超5000万吨

中国小麦第一县,每年缺水超5000万吨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 于 2024-02-06 09:46:4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粮食增产丰收的背后,滑县水资源利用逼近极限。”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王军最近一直在为当地的“找水保粮”到处奔波。

王军是河南省滑县的一名官员。他告诉第一财经,眼下的滑县,正在面临的一个比财政紧张更紧迫的现实是,水资源利用率逼近极限。

作为一个拥有200万亩耕地、14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滑县因年产粮食30亿斤以上,被誉为“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2020年8月,第一财经曾以《一年产粮够全国人吃7天,中国小麦第一县为何还是“穷”?》为题,既展现了滑县成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渊源与成就,也点出了这个“粮食大县”背后,财政紧张的尴尬现实。

“粮水矛盾”

一份来自滑县水利局的资料显示,虽然滑县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该县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十分之一。

可是,水资源本就短缺的滑县,头上却又偏偏顶着农业这个用水大户。一份由水利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1年,在全国用水总量5920.2亿立方米中,农业用水就高达3644.3亿立方米,占全部用水总量的61.5%。

最近一直在调研滑县“粮水矛盾”的喻新安也说,从全国来看,平均每生产一公斤粮食,约耗费一吨水。但是,由于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灌溉用水集中在非汛期,来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一致,最终导致,滑县每生产一公斤粮食,耗水量就高达1.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3吨。

喻新安曾担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如今任职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的他,在对滑县“粮水矛盾”深度调研多日后,与另外两名团队成员于善甫、魏征,共同撰写了《中国小麦第一县的“粮水矛盾”亟待破解——关于滑县“找水保粮”问题的调查与建议》(下称“调查建议”),并呈送给河南省相关部门。

一边是水资源的短缺,另一边则是饥渴待哺的农业,滑县不得不“竭泽而渔”。

数据显示,滑县每年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01亿立方米,但每年的用水总量却高达3.44亿立方米,其中,仅农业用水量就需要2.42亿立方米。

由于每年的用水缺口就高达1.43亿立方米,滑县只得向地下要水。每年,滑县的地下水平均年超采量达9033万吨,即便如此,其每年水资源缺口仍高达5000万吨以上。

“粮食增产丰收的背后,滑县水资源利用逼近极限。”王军在一篇呈送给有关领导的关于滑县“粮水危机”的文章中说,由于连续多年超采地下水,最终导致该县小于30米的机井几乎绝迹。而且,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目前滑县已经有9000多眼机井报废,占全县4.8万眼机井数量的18.8%。

喻新安也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滑县的地下水超采逼近极限,全县每年近十分之一机井报废,部分耕地,甚至出现盐碱化趋势。

当地的种粮大户杜焕永,对滑县缺水的现状,感受更为直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滑县农村人,今年50岁的杜焕永,已经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小时候,跟着大人到地里浇庄稼。一台老旧的笨水泵,就能从十米深的水井里,把水抽上来。现在,在农忙旺季,40米深的水井里,都不一定能抽出水。

“现在我们都用70米深的水井。”如今已经承包了2000多亩耕地的杜焕永,田地里因钻井太浅不得不淘汰的水井已经有二三十口了。为了给庄稼浇水,他不得不每口井自费1.5万元,请人钻探深达70米的深井——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

面对日益缺水的现实,当地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悲观。

“如果不能尽快缓解粮水矛盾,滑县未来只有两条路,一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陷入困境,二是实施大面积轮耕休耕。”喻新安也在上述调查建议中指出,无论哪一条路,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日益加深的“粮水矛盾”,都将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

而在粮食产量依然紧张的中国,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滑县,如果粮食生产果真陷入困境,由此引发的震动不难想象。

“找水保粮”

包括王军在内的滑县历届主政官员,都将“找水保粮”视为滑县每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他们想到的第一个应对策略,是尽可能找水、留水、买水。

2023年4月,一场在滑县第四水厂举行的农村供水南水北调水源置换通水仪式,标志着地下水为该县农村唯一饮用水取水水源的终结。

王军说,这也同时意味着,每年,滑县能用5080万吨的南水北调水替换地下饮用水源,以尽可能保护地下水。

可是,令当地官员尴尬的是,另一项意在“引黄调蓄”的工程建设,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便是当地人口中的“滑县黄龙潭引黄调蓄工程”(下称“黄龙潭工程”)。

据当地人介绍,位于滑县中西部腹地的黄龙潭,原本是黄河故道决溢冲刷形成的封闭型洼坑。

2000年前后,时任滑县主政官员为了改变滑县地下水日渐枯竭的现状,开始筹划对黄龙潭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将黄河水引入黄龙潭,实现调水、蓄水、涵养地下水。

2014年7月,黄龙潭工程被河南省发改委、水利厅纳入省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总体安排,规划总库容1280万立方米,总占地6000亩,灌溉面积24.7万亩。2018年10月,黄龙潭工程正式开工。2019年4月,黄龙潭工程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35个重点引黄能力提升工程之一。

不过,自然资源部济南督察局在2020年4月的督查中却很快发现,这项投资数亿元的工程,其实并不符合城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4620亩耕地属于未经批准违法占用,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756亩。

之后,黄龙潭工程被叫停,而其所占用的4620亩耕地,也被要求尽快实施复耕复种。这也意味着滑县希望通过推进黄龙潭工程,帮助当地破解“找水保粮”难题的尝试,遭遇挫折。

不过,王军等滑县官员,也并未放弃黄龙潭工程,他们仍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河南省在用地报批政策、用地计划、占补平衡指标以及征地补偿费等方面,给予滑县更多支持,以缓解滑县缓解“粮水矛盾”,破解“找水保粮”难题。

查看评论(1)

24小时热点排行

58岁宋祖英罕见露面,短发造型惊艳,皮肤光泽Q弹
华人家的花园太丑险遭罚款,大家评评冤不冤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履历写“曾受领导剧烈撞击45分钟”985美女后续 真相大白
斯坦福揭秘婚姻现代真相:为何"优质"单身女性更多?

24小时讨论排行

参议员提法案:任何人只要在美国居住7年就发绿卡!
大罢免失败 给民进党上了一堂民主课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史无前例!美欧贸易协议 总价达$1.35万亿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中国餐厅日营业额“惨崩9成” 关店潮猛烈来袭
美欧15%关税条件曝光!冯德莱恩:已是最佳结果
关税收入超$3000亿,特朗普放话给美国人发红包!
卢比奥:万斯是2028年美国总统“绝佳候选人”
特朗普: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来没去过
川普花式改造白宫 装修前后对比图曝光 网友疯狂吐槽
流亡政府:藏族歌手在中国被捕 疑因赞颂达赖喇嘛
川普出手 只用这招“一剑封喉” 就让两国同意停火
外星人?女子家门口拍到诡异生物 百万网友炸锅了
6大学生溺亡的140分钟:从坠落到被救出 期间发生了啥?
民进党误判情势? 赖清德罢免前还认为能罢10席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小麦第一县,每年缺水超5000万吨

第一财经 2024-02-06 09:46:48

“粮食增产丰收的背后,滑县水资源利用逼近极限。”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王军最近一直在为当地的“找水保粮”到处奔波。

王军是河南省滑县的一名官员。他告诉第一财经,眼下的滑县,正在面临的一个比财政紧张更紧迫的现实是,水资源利用率逼近极限。

作为一个拥有200万亩耕地、14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滑县因年产粮食30亿斤以上,被誉为“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2020年8月,第一财经曾以《一年产粮够全国人吃7天,中国小麦第一县为何还是“穷”?》为题,既展现了滑县成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渊源与成就,也点出了这个“粮食大县”背后,财政紧张的尴尬现实。

“粮水矛盾”

一份来自滑县水利局的资料显示,虽然滑县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该县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十分之一。

可是,水资源本就短缺的滑县,头上却又偏偏顶着农业这个用水大户。一份由水利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1年,在全国用水总量5920.2亿立方米中,农业用水就高达3644.3亿立方米,占全部用水总量的61.5%。

最近一直在调研滑县“粮水矛盾”的喻新安也说,从全国来看,平均每生产一公斤粮食,约耗费一吨水。但是,由于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灌溉用水集中在非汛期,来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一致,最终导致,滑县每生产一公斤粮食,耗水量就高达1.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3吨。

喻新安曾担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如今任职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的他,在对滑县“粮水矛盾”深度调研多日后,与另外两名团队成员于善甫、魏征,共同撰写了《中国小麦第一县的“粮水矛盾”亟待破解——关于滑县“找水保粮”问题的调查与建议》(下称“调查建议”),并呈送给河南省相关部门。

一边是水资源的短缺,另一边则是饥渴待哺的农业,滑县不得不“竭泽而渔”。

数据显示,滑县每年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01亿立方米,但每年的用水总量却高达3.44亿立方米,其中,仅农业用水量就需要2.42亿立方米。

由于每年的用水缺口就高达1.43亿立方米,滑县只得向地下要水。每年,滑县的地下水平均年超采量达9033万吨,即便如此,其每年水资源缺口仍高达5000万吨以上。

“粮食增产丰收的背后,滑县水资源利用逼近极限。”王军在一篇呈送给有关领导的关于滑县“粮水危机”的文章中说,由于连续多年超采地下水,最终导致该县小于30米的机井几乎绝迹。而且,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目前滑县已经有9000多眼机井报废,占全县4.8万眼机井数量的18.8%。

喻新安也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滑县的地下水超采逼近极限,全县每年近十分之一机井报废,部分耕地,甚至出现盐碱化趋势。

当地的种粮大户杜焕永,对滑县缺水的现状,感受更为直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滑县农村人,今年50岁的杜焕永,已经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小时候,跟着大人到地里浇庄稼。一台老旧的笨水泵,就能从十米深的水井里,把水抽上来。现在,在农忙旺季,40米深的水井里,都不一定能抽出水。

“现在我们都用70米深的水井。”如今已经承包了2000多亩耕地的杜焕永,田地里因钻井太浅不得不淘汰的水井已经有二三十口了。为了给庄稼浇水,他不得不每口井自费1.5万元,请人钻探深达70米的深井——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

面对日益缺水的现实,当地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悲观。

“如果不能尽快缓解粮水矛盾,滑县未来只有两条路,一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陷入困境,二是实施大面积轮耕休耕。”喻新安也在上述调查建议中指出,无论哪一条路,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日益加深的“粮水矛盾”,都将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

而在粮食产量依然紧张的中国,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滑县,如果粮食生产果真陷入困境,由此引发的震动不难想象。

“找水保粮”

包括王军在内的滑县历届主政官员,都将“找水保粮”视为滑县每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他们想到的第一个应对策略,是尽可能找水、留水、买水。

2023年4月,一场在滑县第四水厂举行的农村供水南水北调水源置换通水仪式,标志着地下水为该县农村唯一饮用水取水水源的终结。

王军说,这也同时意味着,每年,滑县能用5080万吨的南水北调水替换地下饮用水源,以尽可能保护地下水。

可是,令当地官员尴尬的是,另一项意在“引黄调蓄”的工程建设,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便是当地人口中的“滑县黄龙潭引黄调蓄工程”(下称“黄龙潭工程”)。

据当地人介绍,位于滑县中西部腹地的黄龙潭,原本是黄河故道决溢冲刷形成的封闭型洼坑。

2000年前后,时任滑县主政官员为了改变滑县地下水日渐枯竭的现状,开始筹划对黄龙潭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将黄河水引入黄龙潭,实现调水、蓄水、涵养地下水。

2014年7月,黄龙潭工程被河南省发改委、水利厅纳入省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总体安排,规划总库容1280万立方米,总占地6000亩,灌溉面积24.7万亩。2018年10月,黄龙潭工程正式开工。2019年4月,黄龙潭工程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35个重点引黄能力提升工程之一。

不过,自然资源部济南督察局在2020年4月的督查中却很快发现,这项投资数亿元的工程,其实并不符合城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4620亩耕地属于未经批准违法占用,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756亩。

之后,黄龙潭工程被叫停,而其所占用的4620亩耕地,也被要求尽快实施复耕复种。这也意味着滑县希望通过推进黄龙潭工程,帮助当地破解“找水保粮”难题的尝试,遭遇挫折。

不过,王军等滑县官员,也并未放弃黄龙潭工程,他们仍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河南省在用地报批政策、用地计划、占补平衡指标以及征地补偿费等方面,给予滑县更多支持,以缓解滑县缓解“粮水矛盾”,破解“找水保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