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消费这么低迷,该搞“全民发钱”么?

中国消费这么低迷,该搞“全民发钱”么?

文章来源: 海边的西塞罗 于 2023-04-19 15:42: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这话真的对么?

各位好,今天在北京要参加些活动,没时间写正稿了,在旅程中翻看我的知识星球进行答疑,发现有个读者的提问还是蛮有意思的。他问题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虽然似乎很浅显,但很多人未必懂得,这里把这个问题和我的解答贴出如下:

问题:小西,如今都说消费低迷,在这种现状下,为什么不搞全民发钱呢?具体是500还是2000依财政而定,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减少贫富差距,多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

以下是我的回答:

您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不搞全民发钱呢?想讲清楚这种做法到底利弊几何,需要稍微费一些笔墨。

大约是大前年吧,那时候新冠疫情刚起来,全球经济衰退,很多人没了工作,于是很多国家就开始对其民众发放生活、消费补贴。当时社会上一种声音建议我国也这么干,于是环球时报的锡进·胡总编就急了。

胡总这个人吧,挺有意思的,他总能有一些大白话谈一些特别深奥的问题(虽然未必都对,甚或者说大抵都不对)。

比如那一次,他就说了一句一度脍炙人口的名言:发钱没意义啊,“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

那么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

从朴素的经济学常识讲,货币是可以凭空创造的,但货币的价值却不可以。用大白话也就是政府可以选择开动印钞机大把印钱,但因为一个社会的财富价值在一个时间节点是恒定的,人们能买到的东西就那么多,所以印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增加这些东西的总价值,而只会导致钱不值钱,也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比如让我们假设一个极简社会,这个社会里只有三个人,他们持有的货币总量原本是三百块,那么这个社会当中有再多的商品,其总价值用货币衡量也就是这三百块。这个社会中政府可以凭空多印三百块钱,每人一百发给他们,这样货币总量就是六百了,但因为这个社会中商品是没变的,其价值总量也不会变化,货币总量翻番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商品总价格翻番,现在的两块钱只能当以前的一块钱去花,日子该不富裕还是不富裕。这也就是胡总所谓的,“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这个角度讲,他是对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国家还是会经常搞“全民发钱”呢?真是胡总认为的朝三暮四,把老百姓当猴耍么?

也不能这么说,全民发钱这一招,对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至少在理论上还是有效的。因为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储蓄是不一样的。

比如还是之前的那个极简社会,三个人,货币总量三百块,那这三百块在这三个人之间很可能不是平均分配的,也许是一个人,土豪,有两百块;一个人中层,一百;最后一个人底层,身无分文。

这个时候那个虚空政府给每个人多一百块钱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那个社会中层来讲,一百变两百,但还是只能当原来的一百块来花,也就是胡总看到的“都发钱等于都没发”。

当对底层却不是这样的,他本来没有钱,但现在给了他一百块,虽然这一百块只相当于原来的五十块,但他毕竟有了(旧)五十块的消费能力,这个人一定会非常开心,感谢政府。

但这样的政府真的值得感谢么?穷人那五十块的消费能力真的是他凭空造出来的么?

不是的,这五十块并不凭空来,它来自土豪那里。

你算一下,土豪原本有两百,现在给他多发了一百,他“总储蓄”有三百块了,可因为货币价值贬值一半,这三百块打个对折,只能当一百五十块钱花。两百变一百五,这土豪刚好少了五十块,这五十块钱,就相当于通过“全民发钱”给了那个穷人了。

是的,即便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全民发钱的本质,也不是政府在向民众发放福利,而是一场变相的“劫富济贫”,是逼着高储蓄者变相捐款给低储蓄者。是政府请客,“有钱人”买单。但看起来的名头却特别美好,“全民发钱”,很多算不过账来的人,真的会为此感谢当政者,所以一些国家确实喜欢搞这一套——能最快速的讨好选民么。

可是话又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算不过账,既然全民发钱只是一次财富再分配,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经济学者、民间精英支持全民发钱呢?

这是因为大家都清楚一个事实:即便不搞“全民发钱”这种政策,为了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其实也是在开动印钞机,偷偷印钱的(或者做的不那么直白,用一些别的手段,比如降低银行准备金,释放流通量)。这部分新产生出来的货币最后还是要被市场消化,稀释流通货币的总价值。那么它的最初支配权又归谁呢?一般来说归政府。如果不“全民发钱”,政府也会通过别的手段将这些钱撒出去,比如上马大型基建项目,比如多开些研究所,狠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再或者“要大炮不要面包”,生产一堆的军火装备。

是的,二战爆发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在搞“罗斯福新政”,修了一堆基础建设,纳粹德国即搞基建又扩充军备,本质上玩的都是这种类似的东西。政府要印钱你是拦不住的,你能讨个说法的只有它怎么花。于是一部分人就主张:既然横竖要通货膨胀,与其让政府乱花,还不如直接发给老百姓,平衡一下社会财富呢。

这就是很多算得清账的人也会支持“全民发钱”的原因所在——这其实是个“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但要我说,这些人还是把问题想浅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全民发钱”连理想状态下“劫富济贫”这一手都做不到。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还是回到最初那个“三人社会”的简易例子中去——那个有两百块钱的“土豪”,如果他预判到了政府要全民发钱,自己的财富将缩水,他真的会坐以待毙么?不会的。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钱花出去,将自己的积蓄固化为实物财产。等到发钱的时候,他就成了存款上的账面“穷人”,全民发钱将对他是无害而有利的。

而这种预判,其实就是所谓的“通胀预期”,一个社会在有通胀预期的状态下,理性人是会倾向于把钱花出去的,这就达到了你所说的那个刺激消费目的。所以大多数政府搞经济,都是愿意让社会保持适当的通胀预期的,说白了,就是都想鼓励老百姓赚了钱就赶紧花出去,这种刺激多于发钱本身。

但这里面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在通胀预期当中谁会真舍得花钱或者投资,那些处于财富高位,“有两百块钱”的有钱人,他们是真舍得花的,因为他们有资本、有人脉、预先能获得相关消息,舍得把手上的钱花出。可是那些“有一百块”的社会中层,他们即便看到了这种预期,也是很难把手上钱花出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财产有限、投资、消费渠道也跟着有限。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存款是留着“保命”的,有个病、有个灾、或者万一失业了,总得留个本钱吧?一旦通胀太严重,这些人也只能坐等自己的财富在银行账户里缩水,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

于是一番推演下来,“全民发钱”这种行为,“均贫富”与刺激大多数人消费的初衷就都很难达到了,它所造成的真正后果是社会的顶层与底层一起瓜分中层的财产,一部分中层财产缩水,沦入底层,于是社会出现了更大的声音,要求搞全民发钱等行为,给剩下的中层带来更大的压力,最终甚至彻底将这个阶层拆解掉,形成更严重的贫富分化。

这个场景,是你愿意看到的吗?我相信肯定不是。所以全民发钱,真的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我知道您担忧的问题是什么。消费低迷眼下确实是横亘在经济前景上的一片阴霾,前段我看到有经济专家专门出来说,说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言外之意是主张上各种“工具”维持通胀(当然他们唯独不说“全民发钱”的事儿,这可能就是中国经济专家和国外专家的区别所在)。而这种观点又引发了另一批经济学者的反对,他们说通胀有什么好啊?货币贬值会影响经济秩序,维持币值稳定,甚至就让“通缩”发生,挺好的!

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通胀还是通缩。你得想明白为什么消费会低迷,老百姓不花钱了。说白了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刚刚过去的三年,让很多人(尤其是社会中层)变得胆子更小了,随时可能失去的工作,随时可能黄掉的生意,随时可能断供的房贷,让人们更紧的捂住了腰包,即便能挣到钱,也不敢像之前那样大胆甚至超前消费。这是“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于努力恢复稳定的经济秩序,在于重振市场的信心,在于给每个人稳定的个人财务前景预期,同时适当的逐渐完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当然更包括给市场一个稳定的币值预期。所以这个时候谈刺激通胀或鼓励通缩都是不适当的,政府需要扮演的更多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市场的可预期,等待时间这味疗伤药让社会信心逐渐恢复。

基于以上,我也觉得您说的“全民发钱”至少眼下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协作的恢复需要信心,而信心的恢复则基于稳定,而维持稳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做自以为很聪明、能“一针顶破天”的大折腾、大计划。

哪怕这个计划看上去是那么美好,甚至“多利无害”,比如全民发钱。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件事看起来“多利无害”的时候,往往才是害处最大的。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任何过于美好的东西,都包含着陷阱。

全文完

查看评论(20)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签史上最具影响力行政令 美国人不再为他国买单!
现场细节:财长贝森特用糖来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女子穿“瑜伽裤”上门做3菜1汤 月入2万 网友曝细节
紧跟川普准没错?他两度高喊买股 标普大涨了…
中国方代表何立峰起底 习近平伴郎 跟黄仁勋讲台语

24小时讨论排行

贸易谈判北京没跪?网友:美国征的还是比中国多
贝森特:不脱钩 但战略品必需脱钩 钢铁芯片链更去中国化
一批南非白人难民抵美国 川普政府高官机场迎接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 “丰硕”成果可能只在股市?
印巴空战 中制导弹无损落地 印度捡到军情大礼包
中国男晒日本护照喊“打入敌人内部” 遭日网友检举急删文
薄瓜瓜歌颂母亲是“当代窦娥” 网友翻出黑历史秒破防
中媒:中国面子里子全拿下 应当感谢“特朗普同志”
美对中重大退让!因中国在2问题上未有任何承诺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谈判结果
川普:周末或与习近平通话 与中国实现了完全重置
贸易战重大进展!央视播《纽约我爱你》引热议
卡塔尔将赠送豪华飞机 特朗普:拒绝是“愚蠢的”
美中90天真能谈出结果 平息贸易战?专家:别过度乐观
28岁环球小姐李思萱被抓获刑240天,她干了啥?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消费这么低迷,该搞“全民发钱”么?

海边的西塞罗 2023-04-19 15:42:49

“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这话真的对么?

各位好,今天在北京要参加些活动,没时间写正稿了,在旅程中翻看我的知识星球进行答疑,发现有个读者的提问还是蛮有意思的。他问题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虽然似乎很浅显,但很多人未必懂得,这里把这个问题和我的解答贴出如下:

问题:小西,如今都说消费低迷,在这种现状下,为什么不搞全民发钱呢?具体是500还是2000依财政而定,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减少贫富差距,多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

以下是我的回答:

您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不搞全民发钱呢?想讲清楚这种做法到底利弊几何,需要稍微费一些笔墨。

大约是大前年吧,那时候新冠疫情刚起来,全球经济衰退,很多人没了工作,于是很多国家就开始对其民众发放生活、消费补贴。当时社会上一种声音建议我国也这么干,于是环球时报的锡进·胡总编就急了。

胡总这个人吧,挺有意思的,他总能有一些大白话谈一些特别深奥的问题(虽然未必都对,甚或者说大抵都不对)。

比如那一次,他就说了一句一度脍炙人口的名言:发钱没意义啊,“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

那么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

从朴素的经济学常识讲,货币是可以凭空创造的,但货币的价值却不可以。用大白话也就是政府可以选择开动印钞机大把印钱,但因为一个社会的财富价值在一个时间节点是恒定的,人们能买到的东西就那么多,所以印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增加这些东西的总价值,而只会导致钱不值钱,也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比如让我们假设一个极简社会,这个社会里只有三个人,他们持有的货币总量原本是三百块,那么这个社会当中有再多的商品,其总价值用货币衡量也就是这三百块。这个社会中政府可以凭空多印三百块钱,每人一百发给他们,这样货币总量就是六百了,但因为这个社会中商品是没变的,其价值总量也不会变化,货币总量翻番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商品总价格翻番,现在的两块钱只能当以前的一块钱去花,日子该不富裕还是不富裕。这也就是胡总所谓的,“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这个角度讲,他是对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国家还是会经常搞“全民发钱”呢?真是胡总认为的朝三暮四,把老百姓当猴耍么?

也不能这么说,全民发钱这一招,对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至少在理论上还是有效的。因为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储蓄是不一样的。

比如还是之前的那个极简社会,三个人,货币总量三百块,那这三百块在这三个人之间很可能不是平均分配的,也许是一个人,土豪,有两百块;一个人中层,一百;最后一个人底层,身无分文。

这个时候那个虚空政府给每个人多一百块钱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那个社会中层来讲,一百变两百,但还是只能当原来的一百块来花,也就是胡总看到的“都发钱等于都没发”。

当对底层却不是这样的,他本来没有钱,但现在给了他一百块,虽然这一百块只相当于原来的五十块,但他毕竟有了(旧)五十块的消费能力,这个人一定会非常开心,感谢政府。

但这样的政府真的值得感谢么?穷人那五十块的消费能力真的是他凭空造出来的么?

不是的,这五十块并不凭空来,它来自土豪那里。

你算一下,土豪原本有两百,现在给他多发了一百,他“总储蓄”有三百块了,可因为货币价值贬值一半,这三百块打个对折,只能当一百五十块钱花。两百变一百五,这土豪刚好少了五十块,这五十块钱,就相当于通过“全民发钱”给了那个穷人了。

是的,即便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全民发钱的本质,也不是政府在向民众发放福利,而是一场变相的“劫富济贫”,是逼着高储蓄者变相捐款给低储蓄者。是政府请客,“有钱人”买单。但看起来的名头却特别美好,“全民发钱”,很多算不过账来的人,真的会为此感谢当政者,所以一些国家确实喜欢搞这一套——能最快速的讨好选民么。

可是话又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算不过账,既然全民发钱只是一次财富再分配,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经济学者、民间精英支持全民发钱呢?

这是因为大家都清楚一个事实:即便不搞“全民发钱”这种政策,为了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其实也是在开动印钞机,偷偷印钱的(或者做的不那么直白,用一些别的手段,比如降低银行准备金,释放流通量)。这部分新产生出来的货币最后还是要被市场消化,稀释流通货币的总价值。那么它的最初支配权又归谁呢?一般来说归政府。如果不“全民发钱”,政府也会通过别的手段将这些钱撒出去,比如上马大型基建项目,比如多开些研究所,狠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再或者“要大炮不要面包”,生产一堆的军火装备。

是的,二战爆发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在搞“罗斯福新政”,修了一堆基础建设,纳粹德国即搞基建又扩充军备,本质上玩的都是这种类似的东西。政府要印钱你是拦不住的,你能讨个说法的只有它怎么花。于是一部分人就主张:既然横竖要通货膨胀,与其让政府乱花,还不如直接发给老百姓,平衡一下社会财富呢。

这就是很多算得清账的人也会支持“全民发钱”的原因所在——这其实是个“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但要我说,这些人还是把问题想浅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全民发钱”连理想状态下“劫富济贫”这一手都做不到。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还是回到最初那个“三人社会”的简易例子中去——那个有两百块钱的“土豪”,如果他预判到了政府要全民发钱,自己的财富将缩水,他真的会坐以待毙么?不会的。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钱花出去,将自己的积蓄固化为实物财产。等到发钱的时候,他就成了存款上的账面“穷人”,全民发钱将对他是无害而有利的。

而这种预判,其实就是所谓的“通胀预期”,一个社会在有通胀预期的状态下,理性人是会倾向于把钱花出去的,这就达到了你所说的那个刺激消费目的。所以大多数政府搞经济,都是愿意让社会保持适当的通胀预期的,说白了,就是都想鼓励老百姓赚了钱就赶紧花出去,这种刺激多于发钱本身。

但这里面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在通胀预期当中谁会真舍得花钱或者投资,那些处于财富高位,“有两百块钱”的有钱人,他们是真舍得花的,因为他们有资本、有人脉、预先能获得相关消息,舍得把手上的钱花出。可是那些“有一百块”的社会中层,他们即便看到了这种预期,也是很难把手上钱花出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财产有限、投资、消费渠道也跟着有限。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存款是留着“保命”的,有个病、有个灾、或者万一失业了,总得留个本钱吧?一旦通胀太严重,这些人也只能坐等自己的财富在银行账户里缩水,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

于是一番推演下来,“全民发钱”这种行为,“均贫富”与刺激大多数人消费的初衷就都很难达到了,它所造成的真正后果是社会的顶层与底层一起瓜分中层的财产,一部分中层财产缩水,沦入底层,于是社会出现了更大的声音,要求搞全民发钱等行为,给剩下的中层带来更大的压力,最终甚至彻底将这个阶层拆解掉,形成更严重的贫富分化。

这个场景,是你愿意看到的吗?我相信肯定不是。所以全民发钱,真的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我知道您担忧的问题是什么。消费低迷眼下确实是横亘在经济前景上的一片阴霾,前段我看到有经济专家专门出来说,说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言外之意是主张上各种“工具”维持通胀(当然他们唯独不说“全民发钱”的事儿,这可能就是中国经济专家和国外专家的区别所在)。而这种观点又引发了另一批经济学者的反对,他们说通胀有什么好啊?货币贬值会影响经济秩序,维持币值稳定,甚至就让“通缩”发生,挺好的!

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通胀还是通缩。你得想明白为什么消费会低迷,老百姓不花钱了。说白了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刚刚过去的三年,让很多人(尤其是社会中层)变得胆子更小了,随时可能失去的工作,随时可能黄掉的生意,随时可能断供的房贷,让人们更紧的捂住了腰包,即便能挣到钱,也不敢像之前那样大胆甚至超前消费。这是“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于努力恢复稳定的经济秩序,在于重振市场的信心,在于给每个人稳定的个人财务前景预期,同时适当的逐渐完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当然更包括给市场一个稳定的币值预期。所以这个时候谈刺激通胀或鼓励通缩都是不适当的,政府需要扮演的更多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市场的可预期,等待时间这味疗伤药让社会信心逐渐恢复。

基于以上,我也觉得您说的“全民发钱”至少眼下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协作的恢复需要信心,而信心的恢复则基于稳定,而维持稳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做自以为很聪明、能“一针顶破天”的大折腾、大计划。

哪怕这个计划看上去是那么美好,甚至“多利无害”,比如全民发钱。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件事看起来“多利无害”的时候,往往才是害处最大的。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任何过于美好的东西,都包含着陷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