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专家称北京路堵是因网约车 媒体:给建议要讲逻辑

专家称北京路堵是因网约车 媒体:给建议要讲逻辑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 于 2023-04-12 20:32: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北京主要是网约车带来的拥堵”“现在打车太便宜了”……近日,某专家在一档节目中算了一笔账,称私家车每天只上路2-3小时,而网约车每天上路8-12小时,对公共资源的占用是私家车的4-6倍,所以要大幅提高网约车的使用成本以解决拥堵问题。此言一出,不少网友直呼“离谱”。

众所周知,所谓道路资源占用情况必须综合考虑使用人数、周转频率等等,就不是此“8小时”愣除以彼“2小时”的事儿。更何况,这套推演在逻辑上也实在站不住脚。拥堵几乎是所有大城市的“顽疾”,多年来,北京交通也承担着很大压力。为满足市民日趋旺盛的出行需求,网约车近些年才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生,用的车总体上也还是在盘活存量盘子。网约车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但将这个新事物归结为造成城市拥堵多年的“主要原因”,是不是过于穿越了?

解决交通问题是系统工程,完善道路体系、优化路网结构、适当限号限行、公共交通优先等,无一不是建立在合理且最大限度便利市民群众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说,网约车其实是城市公共出行方式的一种市场化补充,也让一些沉淀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至于其价格,自然是随行就市,受到市场供需、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如果说现在打车“太便宜”,需要大幅涨价来抑制使用需求,岂不是只有让大家都买不起车、用不起车,才能让城市交通顺畅起来吗?

这些年,专家建议屡上热搜,真知灼见有很多,陷入争议的也不少。特别是在重要公共议题上,某些言论总是招骂,什么“高房价有利于激励奋斗”“有实力有担当的人要多生孩子”,都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这里头,固然有个别自媒体断章取义、故意炒作的因素,但也确有发言者过于“放飞”。可能原本是好意,但既没做好充分调查,也没有站在大众立场,话语表达就会显得极为割裂。身处互联网时代,言论空间空前广阔,情绪影响随之放大。如果专家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说,也容易引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样的信任危机。

公共平台当然需要专业意见,社会舆论也鼓励“百家争鸣”。但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等,既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便同时意味着一份郑重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说观点,还是开药方,都要注重专业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对接,也要关照语言表达的合情合理。遣词造句是否准确?前后逻辑是否自洽?都要经得起基本审视。特别是对那些争议多、分歧大的话题,更得多换位思考,多务实求解,方能营造起理性探讨的氛围。

查看评论(16)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养老神话,也“塌房”了?
江西官场出现“主动交代潮”,两大主因不容忽视
“4+4”没那么坏,但被“董小姐”搞砸了
哈佛大学校长「自愿减薪25%」,控告白宫删预算
印度S-400操作员阵亡!“枭龙”出手打爆防空神话?

24小时讨论排行

柴静: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特朗普在国内睚眦必报,中东之行却展现宽容一面
DeepSeek正在DeepSinking 使用率暴跌至比腰斩更低
阿联酋两排女性跳“甩发舞”迎接 特朗普大赞“我喜欢”
中国留学生在美兼职开公交 每周10小时 月薪5600元
华男杀害女室友后冒充死者 骗走死者母亲46.3万美元
S妈透露汪小菲明天结婚 凌晨发文喊话:善待孩子
消息人士称美政府计划将100万巴勒斯坦人迁往利比亚
职场“海王”终于被抓了 上海滩“骗薪神话”的崩塌
交出5000亿"投名状",黄仁勋摘掉美国芯片"紧箍咒"
川普获高规格礼遇!阿联酋派出正妹「甩发舞」
1.68米小伙与2.2米女子恋爱怀孕 女方回应网友质疑
诉讼延宕 超过500名美国之音员工可能于下月底失业
释放千名战俘换和平? 俄方放话:乌军不撤就吞8州
特朗普称不对普京缺席谈判失望:他以为我要去
微软老员工48岁生日被裁,妻子发帖怒斥算法裁人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专家称北京路堵是因网约车 媒体:给建议要讲逻辑

澎湃新闻 2023-04-12 20:32:49

“北京主要是网约车带来的拥堵”“现在打车太便宜了”……近日,某专家在一档节目中算了一笔账,称私家车每天只上路2-3小时,而网约车每天上路8-12小时,对公共资源的占用是私家车的4-6倍,所以要大幅提高网约车的使用成本以解决拥堵问题。此言一出,不少网友直呼“离谱”。

众所周知,所谓道路资源占用情况必须综合考虑使用人数、周转频率等等,就不是此“8小时”愣除以彼“2小时”的事儿。更何况,这套推演在逻辑上也实在站不住脚。拥堵几乎是所有大城市的“顽疾”,多年来,北京交通也承担着很大压力。为满足市民日趋旺盛的出行需求,网约车近些年才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生,用的车总体上也还是在盘活存量盘子。网约车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但将这个新事物归结为造成城市拥堵多年的“主要原因”,是不是过于穿越了?

解决交通问题是系统工程,完善道路体系、优化路网结构、适当限号限行、公共交通优先等,无一不是建立在合理且最大限度便利市民群众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说,网约车其实是城市公共出行方式的一种市场化补充,也让一些沉淀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至于其价格,自然是随行就市,受到市场供需、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如果说现在打车“太便宜”,需要大幅涨价来抑制使用需求,岂不是只有让大家都买不起车、用不起车,才能让城市交通顺畅起来吗?

这些年,专家建议屡上热搜,真知灼见有很多,陷入争议的也不少。特别是在重要公共议题上,某些言论总是招骂,什么“高房价有利于激励奋斗”“有实力有担当的人要多生孩子”,都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这里头,固然有个别自媒体断章取义、故意炒作的因素,但也确有发言者过于“放飞”。可能原本是好意,但既没做好充分调查,也没有站在大众立场,话语表达就会显得极为割裂。身处互联网时代,言论空间空前广阔,情绪影响随之放大。如果专家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说,也容易引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样的信任危机。

公共平台当然需要专业意见,社会舆论也鼓励“百家争鸣”。但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等,既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便同时意味着一份郑重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说观点,还是开药方,都要注重专业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对接,也要关照语言表达的合情合理。遣词造句是否准确?前后逻辑是否自洽?都要经得起基本审视。特别是对那些争议多、分歧大的话题,更得多换位思考,多务实求解,方能营造起理性探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