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邓聿文:中国永别高增长,不仅仅因为人口减少

邓聿文:中国永别高增长,不仅仅因为人口减少

文章来源: 上报 于 2023-02-08 13:40:2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邓聿文 2023年02月08日

整个国家的未富先老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它们会阻碍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区间。(美联社)

自中国官方公佈去年人口减少后,主流看法认为这对中国非幸事,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长期负面影响。我最近亦撰文表示,鉴于中国人口负增长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自此将永远告别高增长。我指的高增长是7%以上增幅。话看似说得绝对点,但应该没错。

中国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不过,对人口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作用,也要防止一种误解,以为这种负作用会立即显现,特别是对今年的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衝击。去年中国的人口减少85万,和14亿多的人口总量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虽然人口减少主要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造成的,然而,疫情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因素。在中国的防疫政策放开后,这个因素当然还存在,但不会像去年那样明显。故长期人口数量儘管会减少,可在今年或明年,说不定还有微幅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在短中期,甚至长期也存在一些缓解因人口下降而导致的人口红利快速消失衝击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一,中国对高等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持续投资,使得劳动力停滞增长的同时其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二,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几年增长很快,目前已达2.5%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而研发投资对一国的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的科技水准在过去十多年的大幅提升,与此有很大关係;三,中国还存在一个数量很大的失业人口,估计有上千万,失业人口多,预示著经济形势不好,但反过来它也意味著,一旦经济处于扩张期,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去年中国的人口减少85万,和14亿多的人口总量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美联社)

四,中国亦可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让更多的人留在劳动力市场,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是70多年前制定的,那时人们的预期寿命不到60岁,而202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77.9岁,延长退休年龄是可能的;五,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情况,即农村劳动力仍有大量剩馀,和发达国家比,中国农业部门创造的GDP和它的就业人口数量不匹配,农业的GDP不到总GDP的8%,却占总就业人数的近23%,随著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剩馀劳动力将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上述五个因素,有些短期或者中期可以部分弥补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如前三者,有些则在长期发挥这种效果,如后两者。

人口总量的负增长是不可逆的

儘管如此,这几项有利因素并不能完全抵消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作用。根据不同经济和人口学者的估算,人口红利在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中所作的贡献,在15-27%之间,从1980年到2018年,中国GDP年均高达9%以上,但在2019年跌破6%,当然影响因数很多,包括政府的政策,然而,人口红利的快速下降在其中即使不占主导,也起著重要作用,因为正是在这段长时期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但造成劳动力在某个时段达到峰值后下降,且总人口也迅速衰老。虽然这期间随著人们受教育水准的提高,特别是越来越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有明显上升,可也正是在过去10多年,中国的GDP从之前9%以上的增幅滑落到7%的区间,再滑落到6%的区间,说明此段时期虽有人力资本的提升带动经济增长,然而其带动作用并不能弥补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未来的人口数量无疑会进一步减少。虽然中国已经解除了对人们生育的各种限制并出台很多鼓励措施,这可能会造成个别年份人口总量微幅反弹,然总体下降的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改变,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社会习俗已被很多人抛弃,人们尤其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多生孩子,这裡有生育成本的问题,但更多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入现代化后带来的生育观念的转变。从发达国家看,无论是欧美还是传统上被认为受儒家影响的重视孩子和家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都存在这个现象,它们的生育率在过去多年持续下降。中国不过是重複这一过程而已。因此,人口总量的负增长长期看是不可逆的,直到出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个过程才会停止。

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会由于政府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投资的加大而继续提高,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可能会递减。研发投入的加强短中期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明显。然而,延迟退休年龄由于涉及政策的调整阻力会很大,短期就别指望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帮助。农村剩馀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个长过程,短中期对解决劳动力需求的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作用不大。

未富先老及贫富差距才是大问题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而言,影响高增长的更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人口的减少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的消失,而是在人口减少的同时整个国家的未富先老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它们会阻碍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区间。

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候,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人均收入在当时基本处于世界先进水准,没有被中等收入陷阱锁住,但中国在这一点上明显和它们不同。中国去年的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在联合国180多个国家中也就处于八十多位,考虑中国的人口规模,当然这也不容易,然而在人口学上,它意味著未富先老。论中国高增长的时间之长以及增速之高,在已知的人类经济增长史上,没几个国家能够超越,但是,它们的人均GDP比中国要高得多,中产阶级所占本国人口的比重要比中国大得多,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中国中产阶级的人口规模据说达到3亿多人,可中产的标准和占人口比重,比发达国家要低。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地方。这个特徵使得中国的劳动者负担显得格外沉重,既要照顾小孩,还要照顾老人。国家也将更多资源用于老人,社会创造财富的动能也就相应减弱,拖累经济增速。

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高增长之所以没有在人均收入上得以体现,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社会财富很多被无效损耗。(美联社)

问题还在于,未富先老又叠加贫富差距的扩大。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高增长之所以没有在人均收入上得以体现,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社会财富很多被无效损耗,并造成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儘管在过去10年,官方投入钜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基尼係数在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处于前列,用总理李克强的话说,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如果未来不能加大收入分配体制的调节和改革,改善这6亿多人的收入状况或者改善的幅度不大,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消费就难以支撑经济增长。而从今天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是很看好,会更加谨慎消费,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可能会进一步减弱。

问题的症结都清楚,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短中期是见不到成效的。理想的状况下,20年内能够大体解决就非常不错,还要国家的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以及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再恶化。所以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

查看评论(18)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对中重大退让!因中国在2问题上未有任何承诺
薄瓜瓜歌颂母亲是“当代窦娥” 网友翻出黑历史秒破防
现场细节:财长贝森特用糖来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川普签史上最具影响力行政令 美国人不再为他国买单!
印巴空战 中制导弹无损落地 印度捡到军情大礼包

24小时讨论排行

贸易谈判北京没跪?网友:美国征的还是比中国多
贝森特:不脱钩 但战略品必需脱钩 钢铁芯片链更去中国化
一批南非白人难民抵美国 川普政府高官机场迎接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 “丰硕”成果可能只在股市?
紧跟川普准没错?他两度高喊买股 标普大涨了…
中国男晒日本护照喊“打入敌人内部” 遭日网友检举急删文
中媒:中国面子里子全拿下 应当感谢“特朗普同志”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谈判结果
贸易战重大进展!央视播《纽约我爱你》引热议
美中90天真能谈出结果 平息贸易战?专家:别过度乐观
川普:周末或与习近平通话 与中国实现了完全重置
中国网红改编印度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啦”火爆全球
又是他们!华人区遭入室盗窃 华人夫妇痛失传家宝
中国方代表何立峰起底 习近平伴郎 跟黄仁勋讲台语
卡塔尔将赠送豪华飞机 特朗普:拒绝是“愚蠢的”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邓聿文:中国永别高增长,不仅仅因为人口减少

上报 2023-02-08 13:40:25

邓聿文 2023年02月08日

整个国家的未富先老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它们会阻碍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区间。(美联社)

自中国官方公佈去年人口减少后,主流看法认为这对中国非幸事,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长期负面影响。我最近亦撰文表示,鉴于中国人口负增长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自此将永远告别高增长。我指的高增长是7%以上增幅。话看似说得绝对点,但应该没错。

中国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不过,对人口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作用,也要防止一种误解,以为这种负作用会立即显现,特别是对今年的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衝击。去年中国的人口减少85万,和14亿多的人口总量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虽然人口减少主要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造成的,然而,疫情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因素。在中国的防疫政策放开后,这个因素当然还存在,但不会像去年那样明显。故长期人口数量儘管会减少,可在今年或明年,说不定还有微幅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在短中期,甚至长期也存在一些缓解因人口下降而导致的人口红利快速消失衝击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一,中国对高等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持续投资,使得劳动力停滞增长的同时其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二,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几年增长很快,目前已达2.5%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而研发投资对一国的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的科技水准在过去十多年的大幅提升,与此有很大关係;三,中国还存在一个数量很大的失业人口,估计有上千万,失业人口多,预示著经济形势不好,但反过来它也意味著,一旦经济处于扩张期,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去年中国的人口减少85万,和14亿多的人口总量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美联社)

四,中国亦可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让更多的人留在劳动力市场,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是70多年前制定的,那时人们的预期寿命不到60岁,而202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77.9岁,延长退休年龄是可能的;五,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情况,即农村劳动力仍有大量剩馀,和发达国家比,中国农业部门创造的GDP和它的就业人口数量不匹配,农业的GDP不到总GDP的8%,却占总就业人数的近23%,随著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剩馀劳动力将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上述五个因素,有些短期或者中期可以部分弥补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如前三者,有些则在长期发挥这种效果,如后两者。

人口总量的负增长是不可逆的

儘管如此,这几项有利因素并不能完全抵消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作用。根据不同经济和人口学者的估算,人口红利在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中所作的贡献,在15-27%之间,从1980年到2018年,中国GDP年均高达9%以上,但在2019年跌破6%,当然影响因数很多,包括政府的政策,然而,人口红利的快速下降在其中即使不占主导,也起著重要作用,因为正是在这段长时期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但造成劳动力在某个时段达到峰值后下降,且总人口也迅速衰老。虽然这期间随著人们受教育水准的提高,特别是越来越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有明显上升,可也正是在过去10多年,中国的GDP从之前9%以上的增幅滑落到7%的区间,再滑落到6%的区间,说明此段时期虽有人力资本的提升带动经济增长,然而其带动作用并不能弥补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未来的人口数量无疑会进一步减少。虽然中国已经解除了对人们生育的各种限制并出台很多鼓励措施,这可能会造成个别年份人口总量微幅反弹,然总体下降的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改变,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社会习俗已被很多人抛弃,人们尤其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多生孩子,这裡有生育成本的问题,但更多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入现代化后带来的生育观念的转变。从发达国家看,无论是欧美还是传统上被认为受儒家影响的重视孩子和家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都存在这个现象,它们的生育率在过去多年持续下降。中国不过是重複这一过程而已。因此,人口总量的负增长长期看是不可逆的,直到出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个过程才会停止。

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会由于政府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投资的加大而继续提高,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可能会递减。研发投入的加强短中期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明显。然而,延迟退休年龄由于涉及政策的调整阻力会很大,短期就别指望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帮助。农村剩馀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个长过程,短中期对解决劳动力需求的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作用不大。

未富先老及贫富差距才是大问题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而言,影响高增长的更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人口的减少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的消失,而是在人口减少的同时整个国家的未富先老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它们会阻碍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区间。

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候,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人均收入在当时基本处于世界先进水准,没有被中等收入陷阱锁住,但中国在这一点上明显和它们不同。中国去年的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在联合国180多个国家中也就处于八十多位,考虑中国的人口规模,当然这也不容易,然而在人口学上,它意味著未富先老。论中国高增长的时间之长以及增速之高,在已知的人类经济增长史上,没几个国家能够超越,但是,它们的人均GDP比中国要高得多,中产阶级所占本国人口的比重要比中国大得多,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中国中产阶级的人口规模据说达到3亿多人,可中产的标准和占人口比重,比发达国家要低。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地方。这个特徵使得中国的劳动者负担显得格外沉重,既要照顾小孩,还要照顾老人。国家也将更多资源用于老人,社会创造财富的动能也就相应减弱,拖累经济增速。

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高增长之所以没有在人均收入上得以体现,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社会财富很多被无效损耗。(美联社)

问题还在于,未富先老又叠加贫富差距的扩大。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高增长之所以没有在人均收入上得以体现,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社会财富很多被无效损耗,并造成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儘管在过去10年,官方投入钜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基尼係数在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处于前列,用总理李克强的话说,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如果未来不能加大收入分配体制的调节和改革,改善这6亿多人的收入状况或者改善的幅度不大,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消费就难以支撑经济增长。而从今天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是很看好,会更加谨慎消费,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可能会进一步减弱。

问题的症结都清楚,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短中期是见不到成效的。理想的状况下,20年内能够大体解决就非常不错,还要国家的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以及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再恶化。所以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