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背后:很多孩子不是想死,是不知为什么活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这是胡鑫宇生前在社交软件上写下的一句话。

遗体被发现的第4天,官方出了通报,胡鑫宇系“自缢身亡”。

3个多月里,关于胡鑫宇的消失有过各种捕风捉影的猜测,出现过很多传言、阴谋论。

说死亡跟老师有关,说遗体发现地不是第一现场,还扯到什么熊猫血、器官买卖。

我们头一回对一个15岁的少年展现出这么大的兴趣和关心。

直到迷雾散开,才发现,少年是自己选择离开学校,走进那片山林。

孤立无助到了极点,只想默默销声匿迹。

我们难以接受,一个没有经历霸凌、没有和身边人产生矛盾、没有在家庭里受到委屈,看起来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就选择了轻生?

也难以理解,一个学生,怎么会因为学习压力大、睡不着觉这些“很正常”的问题,就想不开?

正因为我们的“不相信”,悲剧被忽视了。

胡鑫宇案落幕,但他的身后,还站着太多崩溃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该无人问津。



01

几乎在所有人眼里,胡鑫宇都是个不需要操心的孩子。

他家境不富裕,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外公外婆长大,读书很用功。

中考考得不错,学校减免了他1500元的学费,他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遗憾没多考几分,不然能减更多。

成绩好,努力上进,乖巧懂事,还知道为家庭分担压力。

符合我们对好孩子的所有定义。

但这样一个好孩子,却在小小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

他觉得自己的性格有问题:

“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



到了高中新班级成绩稍有不理想,他会内疚痛苦。

担心老师看到他的茫然会不耐烦。

担心自己的失眠会打扰同学的休息。

压力大,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他会责怪自己:

“我爱发呆,思想都飘走了。”



乃至在与同学的交谈以及自杀前的录音里,多次质疑自己:

“人活着真没意思。”

“我的存在是否已经没意义?”

这样巨大的反差,让我猛然想起2年前同样轰动的成都49中坠楼事件。

轻生的16岁男孩小林,在旁人的印象里也是上进努力。

他能把《当你老了》英文版翻译成诗经体,在讲台上朗读。

偶然考试失利,会主动向父母分析原因,让父母放心。

可在QQ里,他却经常说一些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话。

还曾写下:“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还有大连那个在实验室自杀的25岁985大学研究生。

在旁人看来,成绩好,性格也开朗。

但却会因为毕设不顺,不断责骂自己“笨”“丢人”“废物”。



你会惊讶地发现,哪怕这些孩子已经够优秀了,够让家长老师满意了。

可他们打心底,竟根本不爱自己,几乎厌恶自己。

这种厌恶,甚至强到要用轻生来处理自己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青少年自杀事件,网上也有很多惊人的数据,不需要我啰嗦列举。

但,问题是:

多少孩子,其实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

02

这个概念,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从多年的青少年自杀干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早年间,徐老师提出过一个“树理论”。

意思是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树根是原生家庭,树干是价值观、理想这些认知系统,树叶是成就感、自我肯定。

人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多半就是树根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通常会有的想法,看到悲剧事件,第一反应就是责怪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的阴影。

但后来这些年,接触越来越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后,徐老师发现,不对啊。

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这些典型问题。

甚至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而且,人缘不错,学习成绩也优秀。

是大家眼里的好孩子、好学生。

可就是这样美好的、闪闪发光的一个个孩子,却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



为什么?

徐老师总结了几个“空心病”孩子的共同经历:

1.长期活在别人的认同里。

别人是谁?是我们这些当大人的。

老师希望ta成绩好,ta就努力学习;父母希望ta听话懂事,ta就按部就班。

ta希望让所有人都满意,哪怕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2.对被评价很恐惧。

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是每次都考第一。

寻求外部认同越久,孩子越是战战兢兢,因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了。

所以一次挫败、被否定,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能被致远中学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胡鑫宇,在成绩偶然出现下滑后,会心急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书也看不进去。

甚至多次打电话给母亲说不想念了。



3.自我认同缺失。

每一个从青春期过来的人都知道,十几二十岁是迷茫又兴奋的。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天天思考着我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寻找自己”。

但长期活在大人期待中的孩子,似乎一切都是为别人而做的。

哪怕获得了很多成功,内心还是空荡荡的。

这就很可怕了: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感,看不见自己的意义,就很容易轻易放弃自己。



录音笔记录里,胡鑫宇自缢前两次站上高楼。

“已经没有意义了,干脆直接去死吧。”

“真站到这里反倒有点紧张了,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

空心的孩子,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

03

徐老师曾对北大一年级新生做过一个统计。

他们都是刚刚从高考战场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赢家。

结果却发现,其中30.4%的孩子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40.4%的孩子甚至觉得人生都没有意义,只是照着别人的标准活下去而已。

“空心”的孩子,竟如此之众,我们的土壤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环顾四周,答案昭然若揭。

我们的教育是功利的。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多少这样的话:

“上了高中就好了。”

“上了大学就好了。”

“毕业找到个好工作就好了。”

读书的一切目的,在于成绩,在于升学率。

就像经典的高考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就像胡鑫宇曾经初中学校的规定:每月只有一天假,以考试决定,120分满分,考不到96分不许回家。



可分数之外,怎么成长、为人?

竞争之外,如何与世界相处?

很少有人教我们。

我们的家长是焦虑的。

曾有补习班打出口号:“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听听,多吓人。

即便现在反鸡娃、反内卷,但父母心里的“起跑线”已根深蒂固。

不信试问:虽然双减了,可有多少家长真的敢放松,不心系学区房,不担忧小升初?

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

我们总是说“学霸”,“学渣”。

一个孩子的人品道德可以不提,但只要成绩不够好,就可以说ta“渣”。

哪怕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越来越多元,可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

可以没有技能,但要有文凭;可以什么都不会做,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

多荒谬啊。

但游戏规则就是如此。

社会以分数、排名、证书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父母也因为有一个成绩好的孩子而觉得脸上有光。

而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呢?

要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和恐惧。

明明最脆弱的孩子,却成了所有压力的最终承载者,怎会不容易出问题?



一位高考状元在尝试自杀未遂后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不好,工作不好,我就活不下去。

不过就算好我也不开心,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04

胡鑫宇案的调查通报里,有一个最戳我心的细节:

他将自己吊在粮库墙外的杂林里,却将那支记录了生前自语的录音笔,小心翼翼放在了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墙洞里。

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他期待着有人能听到他的心声。



虽然“空心病”是时代给孩子的悲剧,可我无力怪罪任何人。

应试教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是最公平的路,竞争在所难免。

父母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有要养家的操劳,还有教育压力下的焦虑,已经够不容易。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但,我们仍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悲剧。

除了希望孩子考出有用的成绩,也请允许ta做些“无用”的事。

娱乐,社交,爱好。

哪怕是花一上午看一片云的聚散,花一下午读一本非“中小学生必读”的“闲书”。

有心理学家说过:解压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做无功利目标之事。

别让孩子的世界被成人的标准塞得太满,也留一些空间,给ta自己。

除了教孩子学习的技巧,也请教给ta爱自己的能力。

告诉ta任何事情再重要,也重要不过自己的生命。

别以为自己卑微又低下,因为父亲曾把你举过头顶;

难过时也要记得笑,因为妈妈许的愿望是希望你天天开心。

生活的勇气和生存的信心,足以在脆弱时候成为孩子的底气。

离开的孩子叫人痛心,但帮助更多的孩子,还来得及。

就从看见他们的伤痛、尊重他们的喜悲开始。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抑郁症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现象,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在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因为经济水平提高而更多具有选择性,需求多样化个体化,趋同度降低,也就容易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生活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我们长大的时代,都是一窝蜂大家周末一起骑车出去玩,分男女界限的时代,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接触。
因此不缺少affection,什么不痛快的事情到了周末也就放松了。
如今是一方面你不想与他人生活一样,这是个性化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在大家都是类似需求情况下也就彼此疏远,这事情从来都是双刃剑,事实上是你的需求更加入社会,而不是身边,对社会来讲整体上还是平衡的,但你感觉不到。
这个现象其实也在成人身上出现,如今是通过朋友不断互相请客聚会来克服的,在老中朋友圈聊机会聊孩子,在鬼子朋友圈聊色情话题或者计划集体出游,反正都开心是关键。
一个俗话说的词叫减压。人类只有找到共同兴趣才能形成社会,形成社会才会有融入的感觉,才不会孤独,不会因为小的挫折就厌世。
早说过,二十一世纪的带头科学是心理学。
yshen05 发表评论于
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偶偶地来一发 发表评论于
全世界这一代人都这样,可能是太平日久了。
US_Lion 发表评论于
明白了!中共国器官移植合法化、每家医院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开足马力设置器官移植生产线,直接出门抢孩子,失踪儿童都是厌学自杀,自杀前都有固定格式的遗书,自杀方式交给学校老师代办,这就好解释了。
pandali 发表评论于



作者坏逼!!!带什么风向?!
wumiao 发表评论于
2013年到2016年,多名在武汉上大学的男生失踪,逐渐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奇怪的是,失踪者大多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在校男生,身高通常接近180公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孩子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无论如何难以接受。

2015年11月,正在莫斯科大学留学的武汉大学生林飞阳,搭乘南航班机从莫斯科飞往武汉,但在武汉下飞机却消失在汉口的闹市区,从此失踪。

林飞阳的爸爸告诉记者,武汉警方对此坚决不予立案,对当局的搪塞感到不解和愤怒:

“只要政府有人说要找,就一定能找得到,没有公权力提供相关线索,没法深找。”

肖鹏飞,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4年级学生,担任学习部部长,一等奖奖学金获得者,已报考了研究生。

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他独自从学校后门出来,步行十几分钟来到江滩公园,然后从此人间蒸发。

肖鹏飞的父亲告诉本台,武汉大街小巷遍布摄像头,但警方指入夜天太黑看不到
wumiao 发表评论于
五年前在武汉一所大学同时失踪了很多男同学,可以去找一下那个新闻。
wumiao 发表评论于
拉倒吧,绝大多数人不相信是自杀。现在新的证据是第二天小胡就可以回家了,他的日记里写着他还在想着把床上的席子拿回家清洗呢。
另外最后视频里穿着那双鞋不是现场的官方发的照片里的鞋,虽然都是回力牌,但小胡的是中帮,一照片里是高帮。官方照片里的鞋很新,鞋底没有泥土很干净。
加拿大小毛驴 发表评论于
早年的器官移植,根据供体配型寻找合适病人,一个流浪汉的器官可供多位病人同时使用。
如今可按需供货,根据病人的配型寻找合适供体,一个供体往往只取用其一个器官。专人专用,还可专供年轻学生的器官,堪称至尊服务。
加拿大小毛驴 发表评论于
看来有必要学学祥林嫂。以下信息,摘录自国内网站公开报道,怀疑论者请自行搜索验证。

2006年11月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长途货运司机王朝阳绑架了该县39岁的乞丐仝革飞。在一座废弃的变电站内圈养6天后,王朝阳伙同来自武汉的博士后医生陈杰等一行人,将仝革飞勒晕后摘取了其五个器官。在开膛摘取脏器的过程中,仝革飞突然苏醒,并用手抓住了其中一名医生的手臂,但这并未阻止摘除过程。事后,这名曾被仝革飞抓住手臂的外科医生,因为受到良心折磨寝食难安,终于拿起电话向河北警方报案自首。

此事发生在16年前,中国器官移植产业起步之初。之后再次有知名媒体公开报道此类事件,是在2009年6月的《财经》杂志和"凤凰网"。这次的事件发生在贵州省,受害者是一名流浪汉。请谷歌搜索"贵州兴义市威舍镇 流浪汉"。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迷茫人生,自杀情绪都有过。
自杀死亡的极少,胡鑫宇会写出心情不好,就不会自杀。
他若自杀就再写一封遗书给父母。
李儒宾 发表评论于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请大家不要将所有的事件,都用来作为对付中共的工具。
reno2389 发表评论于
笑死了。不是被暗杀的吗?不是被器官移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