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程耳和王一博,谁辜负了春节档?

程耳和王一博,谁辜负了春节档?

文章来源: 毒眸 于 2023-01-26 22:58:1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还是 Buff 叠太满了。

今年春节档,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混战。

易烊千玺、王一博两位年轻顶流拿到春节档的入场券,吴京携《流浪地球》续作强势入局,这都注定了今年春节档的不平凡,也让各路粉丝和 KOL 涌入,在各大社区都吵得热火朝天。

春节档前期的舆论,多集中在电影《无名》和主演王一博身上——映前的超高预售成绩,映后两级分化的评价,豆瓣评论区从未出现过的警示词条,以及影片之外的 " 粉黑大战 "、盗摄风波等多重现象裹挟在一起,让《无名》一度成为春节档话题度最高的电影。

到了上映的第五天,网络上的讨论甚至脱离了电影的本身,上升到了 " 抽象 " 层面。从对电影质量、演员演技的讨论,变成了各路人群情绪的发泄。支持电影的人满腔热血,觉得这是 " 好电影和资本的对抗 ",不支持的人觉得粉丝疯魔,再加上水军和黑粉齐下场,把场面搅和的混乱至极。

其实,并非王一博和程耳某一方 " 辜负 " 了春节档,如今的争议更多是演员、导演作品风格和档期效应叠加的结果。在过去,这三者的任意之一,都可以让评论变得两极分化,而如今直接搅得豆瓣延迟开分。‍‍‍‍‍‍‍‍‍‍‍‍‍‍‍‍‍‍‍

另一方面,对原本就还未形成演技口碑,处于 " 爱豆 " 转型期的王一博来说,首部电影就搅进了这个局,或许并不是件好事。

《无名》为什么会陷入争议?

从各种影评反馈来看,目前《无名》的争议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

但不可否认,王一博确实是让《无名》陷入争议的第一层原因。曾在电影公布阵容之初,王一博的名字放在梁朝伟、周迅等一众实力派电影演员中,就引发过一阵讨论。网友们对影片的质量表示担忧,毕竟老戏骨捧流量翻车的例子见过太多。

流量明星之于电影圈,是一把双刃剑,优劣势都清晰可见。

优势在于,王一博拥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以及商业价值,能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尤其能帮助程耳这种偏作者性的导演的作品破圈。粉丝号召力还会直接体现在预售票房、宣发和口碑维护等多个阶段。

而劣势也同样明显,启用流量演员就要面对巨大流量背后会带来的一切舆论场上的是非。这些是非很可能影响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观感,以及出现更多脱离电影之外的讨论,陷入 " 粉黑大战 " 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在程耳启用王一博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无名》的评价将走向两极。

其次,程耳本身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拥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法。此前备受好评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典型的 " 程耳式 " 电影。有不少影迷对此表示喜爱,但也有很多人觉得 " 看不懂 ",接受不了。

这就使得《无名》上映后,大众对于电影叙事的讨论更加激烈。有人觉得电影 " 剪辑零碎 "" 导演故弄玄虚 " 的评价,有媒体认为 " 再精妙的剪辑手法,也不能掩盖这是个平庸的故事 "。反对的人则认为这就是程耳电影最吸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

导演曾在多个采访中表示,已经尝试平衡《无名》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相比程耳过往作品,《无名》确实往商业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比如类型偏向当下较受欢迎的悬疑类型,还加入了谍战、动作等多种商业类型元素,包括选择王一博成为主演等等。

但对于春节档来说,这还远远达不到 " 超级商业片 " 的标准。不仅如此,把《无名》放在春节档上映,无疑会将舆论放大。

春节档是一个特殊的档期,大量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期待在电影中获得春晚缺失的过年氛围。而《无名》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题材和影片压抑的氛围,会给观众带来沉重感。

毒眸(ID:DomoreDumou)在此前文章中梳理过历年表现较好的春节档影片,大多拥有如下特征:演员是大众熟脸(国民度)、拥有强视效大制作场面、有国民级 IP 加持、影片风格轻松搞笑 …… 显然这些特征大多是《无名》所不具备的。

在诸多网络短评中都有观众提到," 在春节电影里,看到杀狗、杀羊、杀中国人的片段,真的让人感觉不适 "。必须承认,在合家团聚的氛围里,《无名》的气质与节日氛围就是错位的,多少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和热情。

相同的情况在去年春节档刚刚发生过,韩寒的《四海》就是前车之鉴。影片前半部分的轻松氛围,都没能掩盖最后主角的死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冲击。这也是《四海》的票房和口碑在上映第二天就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

春节档作为全年最大档期,面向的是拥有最多增量观众的市场。想要在这里分一杯羹,那就要满足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的口味。不排除喜欢这类电影的观众,但题材的沉重、复杂的叙事、超越时空顺序的剪辑等,就会给许多普通观众制造观看门槛。

既然创作者选择将其放在春节档上映,自然也应该面对的观众的疑问和不满。但这正是流量粉丝无法接受的,当粉丝以压倒式的姿态淹没社交媒体的讨论区,抢夺了普通观众说 " 不 " 的自由,无疑会引起观众的逆反情绪,再加上对家粉丝、黑粉和两方水军的下场,就会让关于电影的讨论走向极端。这一点,豆瓣评论区的警示标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流量的加入、导演的风格化表达以及档期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让《无名》和演员掉进了舆论的漩涡。

直击春节档 并非最优解

截至目前,《无名》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各机构 3.5 亿的预测,突破了 4 亿大关。这或许是《无名》选择进入春节档的原因。

有行业内人总结," 在大盘热的情况下,电影多少都会跟着热起来,对程耳这种偏艺术性的作品加成很大,放其他档期估计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

从商业逻辑上说,进入春节档是《无名》的最优解,未必是王一博的。

近几年,行业在努力用好作品挽回声誉和关注,也在逐渐寻找年轻顶流的用法。在剧集领域,曾经 " 大 IP+ 大流量 " 的公式变为 " 强班底 + 老戏骨 + 大流量 "。在这个公式里,强班底、老戏骨负责保证作品质量,降低观众对流量演技的不信任,顶流用来吸引关注度。

王一博就在剧集《风起洛阳》《冰雨火》里搭档黄轩、王劲松、刘奕君,但在这一阶段,王一博的演技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在《无名》上映前,王一博出圈的代表作是《有翡》和《风起洛阳》。前者播出时,引起影视区 UP 主大规模团建,后者更是让他以 " 绝了哥 " 的称号走红于网络。当大众对王一博演技的印象停留在上述影视剧中时,他突然进入电影行业,搭档超强的班底,第一部作品就出现在全年最大档期,实力与资源的错位,让观众很难建立起信任感,甚至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

何况电影对演员的考验更大,粉丝的声音也容易被观众稀释。《无名》作为王一博首部上映的电影作品,豪华的阵容配置让粉丝颇为开心,称赞王一博 " 起点高 "。但起点太高,对在大银幕尚未站稳脚跟的流量演员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不仅很难把流量捧上位,可能还会把搭档的影帝影后拉下马。在豆瓣评论中,能看到许多影迷评论 "《无名》就是影帝给王一博抬咖用的 " 论调。

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一博作为演员的业务能力,尚未得到观众的信任。尤其是,没有和电影观众建立起信任。

在前一个流量电影阶段,初代顶流们正是因为进入大银幕太过突然,番位又太过重要,引起了观众的非议,这早已被经验证明。

在行业内看来,在进入春节档前,先通过非档期或小档期逐步试水,慢慢在电影市场领域站稳脚跟,完成流量向青年演员的转型,或许是更稳妥的路线。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考刘昊然和易烊千玺。

目前王一博还处在 " 转型 " 阶段,一上来就面临全国最多观影人群的考验,压力是巨大的,试错成本也空前高涨。

就像上文提到的,《无名》或许先登陆其他档期,在粉丝、影迷等特定受众中建立起口碑,逐渐向外破圈,吸引一批真正对该类电影有兴趣和热情的群众,这样或许大众对电影的评价会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发现新人演员身上的长处。

同时,春节档的增量观众,观影情绪重在节日氛围。他们不会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后再进影院,也容易看完电影后形成形成激烈的舆论,比如过去对《唐人街探案 3》不尊重女性的批评,以及《你好李焕英》的母爱赞歌。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性 + 流量 " 的电影,在春节档的节日氛围里,很容易招致负面的评价。

而流量粉丝又急于维护偶像 " 清誉 ",会对大众进行无差别攻击,很可能误伤单纯不喜欢电影或不满演员表现的普通观众,引起更多人的逆反心理,电影的舆论越搅越浑,也反噬到演员本人的口碑。

这对流量演员本身的大银幕之路,是有害无利的。

真正合适的的做法,或许是像去年的《人生大事》。作为一部同样由流量演员主演的,以丧葬为题材的电影,《人生大事》在从清明节撤档后,选择了在 6 月 24 日非大热时间上映。最终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 17.12 亿票房。主演朱一龙也凭借此片获得 " 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从流量一跃飞升实力派。

在 " 养成系 " 盛行的当下,电影观众并没有义务花钱见证偶像成长。春节档的票价是平时的两倍,如果观众花更多的钱,但没有收获同等质量的表演,负面情绪更强烈是可以预见的。

在青年流量演员断代之时,流量与影视圈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显然这个时代给他们的资源,远远超出预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运用机遇和方法同样重要,别白白辜负了这些馈赠。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工程师持旅游签入境 对美海关说"来工作" 结果…
日本人组团去老挝嫖幼女,大使馆都看不下去了
“这么恨中国,现在是不是回来当间谍了?”
川普又爆惊人语:在美国出生的坏人也应该赶出去
特朗普看着自己的新肖像画,忍不住要为自己点赞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越南关税谈好了 川普抢先发文曝税率
被视“国运之战” 中国发力超级计划 堪比“两弹一星”
美国正式关闭USAID!卢比奥详述理由 列4大失败
特朗普斥责日本"一直在夺取美国财富",称将加征高关税
示范样板?美对越20% 越对美0%+开放市场+堵"洗产地"…
马斯克威胁成立“美国党” 那是什么党?这次认真的?
视频热传:专业团队砍巨树 “最后一击”砸毁了一切…
印防长突提永久划界 抛“四步走”计划 中方冷处理
"大而美法案"众院219票闯关!5共和党人一度倒戈
越南吹填南海岛礁 扩大8.5平方公里 现3千米跑道
“10亿人挺你” 马斯克杠川普 中国网友一面倒支持
大而美法案是川普的胜利 马斯克或成最大牺牲品
媒体对决川普落败!CBS母公司支付川普巨额和解
美国证实暂停部分对乌克兰军援,泽连斯基回应
中国杂技大妈WNBA表演时坠落!已效力NBA超30年
美对乌部分军援踩刹车 美媒:五角大楼担忧库存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程耳和王一博,谁辜负了春节档?

毒眸 2023-01-26 22:58:17


还是 Buff 叠太满了。

今年春节档,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混战。

易烊千玺、王一博两位年轻顶流拿到春节档的入场券,吴京携《流浪地球》续作强势入局,这都注定了今年春节档的不平凡,也让各路粉丝和 KOL 涌入,在各大社区都吵得热火朝天。

春节档前期的舆论,多集中在电影《无名》和主演王一博身上——映前的超高预售成绩,映后两级分化的评价,豆瓣评论区从未出现过的警示词条,以及影片之外的 " 粉黑大战 "、盗摄风波等多重现象裹挟在一起,让《无名》一度成为春节档话题度最高的电影。

到了上映的第五天,网络上的讨论甚至脱离了电影的本身,上升到了 " 抽象 " 层面。从对电影质量、演员演技的讨论,变成了各路人群情绪的发泄。支持电影的人满腔热血,觉得这是 " 好电影和资本的对抗 ",不支持的人觉得粉丝疯魔,再加上水军和黑粉齐下场,把场面搅和的混乱至极。

其实,并非王一博和程耳某一方 " 辜负 " 了春节档,如今的争议更多是演员、导演作品风格和档期效应叠加的结果。在过去,这三者的任意之一,都可以让评论变得两极分化,而如今直接搅得豆瓣延迟开分。‍‍‍‍‍‍‍‍‍‍‍‍‍‍‍‍‍‍‍

另一方面,对原本就还未形成演技口碑,处于 " 爱豆 " 转型期的王一博来说,首部电影就搅进了这个局,或许并不是件好事。

《无名》为什么会陷入争议?

从各种影评反馈来看,目前《无名》的争议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

但不可否认,王一博确实是让《无名》陷入争议的第一层原因。曾在电影公布阵容之初,王一博的名字放在梁朝伟、周迅等一众实力派电影演员中,就引发过一阵讨论。网友们对影片的质量表示担忧,毕竟老戏骨捧流量翻车的例子见过太多。

流量明星之于电影圈,是一把双刃剑,优劣势都清晰可见。

优势在于,王一博拥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以及商业价值,能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尤其能帮助程耳这种偏作者性的导演的作品破圈。粉丝号召力还会直接体现在预售票房、宣发和口碑维护等多个阶段。

而劣势也同样明显,启用流量演员就要面对巨大流量背后会带来的一切舆论场上的是非。这些是非很可能影响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观感,以及出现更多脱离电影之外的讨论,陷入 " 粉黑大战 " 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在程耳启用王一博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无名》的评价将走向两极。

其次,程耳本身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拥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法。此前备受好评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典型的 " 程耳式 " 电影。有不少影迷对此表示喜爱,但也有很多人觉得 " 看不懂 ",接受不了。

这就使得《无名》上映后,大众对于电影叙事的讨论更加激烈。有人觉得电影 " 剪辑零碎 "" 导演故弄玄虚 " 的评价,有媒体认为 " 再精妙的剪辑手法,也不能掩盖这是个平庸的故事 "。反对的人则认为这就是程耳电影最吸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

导演曾在多个采访中表示,已经尝试平衡《无名》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相比程耳过往作品,《无名》确实往商业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比如类型偏向当下较受欢迎的悬疑类型,还加入了谍战、动作等多种商业类型元素,包括选择王一博成为主演等等。

但对于春节档来说,这还远远达不到 " 超级商业片 " 的标准。不仅如此,把《无名》放在春节档上映,无疑会将舆论放大。

春节档是一个特殊的档期,大量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期待在电影中获得春晚缺失的过年氛围。而《无名》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题材和影片压抑的氛围,会给观众带来沉重感。

毒眸(ID:DomoreDumou)在此前文章中梳理过历年表现较好的春节档影片,大多拥有如下特征:演员是大众熟脸(国民度)、拥有强视效大制作场面、有国民级 IP 加持、影片风格轻松搞笑 …… 显然这些特征大多是《无名》所不具备的。

在诸多网络短评中都有观众提到," 在春节电影里,看到杀狗、杀羊、杀中国人的片段,真的让人感觉不适 "。必须承认,在合家团聚的氛围里,《无名》的气质与节日氛围就是错位的,多少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和热情。

相同的情况在去年春节档刚刚发生过,韩寒的《四海》就是前车之鉴。影片前半部分的轻松氛围,都没能掩盖最后主角的死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冲击。这也是《四海》的票房和口碑在上映第二天就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

春节档作为全年最大档期,面向的是拥有最多增量观众的市场。想要在这里分一杯羹,那就要满足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的口味。不排除喜欢这类电影的观众,但题材的沉重、复杂的叙事、超越时空顺序的剪辑等,就会给许多普通观众制造观看门槛。

既然创作者选择将其放在春节档上映,自然也应该面对的观众的疑问和不满。但这正是流量粉丝无法接受的,当粉丝以压倒式的姿态淹没社交媒体的讨论区,抢夺了普通观众说 " 不 " 的自由,无疑会引起观众的逆反情绪,再加上对家粉丝、黑粉和两方水军的下场,就会让关于电影的讨论走向极端。这一点,豆瓣评论区的警示标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流量的加入、导演的风格化表达以及档期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让《无名》和演员掉进了舆论的漩涡。

直击春节档 并非最优解

截至目前,《无名》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各机构 3.5 亿的预测,突破了 4 亿大关。这或许是《无名》选择进入春节档的原因。

有行业内人总结," 在大盘热的情况下,电影多少都会跟着热起来,对程耳这种偏艺术性的作品加成很大,放其他档期估计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

从商业逻辑上说,进入春节档是《无名》的最优解,未必是王一博的。

近几年,行业在努力用好作品挽回声誉和关注,也在逐渐寻找年轻顶流的用法。在剧集领域,曾经 " 大 IP+ 大流量 " 的公式变为 " 强班底 + 老戏骨 + 大流量 "。在这个公式里,强班底、老戏骨负责保证作品质量,降低观众对流量演技的不信任,顶流用来吸引关注度。

王一博就在剧集《风起洛阳》《冰雨火》里搭档黄轩、王劲松、刘奕君,但在这一阶段,王一博的演技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在《无名》上映前,王一博出圈的代表作是《有翡》和《风起洛阳》。前者播出时,引起影视区 UP 主大规模团建,后者更是让他以 " 绝了哥 " 的称号走红于网络。当大众对王一博演技的印象停留在上述影视剧中时,他突然进入电影行业,搭档超强的班底,第一部作品就出现在全年最大档期,实力与资源的错位,让观众很难建立起信任感,甚至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

何况电影对演员的考验更大,粉丝的声音也容易被观众稀释。《无名》作为王一博首部上映的电影作品,豪华的阵容配置让粉丝颇为开心,称赞王一博 " 起点高 "。但起点太高,对在大银幕尚未站稳脚跟的流量演员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不仅很难把流量捧上位,可能还会把搭档的影帝影后拉下马。在豆瓣评论中,能看到许多影迷评论 "《无名》就是影帝给王一博抬咖用的 " 论调。

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一博作为演员的业务能力,尚未得到观众的信任。尤其是,没有和电影观众建立起信任。

在前一个流量电影阶段,初代顶流们正是因为进入大银幕太过突然,番位又太过重要,引起了观众的非议,这早已被经验证明。

在行业内看来,在进入春节档前,先通过非档期或小档期逐步试水,慢慢在电影市场领域站稳脚跟,完成流量向青年演员的转型,或许是更稳妥的路线。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考刘昊然和易烊千玺。

目前王一博还处在 " 转型 " 阶段,一上来就面临全国最多观影人群的考验,压力是巨大的,试错成本也空前高涨。

就像上文提到的,《无名》或许先登陆其他档期,在粉丝、影迷等特定受众中建立起口碑,逐渐向外破圈,吸引一批真正对该类电影有兴趣和热情的群众,这样或许大众对电影的评价会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发现新人演员身上的长处。

同时,春节档的增量观众,观影情绪重在节日氛围。他们不会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后再进影院,也容易看完电影后形成形成激烈的舆论,比如过去对《唐人街探案 3》不尊重女性的批评,以及《你好李焕英》的母爱赞歌。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性 + 流量 " 的电影,在春节档的节日氛围里,很容易招致负面的评价。

而流量粉丝又急于维护偶像 " 清誉 ",会对大众进行无差别攻击,很可能误伤单纯不喜欢电影或不满演员表现的普通观众,引起更多人的逆反心理,电影的舆论越搅越浑,也反噬到演员本人的口碑。

这对流量演员本身的大银幕之路,是有害无利的。

真正合适的的做法,或许是像去年的《人生大事》。作为一部同样由流量演员主演的,以丧葬为题材的电影,《人生大事》在从清明节撤档后,选择了在 6 月 24 日非大热时间上映。最终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 17.12 亿票房。主演朱一龙也凭借此片获得 " 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从流量一跃飞升实力派。

在 " 养成系 " 盛行的当下,电影观众并没有义务花钱见证偶像成长。春节档的票价是平时的两倍,如果观众花更多的钱,但没有收获同等质量的表演,负面情绪更强烈是可以预见的。

在青年流量演员断代之时,流量与影视圈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显然这个时代给他们的资源,远远超出预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运用机遇和方法同样重要,别白白辜负了这些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