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不去养老院、不跟子女同住,日本老人如何拥有尊严

不去养老院、不跟子女同住,日本老人如何拥有尊严

文章来源: 欧洲价值 于 2023-01-21 21:41:5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请记住,一个不能让人安心老去的社会,它的年轻人的未来一定也会很危险。道理很简单,现在还是年轻人的你,总有一天也会老去。”

这本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不过很多人显然并不清楚。

近来在国内非常火爆的上野千鹤子,试图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书阐释自己对日本医疗、看护、护理等领域的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如果读过上野千鹤子的其他作品,就会知道她所强调的养老,是基于社会高标准福利保障状态下的“独居式养老”,在她看来,独处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更健康和更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这个说法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因为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文化里,特别强调人的群体性,独处会被视为不合群,甚至是“能力不够”的表现。

我之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过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成年人,一旦没有社交,不能在外面玩,几天闲暇时间就无法打发,大呼无聊。老实说,我觉得这种人实在弱爆了。

很多中国人有一种误解,往往认为只有整天在外面社交的人才更开朗更强大,但即使抛开人类大多数时间都陷入无效社交的事实,混在外面也跟强大与否没有绝对关系。一个人连独处的能力都没有,又能强大到哪里去呢?

独处的能力是一种被许多人漠视的能力,它从来都不简单,需要许多素质作为基础,比如专注力和洞察力,还需要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望,需要对各种事物的兴趣,需要热情,更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还要有一颗不功利的心,不轻易被左右。有多少人能具备这些素质呢?

说起日本的养老问题,“孤独死”是一个时常被提起的话题,有些人甚至出于习惯性思维,将个案视为普遍现象。上野千鹤子则认为,“孤独死”是被刻意夸大、本来无需在意的恐慌。她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写道:

“我没有家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现年72岁。未来也会继续走着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被认定为需要看护的级别,然后一个人静静地死去。如果某天我的死亡被人发现,我不希望被人们认为是‘孤独死’。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有趣的是,上野千鹤子不忘在这一点上嘲讽一下男性。她写道:

“孤独死的人,生前就过着孤立无援的生活。孤立无援的生活会导致孤独死,所以只要活着的时候不是孤立无援就不必害怕会孤独死。独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和男性独居者不同,很多女性独居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说到这,有一点让我觉得很纳闷。日本社会认为上班族是社会人,但不认为家庭主妇是社会人,可奇怪的是,男性上班族多年工作所积攒下来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在他们老了以后却派不上一丁点用场。有的人会说,男性上班族积攒的不是作为‘工作人’的经验和人脉,而只是作为‘公司人’的经验和人脉。既然是‘公司人’,那离开公司以后派不上用场也是很正常的。而且,男性的社会经验人脉大多是基于利害关系的,没了利害关系,可能也就不会来往了。”

上野千鹤子的生死观非常通达,她还嘲笑了东亚文化的离世场面。很多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所追求的是儿孙满堂,大家围在一起陪伴亲人离世。上野千鹤子将之称为“临终见证情结”。

书名:《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廖荣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在她看来,“孤独地死去”听起来很凄惨,但这种凄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并不是这种死亡场景本身的特质。因为任何一个经历过亲人死亡现场的人都明白,距离再近、围着的人再多,那个人还是只能一个人面对死亡。与其说大家围绕在一起是为了帮助这个亲历死亡的人对抗恐惧,还不如说大家围在一起只是用人数来驱逐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毕竟那个直面死亡的人很可能已经无意识了或并不害怕,害怕的是围着他的人。

上野千鹤子特别反对的两种养老模式,一是去养老院,二是与儿女同住。在她看来,养老院的氛围非常糟糕,表面上看来会让人处于群体生活中,但实际上各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会让老人陷入焦虑。同时,养老院不断地“送走这位送走那位”,也会严重影响在生者的心情。她甚至坦言,“在养老机构,你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可以在里面进行。这种地方我们称之为‘全控性机构’,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监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而且,在监狱里,除非你被判处终身监禁,否则你总有一天可以离开,但在养老机构里,除非你死了,否则你别想离开。当然,养老机构是允许你外出的,但是要在工作人员的监管下外出,连回家和家人过个夜也要获得许可才行。”

至于与儿女同住,也会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出现各种矛盾,不但影响老人心情,也让子女陷入焦虑。之前有许多数据显示,与老人同住的家庭,离婚率远远高于不与老人同住的家庭。同时,“对老人来说,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自杀率比独居老人高。”

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二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三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所上升。多代同堂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继续上升,但是也只达到和一人独居差不多的水平。有孩子的独居老人和没有孩子的独居老人,在生活满意度上完全没有差别。”

当然,老人独居需要的是社会福利体系的支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对于很多日本老人来说之所以可以实现,正是因为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行。

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居民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保费,参保人满65岁可根据身体状况申请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服务费用由护理保险和参保人按比例支付。老人申请该服务后,就会有护理专员定期上门照料老人生活,也包括处理临终关怀、开具死亡证明等事宜。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老人才能享受体面而无后顾之忧的晚年生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劣迹斑斑的佛门带头大哥,如何屹立40年不倒?
美欧15%关税条件曝光!冯德莱恩:已是最佳结果
中国大学文凭贬值,但学费飙涨
少林寺方丈涉嫌刑事犯罪,起底"佛门CEO"的商业帝国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有行医资格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投资万亿的雅江工程开工 网民十问习近平
参议员提法案:任何人只要在美国居住7年就发绿卡!
史无前例!美欧贸易协议 总价达$1.35万亿
大罢免失败 给民进党上了一堂民主课
释永信出事 有言论认为与方济各会面 踩国家红线
川普加码?欧盟对美投资5000亿被改6000亿,手写字迹曝光
特朗普: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来没去过
外星人?女子家门口拍到诡异生物 百万网友炸锅了
释永信被目睹喝酒吃肉 僧人私下叫其情妇"师娘"
沉默的屠杀 中国竟让致命攻击案在新闻中消失
灾情惨重!北京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非必要不外出(组图)
川普出手 只用这招“一剑封喉” 就让两国同意停火
关税收入超$3000亿,特朗普放话给美国人发红包!
怕被AI取代?AI教父:可以考虑找这两种工作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不去养老院、不跟子女同住,日本老人如何拥有尊严

欧洲价值 2023-01-21 21:41:53


“请记住,一个不能让人安心老去的社会,它的年轻人的未来一定也会很危险。道理很简单,现在还是年轻人的你,总有一天也会老去。”

这本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不过很多人显然并不清楚。

近来在国内非常火爆的上野千鹤子,试图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书阐释自己对日本医疗、看护、护理等领域的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如果读过上野千鹤子的其他作品,就会知道她所强调的养老,是基于社会高标准福利保障状态下的“独居式养老”,在她看来,独处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更健康和更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这个说法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因为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文化里,特别强调人的群体性,独处会被视为不合群,甚至是“能力不够”的表现。

我之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过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成年人,一旦没有社交,不能在外面玩,几天闲暇时间就无法打发,大呼无聊。老实说,我觉得这种人实在弱爆了。

很多中国人有一种误解,往往认为只有整天在外面社交的人才更开朗更强大,但即使抛开人类大多数时间都陷入无效社交的事实,混在外面也跟强大与否没有绝对关系。一个人连独处的能力都没有,又能强大到哪里去呢?

独处的能力是一种被许多人漠视的能力,它从来都不简单,需要许多素质作为基础,比如专注力和洞察力,还需要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望,需要对各种事物的兴趣,需要热情,更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还要有一颗不功利的心,不轻易被左右。有多少人能具备这些素质呢?

说起日本的养老问题,“孤独死”是一个时常被提起的话题,有些人甚至出于习惯性思维,将个案视为普遍现象。上野千鹤子则认为,“孤独死”是被刻意夸大、本来无需在意的恐慌。她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写道:

“我没有家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现年72岁。未来也会继续走着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被认定为需要看护的级别,然后一个人静静地死去。如果某天我的死亡被人发现,我不希望被人们认为是‘孤独死’。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有趣的是,上野千鹤子不忘在这一点上嘲讽一下男性。她写道:

“孤独死的人,生前就过着孤立无援的生活。孤立无援的生活会导致孤独死,所以只要活着的时候不是孤立无援就不必害怕会孤独死。独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和男性独居者不同,很多女性独居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说到这,有一点让我觉得很纳闷。日本社会认为上班族是社会人,但不认为家庭主妇是社会人,可奇怪的是,男性上班族多年工作所积攒下来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在他们老了以后却派不上一丁点用场。有的人会说,男性上班族积攒的不是作为‘工作人’的经验和人脉,而只是作为‘公司人’的经验和人脉。既然是‘公司人’,那离开公司以后派不上用场也是很正常的。而且,男性的社会经验人脉大多是基于利害关系的,没了利害关系,可能也就不会来往了。”

上野千鹤子的生死观非常通达,她还嘲笑了东亚文化的离世场面。很多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所追求的是儿孙满堂,大家围在一起陪伴亲人离世。上野千鹤子将之称为“临终见证情结”。

书名:《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廖荣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在她看来,“孤独地死去”听起来很凄惨,但这种凄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并不是这种死亡场景本身的特质。因为任何一个经历过亲人死亡现场的人都明白,距离再近、围着的人再多,那个人还是只能一个人面对死亡。与其说大家围绕在一起是为了帮助这个亲历死亡的人对抗恐惧,还不如说大家围在一起只是用人数来驱逐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毕竟那个直面死亡的人很可能已经无意识了或并不害怕,害怕的是围着他的人。

上野千鹤子特别反对的两种养老模式,一是去养老院,二是与儿女同住。在她看来,养老院的氛围非常糟糕,表面上看来会让人处于群体生活中,但实际上各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会让老人陷入焦虑。同时,养老院不断地“送走这位送走那位”,也会严重影响在生者的心情。她甚至坦言,“在养老机构,你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可以在里面进行。这种地方我们称之为‘全控性机构’,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监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而且,在监狱里,除非你被判处终身监禁,否则你总有一天可以离开,但在养老机构里,除非你死了,否则你别想离开。当然,养老机构是允许你外出的,但是要在工作人员的监管下外出,连回家和家人过个夜也要获得许可才行。”

至于与儿女同住,也会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出现各种矛盾,不但影响老人心情,也让子女陷入焦虑。之前有许多数据显示,与老人同住的家庭,离婚率远远高于不与老人同住的家庭。同时,“对老人来说,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自杀率比独居老人高。”

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二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三人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所上升。多代同堂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继续上升,但是也只达到和一人独居差不多的水平。有孩子的独居老人和没有孩子的独居老人,在生活满意度上完全没有差别。”

当然,老人独居需要的是社会福利体系的支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对于很多日本老人来说之所以可以实现,正是因为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行。

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居民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保费,参保人满65岁可根据身体状况申请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服务费用由护理保险和参保人按比例支付。老人申请该服务后,就会有护理专员定期上门照料老人生活,也包括处理临终关怀、开具死亡证明等事宜。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老人才能享受体面而无后顾之忧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