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倪匡之“润”成就传奇 同期“润”到香港的还有这些名人

倪匡之“润”成就传奇 同期“润”到香港的还有这些名人

文章来源: 二大爷 于 2022-07-04 09:36:1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知名科幻作家倪匡逝世享寿87岁,他生前一贯坚持反共立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生前多次直言“共产党的本质不会变”。(图片来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倪匡先生走了。我们熟悉的“香港四大才子”——金庸、黄霑、倪匡、蔡澜,至此只剩下一个蔡澜。特别是在这个萧瑟的时节,在香港风光不再的大背景下,有些东西特别能触动我们关于历史的记忆。

香港这个地方因为特殊的历史,以及和大陆紧密的关联,有很多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但是却未必熟悉的爱恨情仇。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知道倪匡是因为卫斯理系列小说和电影,特别是许冠杰的精彩演绎,可以说让人过目不忘。但对于倪匡本人的身世未必了解。

倪匡是上海人,兄弟姐妹多达七个,倪匡排行老四。父母都是小职员,在1950年的时候却很有远见也很有决心,居然带着三个孩子就润了香港。不幸的是,倪匡并不在其中。但当时年仅15岁的倪匡并不伤心,在当时那种火热的革命氛围中,他跑到苏州,考取了当时培养公安人才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在那里简单受训三个月就上了岗,成了一名年轻的革命干部。当时的公安还属于部队的序列,所以倪匡严格的说,算是参了军。

刚开始的时候倪匡革命热情十分之高,不仅参加了诸如土改、治淮、改造盐碱地之类的工作,还主动去苏北创建劳改农场。1955年的时候,20岁的倪匡又主动申请离开江苏,去遥远偏僻的内蒙兴安盟扎赉特旗绰儿河畔开辟劳改农场,这份主动的热情,毁了他的理想,也永久改变了他的人生。

倪匡所在的劳改农场位置极偏,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但凡是单位这种东西,那一定是都是符合“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规律的。等级森严、特权盛行,事无大小都要汇报思想、开会检讨,给年轻的倪匡结结实实的浇了几盆冷水,和他曾经幻想的那个平等的革命世界完全是两码事。倪匡的本性就是传统的中国文人的性格,不服管教,爱好自由,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角色。

他后来因为私自养狗咬伤了书记,又在冬天因为拆了一个废弃小桥用来生火取暖被人告发“破坏交通”,还在批斗会上仗义执言,为犯小错的同事伸冤,结果被领导视为必须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数罪并罚,被软禁数月,单位甚至准备组织一个专门的法庭来审判他,情况岌岌可危。这个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眼看就要和那个年代无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湮灭于历史的浊流之中。

幸好倪匡有个蒙古族好友,千钧一发之际劝他赶紧西润外蒙,以求生机,并给了他一匹老马。就是依靠这匹老马,倪匡在某个雪夜出逃,奔向自由。但是他不辨方向,并没有走到外蒙,而是稀里糊涂的向东走到了黑龙江泰来县,在此他扒上火车,又一路南下,找到了在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作的大哥。但是大哥也不敢收留他,他于是又乘船潜回上海。在上海,四处碰壁,无人收留的倪匡最终动了远润香港的心思。毕竟,父母和三个姊妹都在那里。

上海终究是大都市,当年也有“移民中介”,虽然可能是地下的。倪匡东拼西凑花了巨款,买到了“船票”。在中介的安排下,他先是坐火车到广州,再潜入澳门,最后又从澳门逃港。辗转五千里,他终于从一个即将在内蒙劳改场里被爆锤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一穷二白的但终究有了自由的新香港人。从开始的码头苦力,最终依靠自己的笔头,实现了个人命运的逆转。

也正是因为前后长达30年的大逃港中,无数诸如倪匡这样的人才的源源不断的涌入,才真正的开启了香港经济腾飞、乌鸡变凤凰的奇迹之路。他们在动荡的祖国是弃之如敝履的废柴,到了香港却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传奇。和倪匡同时代逃港的很多大陆年轻人,最后都成了香港各阶层的翘楚,简直不胜枚举。比如金利来的曾宪梓、壹传媒的黎智英、 “期货教父”刘梦熊、 “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有人甚至做过统计,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富豪,有40多人是和倪匡一样的逃港者。

但是倪匡真正让我觉得很难得的,并不是个人后来的成功。而是他对于自己的苦难,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在他晚年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候,记者问他,你说过香港如果失去某些优点,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城市,你说的这些优点是什么?

倪匡不假思索的说,自由。环境的自由、言论的自由。

他不仅这么说,其实也是这么做。在中英联合声明之后,他又在1992年,花甲之年再远赴美国,定居旧金山,追寻自己的念念不忘的自由。直到2006年夫人思乡才回归。但终其一生,倪匡都没有再回过大陆。虽然靠笔杆子混饭吃,写过无数的奇幻甚至情色,但是他从来没有唱过赞歌,一句没有。他曾决绝的说,我从来不相信一国两制,那都是共产党一句话的事。有人质问他是不是用妓女比喻过中共,他说没有,我很尊重妓女,那种比喻是侮辱妓女。

在1949后出走香港的众多海派知名作家中,张爱玲、倪匡、潘柳黛是三个杰出代表。张爱玲如今还被称为润学天后。但这三个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特点,就是都润了两次。张爱玲短暂停留香港后也是远赴美国,潘柳黛在1988年携全家三代再次从香港出发,移民澳洲。

在倪匡那一代人中,经历过苦难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我们知道,能够读懂苦难、反思苦难、牢记苦难的人却是屈指可数。很多人往往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把家国、个人的悲剧,让历史与时代背锅,稀里糊涂的负重前行。甚至反过来,融入其中,甘为砂石。比如我们身边至今都还有很多人为恢复高考这样的事情感激,可是,那不是你被别人夺走的吗?某天忽然还给你,怎么就成了一种恩德?

大部分中国人,底子温良恭俭,遇见人生的苦难和不公,也总是会第一时间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命运,他很难也不敢去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其实负有更大的责任。当一个勤劳的人不足以温饱,当一个正直的人不足以苟活,当一个善良的人不足以立身,那就根本不是能力、命运或者艰辛探索的事。所以我其实不单是喜欢倪匡快意恩仇的小说笔触,更喜欢他说透、看透,并身体力行的人生。真正经历苦难并审视苦难的人,对于黑暗的憎恶和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有些苦难,是无法也不能原谅的。有才华的笔杆子任何时代都不缺,但是有才华、有见识,还有一点桀骜不驯的骨气的,一直都是稀缺品。

而今看着香江的沧桑巨变,荣衰轮回,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但我相信,无论如何,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是倪匡、张爱玲还是潘柳黛,都能真正自由的回望故土,回望香江。

(全文转自作者脸书)

查看评论(14)

24小时热点排行

刘国梁女儿在美国夺得高尔夫冠军 全英文致谢父母
姐弟恋?邓文迪布雷迪结伴出席老贝婚礼 网上炸锅
游客在黄石拍到罕见一幕 野牛遭活活烫死 30秒丧命
华裔教授自杀 家属控告西北大学歧视并导致悲剧发生
中国眼下的失业潮,远比想象中的严重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BBC:特朗普预算案或令近1200万人丧失医保
“三巨头”史无前例同框?习邀川普普京看9.3大阅兵
再批“大而美”法案,马斯克又提建新政党
被川普骂“共产主义者” 曼达尼:世上不该有亿万富豪
游本昌入党 申请书写了21页 回应“92岁为何还入党”
司法部将“取消国籍”列优先事项 曾冒领白卡或丢国籍
陆配网红被驱逐回大陆 遇水浸维权接恐吓电话吓得发抖
关税又一次让步 川普不得不对中国低头的四点原因
中国共产党人数突破1亿 比伊朗土耳其德国人口都多
传播淫秽?中国拘捕数十名小说作家 许多是年轻女性
“马斯克已争取到足够支持者 能对川普构成实际威胁”
俄集结5万军队 以三比一的人力优势试图夺取苏梅
中美确认贸易框架细节 北京将加快向美出口关键矿产
关税战+“大而美”法案 一通乱拳一片狼籍
特朗普炮轰"没有补贴你早就回南非了",马斯克:全部削减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倪匡之“润”成就传奇 同期“润”到香港的还有这些名人

二大爷 2022-07-04 09:36:14


知名科幻作家倪匡逝世享寿87岁,他生前一贯坚持反共立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生前多次直言“共产党的本质不会变”。(图片来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倪匡先生走了。我们熟悉的“香港四大才子”——金庸、黄霑、倪匡、蔡澜,至此只剩下一个蔡澜。特别是在这个萧瑟的时节,在香港风光不再的大背景下,有些东西特别能触动我们关于历史的记忆。

香港这个地方因为特殊的历史,以及和大陆紧密的关联,有很多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但是却未必熟悉的爱恨情仇。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知道倪匡是因为卫斯理系列小说和电影,特别是许冠杰的精彩演绎,可以说让人过目不忘。但对于倪匡本人的身世未必了解。

倪匡是上海人,兄弟姐妹多达七个,倪匡排行老四。父母都是小职员,在1950年的时候却很有远见也很有决心,居然带着三个孩子就润了香港。不幸的是,倪匡并不在其中。但当时年仅15岁的倪匡并不伤心,在当时那种火热的革命氛围中,他跑到苏州,考取了当时培养公安人才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在那里简单受训三个月就上了岗,成了一名年轻的革命干部。当时的公安还属于部队的序列,所以倪匡严格的说,算是参了军。

刚开始的时候倪匡革命热情十分之高,不仅参加了诸如土改、治淮、改造盐碱地之类的工作,还主动去苏北创建劳改农场。1955年的时候,20岁的倪匡又主动申请离开江苏,去遥远偏僻的内蒙兴安盟扎赉特旗绰儿河畔开辟劳改农场,这份主动的热情,毁了他的理想,也永久改变了他的人生。

倪匡所在的劳改农场位置极偏,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但凡是单位这种东西,那一定是都是符合“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规律的。等级森严、特权盛行,事无大小都要汇报思想、开会检讨,给年轻的倪匡结结实实的浇了几盆冷水,和他曾经幻想的那个平等的革命世界完全是两码事。倪匡的本性就是传统的中国文人的性格,不服管教,爱好自由,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角色。

他后来因为私自养狗咬伤了书记,又在冬天因为拆了一个废弃小桥用来生火取暖被人告发“破坏交通”,还在批斗会上仗义执言,为犯小错的同事伸冤,结果被领导视为必须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数罪并罚,被软禁数月,单位甚至准备组织一个专门的法庭来审判他,情况岌岌可危。这个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眼看就要和那个年代无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湮灭于历史的浊流之中。

幸好倪匡有个蒙古族好友,千钧一发之际劝他赶紧西润外蒙,以求生机,并给了他一匹老马。就是依靠这匹老马,倪匡在某个雪夜出逃,奔向自由。但是他不辨方向,并没有走到外蒙,而是稀里糊涂的向东走到了黑龙江泰来县,在此他扒上火车,又一路南下,找到了在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作的大哥。但是大哥也不敢收留他,他于是又乘船潜回上海。在上海,四处碰壁,无人收留的倪匡最终动了远润香港的心思。毕竟,父母和三个姊妹都在那里。

上海终究是大都市,当年也有“移民中介”,虽然可能是地下的。倪匡东拼西凑花了巨款,买到了“船票”。在中介的安排下,他先是坐火车到广州,再潜入澳门,最后又从澳门逃港。辗转五千里,他终于从一个即将在内蒙劳改场里被爆锤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一穷二白的但终究有了自由的新香港人。从开始的码头苦力,最终依靠自己的笔头,实现了个人命运的逆转。

也正是因为前后长达30年的大逃港中,无数诸如倪匡这样的人才的源源不断的涌入,才真正的开启了香港经济腾飞、乌鸡变凤凰的奇迹之路。他们在动荡的祖国是弃之如敝履的废柴,到了香港却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传奇。和倪匡同时代逃港的很多大陆年轻人,最后都成了香港各阶层的翘楚,简直不胜枚举。比如金利来的曾宪梓、壹传媒的黎智英、 “期货教父”刘梦熊、 “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有人甚至做过统计,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富豪,有40多人是和倪匡一样的逃港者。

但是倪匡真正让我觉得很难得的,并不是个人后来的成功。而是他对于自己的苦难,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在他晚年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候,记者问他,你说过香港如果失去某些优点,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城市,你说的这些优点是什么?

倪匡不假思索的说,自由。环境的自由、言论的自由。

他不仅这么说,其实也是这么做。在中英联合声明之后,他又在1992年,花甲之年再远赴美国,定居旧金山,追寻自己的念念不忘的自由。直到2006年夫人思乡才回归。但终其一生,倪匡都没有再回过大陆。虽然靠笔杆子混饭吃,写过无数的奇幻甚至情色,但是他从来没有唱过赞歌,一句没有。他曾决绝的说,我从来不相信一国两制,那都是共产党一句话的事。有人质问他是不是用妓女比喻过中共,他说没有,我很尊重妓女,那种比喻是侮辱妓女。

在1949后出走香港的众多海派知名作家中,张爱玲、倪匡、潘柳黛是三个杰出代表。张爱玲如今还被称为润学天后。但这三个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特点,就是都润了两次。张爱玲短暂停留香港后也是远赴美国,潘柳黛在1988年携全家三代再次从香港出发,移民澳洲。

在倪匡那一代人中,经历过苦难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我们知道,能够读懂苦难、反思苦难、牢记苦难的人却是屈指可数。很多人往往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把家国、个人的悲剧,让历史与时代背锅,稀里糊涂的负重前行。甚至反过来,融入其中,甘为砂石。比如我们身边至今都还有很多人为恢复高考这样的事情感激,可是,那不是你被别人夺走的吗?某天忽然还给你,怎么就成了一种恩德?

大部分中国人,底子温良恭俭,遇见人生的苦难和不公,也总是会第一时间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命运,他很难也不敢去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其实负有更大的责任。当一个勤劳的人不足以温饱,当一个正直的人不足以苟活,当一个善良的人不足以立身,那就根本不是能力、命运或者艰辛探索的事。所以我其实不单是喜欢倪匡快意恩仇的小说笔触,更喜欢他说透、看透,并身体力行的人生。真正经历苦难并审视苦难的人,对于黑暗的憎恶和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有些苦难,是无法也不能原谅的。有才华的笔杆子任何时代都不缺,但是有才华、有见识,还有一点桀骜不驯的骨气的,一直都是稀缺品。

而今看着香江的沧桑巨变,荣衰轮回,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但我相信,无论如何,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是倪匡、张爱玲还是潘柳黛,都能真正自由的回望故土,回望香江。

(全文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