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藤校毕业、离开四大,33岁在演艺圈跑龙套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我不觉得自己在牺牲

每个选择都是我当下最想做的事



在电视剧《安家》中,邵逸凡扮演孙俪对家公司的员工小张,全剧出场了六、七次,都是一晃而过。

但在剧火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熟人在电视里发现了她。甚至还有小学同学来联系,问她怎么放弃那么好的工作,去影视圈瞎混。

通常这个时候,邵逸凡就会开始打哈哈。



89年出生的邵逸凡是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做演员之前,在云集了高端金融精英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咨询部门工作过两年。

但高学历对她现阶段的事业似乎没太大帮助。邵逸凡常说自己是个“脚腕部”演员,虽然演的剧不少,大多时候都在跑龙套。

不少人问她,从你们学校出来的,轻松年薪百万,你为什么选择去跑龙套?甚至有人过度解读,觉得她就是人间观察,一时玩票。

好或坏都是外界的评价。对她来说,转行意味着自己终于选择了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01

全上海

衣服最少的演员

邵逸凡在《你是我的荣耀》中演暗恋杨洋的一个女研究员。剧中她主动邀请杨洋一起观星,努力制造对话机会,是男主角的小迷妹。

虽然在这部32集的热播剧里只出现了不到3分钟,但能在这么火的剧里和明星对戏,已经能算是她的代表作了。



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

她在电影里也露过脸。《人潮汹涌》中,她扮演了刘德华儿子的小学老师。



电影《人潮汹涌》

虽然这些影视剧都听起来挺有名,但像这样的小角色,横店每天都有许多学历普通的年轻人有机会演到。

唯一一次高学历帮上了点忙的,是接陆毅和袁泉的《风再起时》。

当时戏里有个德语翻译的角色,并需要收同期声。在龙套里要找一个会说德语的并不容易。邵逸凡大学曾在德国交流学习,刚好有德语基础,这个机会就落到了她的头上。



电视剧《风再起时》

可以演的角色是有一些,但大部分是路人甲。做“脚腕部”演员的收入,和当初在四大的时候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于是她把自己的西装都卖了,化妆品都用到铁皮才会买新的。

去上跳舞课几乎天天穿同一件衣服,就连去试镜也是习惯性租衣服去,身边的朋友都开玩笑说她是“全上海衣服最少的演员”。



作为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为什么会放弃人人羡慕的高薪工作,甘愿来剧场跑龙套?身边很多朋友都不理解。

“有人跟我说,觉得我之前积累了那么多,牺牲了好可惜。我不觉得自己在牺牲,每个选择都是我当下最想做的事,做的时候我也没有求什么回报,因为本身去做了就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我现在做演员,之前这么多年都浪费了吗?没有,你让我再过一遍,我好像还是要这么选的,在当下那个阶段就是要干那件事情的。”

02

连实习生都是

北大光华的高考状元

邵逸凡并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高学历,是她拼尽了全力得来的。

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前,她去德国交流学习了一年。本来有意在那里继续留学,签证都办好了,却中途决定回国。

因为她迫切地想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

回国后邵逸凡第一份工作是在新东方教英语,后来又去了西门子。



期间,她意识到如果想要不断晋升,自己的学历还是不够看。当时的德国老板非常支持她,说:“你去读书,读完你还回来,我给你升职。”

她便毅然申请留学,并很快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然而,在宾大的学习并不顺利。

当时周围的美国同学们都很优秀,课程又很难,两年里她几乎一直都在非常吃力地追赶别人。

“时至今日,我压力一大,做梦都是在宾大写不完作业和害怕毕不了业的焦虑。”



毕业回国后,她进入了中石油工作,曾被外派到伊拉克工作过一段时间。

在伊拉克,为了确保外派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他们被安排住在集装箱里,行动也非常受限,经常是被防弹衣、防弹墙和防弹车包围着。

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全权做主。

因为自由被限制,她想办法养了只小狗来陪伴自己,但藏了三天后却被发现了。

领导要求她把小狗送走,这件事是她决定辞职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度回国后,她如愿进入了四大,实现了“穿着名牌西装,在高级写字楼里面加班”的梦想。

那是一个内卷到极点的环境。

她在战略咨询部门的同事不是麻省理工毕业的数学系高材生,就是清北复交毕业的MBA,连实习生都是公司从北大光华招的高考状元。

所有人都高负荷运转,飞速透支人生。

工作日日以继夜地加班是正常操作。即使休息日,精英同事们也都在看财经新闻或搭数学模型预测股市走向。

做了两年之后,她告诉自己,需要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03

可能一辈子都在跑龙套

但我还是想去表演

在当“学霸”的日子里,邵逸凡总是跟着最普世的价值观走。

她咬着牙学习,在行业头部公司里像陀螺一样团团转,渐渐失去了自己。

开始直面内心后。她决定试试演员这条路。

带着新规划的邵逸凡很快来到上海,在网上花20块钱,买了几个通告群的入场券,开始寻找机会。

前三个月,她一直在试镜,没有戏拍。

这期间,她帮别人改简历、在网上教英语、做钢琴陪练、做中英双语主持……用各式各样的兼职维持生活。



和表演稍有沾边的工作,她都会付出万分的努力。

有一次在索尼摄影展做蹦床模特。这个工作需要持续在蹦床上跳跃,让消费者在高空中抓拍人像,体验相机的高速定焦功能。

之前的同事是退役的跳水运动员,而她却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为此她一有空就去蹦床公园练习。锻炼自己的体力,让自己尽可能跳得足够高,足够好。

渐渐地,她的靠谱认真在圈内有了点口碑,工作机会也随之而来。



刚辞职的时候,邵逸凡怕家里人担心,一直瞒着。直到最近,她才告诉父母真正的时间点。

但她没有想到,妈妈其实早就知道了这件事,还觉得没什么:“反正是要做演艺方面的事情,晚做不如早做,还好没有浪费那么多时间。”

父母的开明和尊重给了邵逸凡更多坚持选择的底气。

“就像爬山一样,有些人就要爬到山顶,但我看着山顶已经不想上去了。我就想要在半山腰盖房子放羊,或者换一座山爬一爬。人的想法、欲望和喜欢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别人推崇,就去做自己内心并不想要的事情。”



电视剧《百炼成钢》

几年演戏下来,邵逸凡觉得自己还是挺适合做演员的。她背台词很快,学习能力也不错,并且面对镜头从不怯场。

更重要的是,她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她喜欢的。

对于过去的所有决定,她有过偶尔的纠结,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在这些经历中她慢慢接受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其实是一个普通人。

“我现在愿意捡起那些小时候想学,但因为怕自己学不好而没有去做的事情。我跳舞跳不成一个舞蹈家,但是我也愿意去练习。我去当演员,可能一辈子都在跑龙套,当不了主演,也不可能大红大紫,但我还是想去表演。有这么一些事情,我可以不求回报还愿意去做、还想做、还能做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网剧《棋魂》

邵逸凡对自己当下的生活还算满意,演艺事业稳中有升。辞职前三年入不敷出的状况,也在去年开始变好。

唯一的意外是疫情,从3月10号至今,她已经两个多月没活了。

她现在的愿望很简单,就希望疫情能好起来,能够出小区走走。

兔比兰伯王 发表评论于
主要是藤校经历对演艺圈没什么帮助!
SilentNoMore 发表评论于
She is love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 are happy and enjoy what you are doing. Ivy forces you to compete... A lot of time, a lot of students in MIT only can sleep 4 hrs a day.
老李子 发表评论于
看了半天,没有一件事能坚持下去。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路人丙。
北极星999 发表评论于
只要自己心里平衡,开心就好
雪狗2014 发表评论于
有理想
中mei2001 发表评论于
没有几个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挺好的!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其实还是观念问题。读名校是证明自己、是丰富自己,不一定是要为找个好工作。英国很多名演员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的。演员不是选美,光靠脸蛋,没内涵、没深度,是走不远的,最后只能靠炒作攒人气。不过国内现在就是这么个环境,演艺圈都是千人一面,肤浅、浮躁。
红彤彤的月亮 发表评论于
做演员肯定比做职员赚的多多了。不过她这样的演点叫不上名字的配角估计还行,红肯定不可能了。
漂亮姑娘 发表评论于
长得不够特别,很难有发展。要么特漂亮要么特丑像辣目洋子,否则一辈子当灰。
笔利于剑 发表评论于
当下的选择才是对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
jiajia007 发表评论于
藤校毕业才去四大,有什么可炫耀的。烂州大毕业去四大的多了去了。
TexasPeter 发表评论于
要说浪费,确实浪费。但是浪费发生在过去,在当初上藤校进四大的时候。现在继续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混,那就是继续浪费了。
xz10620 发表评论于
算是川普的同学,习主席邀请传个话。
炒瓜子 发表评论于
北大光华的高考状元? 天津师范的本科, 去upenn读水硕读的那么累。 有什么还吹的?
杂感而已 发表评论于
没有家累的年轻人,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不过,宾大硕士不能算藤校毕业吧,四大entry level的薪酬肯定不过百万人民币。
bluey 发表评论于
蛮有勇气的。能随着自己喜好活着的时光,就是几年也值得
giboooo 发表评论于
长的不行,没那天赋

云一片 发表评论于
她真的不适合演艺圈,的确是错误的决定
青柏 发表评论于
滕校畢業都百萬年薪?人民幣吧?
duty 发表评论于
挺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让别人说去吧!这软广告文章一出笼恐怕就要火了。
文学怪客 发表评论于
影视行业里女演员首先是看颜值+吃青春饭,长的不漂亮又没有特色背后又没有资本大鳄还来这里混,脑子不是一般的水
里予店 发表评论于
花里胡哨的经历,不值得宣传,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