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美国的顾忌──坏怕凶、凶怕狠、狠怕没天良的…

美国的顾忌──坏怕凶、凶怕狠、狠怕没天良的…

文章来源: 上报 于 2022-03-01 15:57: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李濠仲

俄罗斯为什麽非得攻击乌克兰?以及,为什麽美国没有像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那样,出兵击退伊拉克?这两个问题近日同为美国智库、学者所热议。事实上追问前一个问题,也会直接牵动后一个问题的发展。而美国人终究得承认普京10多年来,只是让自己变得比前苏联时期的民族主义独裁者更歇斯底里,这让他们当下和俄罗斯周旋,会显得比以往棘手。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或有导因于北约扩张,激化普京对西方国家建构冷战新秩序的不满,美方却也从普京身上,猛然看到一个自以为研究超过半世纪,事实上却始终处于平行时空的对手。有评论者重新釐清普京过往的思维逻辑,也才发现原来他们很难在美国人之中找到类似的心理状态。

包括普京20馀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实际最高领导人,但他其实仍对「苏联时期」那一代俄罗斯人所拥有的权力、尊严和荣耀深深痴迷,直到今天还把苏联解体当作一大耻辱。至于曾在俄罗斯历史上扮演重要地位的乌克兰和其首都基辅,对普京来说,则不仅是反抗西方国家的前缘,「拿回它」,更有重振国族精神的象徵意义,那麽,他个人今天想回溯的,恐怕就不只是苏联共产主义的鼎盛年代,还是要直接回到「俄罗斯帝国」。

到今天,美国人或许终于领悟当初为何有政治学者会说:失去乌克兰,对普京来说就像截肢一样。以及,为什麽普京不只在乎乌克兰的战略价值、地缘政治,还要打压乌克兰的文化、文学和语言,从而完全不接受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非俄罗斯统治的「乌克兰国家」和「乌克兰民族」。早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当年统治者咸认一旁乌克兰所表现出的独立性(甚至包括独立于俄罗斯与之外的文学、语言),对帝国统一都是莫大威胁,眼前普京的想法恐怕也如出一辙。

《纽时》专栏作者弗里德曼在乌克兰即将面临普京打击的一刻,曾为文分析写下普京对乌克兰的心态就是:「嫁给我,不然我杀了你。」因而唯有看到普京「有别于常人」的一面,才能理解普京究竟有多偏执,并因为知其偏执,所以知道美国很难再用过去维持国际秩序的思维面对他。

对俄罗斯古老帝国的孺慕之情,以及对下台的恐惧,彻地让普京和西方国家领袖处于不同逻辑世界。(汤森路透)

对俄罗斯古老帝国的孺慕之情,彻地让普京和西方国家领袖处于不同逻辑世界,他千方百计要当那麽久的俄罗斯实质领袖,背后当然有受这部分强烈使命感所推动。2000年起,由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一度快速累积财富,当时美国人还一度看好所谓「新时代的俄罗斯」,或可大幅改善两国自冷战时期以来的矛盾和衝突,之后确实也有了一段太平日子,普京的国内支持度也达新高。直到近十年俄罗斯受困于体制性障碍,经济发展停滞,一心嚮往要当现代彼得大帝的普京还没实践心愿,政权基础已然动摇,且就像所有长期在位的极权领袖一样,在位愈久就愈害怕下台,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下台后会被对手怎样,那麽,普京为了继续操控俄罗斯,在当一个「终身总统」恐不可得下,终究选择走向一名「战时总统」。

所谓「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刺激了普京」,早就无法涵括普京进攻乌克兰的理由,因为他根本不管进攻乌克兰遭遇的经济制裁,要让自己人民承受多少代价,甚至以为这样的代价,可以从摧毁乌克兰的繁荣得到反馈。正如同弗里德曼对普京的形容,他就是这样一个领导者,维护尊严的方式很奇怪,宁可把自己的牛杀了,也不让其他人将牠养大。

2014年,俄罗斯执意併吞克里米亚,当时有美国人以为那很可能是普京对美国巨大的自卑情结作祟,才让他失去理智,到今天,普京再又砲打乌克兰,证明了普京的心理状态不只那麽简单,尤其他对俄罗斯帝国的妄想,恐怕早让情势变得更为複杂。

于是,过去因所谓「核威慑」而来的「稳定/不稳定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也在这次乌俄之战中被重新掀开讨论。过去冷战的标志性特徵之一,正在于美苏衣恃核武的「相互保证毁灭」,促使两个大国在避免彼此无法弥补的伤亡下,多少会设法降低衝突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赢得任何一场「核战」,唯一获胜方法只有「大家都不玩了」。

偏偏,普京在对乌克兰宣战的演讲中已直接警告:「任何考虑从外部干预乌克兰的人,『将』面临比你在历史上所遭遇任何后果更大的代价』。当时多有美国媒体特别把「将」字标注起来,即嗅到普京的态度不比寻常,尤其夹带了发动核武的威胁。后续,这也被用以解释拜登政府为何没有出兵支援乌克兰的原因之一,毕竟此刻任何直接干预,结果都比过去难想像。

「核威慑」这回并不如冷战时期的「相互保证毁灭」,以为能约制大国间的衝突,还遭到扭曲,让反常人的普京大肆藉由「核恐惧」,迫使同样拥有核武的北约、美国不敢贸然营救乌克兰。正如俗谚有云:坏怕凶、凶怕狠、狠怕没天良。美国有所顾忌不是没有道理,更何况,同一时期的美国,还必须更加提防「另一个普京」,也就是那位蠢蠢欲动,同样亟欲打造东方帝国的习近平。

※作者为《上报》主笔

查看评论(20)

24小时热点排行

只有通过写作,她才能直面两个儿子自杀的事实
真相越来越惊人,难道又是一个“北极鲶鱼”?
一场英伟达引发的大泡沫,快破了?
周一的美股...居然是一群散户拯救了美国
我“被瞒亿万家产20年”,想接班要先卖3亿

24小时讨论排行

黄仁勋:美国芯片管制完全错误
守了108年的AAA金身告破:“美债帝国”将亡于特朗普?
纽约时报:通用汽车停止向中国出口汽车
纽时长文分析:拜登是替罪羊 民主党才是问题所在
泽伦斯基提3大诉求"美若弃乌和平,普丁是唯一受益者"
WSJ:两党均不想限制支出 美国理应被降级
赖清德就职周年前夕以"并购说"比喻中国野心惹议
官媒痛批“赢麻体”,值得点赞但还不够
习近平顶37度高温考察河南 到访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去年7月才被习近平晋升上将 何宏军惊传自尽身亡
华尔街日报:川普想把工厂带回美国 但美国人想干吗
BBC:印巴冲突背后的真正赢家是中国吗?
中国民众接连驾驶橡皮艇登台,挑战台湾边防安全
美前官员曝:中国正对美国发动史上最大间谍战
中国出口稀土需填写最终用户,进一步封堵漏洞
特朗普所谓“卡塔尔赠机”系美方主动接洽 与“礼物”相悖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美国的顾忌──坏怕凶、凶怕狠、狠怕没天良的…

上报 2022-03-01 15:57:26

李濠仲

俄罗斯为什麽非得攻击乌克兰?以及,为什麽美国没有像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那样,出兵击退伊拉克?这两个问题近日同为美国智库、学者所热议。事实上追问前一个问题,也会直接牵动后一个问题的发展。而美国人终究得承认普京10多年来,只是让自己变得比前苏联时期的民族主义独裁者更歇斯底里,这让他们当下和俄罗斯周旋,会显得比以往棘手。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或有导因于北约扩张,激化普京对西方国家建构冷战新秩序的不满,美方却也从普京身上,猛然看到一个自以为研究超过半世纪,事实上却始终处于平行时空的对手。有评论者重新釐清普京过往的思维逻辑,也才发现原来他们很难在美国人之中找到类似的心理状态。

包括普京20馀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实际最高领导人,但他其实仍对「苏联时期」那一代俄罗斯人所拥有的权力、尊严和荣耀深深痴迷,直到今天还把苏联解体当作一大耻辱。至于曾在俄罗斯历史上扮演重要地位的乌克兰和其首都基辅,对普京来说,则不仅是反抗西方国家的前缘,「拿回它」,更有重振国族精神的象徵意义,那麽,他个人今天想回溯的,恐怕就不只是苏联共产主义的鼎盛年代,还是要直接回到「俄罗斯帝国」。

到今天,美国人或许终于领悟当初为何有政治学者会说:失去乌克兰,对普京来说就像截肢一样。以及,为什麽普京不只在乎乌克兰的战略价值、地缘政治,还要打压乌克兰的文化、文学和语言,从而完全不接受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非俄罗斯统治的「乌克兰国家」和「乌克兰民族」。早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当年统治者咸认一旁乌克兰所表现出的独立性(甚至包括独立于俄罗斯与之外的文学、语言),对帝国统一都是莫大威胁,眼前普京的想法恐怕也如出一辙。

《纽时》专栏作者弗里德曼在乌克兰即将面临普京打击的一刻,曾为文分析写下普京对乌克兰的心态就是:「嫁给我,不然我杀了你。」因而唯有看到普京「有别于常人」的一面,才能理解普京究竟有多偏执,并因为知其偏执,所以知道美国很难再用过去维持国际秩序的思维面对他。

对俄罗斯古老帝国的孺慕之情,以及对下台的恐惧,彻地让普京和西方国家领袖处于不同逻辑世界。(汤森路透)

对俄罗斯古老帝国的孺慕之情,彻地让普京和西方国家领袖处于不同逻辑世界,他千方百计要当那麽久的俄罗斯实质领袖,背后当然有受这部分强烈使命感所推动。2000年起,由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一度快速累积财富,当时美国人还一度看好所谓「新时代的俄罗斯」,或可大幅改善两国自冷战时期以来的矛盾和衝突,之后确实也有了一段太平日子,普京的国内支持度也达新高。直到近十年俄罗斯受困于体制性障碍,经济发展停滞,一心嚮往要当现代彼得大帝的普京还没实践心愿,政权基础已然动摇,且就像所有长期在位的极权领袖一样,在位愈久就愈害怕下台,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下台后会被对手怎样,那麽,普京为了继续操控俄罗斯,在当一个「终身总统」恐不可得下,终究选择走向一名「战时总统」。

所谓「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刺激了普京」,早就无法涵括普京进攻乌克兰的理由,因为他根本不管进攻乌克兰遭遇的经济制裁,要让自己人民承受多少代价,甚至以为这样的代价,可以从摧毁乌克兰的繁荣得到反馈。正如同弗里德曼对普京的形容,他就是这样一个领导者,维护尊严的方式很奇怪,宁可把自己的牛杀了,也不让其他人将牠养大。

2014年,俄罗斯执意併吞克里米亚,当时有美国人以为那很可能是普京对美国巨大的自卑情结作祟,才让他失去理智,到今天,普京再又砲打乌克兰,证明了普京的心理状态不只那麽简单,尤其他对俄罗斯帝国的妄想,恐怕早让情势变得更为複杂。

于是,过去因所谓「核威慑」而来的「稳定/不稳定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也在这次乌俄之战中被重新掀开讨论。过去冷战的标志性特徵之一,正在于美苏衣恃核武的「相互保证毁灭」,促使两个大国在避免彼此无法弥补的伤亡下,多少会设法降低衝突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赢得任何一场「核战」,唯一获胜方法只有「大家都不玩了」。

偏偏,普京在对乌克兰宣战的演讲中已直接警告:「任何考虑从外部干预乌克兰的人,『将』面临比你在历史上所遭遇任何后果更大的代价』。当时多有美国媒体特别把「将」字标注起来,即嗅到普京的态度不比寻常,尤其夹带了发动核武的威胁。后续,这也被用以解释拜登政府为何没有出兵支援乌克兰的原因之一,毕竟此刻任何直接干预,结果都比过去难想像。

「核威慑」这回并不如冷战时期的「相互保证毁灭」,以为能约制大国间的衝突,还遭到扭曲,让反常人的普京大肆藉由「核恐惧」,迫使同样拥有核武的北约、美国不敢贸然营救乌克兰。正如俗谚有云:坏怕凶、凶怕狠、狠怕没天良。美国有所顾忌不是没有道理,更何况,同一时期的美国,还必须更加提防「另一个普京」,也就是那位蠢蠢欲动,同样亟欲打造东方帝国的习近平。

※作者为《上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