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在北京胡同里停一次车 明白了什么是匠人精神

在北京胡同里停一次车 明白了什么是匠人精神

文章来源: 不相及研究所 于 2021-12-05 13:31:3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胡同是种生活气息的象征,也是停车时的噩梦。 敢于挑战它的车主一般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挖掘出了自己某些隐藏的极限潜力。

作为客观存在的侧方停车之王,他们每天都不得不反复探索墙的底线,比科目二考试可刺激多了。

如果想在生活中找到另一种完成了人车合一的高人,只需要走进北京的胡同。

不同于武汉公交车与重庆出租车走的凶猛路线,住在这里的司机不以速度快慢分高低,而是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技巧上,讲究的就是一个细致。

闹中能取静,实践出真知,不是只有速度才能带来激情,再大的马力也得找个地方停,他们与车之间早已达成类似的默契。

当机械外壳发展为肢体的延伸,技术开始走向返璞归真,不需要任何移动也能轻松营造紧张的气氛,停车都停出了一种窒息感。

坊间传言能把车停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狙击部队的种子选手,在精准性上已臻化境,要么就是还没被人发现的武林高手,一掌把车拍进了车位。

单从画面上来看,用叉车放也不一定能放的这么准确。

不同的环境总会带来不同的进化方向,在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加持下,这里车主对距离的把控,基本已经快要突破肉眼的上限了。

一直有人将其看作是新世纪的未解之谜,就算电瓶车也要倒个几次才能停成这样。

而他们搞出来的缝隙小到让落叶无法归根,来阵稍微大点的风都能把车刮到墙上。

比如一旦达到了下面这种水平,通常就不用担心被抢车位了,因为别人根本停不进去。

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硬要尝试的结局一般只能是墙伤八百,车损一千,很不划算。

别说是靠后视镜,我拿显微镜也停不了这么严丝合缝。

“变形金刚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它自己走进车位之后才变成的车”

很多游客都曾在第一次看到时感受到京城的严谨,找到了这里寸土寸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你能从中发现车主们的倔强,即便有些胡同也就比车宽那么一点,但在足够的自信面前,再难通过的地方都不能影响他们停车的决心。

类似于将驾驶这个行为拉进了精密作业的范畴,每个操作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在用行动讲述胡同里的停车难度。

有时它已经是一种入门的标准,没有这种技术都不好意思开进去。

“逛北京胡同的时候被那种停车场面震住了,贴着墙的车几乎全都是这样的。”

“后来每次去北京旅游,都要专门到胡同里观摩停车技术,想学习一下怎么停的,我认为他们不当教练是驾校的损失。”

当然也有从更实际角度出发的朋友,他们坚信在这停车是有体型门槛的,尤其是在一些单行道胡同里,只能靠左停车不说,稍微胖点就很难跨过副驾驶的座位下车。

在经过缜密的推理之后,有人开始怀疑这些车里都加装了弹射座椅。

其中一部分进一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要是车上没天窗,是不敢在胡同里停车的,不然很可能无法体面的全身而退。

“见过最强的一次就是一辆没天窗的车,停在了两辆车中间,前面和左右的缝隙都只有一两厘米,最后大哥是从后备箱里爬出来的。”

在这开三轮也得熟练掌握后备箱逃生技术

足够复杂的路况和稀缺的车位共同营造出了地狱难度,跟城市里的其他区域不同,胡同绝对是驾考学习成果的终极验收场地。

有位亲身经历过的朋友说,这样停车会找回一些早已消失的体验,那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感,科技进步带来的辅助设备最终都会显得无力,停一回车雷达都快骂街了。

但在他看来这种等级的技巧也不是无迹可寻,其中要诀就是,收起后视镜,全靠手感停。

“首先不能怕车被蹭,把倒车影像和雷达都关掉,不然总是响,还没什么作用,然后就准备好在磕碰中磨练技艺。”

“其实见过墙上的划痕就会明白,都是被逼出来的,无数次摩擦才换来今天的成功。”

坚持顶住胡同洗礼的司机,大概率就会直接晋升到车技第一梯队。

传说那些真正的高手全凭着一股匠人精神在停车,可以停到跟墙之间只差一张A4纸的距离,插张扑克牌都掉不下去。

克服了绝对意义上的困难,他们已经不只是把车停下那么简单,更像是参透了空间利用的深层奥秘。

不离近看还以为撞上了

不少住胡同的人都表示自己就是在里面练出来的,好比腿上绑着沙袋练轻功,有的刚拿完驾照一个月,停车水平就迈向了王者。

但对于路过的人来说,很可能看一眼就会打消开进去的念头。

有的胡同不用说汽车,自行车都得挂起来停。

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

哪怕是很多本地朋友,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闯入,也将体验到那种从自信到彷徨的心路历程。

“上回送别人回家,不小心拐进了东四的胡同里,好家伙开了半个小时才出来,还被里面的大爷鄙视了车技。”

“停车的时候急死,会车的时候吓死,开了几次我都想把车卖了,建议住胡同的朋友们先量好胡同尺寸,再选买什么车。”

“在北京打车,司机开进胡同里我都是闭着眼的,不敢看”

在某种程度上说,胡同是绝对平等的,凡是敢开进来的司机,都将无差别获得最高级的磨炼机会。

它从不吝啬对人们开车水平的关照,只是有时候相当严格。

“就这么说吧,我只找过一次代驾帮忙把车开回家,最后还没停进去。”

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形成的时候压根连汽车都还不存在,却至今仍然融入在现代生活里,为提升人类停车技术的上限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位在胡同里长大的朋友,曾为我展示过一次这样的壮举,他说这不过是人均水平,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虽然没告诉我补了多少次车漆才得到了胡同的认可,但他在言语中始终保持着那种由生活所迫带来的谦虚: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查看评论(15)

24小时热点排行

坎耶30岁妻子近乎赤身逛西班牙 当地民众也无奈
科比遗孀惊艳女儿的毕业礼,无名指戴大钻戒
墨西哥海军居然撞上布鲁克林大桥,原因是...
95后天才创始人突然被赶走!美国激光雷达乱套了
56年无人解开的数学难题,被谷歌的新AI突破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北理工帅哥院长出轨同性男生 遭举报后轻生身亡
美国女外交官愤而辞职 炮轰川普太亲俄
全球稀土版图大变 摆脱中国垄断第一步
拜登确诊“恶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
2027攻台成真?《纽时》曝习近平整肃军方内幕
美国恢复“追债”行动:欠十年前的钱 45万老人惨了
川普火大!飙粗痛骂泽伦斯基“像撒尿一样”挥霍援助
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了,有什么影响?
中国社媒疯传:中国芯片圈死亡合影
2025年,巴西人真的拿到了乒乓球世界冠军
澳洲男揭中国黑牢5年梦魇:酷刑 飢饿与精神折磨
黄石公园惨烈车祸死者身份公布:4名中国人 2华人….
美国之音1/3员工被裁 其中很多移民必须离开美国
为啥中国寺庙挤满了磕头的老外?
绿卡≠安全!司法部恐追溯撤卡 这类情况最易出事…
“爬山神器”红遍中国各大景区,生产企业直接爆单了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在北京胡同里停一次车 明白了什么是匠人精神

不相及研究所 2021-12-05 13:31:35

胡同是种生活气息的象征,也是停车时的噩梦。 敢于挑战它的车主一般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挖掘出了自己某些隐藏的极限潜力。

作为客观存在的侧方停车之王,他们每天都不得不反复探索墙的底线,比科目二考试可刺激多了。

如果想在生活中找到另一种完成了人车合一的高人,只需要走进北京的胡同。

不同于武汉公交车与重庆出租车走的凶猛路线,住在这里的司机不以速度快慢分高低,而是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技巧上,讲究的就是一个细致。

闹中能取静,实践出真知,不是只有速度才能带来激情,再大的马力也得找个地方停,他们与车之间早已达成类似的默契。

当机械外壳发展为肢体的延伸,技术开始走向返璞归真,不需要任何移动也能轻松营造紧张的气氛,停车都停出了一种窒息感。

坊间传言能把车停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狙击部队的种子选手,在精准性上已臻化境,要么就是还没被人发现的武林高手,一掌把车拍进了车位。

单从画面上来看,用叉车放也不一定能放的这么准确。

不同的环境总会带来不同的进化方向,在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加持下,这里车主对距离的把控,基本已经快要突破肉眼的上限了。

一直有人将其看作是新世纪的未解之谜,就算电瓶车也要倒个几次才能停成这样。

而他们搞出来的缝隙小到让落叶无法归根,来阵稍微大点的风都能把车刮到墙上。

比如一旦达到了下面这种水平,通常就不用担心被抢车位了,因为别人根本停不进去。

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硬要尝试的结局一般只能是墙伤八百,车损一千,很不划算。

别说是靠后视镜,我拿显微镜也停不了这么严丝合缝。

“变形金刚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它自己走进车位之后才变成的车”

很多游客都曾在第一次看到时感受到京城的严谨,找到了这里寸土寸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你能从中发现车主们的倔强,即便有些胡同也就比车宽那么一点,但在足够的自信面前,再难通过的地方都不能影响他们停车的决心。

类似于将驾驶这个行为拉进了精密作业的范畴,每个操作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在用行动讲述胡同里的停车难度。

有时它已经是一种入门的标准,没有这种技术都不好意思开进去。

“逛北京胡同的时候被那种停车场面震住了,贴着墙的车几乎全都是这样的。”

“后来每次去北京旅游,都要专门到胡同里观摩停车技术,想学习一下怎么停的,我认为他们不当教练是驾校的损失。”

当然也有从更实际角度出发的朋友,他们坚信在这停车是有体型门槛的,尤其是在一些单行道胡同里,只能靠左停车不说,稍微胖点就很难跨过副驾驶的座位下车。

在经过缜密的推理之后,有人开始怀疑这些车里都加装了弹射座椅。

其中一部分进一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要是车上没天窗,是不敢在胡同里停车的,不然很可能无法体面的全身而退。

“见过最强的一次就是一辆没天窗的车,停在了两辆车中间,前面和左右的缝隙都只有一两厘米,最后大哥是从后备箱里爬出来的。”

在这开三轮也得熟练掌握后备箱逃生技术

足够复杂的路况和稀缺的车位共同营造出了地狱难度,跟城市里的其他区域不同,胡同绝对是驾考学习成果的终极验收场地。

有位亲身经历过的朋友说,这样停车会找回一些早已消失的体验,那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感,科技进步带来的辅助设备最终都会显得无力,停一回车雷达都快骂街了。

但在他看来这种等级的技巧也不是无迹可寻,其中要诀就是,收起后视镜,全靠手感停。

“首先不能怕车被蹭,把倒车影像和雷达都关掉,不然总是响,还没什么作用,然后就准备好在磕碰中磨练技艺。”

“其实见过墙上的划痕就会明白,都是被逼出来的,无数次摩擦才换来今天的成功。”

坚持顶住胡同洗礼的司机,大概率就会直接晋升到车技第一梯队。

传说那些真正的高手全凭着一股匠人精神在停车,可以停到跟墙之间只差一张A4纸的距离,插张扑克牌都掉不下去。

克服了绝对意义上的困难,他们已经不只是把车停下那么简单,更像是参透了空间利用的深层奥秘。

不离近看还以为撞上了

不少住胡同的人都表示自己就是在里面练出来的,好比腿上绑着沙袋练轻功,有的刚拿完驾照一个月,停车水平就迈向了王者。

但对于路过的人来说,很可能看一眼就会打消开进去的念头。

有的胡同不用说汽车,自行车都得挂起来停。

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

哪怕是很多本地朋友,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闯入,也将体验到那种从自信到彷徨的心路历程。

“上回送别人回家,不小心拐进了东四的胡同里,好家伙开了半个小时才出来,还被里面的大爷鄙视了车技。”

“停车的时候急死,会车的时候吓死,开了几次我都想把车卖了,建议住胡同的朋友们先量好胡同尺寸,再选买什么车。”

“在北京打车,司机开进胡同里我都是闭着眼的,不敢看”

在某种程度上说,胡同是绝对平等的,凡是敢开进来的司机,都将无差别获得最高级的磨炼机会。

它从不吝啬对人们开车水平的关照,只是有时候相当严格。

“就这么说吧,我只找过一次代驾帮忙把车开回家,最后还没停进去。”

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形成的时候压根连汽车都还不存在,却至今仍然融入在现代生活里,为提升人类停车技术的上限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位在胡同里长大的朋友,曾为我展示过一次这样的壮举,他说这不过是人均水平,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虽然没告诉我补了多少次车漆才得到了胡同的认可,但他在言语中始终保持着那种由生活所迫带来的谦虚: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