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被歧视的华人,连一间洗衣店都撑不住了

被歧视的华人,连一间洗衣店都撑不住了

文章来源: 九行 于 2021-01-24 01:53:5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美国华人传统洗衣店,快撑不住了。

他们挺过了异国他乡大浪淘金的创业年代,但却没能经受得住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美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歧视困扰。

最近一则来源于纽约时报的故事令人唏嘘:曼哈顿一间经营了61年的华人传统洗衣店Sun’s Laundry准备结业了。

△曼哈顿最后一家传统洗衣店结业了/SHELDON CHAU

别以为告别的只是一家洗衣店罢了,这家61年历史的传统洗衣店,是纽约城最后的“华人手工洗衣店”之一。它的闭店不仅仅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美国华裔艰难过往的回响。

上个世纪与华人联系最紧密的头衔——“洗衣工”,似乎即将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了。

华人洗衣店有多少个“查理”都承受不住了

“我们会想念你的。”

8月里的最后一个周六,一小群人聚集在曼哈顿14街626号Sun’s Laundry的门外。街坊邻居用粉笔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画了一幅画,在他们熟悉的洗衣店门前写上这几个字作为告别。

在营业最后一天,李洪森依旧认真地给顾客打包洗好的衣服。这些老顾客还带来了告别礼物,有人拿起最后几捆衣服,用牛皮纸包好,拿绳子整齐捆起来,就像老板的父亲在半个多世纪前那样。

△一名老客户留下了告别字条,并附上了自己的联系信息/SHELDON CHAU

84岁的老板李洪森终于决定关闭这家自1959年以来,跟父母一起创办经营的家族生意。这确实是他不得已的决定,受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暂停营业,直到8月初才重新开张,不到一个月就熬不住了。

这场景一幕幕就像是情景再现。5年前,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Ching Lee Laundry在连续经营140年后关门营业。

△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关门/NBC

在营业的最后一天,该店的老顾客源源不断,他们带来了鲜花、饼干、卡片告别,这家店已经走到了第四代,NBC新闻记者抓拍到了一幕——店主Jacque Yee与老顾客泪流着与老顾客相拥,“这个时代的终结令我深感悲伤”。

△店主与老顾客相拥而泣/NBC

虽说在纽约,仍能看到大量华人开的洗衣店。但李洪森的Sun’s Laundry算得上是最后一家源自历史长河的老店。

他们没想到度过了最艰难的白手起家阶段,却依旧遭受好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洪荒猛兽——凶猛的疫情,连带着针对华人严重的歧视和妖魔化。

重开后的洗衣店得缩短营业时间,来洗衣服的人大幅减少,街上的游民反而愈来愈多,造成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常常会吓跑不少客人。只涨不降的月租,成了压垮洗衣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迈的李洪森以及手绘体招牌/SHELDON CHAU

许多在美国的华裔都感受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公众审视,尽管这种偏见歧视祖辈们早就不堪其重。

Sun’s Laundry在曼哈顿的社区,外界认为这就是脏乱差,鱼龙混杂之地。光顾洗衣店的客人大多是美国中产人群,少数族裔在美国早已遭受不少口头歧视,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管开洗衣店的华人移民叫“查理”。

“查理”这一词源于美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在19世纪,美国社会出现了与“陈查理”有关的10部小说和40多部电影,这一名字成了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移民惯用的代称,听着就像使唤唯唯诺诺的仆人。

△华人警探陈查理的形象/wiki

美国有多少间华人洗衣店,就有多少个“查理”。直到今天,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华人被唤作是查理的时代,同样渐渐淡去的,还有华人移民与洗衣工非常深渊的历史联结。

华裔移民

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美籍华人作家郑约翰曾经在《华人洗衣店》这里这么写道。

如果19世纪的华人劳工冲的是旧金山“矿工热”的敲门砖,从20世纪开始,开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wiki

在上世纪30年代,仅纽约都市区一地就有5000家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如此庞大的数量,以至于自成一体,被称为“华人手工洗衣店”。据192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近30%有工作的华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说,在美国洗衣业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是华裔移民撑起了半边天。谁也没想过,经营洗衣业竟然也能完成淘金梦,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移民多来自广东台山,包括李洪森。

△李洪森(左二)一家,1948年摄于台山/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他曾以为来美国当洗衣工只是一种赚钱寄回家的方式。谁知道美国的机票是一张单程票,这一去,就是长达七十年的漂泊。

美国人总能把华裔和洗衣店联想到一块去。当时在西部,基本上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白人男子还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洗衣服这件事就跟“男子气概”的想象不符。

另一方面,这被认为是社会鄙视链底端的苦力活,对当时处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移民来说,却是为数不多勉强糊口的机会。

开洗衣店入行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过多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更关键的原因在于,那个年代的移民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很难在洗衣业和餐饮业之外找到工作,留给他们的天花板也就那么低。

第一家已知的华人洗衣店是李华在1851年开的,当时一大衬衫的收费也就5美元,街边常见华人洗衣工挑着扁担用篮子送衣服的景象。

纽约州上世纪70年代,卡尔纲有条广告,描绘了一对开洗衣店的美国华裔夫妇,用“中国古代秘方”来的段子来卖洗涤液,带着些许嘲讽和种族主义色彩。

△calgon的早期广告就是用华人作为卖点/Twitter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和广告的报道,加深了华裔与洗衣店之间的甩不掉的刻板印象。

即便洗衣店的劳力繁重不堪,还被人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全感,洗衣店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华人吃住的地方,家族亲戚血缘联结的作坊。

对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玩耍成长的地方,掺杂着苦乐的回忆。

△早期华裔小孩都在洗衣店长大/ COURTESY OF HENRY HUM

美国最早的移民法规,是华人移民最难以释怀的过往。阿德尔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美意也曾经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一书中说到自己的故事,她从小就在路易斯·唐手洗洗衣店长大。

每逢星期天,他们一家会去唐人街的刘氏宗亲会,一群被喊着查理、路易斯的华人聚在一起回忆往事,其他大部分甚至还是独身一人在美血拼的洗衣工,妻子儿女都在中国。

“我们没想到会那么困难,我们都是在洗衣店工作……到了这里之后,我才知道有多困难。”

她描述着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比如在旧金山湾天使岛关了三个月;一次早期流产;生下三个孩子;来美国的时候,迫不得已抛下中国的儿子,双方50年不曾谋面,成了她迄今为止最遗憾的事情。

李洪森没读几年书,父亲是19世纪末最后一批华人移民。在二战期间,出生在台山的李洪森和母亲被迫逃到美国跟父亲相聚。

他还记得这趟赴美的行程十分艰辛,足足耗了两天半的时间,他们才在小小的Sun’s Laundry相聚,在大熔炉中艰难生存了下来。

△约在1957年,李洪森从香港来到波士顿,与父亲李道新和母亲李雪芳团聚/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正值如今停业,忙碌了六十多年的李洪森对故土台山的思念之情,终于能得以找到出口。李洪森还记得台山的农田,还记得小学校服的黄短裤和红手帕。

所谓的落叶归根,不过就是至少能回台山看一眼的执念。

唐人街的死与生

至暗时刻还没到来

受新冠疫情影响,唐人街早已岌岌可危的生机又一次遭到了重创,濒临至暗时刻。

事实上,真正传统的华人手工洗衣业,早已渐渐步入夕阳之时了。

△华人传统洗衣店早也步入夕阳时期/unsplash

上世纪60年代是洗衣店的辉煌时期,当时西装可是标准的工作着装。直到80年代,纽约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洗衣店的生意,这是华尔街工作白领的刚需。

当时李洪森可以一天洗100多件商务衬衫,但到了2000年后,休闲时尚风潮来了,每天衬衫洗涤数量已经下降到了不到40件。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破牛仔裤和皱巴巴的衣服都成了一种时尚。老一辈的洗衣工黄美意回忆起她的妈妈把侄子的衬衫都熨平的故事,她的妈妈都犯糊涂了,“我跟她解释这是时尚,她摇头,不相信”。

△洗好的衣服会用牛皮纸包好,整齐地摞在架子上/ROBERT F. GEE

自动洗衣机和自助洗衣店的出现,才是致命一击。当顾客不再依赖手工洗衣店的熨烫工作,就意味着这些传统手工洗衣店的老本行准备淘汰了,上世纪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约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之后收入越来越少。

香港作家亦舒有部小说《洁如新》,正好说的就是洗衣店数代人的家庭故事,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都已经离家,全盘接受美国文化,似乎这些就跟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洗衣店格格不入了。

毕竟新一代的华人移民更懂得,要想真正打破这层天花板,得靠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职业的更新迭代。

△年轻的华裔渴望逃离唐人街,那是他们稳扎马脚的象征/unsplash

李洪森的后辈似乎能看到更有希望的前景:儿子爱德华原来在银行工作,如今全职照顾父母,女儿简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他们都是在纽约的公立大学念的书。

他的侄子朱超伟还是纽约大学MBA金融硕士毕业,曾在世界500强公司就职,他认为,职业上的成功才是对经历过的种族歧视最好的答卷。

这些后辈毕竟还是更幸运的,逃离唐人街和洗衣店是他们在美国站稳脚跟的标志,有父辈们能在这段平权历史上走出更扎实的路来。

也许这份骄傲会在疫情期间不堪一击,他们面临着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偏见和歧视。或许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更能体会父辈们是如何走过来的。

如今的唐人街,一串串挂在道路两旁的红底金字喜庆灯笼在空中摇曳,但人行道上没有几个行人。

很多洗衣店、礼品店、小吃店、餐馆等等,也在疫情中突然停业,悄无声息退出了大家的视野。

△疫情让美国华裔面临前所未有,令人不安的公众歧视/unsplash

更具商业价值的办公楼,以及经营了系带的杂货店和流行商店,似乎能一步步将唐人街踩在脚下,历史不仅仅只有建筑物本身,华人的流失率才是社区文化生命力的崩塌所在。

根据商家评价网站Yelp的统计,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就有13万2580家店面临永久关闭或暂停营业。

洛杉矶、纽约市、旧金山和芝加哥,是全美店面关闭最多的前四名城市,仅纽约市就有超过2800多家店面永久关闭,目前的冷清状况更是难以想象。

唐人街的生与死,仿佛就在那么一线之间。所谓的至暗时刻或许是重启的机会,我们期盼着会以另一种面貌重生。

△自从冠状病毒暴发以来,芝加哥唐人街的生意变差了/unsplash

华人传统洗衣店也许迟早要被淘汰,在步入至暗时期当前,他们似乎还没能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

但家庭的情感,乡愁的联结是他们最后一道坚守的防线,像是一直在找落脚之地的小鸟,萦绕着他们几十年的问题却从没变过:我以后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哪工作,又远离哪里,怎么样才算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参考资料:

Oldest Chinese Laundry in the U.S. Closes Shop After 140 Years nbcnews

不敌疫情,曼哈顿最后的华人传统洗衣店谢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华裔移民如何主导了美国的洗衣业 纽约时报中文网

探寻美国早年的华人洗衣店 Sampan.org

为什么欧美国家中的亚裔移民总和洗衣业这一刻板印象相连结 冷知识周刊

新冠疫情下,亚裔美国人经历了什么?纽约时报中文网

疫情下华人商家频频关门,「最坏的时刻还没到来」 移投路

查看评论(34)

24小时热点排行

房产大王被清华学霸儿子手撕 曾挪用国企5千万入狱
B站高管“小姐姐”遭逮捕!曾任职华为等知名企业
已入籍也不保险!川普动手 这10类人恐失去美籍!
利物浦球星若塔因车祸丧生 年仅28岁 十天前刚结婚
为什么加拿大的猪肉总有股“尿味”?真相竟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曝歼20缠斗F35 央视强调“牺牲准备”令小粉红洩气
遥祝薄熙来生日快乐 薄瓜瓜发文:最伟大的父亲
亚裔女川粉遭逮捕 老公:川普是对的 他为美国好
"大而美法案"众院219票闯关!5共和党人一度倒戈
攻台B计划?美媒曝北京更大野心 垂涎俄资源宝地
乌轰炸库斯克俄军指挥部 成功击杀俄海军副司令
美国6月非农新增14.7万人超预期 失业率意外降至4.1%
人民日报纪念李克强冥诞发出了什么信号
中国工程师持旅游签入境 对美海关说"来工作" 结果…
印度小哥简历90%造假 身兼数职 干翻硅谷AI创业公司
以色列空袭学校避难所!加萨民防机构曝:已25死
“大而美”法案过关 盘点9大影响 马斯克最不开心?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美国率先解除多项限制,中美交易稀土不止换芯片
鉴别一个大学最好的方法,就是问它有没有空调!
南方航空机长刺伤领导后身亡 妻子怀疑遭推下楼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被歧视的华人,连一间洗衣店都撑不住了

九行 2021-01-24 01:53:57


美国华人传统洗衣店,快撑不住了。

他们挺过了异国他乡大浪淘金的创业年代,但却没能经受得住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美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歧视困扰。

最近一则来源于纽约时报的故事令人唏嘘:曼哈顿一间经营了61年的华人传统洗衣店Sun’s Laundry准备结业了。

△曼哈顿最后一家传统洗衣店结业了/SHELDON CHAU

别以为告别的只是一家洗衣店罢了,这家61年历史的传统洗衣店,是纽约城最后的“华人手工洗衣店”之一。它的闭店不仅仅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美国华裔艰难过往的回响。

上个世纪与华人联系最紧密的头衔——“洗衣工”,似乎即将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了。

华人洗衣店有多少个“查理”都承受不住了

“我们会想念你的。”

8月里的最后一个周六,一小群人聚集在曼哈顿14街626号Sun’s Laundry的门外。街坊邻居用粉笔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画了一幅画,在他们熟悉的洗衣店门前写上这几个字作为告别。

在营业最后一天,李洪森依旧认真地给顾客打包洗好的衣服。这些老顾客还带来了告别礼物,有人拿起最后几捆衣服,用牛皮纸包好,拿绳子整齐捆起来,就像老板的父亲在半个多世纪前那样。

△一名老客户留下了告别字条,并附上了自己的联系信息/SHELDON CHAU

84岁的老板李洪森终于决定关闭这家自1959年以来,跟父母一起创办经营的家族生意。这确实是他不得已的决定,受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暂停营业,直到8月初才重新开张,不到一个月就熬不住了。

这场景一幕幕就像是情景再现。5年前,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Ching Lee Laundry在连续经营140年后关门营业。

△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关门/NBC

在营业的最后一天,该店的老顾客源源不断,他们带来了鲜花、饼干、卡片告别,这家店已经走到了第四代,NBC新闻记者抓拍到了一幕——店主Jacque Yee与老顾客泪流着与老顾客相拥,“这个时代的终结令我深感悲伤”。

△店主与老顾客相拥而泣/NBC

虽说在纽约,仍能看到大量华人开的洗衣店。但李洪森的Sun’s Laundry算得上是最后一家源自历史长河的老店。

他们没想到度过了最艰难的白手起家阶段,却依旧遭受好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洪荒猛兽——凶猛的疫情,连带着针对华人严重的歧视和妖魔化。

重开后的洗衣店得缩短营业时间,来洗衣服的人大幅减少,街上的游民反而愈来愈多,造成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常常会吓跑不少客人。只涨不降的月租,成了压垮洗衣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迈的李洪森以及手绘体招牌/SHELDON CHAU

许多在美国的华裔都感受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公众审视,尽管这种偏见歧视祖辈们早就不堪其重。

Sun’s Laundry在曼哈顿的社区,外界认为这就是脏乱差,鱼龙混杂之地。光顾洗衣店的客人大多是美国中产人群,少数族裔在美国早已遭受不少口头歧视,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管开洗衣店的华人移民叫“查理”。

“查理”这一词源于美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在19世纪,美国社会出现了与“陈查理”有关的10部小说和40多部电影,这一名字成了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移民惯用的代称,听着就像使唤唯唯诺诺的仆人。

△华人警探陈查理的形象/wiki

美国有多少间华人洗衣店,就有多少个“查理”。直到今天,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华人被唤作是查理的时代,同样渐渐淡去的,还有华人移民与洗衣工非常深渊的历史联结。

华裔移民

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美籍华人作家郑约翰曾经在《华人洗衣店》这里这么写道。

如果19世纪的华人劳工冲的是旧金山“矿工热”的敲门砖,从20世纪开始,开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wiki

在上世纪30年代,仅纽约都市区一地就有5000家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如此庞大的数量,以至于自成一体,被称为“华人手工洗衣店”。据192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近30%有工作的华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说,在美国洗衣业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是华裔移民撑起了半边天。谁也没想过,经营洗衣业竟然也能完成淘金梦,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移民多来自广东台山,包括李洪森。

△李洪森(左二)一家,1948年摄于台山/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他曾以为来美国当洗衣工只是一种赚钱寄回家的方式。谁知道美国的机票是一张单程票,这一去,就是长达七十年的漂泊。

美国人总能把华裔和洗衣店联想到一块去。当时在西部,基本上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白人男子还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洗衣服这件事就跟“男子气概”的想象不符。

另一方面,这被认为是社会鄙视链底端的苦力活,对当时处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移民来说,却是为数不多勉强糊口的机会。

开洗衣店入行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过多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更关键的原因在于,那个年代的移民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很难在洗衣业和餐饮业之外找到工作,留给他们的天花板也就那么低。

第一家已知的华人洗衣店是李华在1851年开的,当时一大衬衫的收费也就5美元,街边常见华人洗衣工挑着扁担用篮子送衣服的景象。

纽约州上世纪70年代,卡尔纲有条广告,描绘了一对开洗衣店的美国华裔夫妇,用“中国古代秘方”来的段子来卖洗涤液,带着些许嘲讽和种族主义色彩。

△calgon的早期广告就是用华人作为卖点/Twitter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和广告的报道,加深了华裔与洗衣店之间的甩不掉的刻板印象。

即便洗衣店的劳力繁重不堪,还被人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全感,洗衣店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华人吃住的地方,家族亲戚血缘联结的作坊。

对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玩耍成长的地方,掺杂着苦乐的回忆。

△早期华裔小孩都在洗衣店长大/ COURTESY OF HENRY HUM

美国最早的移民法规,是华人移民最难以释怀的过往。阿德尔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美意也曾经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一书中说到自己的故事,她从小就在路易斯·唐手洗洗衣店长大。

每逢星期天,他们一家会去唐人街的刘氏宗亲会,一群被喊着查理、路易斯的华人聚在一起回忆往事,其他大部分甚至还是独身一人在美血拼的洗衣工,妻子儿女都在中国。

“我们没想到会那么困难,我们都是在洗衣店工作……到了这里之后,我才知道有多困难。”

她描述着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比如在旧金山湾天使岛关了三个月;一次早期流产;生下三个孩子;来美国的时候,迫不得已抛下中国的儿子,双方50年不曾谋面,成了她迄今为止最遗憾的事情。

李洪森没读几年书,父亲是19世纪末最后一批华人移民。在二战期间,出生在台山的李洪森和母亲被迫逃到美国跟父亲相聚。

他还记得这趟赴美的行程十分艰辛,足足耗了两天半的时间,他们才在小小的Sun’s Laundry相聚,在大熔炉中艰难生存了下来。

△约在1957年,李洪森从香港来到波士顿,与父亲李道新和母亲李雪芳团聚/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正值如今停业,忙碌了六十多年的李洪森对故土台山的思念之情,终于能得以找到出口。李洪森还记得台山的农田,还记得小学校服的黄短裤和红手帕。

所谓的落叶归根,不过就是至少能回台山看一眼的执念。

唐人街的死与生

至暗时刻还没到来

受新冠疫情影响,唐人街早已岌岌可危的生机又一次遭到了重创,濒临至暗时刻。

事实上,真正传统的华人手工洗衣业,早已渐渐步入夕阳之时了。

△华人传统洗衣店早也步入夕阳时期/unsplash

上世纪60年代是洗衣店的辉煌时期,当时西装可是标准的工作着装。直到80年代,纽约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洗衣店的生意,这是华尔街工作白领的刚需。

当时李洪森可以一天洗100多件商务衬衫,但到了2000年后,休闲时尚风潮来了,每天衬衫洗涤数量已经下降到了不到40件。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破牛仔裤和皱巴巴的衣服都成了一种时尚。老一辈的洗衣工黄美意回忆起她的妈妈把侄子的衬衫都熨平的故事,她的妈妈都犯糊涂了,“我跟她解释这是时尚,她摇头,不相信”。

△洗好的衣服会用牛皮纸包好,整齐地摞在架子上/ROBERT F. GEE

自动洗衣机和自助洗衣店的出现,才是致命一击。当顾客不再依赖手工洗衣店的熨烫工作,就意味着这些传统手工洗衣店的老本行准备淘汰了,上世纪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约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之后收入越来越少。

香港作家亦舒有部小说《洁如新》,正好说的就是洗衣店数代人的家庭故事,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都已经离家,全盘接受美国文化,似乎这些就跟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洗衣店格格不入了。

毕竟新一代的华人移民更懂得,要想真正打破这层天花板,得靠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职业的更新迭代。

△年轻的华裔渴望逃离唐人街,那是他们稳扎马脚的象征/unsplash

李洪森的后辈似乎能看到更有希望的前景:儿子爱德华原来在银行工作,如今全职照顾父母,女儿简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他们都是在纽约的公立大学念的书。

他的侄子朱超伟还是纽约大学MBA金融硕士毕业,曾在世界500强公司就职,他认为,职业上的成功才是对经历过的种族歧视最好的答卷。

这些后辈毕竟还是更幸运的,逃离唐人街和洗衣店是他们在美国站稳脚跟的标志,有父辈们能在这段平权历史上走出更扎实的路来。

也许这份骄傲会在疫情期间不堪一击,他们面临着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偏见和歧视。或许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更能体会父辈们是如何走过来的。

如今的唐人街,一串串挂在道路两旁的红底金字喜庆灯笼在空中摇曳,但人行道上没有几个行人。

很多洗衣店、礼品店、小吃店、餐馆等等,也在疫情中突然停业,悄无声息退出了大家的视野。

△疫情让美国华裔面临前所未有,令人不安的公众歧视/unsplash

更具商业价值的办公楼,以及经营了系带的杂货店和流行商店,似乎能一步步将唐人街踩在脚下,历史不仅仅只有建筑物本身,华人的流失率才是社区文化生命力的崩塌所在。

根据商家评价网站Yelp的统计,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就有13万2580家店面临永久关闭或暂停营业。

洛杉矶、纽约市、旧金山和芝加哥,是全美店面关闭最多的前四名城市,仅纽约市就有超过2800多家店面永久关闭,目前的冷清状况更是难以想象。

唐人街的生与死,仿佛就在那么一线之间。所谓的至暗时刻或许是重启的机会,我们期盼着会以另一种面貌重生。

△自从冠状病毒暴发以来,芝加哥唐人街的生意变差了/unsplash

华人传统洗衣店也许迟早要被淘汰,在步入至暗时期当前,他们似乎还没能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

但家庭的情感,乡愁的联结是他们最后一道坚守的防线,像是一直在找落脚之地的小鸟,萦绕着他们几十年的问题却从没变过:我以后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哪工作,又远离哪里,怎么样才算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参考资料:

Oldest Chinese Laundry in the U.S. Closes Shop After 140 Years nbcnews

不敌疫情,曼哈顿最后的华人传统洗衣店谢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华裔移民如何主导了美国的洗衣业 纽约时报中文网

探寻美国早年的华人洗衣店 Sampan.org

为什么欧美国家中的亚裔移民总和洗衣业这一刻板印象相连结 冷知识周刊

新冠疫情下,亚裔美国人经历了什么?纽约时报中文网

疫情下华人商家频频关门,「最坏的时刻还没到来」 移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