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奶奶留守溜索村:走也走不得,死也死不掉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导语:4月28日,大石头组最后一户家庭终于搬迁完成。19个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大石头组91岁的老人何莲美由于无法过溜索,也很难承受长途乘车的辛苦,不得不留下。老人说:“走也走不得,死也死不掉,给大家添麻烦了。”

搬迁前,91岁的何莲美拉着9岁的卯米会。虽百般不舍,但老人说,进城好,孩子上学就不苦了。

摄影手记 | 陈杰

运营 | 黄夏雯 刘静

出品 | 新京报×腾讯新闻

“溜索村” 孩子们上学难的困境经报道后,即刻引起广泛关注。

贵州省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会同威宁县各有关部门,深入海拉镇及“溜索村”,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决策问题解决方案。

我原计划是报道后紧接着回访,记录扶贫干部如何展开工作。但考虑到媒体在场可能干扰有关部门展开工作,因此我决定暂时按下个人兴趣,等说服工作有实质推进,再考虑回访。

在过去的调研中,我和孩子们有多日的相处。我了解到,“溜索村”8个贫困家庭的19个孩子生活极其简朴,有的初中生一周零花钱不到25元,而且主要用来买洗漱用品,他们心疼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的不易。

如果迁入县城,孩子们的生活成本将会提高,这是很多孩子家长的主要顾虑之一。

同时,腾讯新闻、新京报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腾讯公益平台为孩子们发起助学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的伙伴们表示,无论如何也要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一周多的时间里,在政府多方努力下,所有的家庭工作都做通了,搬迁工作迅速启动,令人振奋。


最后一户搬迁户

4月26日,大规模搬迁已经开始启动。

4月28日,是最后一户搬迁户卯昌富家的搬迁日,他们家也是大石头组唯一的“四世同堂”家庭,并有三个孩子在花果小学读书。4月27日,也就是搬迁前一天,我一早从北京出发,连夜赶到大石头组,从搬迁前夜开始记录卯昌富一家的搬迁历程。

卯昌富家的易地搬迁包户干部孔德亚告诉我,大石头组在外打工的孩子家长都看到了报道,对于全国人对孩子们的关心非常感动,同时他们看到很多读者的客观评论,也感到特别难为情。他说,政府的工作组给每户人家都安排了一名科级干部一对一做工作,进一步把相关政策给每户人家说透彻,同时还专门安排农户进城看新房、学校、易地搬迁配建企业等。

政府的细致工作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动摇了农户过去不愿意搬迁的想法。

4月27日,搬迁前一天,在大石头组,我第一次见到从昆明打工回来的卯昌富,他拽着我的手,慌乱得都不知如何表达。

孔德亚在一旁说:“他这几天都念叨着腾讯公益平台为孩子们发起助学公益项目的事情,他想让你带话回去给所有关心孩子的人们,表达他的感谢。”孔德亚说,这个项目的发起,确实帮了政府大忙,推进了说服工作。

28日上午,载着卯昌富一家5口人的面包车从大石头组对岸开出,沿着牛栏江边上的水电砂石路行驶。

“走也走不得,死也死不掉,给大家添麻烦了”

4月28日,大石头组最后一户家庭终于搬迁完成。19个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大石头组91岁的老人何莲美由于无法过溜索,也很难承受长途乘车的辛苦,不得不留下。老人说:“走也走不得,死也死不掉,给大家添麻烦了。”

卯昌富的父亲卯稳树最终和两个弟弟商量决定,将来三兄弟轮流派人来照顾老人。

但是,归于沉寂的大山,无奈留下的老人和守护她的人,将是推动易地搬迁的各方不得不面对的酸楚。

大家都在为搬家忙碌时,91岁的何莲美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门边。

韦伯说:“旧时的农民已‘颐享天年、寿终正寝’,因为他们是处在生命的生物周期之中,到他们的垂暮之年,生活已把自身的一切意义都给予了他们,不再存在任何他们还想解开的谜。所以,他们可以对生活感到‘满足’了。文明人则相反,他们处在一种思想、知识和问题都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潮流中,他们可以感到对生活的“厌倦”,而不是“满足”。事实上,对精神生活所重新创造的一切,他们永远只能掌握极小的一部分;他们只能掌握暂时的东西,从来抓不住确定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眼睛看不见的何莲美,在门口朝孩子们走的方向听着动静。即使孩子们走远了,听不到声音了,老人也没离去。

对留守老人的关切,和推进19个孩子求学困境的改变,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并存的选项。

每代人所面对的时代与文化大相径庭,尊重每代人的合理生活需要,是我们在面临相似问题时的心理前提。

“溜索村”,难言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