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面这挺有着异常粗壮的枪管,挂着长长弹链的重机枪,却很罕见。这种有着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风格枪械,是中国的67式通用机枪。
1958年10月正值全国上下的大跃进运动,新型机枪的预研开始启动。1960年8月正式立项,代号为608工程,由北京工业学院、解放军军械研究所和几个兵工厂联合研制,1967年研制成功,被命名为7.62毫米通用机枪,简称“67式机枪”,这是新中国完全自主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
在67式的研制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我国轻兵器行业只能生产仿制的苏式轻武器,没有任何研制机枪的技术基础。军队对新型机枪的方案也意见不一,当研究人员借鉴国外通用机枪采取的小握把+木质枪托的方案放在某些军队领导面前时,遭到这些领导的耻笑,他们认为重机枪只有像马克辛水冷机枪那样使用双手持握的D型握把,才是正宗的机枪,认为使用枪托的重机枪都是异端。于是设计人员把二战时德国MG39/42型通用机枪的样枪摆在领导面前,军队领导才改变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新型机枪的方案得以落实。
67式机枪装备部队后,暴露出大量问题,在生产中也发现各种故障也层出不穷,例如卡壳卡弹空膛发射,存在枪机破损、枪机框破裂、抛壳口部断裂、活塞连接槽开裂、拉壳钩断裂、退壳挺断裂、活塞寿命不足等故障。
67式机枪在部队使用中发现环境使用能力极差,在正常环境下的严重卡壳等停发故障率达到了千分之一,而仿苏式57式机枪只有千分之零点五以下。如果在有风沙的恶劣环境中,可靠性直线下降,甚至连续发射数百发子弹后就会卡壳,经常导致膛内枪弹自燃形成危险的膛外炸故障。
在1967年定型后,由于文革的影响,67式机枪没能进行大批量生产。1970年总参决定使用67式机枪替代当时部队装备的53式和57式重机枪,以及58式连用机枪。1971年生产了204挺67式机枪下发部队试用,普遍反映精度差、顶弹故障多。至1974年生产了约3万挺后停产。
经过改进,在1977年推出67-1式重机枪,提高了精度,增强了可靠性,因为该机枪在我军的步兵营总是以重机枪状态使用,所以不再称为轻重两用机枪,统称重机枪。
67式机枪在八十年代初期进行了第二次改型研制,定型为67-2式通用机枪。加粗了枪管,两脚架改为可拆卸式,提枪手柄为可升降式,三脚架与枪身结合更加稳固,重机枪状态下精度超过苏联PKM机枪,除了供中国军队使用外,还曾向越南、刚果、赞比亚等国出口。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没有生产能力但是很有钱的伊朗和伊拉克各自向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大肆购买武器,连轻武器也完全依靠进口,甚至在机枪领域购买了许多奇葩罕见的型号,例如伊朗向朝鲜购买了大量外形独特的73式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