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用
“兔子”代称中国,“兔子”“我兔”……这是当下网络世界对于“中国”的一种常见称呼。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兔子”“我兔”指称中国,对于这种称呼的困惑和质疑也形成了声浪。华夏民族不是一直号称是龙的传人么?中国的国宝不是熊猫么?中国不是一只醒来的雄狮么?中国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一只“兔子”的?兔子作为食草动物,攻击力弱,处于食物链低端,为什么要用这种动物来比喻今天的中国?
“兔子”成为中国的新代称由小众走向大众
回看一下“兔子”的诞生史,这种称呼最早流行于几个著名的、具有新民族主义倾向的网络军事与国际论坛,比如“铁血”“超级大本营”天涯社区的“国际观察”等。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叫法流传开来,从原本一小撮人才懂的“行话”,渐渐成为一种广为所知的用语。
和许多网络流行词汇一样,要对“兔子”的来由正本清源,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流传较广的,主要是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兔子”的叫法最初是出于一种自嘲。在港台的论坛上,网民经常称呼大陆为“TG”,在网络戏谑的气氛下,大陆网友也开始以“TG”自称,念久了就成了“兔”。
第二种说法:同样认为“兔子”的叫法最开始是一种自嘲,但对具体来由的解释不尽相同。据说,有人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表现而讽刺中国为“人畜无伤小白兔”。
第三种说法:一开始,中国的代表动物确实是熊猫,与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的动物象征—比如美国鹰、俄罗斯(苏联)熊、英国约翰牛、法国高卢鸡等—形成呼应;但有一阵子,一个兔子蹬鹰的视频在各大军事论坛流传热播,此后,兔子的形象就慢慢取代大熊猫了。
“兔子”作为一种“行话”,形成规模大约是在2011年以后;几部重要的网络作品渐次出现。巧的是,这一年正是中国的兔年。
一位名为“野风之狼”的网友,发表了网文《小白兔的光荣往事》。文章以特有的网络文风,将地缘政治化为一则动物寓言。此后,时任天涯社区“国际观察”版主花千芳撰写的文章《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网上热传。文中,中国最初是“土鳖国”、一度成为“秃子国”(民国),最后才成了“兔子国”(新中国)。
差不多在《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成为网络热帖的同时,军事迷“逆光飞行”在野风之狼《小白兔的光荣往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个由兔子、秃子、鹰酱、毛熊、脚盆鸡、大白象、巴巴羊、猴子、骆驼、河马等角色组成的动漫画作,诠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其诙谐的画风和呆萌的动物形象大受欢迎。
在积累了几年的人气之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推出了动画片。该动画的制作堪称精良,平均每一集(约5分半钟)都要烧掉十万人民币;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后,很快赢得了大量的粉丝。如果说,《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原漫画比较粗糙,但也相对专业,其中一些“梗”只有军事迷才能看懂;在成为动画片后,它的内容变得非常平易近人,且兼顾了娱乐与煽情,甚至能将两者融为一体。
“兔子”这种说法从小众走向大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的热播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引爆点”。需要注意的是,“兔子”在此具有多重的意涵。在最狭义的理解中,它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扩展开去,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它可以是一个很具体的个人,比如钱学森;也可以很抽象,抽象到是一种理想或信念的象征;它还有着非常广义的涵义,可以代表所有的“爱国者”,所谓“每一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
放到时代大背景下来看,“兔子”“我兔”所代表的那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与表达方式,也是只有今天这个时代才可能出现的。它是官方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奇异共振,是“主旋律”与“萌文化”的双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