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境冲突看似告一段落,印度这边却还不消停。莫迪政府在包装胜利的同时,并没能完全化解国内争议。
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反对派借此发起“逼宫”,对莫迪现在的“怯战”言行表现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认为他的表现并没有体现出印度在南亚大陆的强国地位,反而是“丧权辱国”。
【国大党对莫迪“怯战”表现得很不齿】
我们也知道,印度为了包装胜利,先是在国内召开了为期10天的庆祝活动,还向70多个国家通报了印度在印巴冲突中取得的“重大战果”,唯独没有邀请中国。
不仅如此,接下来莫迪政府还打算派出跨党派代表团,到其他国家去宣传。
国大党对这种做法十分不齿,抨击为“没有意义的政治表演”,他们也不可能让莫迪政府靠这场冲突给自己揽工。
国大党切入的角度是,既然莫迪政府宣称取得了大胜,那还和邻国谈什么停火,乘胜追击,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才是正确做法。
结果莫迪是怎么做的?印巴才打了几天,就和巴基斯坦握手言和,恢复停火不说,还要从前线撤军,这种情况,还怎么有资格宣传胜利?
这种话术,其实就跟国大党当初质疑中印实控线达成解决方案差不多,只不过措辞更为直白。
现在国大党怀疑,莫迪是因为接受了“第三方调解”,才表现得如此怯战。
而这个第三方,不是中国就是美国。巴基斯坦这段时间,没少感谢中国在印巴冲突中“主持公道”,为双方停火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至于美国那边,也在蹭热度,特朗普甚至说,是自己促成了印巴停火。
巴基斯坦同样对这一声明表示欢迎,反而莫迪政府立刻驳斥,称根本没有这一回事,强调停火协议是印巴之间直接达成的,跟美国无关。
靠民粹起家的莫迪政府,实在是不希望看见,在自己处理与邻国争端的时候,有第三方出来抢风头。
不过舆论战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莫迪政府再怎么澄清,也不妨碍反对派质疑他为何在冲突中表现得“反常”。
巴基斯坦那边已经开始论功行赏,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上将因为成功指挥军队,挫败了印军的跨境袭击图谋,被晋升为司令。
空军的战绩更加亮眼,打到印度对空战损失讳莫如深,现任空军参谋长本来明年就要退休,如今任期破例延长。
反观印度这边,除了“庆祝活动”和派代表团之外,没有一点实际性动作。也难怪国大党觉得莫迪在这场冲突里表现得“不争气”。
辛格等国大党领导层,还搬出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旧事,称中印战事爆发之后,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的表现,值得莫迪学习和借鉴。
不过我们都知道,那场冲突是印度挑衅在先,结果兵败如山倒,尼赫鲁战前信心满满,很快就在一连串的败仗前认清现实,在1964年就郁郁而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对1962年的那场冲突,印度同样包装成一场胜利,手法和新一轮印巴冲突期间,莫迪政府采取的措施如出一辙。
国大党专门提到把60年前的往事拿出来炒冷饭,不排除也是对莫迪政府之前处理中印争端的表现感到失望,想让莫迪向尼赫鲁看齐,把中国这个邻国也得罪一下。
至于中印峰会的成果能否保留,就不是国大党这个在野党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辛格等人要的,是扯下莫迪在印巴冲突的遮羞布,后果用不着他们来顾忌。
偏偏国大党举的例子,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从我们的角度看,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莫迪为什么要选择与邻国降级冲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与邻国大打出手,都绝非明智之举。
印度与中国就实控线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再到印巴冲突几天后迅速达成停火,莫迪政府的考量都没怎么变过:一旦局势升级,印度的经济战略会被军事冲突拖垮,苦心营造的国际人设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回原形”,就和当年的尼赫鲁一样。
印巴各自宣称大胜,印度选择自欺欺人,反而能够微妙地保持地缘安全平衡。如果都像国大党那样喊打喊杀,那么局面很容易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暴露了印度政治的一个核心矛盾,莫迪靠民粹成功上台,证明这条路线很吃香,也给自己挖了坑,国大党为了与之竞争,就必须在同一领域表现得更加极端。
双方围绕谁更民粹争相开展政治表演,表现出来的就是,谁不够强硬,就无法讨选民的欢心,最后对内外政策形成掣肘。印人党作为执政党,多少还试图寻找平衡,国大党当了十年的反对派,早已经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