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从《建国》到《建党》:堆明星是门精细管理学(图)

从《建国》到《建党》:堆明星是门精细管理学

文章来源: 信息时报 于 2011-06-12 08:16: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韩三平与李少红在片场交流



黄建新给饰演袁世凯的发哥讲戏


黄建新给冯远征和张嘉译讲戏



韩三平亲自指导拍摄发哥的戏

 专题策划 温金良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爽

  虽然是主旋律题材,但《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这两部影片的娱乐性并不比教育意义弱,除了有主创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处理,注重细节的生动和幽默,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两部影片都祭出了大堆头明星牌,两部影片参与演出的明星各有170多位,最终得以亮相大银幕的分别有80多位和108位。《建国大业》拍摄期间,前来探班的陈可辛和尔冬升都对导演黄建新表达他们强烈的“嫉妒”之情:“我们一辈子想拍的明星,给你一部戏都拍完啦!”这种让同行嫉妒却又没可能有这种机会的事情,黄建新就干了两次。

  电影虽然是造梦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工业,制造的过程并不浪漫,人也多事也多,对大片来讲尤其辛苦。这两部献礼大片的投资,一部3000万,一部7000万;就数字而言,与一些动辄过亿乃至数亿的国产大片不能比,但影片的明星阵容,则是其它国产大片所望尘莫及的。选用明星并不是纯粹从吸引观众出发,这两部影片每部都至少有8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就算一天选两个角色,也需要一个半月,尤其是对时间紧迫的《建国大业》影响更大。黄建新说只有请成熟的演员这一条路,“成熟演员,尤其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他们在现场的磨合时间短、表演魅力大,对《建国大业》这部既要赶工又必须保证质量的献礼性大片起到了制胜作用”。这批最顶尖的华语电影明星个个都是忙人,为了这两部影片当然不会少费心,但耽误了其它工作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情,如何调配分工,对黄建新来说,也是一门精细的管理学。



  剧本:上次是“作业”,这次是“作品”
 

 黄建新说《建国大业》于他而言像一次“作业”,《建党伟业》则更像一部电影。《建国大业》本身缘起是为了宣传政协,原剧本的故事核心,围绕“开了一个政协会,建立一个新中国”,主要表现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如何开成、开好这个会。虽然黄建新的团队加了很多艺术创作进去,但影片的大格局没变,也有人觉得影片的看点更落在明星阵容上。黄建新说拍《建国大业》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这次特别注重剧本的故事性。

  《建党伟业》在创作上的准备要充分得多。早在《建国大业》上映时,拍一部建党题材的电影就已频频提起。比起《建国大业》开拍前一个月才进组,黄建新这次自然显得从容。编剧团队也相当年轻,像董哲以前在网络上写过穿越小说,不过他对民国时期历史相当熟悉,也为影片带来年轻人的角度和兴奋点。黄建新说《建国大业》的方案是临时性的,“一些演员没看剧本,靠想象完成的表演。这次严格按故事走,很多角色的戏能独立成章。”他说,当初《建国大业》剧本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建党伟业》的剧本相对完善许多”。

  黄建新自述:《建党伟业》采用的三段式结构互相都是有紧密关联、贯穿到一起的。这三个历史时期,构成了这部电影。我们最早设想是从1915年开始解构故事,还有一种想法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说起,但这两种就把北洋时期孙中山屡战屡败的过程忽略了,也就没有了一战“巴黎和会”后日本人要占领中国等等这些事件的交代。我们反复考虑,要想把事情讲清楚,必须把时间放长,要看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民族心灵的发展。巴黎和会是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看清这些,才能明白在300多个政党林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的政党为什么能够成长起来,并且变成未来的执政党。前期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查史料,研究细节,大的框架一边拍一边改,改了40稿。这部电影难拍就在于,不能有大的历史硬伤,还要艺术创作,编细节,要有时代氛围,还要符合今天观众的趣味,其实是挺难的。

  选角:从谁能来演到谁来演合适

  《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都主打明星牌,但是选角却是不一样的原则。《建国大业》筹备时间短,基本上就是谁能来就谁演,不过至少也得一个星期以前要敲定,黄建新说:“因为人家剧组再支持你不能说停就停啊。像陈坤的拍摄比原定又多了一两场戏,《花木兰》剧组就专门停过一天。张国立跟我算了次账,说拍《建国大业》让他自己的剧组足足停了9天”。黄建新还记得当时到上海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个大的聚会,“需要很多人。然后就问,谁能来?李连杰能来!好就海军司令了,那么陆军总长,谁能来?尤勇能来,好就他了。所以是这样来的,谁能来就拍,像不像倒是其次”。不过到了《建党伟业》,黄建新希望演员跟历史人物能有几分相似或者神似,“所以这次的这些角色,总是有相似的感觉”。

  黄建新自述:《建党伟业》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个,比《建国大业》还要多,光是片尾演员的字幕就很长时间。一个题材能够让很多好演员有兴趣,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拍摄《建国大业》的时候,我提前一个月才进的组,时间比较紧张,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其他一些演员经常是根据档期来确定他们的戏份,谁有档期谁过来拍,随时都有可能调整。但是这次不一样,时间相对充裕,确定演员基本是按照形象、演技和表演风格来综合考虑,谁的气质符合,他(她)与历史人物的相像程度等等。跟普通影片中选演员一模一样,谁合适就用谁。这其实是我们和演员共同完成的一个电影创作的过程、人物塑造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在后期制作阶段,因为影片的需要,又有一些人的戏份被剪掉,并不是他们演得不好,确实是最后考虑到影片整体的因素,只能舍弃主线之外的部分。剪片是个复杂的事情,但是仍然要对这些演员说声抱歉。

  拍摄:从谁来拍谁到分组开工

  《建国大业》拍得很急,120天拍摄期里转战90多个场景,差不多每天换一个,尤其是北京城两万人的阅兵场面,对摄影、照明、道具、服装等制作团队的执行力都是巨大的挑战。黄建新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当时就有张国立、冯小刚、陈凯歌,甚至陈可辛都来帮手,像上面的阅兵场面就是交给陈凯歌执导的。明星来得越来越多,黄建新的工作量也加大了三倍。既要合理安排明星的档期,又要把他们“集中演练”。所以他当时的思维是跳跃的,不像传统电影中习惯的拍法,拍完一个场景再去下一个场景,导演常常必须配合演员的时间,踩点似的“流窜拍摄”,为此黄建新甚至动用了三个道具组。黄建新说当时根本没有完整的拍摄计划,“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谁来拍谁”。黄建新还常常是在拍摄现场现写剧本现拍摄。“现场有的演员看着我发愣,说从没见过这么拍戏的,监视器旁边放着笔记本电脑,经常是戏照着本子拍了一半,我说,‘停!大家休息一小时。’在电脑上现场写、现场改,打印出来发给大家,‘从现在开始,按这个拍’”。

  而接下《建党伟业》,黄建新就预料会有到繁重的工作,一早就安排了李少红、沈东、陆川三位帮手,同时分工前期韩三平与黄建新都事先商量好,黄建新说:“《建党伟业》我先研究了3个月故事,结构完全按照电影模式在拍,选演员也是先有角色,然后再想哪位演员适合。拍摄时我们是非常严谨的,任何演员都不可以改台词,吴彦祖因为不认识汉字,我们给他标了拼音,最后说得一字不差。”

  黄建新自述:这部电影应该是近年来表现群众场面最大的,其中五四运动中的一场戏就有好几万的群众演员参与,而且像这种大场面群众戏还有很多,所以光是群众演员的费用就很高。影片片尾字幕包括演员在内就有1000多人,副导演有10个左右。因为韩总(韩三平)还有很多其它事务性工作,所以我和他分工前期都商量好,我在现场控制,韩总一有时间就会往现场跑,到了现场甚至还亲自掌镜拍摄。

  除此之外,我们还请了李少红、沈东、 陆川三位导演各拍了一部分戏,李少红负责拍摄在俄罗斯取景的部分,沈东负责朱德领导的一场战争戏,陆川负责陈独秀演讲的戏份。这三位导演拍摄的戏加起来大概有十分钟。《建党伟业》的拍摄分成了AB组,这种分组拍摄的模式也是国际上常用的,B组主要交给这三位导演掌控,AB组同时进行拍摄才能保证按时完成。《建党伟业》拍摄将近5个月,B组工作20天左右,加起来光是拍摄就有180天。最后的成片130分钟左右。比《建国大业》短6分钟。

  边数星星,边上鲜活的历史课

  即将于6月15日上映的《建党伟业》,故事并未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而是展现了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间,各路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所经历的战争、爱情和阴谋。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故事脉络,影片采用三段式讲述方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两次帝制回潮、三任总统更替和四场内战,可谓“乱象纷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各路人士为救国“上下求索”;1919年到 1921年7月,热爱共产主义的年轻人从上海到浙江南湖用“热血青春”建立中国共产党。



  《建党伟业》的选角原则是谁神似谁演,这张贴满原型与明星对比的图片足以讲明影片花费不少时间为明星定位



剧照: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合影


范伟饰演的黎元洪与发哥饰演的袁世凯



张震饰演年轻时候的蒋介石

 历史事件   南北和谈

  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以黎元洪为首的南方革命政权委派伍廷芳,与北洋军阀代表袁世凯委派的唐绍仪进行会谈,这次南北和谈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以及袁世凯篡夺最高权力而告终。

  出场人物

  隆裕太后(范冰冰饰)

  袁世凯(周润发饰)

  黎元洪(范伟饰)

  孙中山(马少骅饰)

  蒋中正(张震饰)

  历史事件

  巴黎和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都遭到拒绝。4月30日和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谈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出场人物

  顾维钧(陈道明饰)

  梁启超(张家辉饰)

  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

  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巴黎和谈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出场人物

  李大钊(张嘉译饰)

  胡适(吴彦祖饰)

  罗家伦(王力宏饰)

  陈独秀(冯远征饰)

  杨昌济(李雪健饰)

  历史事件

  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名党员出席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会议中途,由于受敌探干扰,代表们随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出场人物

  毛泽东(刘烨饰)

  董必武(王丹戎饰)

  包惠僧(王学兵饰)

  邓恩铭(张一山饰)

  何叔衡(何平饰)

  陈公博(佟瑞欣饰)

  陈潭秋(谭凯饰)

  王尽美(戚玉武饰)

  周佛海(张译饰)

  张国焘(李晨饰)

  李汉俊(周杰饰)

  刘仁静(黄轩饰)

  李达(黄觉饰)

  主要演员对照表(以影院上映时为准)

  张 謇·任达华

  陈其美·聂 远

  陶成章·郭 涛

  孙 文·马少骅

  蒋介石·张 震

  保 镖·一 真

  毛泽东·刘 烨

  剃头匠·吴 军

  彭友胜·周小斌

  伍廷芳·王奎荣

  唐绍仪·侯 勇

  袁世凯·周润发

  隆裕太后·范冰冰

  载 沣·周一围

  小德张·赵 亮

  宋教仁·张涵予

  蔡元培·王学圻

  冯国璋·冯 巩

  黄 兴·洪剑涛

  于右任·郭晓冬

  廖仲恺·国永振

  张 勋·陶泽如

  徐世昌·刘文治

  杨 度·方中信

  黎元洪·范 伟

  段祺瑞·赵本山

  蔡 锷·刘德华

  蒋百里·柳云龙

  日置益·三浦研一

  陆徵祥·林永健

  曹汝霖·黄 磊

  陈独秀·冯远征

  李大钊·张嘉译

  袁克定·李 菁

  杨昌济·李雪健

  杨开慧·李 沁

  小凤仙·AngelaBaby

  宋庆龄·董 洁

  许崇智·王新军

  朱 德·廖 凡

  吴佩孚·吕良伟

  一营长·范 雷

  范源濂·梁家辉

  辜鸿铭·刘佩琦

  林 森·吴宇森

  瑾太妃·刘 涛

  康有为·刘 劲

  蔡和森·潘粤明

  萧子升·王柏杰

  张国焘·李 晨

  罗家伦·王力宏

  胡 适·吴彦祖

  苏雪林·秦 岚

  黄淑仪·白 冰

  蔡 畅·范志博

  向警予·董 璇

  梁启超·张家辉

  顾维钧·陈道明

  列 宁·Sergey Barkovski

  陆小曼·车永莉

  方 豪·林 申

  许德珩·杜 淳

  邓中夏·祖 峰

  谢绍敏·井柏然

  匡互生·包贝尔

  段芝贵·刘仪伟

  老警察·申军谊

  警 长·杜志国

  章宗祥夫人·江珊

  章宗祥·果静林

  吴炳湘·舒耀瑄

  曹 锟·刘利年

  刘仁静·黄 轩

  陈 毅·邓 超

  何叔衡·何 平

  杨开智·杨 洋

  周恩来·陈 坤

  张若名·王珞丹

  郭隆真·刘 婧

  杨以德·李诚儒

  维经斯基·VITAS

  刘少奇·于晓光

  包惠僧·王学兵

  周佛海·张 译

  王尽美·戚玉武

  邓恩铭·张一山

  董必武·王丹戎

  陈潭秋·谭 凯

  李汉俊·周 杰

  李 达·黄 觉

  陈公博·佟瑞欣

  李励庄·叶 璇

  王会悟·周 迅

  服务员·张 笛

  洗衣妇·李 歌

  程子卿·刘 桦

  翻译官·何云伟

  邓小平·韩 庚

  张申甫·夏 凡

  殉情男·姜 武

  殉情女·杨 阳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72岁曾志伟和25岁女星合影,姿势不雅惹争议
35岁华裔医生认罪 供出细节:曾在医院性侵患者
马斯克“美国党”明年参选 共和党:他会成没国家的人
亚马逊100万机器人上岗!即将超越人类员工?
特朗普利用"疯子理论"改变世界,对敌人和盟友都有效?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放弃进入南海 转道前往澳洲
日媒:“日本先生”拒绝叫特朗普“爸爸”,这很对!
马斯克"美国党"2026投入选战,民调:40%美国人支持
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党,特朗普:荒谬
俄共翻案: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报告有错误
纽约时报:中国为何没有批评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美国得州洪灾死亡人数升至51人 其中包括15名儿童
马斯克组建美国党"挑战两党制",巨额美债恐成焦点
他高调捐款20亿后“消失”,如今早已换了副面孔!
"回不去的体面":失业浪潮下中国年轻人为何"假装上班"
美媒:美军方和国会正在加快B-21隐形轰炸机生产速度
日男“世界第一长下巴”晒X光相 骨骼精奇吓傻医生
马斯克杠川普"成立新政党",专家剖析6大致命挑战
汽车撞入购物中心!美国犹他州一商场发生爆炸
富国银行:川普关税战加速去全球化 划出“三极世界”
川普身家「飙破100亿美元」!靠这投资狂捞69亿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从《建国》到《建党》:堆明星是门精细管理学

信息时报 2011-06-12 08:16:22


韩三平与李少红在片场交流



黄建新给饰演袁世凯的发哥讲戏


黄建新给冯远征和张嘉译讲戏



韩三平亲自指导拍摄发哥的戏

 专题策划 温金良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爽

  虽然是主旋律题材,但《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这两部影片的娱乐性并不比教育意义弱,除了有主创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处理,注重细节的生动和幽默,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两部影片都祭出了大堆头明星牌,两部影片参与演出的明星各有170多位,最终得以亮相大银幕的分别有80多位和108位。《建国大业》拍摄期间,前来探班的陈可辛和尔冬升都对导演黄建新表达他们强烈的“嫉妒”之情:“我们一辈子想拍的明星,给你一部戏都拍完啦!”这种让同行嫉妒却又没可能有这种机会的事情,黄建新就干了两次。

  电影虽然是造梦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工业,制造的过程并不浪漫,人也多事也多,对大片来讲尤其辛苦。这两部献礼大片的投资,一部3000万,一部7000万;就数字而言,与一些动辄过亿乃至数亿的国产大片不能比,但影片的明星阵容,则是其它国产大片所望尘莫及的。选用明星并不是纯粹从吸引观众出发,这两部影片每部都至少有8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就算一天选两个角色,也需要一个半月,尤其是对时间紧迫的《建国大业》影响更大。黄建新说只有请成熟的演员这一条路,“成熟演员,尤其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他们在现场的磨合时间短、表演魅力大,对《建国大业》这部既要赶工又必须保证质量的献礼性大片起到了制胜作用”。这批最顶尖的华语电影明星个个都是忙人,为了这两部影片当然不会少费心,但耽误了其它工作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情,如何调配分工,对黄建新来说,也是一门精细的管理学。



  剧本:上次是“作业”,这次是“作品”
 

 黄建新说《建国大业》于他而言像一次“作业”,《建党伟业》则更像一部电影。《建国大业》本身缘起是为了宣传政协,原剧本的故事核心,围绕“开了一个政协会,建立一个新中国”,主要表现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如何开成、开好这个会。虽然黄建新的团队加了很多艺术创作进去,但影片的大格局没变,也有人觉得影片的看点更落在明星阵容上。黄建新说拍《建国大业》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这次特别注重剧本的故事性。

  《建党伟业》在创作上的准备要充分得多。早在《建国大业》上映时,拍一部建党题材的电影就已频频提起。比起《建国大业》开拍前一个月才进组,黄建新这次自然显得从容。编剧团队也相当年轻,像董哲以前在网络上写过穿越小说,不过他对民国时期历史相当熟悉,也为影片带来年轻人的角度和兴奋点。黄建新说《建国大业》的方案是临时性的,“一些演员没看剧本,靠想象完成的表演。这次严格按故事走,很多角色的戏能独立成章。”他说,当初《建国大业》剧本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建党伟业》的剧本相对完善许多”。

  黄建新自述:《建党伟业》采用的三段式结构互相都是有紧密关联、贯穿到一起的。这三个历史时期,构成了这部电影。我们最早设想是从1915年开始解构故事,还有一种想法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说起,但这两种就把北洋时期孙中山屡战屡败的过程忽略了,也就没有了一战“巴黎和会”后日本人要占领中国等等这些事件的交代。我们反复考虑,要想把事情讲清楚,必须把时间放长,要看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民族心灵的发展。巴黎和会是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看清这些,才能明白在300多个政党林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的政党为什么能够成长起来,并且变成未来的执政党。前期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查史料,研究细节,大的框架一边拍一边改,改了40稿。这部电影难拍就在于,不能有大的历史硬伤,还要艺术创作,编细节,要有时代氛围,还要符合今天观众的趣味,其实是挺难的。

  选角:从谁能来演到谁来演合适

  《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都主打明星牌,但是选角却是不一样的原则。《建国大业》筹备时间短,基本上就是谁能来就谁演,不过至少也得一个星期以前要敲定,黄建新说:“因为人家剧组再支持你不能说停就停啊。像陈坤的拍摄比原定又多了一两场戏,《花木兰》剧组就专门停过一天。张国立跟我算了次账,说拍《建国大业》让他自己的剧组足足停了9天”。黄建新还记得当时到上海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个大的聚会,“需要很多人。然后就问,谁能来?李连杰能来!好就海军司令了,那么陆军总长,谁能来?尤勇能来,好就他了。所以是这样来的,谁能来就拍,像不像倒是其次”。不过到了《建党伟业》,黄建新希望演员跟历史人物能有几分相似或者神似,“所以这次的这些角色,总是有相似的感觉”。

  黄建新自述:《建党伟业》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个,比《建国大业》还要多,光是片尾演员的字幕就很长时间。一个题材能够让很多好演员有兴趣,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拍摄《建国大业》的时候,我提前一个月才进的组,时间比较紧张,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其他一些演员经常是根据档期来确定他们的戏份,谁有档期谁过来拍,随时都有可能调整。但是这次不一样,时间相对充裕,确定演员基本是按照形象、演技和表演风格来综合考虑,谁的气质符合,他(她)与历史人物的相像程度等等。跟普通影片中选演员一模一样,谁合适就用谁。这其实是我们和演员共同完成的一个电影创作的过程、人物塑造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在后期制作阶段,因为影片的需要,又有一些人的戏份被剪掉,并不是他们演得不好,确实是最后考虑到影片整体的因素,只能舍弃主线之外的部分。剪片是个复杂的事情,但是仍然要对这些演员说声抱歉。

  拍摄:从谁来拍谁到分组开工

  《建国大业》拍得很急,120天拍摄期里转战90多个场景,差不多每天换一个,尤其是北京城两万人的阅兵场面,对摄影、照明、道具、服装等制作团队的执行力都是巨大的挑战。黄建新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当时就有张国立、冯小刚、陈凯歌,甚至陈可辛都来帮手,像上面的阅兵场面就是交给陈凯歌执导的。明星来得越来越多,黄建新的工作量也加大了三倍。既要合理安排明星的档期,又要把他们“集中演练”。所以他当时的思维是跳跃的,不像传统电影中习惯的拍法,拍完一个场景再去下一个场景,导演常常必须配合演员的时间,踩点似的“流窜拍摄”,为此黄建新甚至动用了三个道具组。黄建新说当时根本没有完整的拍摄计划,“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谁来拍谁”。黄建新还常常是在拍摄现场现写剧本现拍摄。“现场有的演员看着我发愣,说从没见过这么拍戏的,监视器旁边放着笔记本电脑,经常是戏照着本子拍了一半,我说,‘停!大家休息一小时。’在电脑上现场写、现场改,打印出来发给大家,‘从现在开始,按这个拍’”。

  而接下《建党伟业》,黄建新就预料会有到繁重的工作,一早就安排了李少红、沈东、陆川三位帮手,同时分工前期韩三平与黄建新都事先商量好,黄建新说:“《建党伟业》我先研究了3个月故事,结构完全按照电影模式在拍,选演员也是先有角色,然后再想哪位演员适合。拍摄时我们是非常严谨的,任何演员都不可以改台词,吴彦祖因为不认识汉字,我们给他标了拼音,最后说得一字不差。”

  黄建新自述:这部电影应该是近年来表现群众场面最大的,其中五四运动中的一场戏就有好几万的群众演员参与,而且像这种大场面群众戏还有很多,所以光是群众演员的费用就很高。影片片尾字幕包括演员在内就有1000多人,副导演有10个左右。因为韩总(韩三平)还有很多其它事务性工作,所以我和他分工前期都商量好,我在现场控制,韩总一有时间就会往现场跑,到了现场甚至还亲自掌镜拍摄。

  除此之外,我们还请了李少红、沈东、 陆川三位导演各拍了一部分戏,李少红负责拍摄在俄罗斯取景的部分,沈东负责朱德领导的一场战争戏,陆川负责陈独秀演讲的戏份。这三位导演拍摄的戏加起来大概有十分钟。《建党伟业》的拍摄分成了AB组,这种分组拍摄的模式也是国际上常用的,B组主要交给这三位导演掌控,AB组同时进行拍摄才能保证按时完成。《建党伟业》拍摄将近5个月,B组工作20天左右,加起来光是拍摄就有180天。最后的成片130分钟左右。比《建国大业》短6分钟。

  边数星星,边上鲜活的历史课

  即将于6月15日上映的《建党伟业》,故事并未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而是展现了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间,各路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所经历的战争、爱情和阴谋。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故事脉络,影片采用三段式讲述方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两次帝制回潮、三任总统更替和四场内战,可谓“乱象纷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各路人士为救国“上下求索”;1919年到 1921年7月,热爱共产主义的年轻人从上海到浙江南湖用“热血青春”建立中国共产党。



  《建党伟业》的选角原则是谁神似谁演,这张贴满原型与明星对比的图片足以讲明影片花费不少时间为明星定位



剧照: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合影


范伟饰演的黎元洪与发哥饰演的袁世凯



张震饰演年轻时候的蒋介石

 历史事件   南北和谈

  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以黎元洪为首的南方革命政权委派伍廷芳,与北洋军阀代表袁世凯委派的唐绍仪进行会谈,这次南北和谈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以及袁世凯篡夺最高权力而告终。

  出场人物

  隆裕太后(范冰冰饰)

  袁世凯(周润发饰)

  黎元洪(范伟饰)

  孙中山(马少骅饰)

  蒋中正(张震饰)

  历史事件

  巴黎和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都遭到拒绝。4月30日和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谈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出场人物

  顾维钧(陈道明饰)

  梁启超(张家辉饰)

  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

  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巴黎和谈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出场人物

  李大钊(张嘉译饰)

  胡适(吴彦祖饰)

  罗家伦(王力宏饰)

  陈独秀(冯远征饰)

  杨昌济(李雪健饰)

  历史事件

  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名党员出席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会议中途,由于受敌探干扰,代表们随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出场人物

  毛泽东(刘烨饰)

  董必武(王丹戎饰)

  包惠僧(王学兵饰)

  邓恩铭(张一山饰)

  何叔衡(何平饰)

  陈公博(佟瑞欣饰)

  陈潭秋(谭凯饰)

  王尽美(戚玉武饰)

  周佛海(张译饰)

  张国焘(李晨饰)

  李汉俊(周杰饰)

  刘仁静(黄轩饰)

  李达(黄觉饰)

  主要演员对照表(以影院上映时为准)

  张 謇·任达华

  陈其美·聂 远

  陶成章·郭 涛

  孙 文·马少骅

  蒋介石·张 震

  保 镖·一 真

  毛泽东·刘 烨

  剃头匠·吴 军

  彭友胜·周小斌

  伍廷芳·王奎荣

  唐绍仪·侯 勇

  袁世凯·周润发

  隆裕太后·范冰冰

  载 沣·周一围

  小德张·赵 亮

  宋教仁·张涵予

  蔡元培·王学圻

  冯国璋·冯 巩

  黄 兴·洪剑涛

  于右任·郭晓冬

  廖仲恺·国永振

  张 勋·陶泽如

  徐世昌·刘文治

  杨 度·方中信

  黎元洪·范 伟

  段祺瑞·赵本山

  蔡 锷·刘德华

  蒋百里·柳云龙

  日置益·三浦研一

  陆徵祥·林永健

  曹汝霖·黄 磊

  陈独秀·冯远征

  李大钊·张嘉译

  袁克定·李 菁

  杨昌济·李雪健

  杨开慧·李 沁

  小凤仙·AngelaBaby

  宋庆龄·董 洁

  许崇智·王新军

  朱 德·廖 凡

  吴佩孚·吕良伟

  一营长·范 雷

  范源濂·梁家辉

  辜鸿铭·刘佩琦

  林 森·吴宇森

  瑾太妃·刘 涛

  康有为·刘 劲

  蔡和森·潘粤明

  萧子升·王柏杰

  张国焘·李 晨

  罗家伦·王力宏

  胡 适·吴彦祖

  苏雪林·秦 岚

  黄淑仪·白 冰

  蔡 畅·范志博

  向警予·董 璇

  梁启超·张家辉

  顾维钧·陈道明

  列 宁·Sergey Barkovski

  陆小曼·车永莉

  方 豪·林 申

  许德珩·杜 淳

  邓中夏·祖 峰

  谢绍敏·井柏然

  匡互生·包贝尔

  段芝贵·刘仪伟

  老警察·申军谊

  警 长·杜志国

  章宗祥夫人·江珊

  章宗祥·果静林

  吴炳湘·舒耀瑄

  曹 锟·刘利年

  刘仁静·黄 轩

  陈 毅·邓 超

  何叔衡·何 平

  杨开智·杨 洋

  周恩来·陈 坤

  张若名·王珞丹

  郭隆真·刘 婧

  杨以德·李诚儒

  维经斯基·VITAS

  刘少奇·于晓光

  包惠僧·王学兵

  周佛海·张 译

  王尽美·戚玉武

  邓恩铭·张一山

  董必武·王丹戎

  陈潭秋·谭 凯

  李汉俊·周 杰

  李 达·黄 觉

  陈公博·佟瑞欣

  李励庄·叶 璇

  王会悟·周 迅

  服务员·张 笛

  洗衣妇·李 歌

  程子卿·刘 桦

  翻译官·何云伟

  邓小平·韩 庚

  张申甫·夏 凡

  殉情男·姜 武

  殉情女·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