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为罕见的圆形墓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8/6/15/200806151550443b6a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2008年6月14日,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为罕见的圆形墓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8/6/15/200806151553052004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2008年6月14日,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中的殉人骨架。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8/6/15/20080615155555d535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2008年6月14日,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中陪葬的编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8/6/15/20080615155713e578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008年6月14日,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中的鼎。
据悉,该墓葬使用了我国从来未见过的墓底埋葬布局。墓葬为一个直径14米的圆形底部,墓底布局为墓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均分布有三个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侧殉一人的木棺痕。器物椁室位于墓主南侧殉人的南侧,器物椁室分南北两个箱,南箱为食物,北箱为器物。还有两件几何印纹硬陶器放在器物椁室外,墓底的西南边缘。墓主椁室木版、器物椁室木版和殉人棺板均腐朽不存,只有明显的腐朽痕迹,墓主人的骨架已腐朽,10具殉人骨架尚有所保存。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北箱内,有铜器60余件,如编钟、鼎、盉、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等。石磬10件。陶器有彩陶器和几何印纹陶器20余件,陶器多被椁板倒塌压碎,器形似为壶、罐、盆类等。还有少量玉器和腐朽的漆器、木器,海贝以及食物箱内放置的猪、牛、羊骨骼等等。同时发现大量的泥质“土偶”,未经烧制,用泥直接做成,呈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锥体,身有十字形绳索印痕。单从土偶这种形状来看,有专家认为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
考古专家介绍,该墓葬发掘发现了我国墓葬考古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如白土垫层、圆形墓坑、放射线、土丘、土偶、土偶内壁以及墓葬布局等,是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文化遗存,也是安徽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种迹象究竟具有何种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将至少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