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伯的脸上有着明显的“80(岁)后”痕迹。他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获得的奖杯和奖牌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霍建斌摄
叶伯说他年轻时,一周要从上海长跑到苏、杭三四次。本报特派香港记者霍建斌摄
●地理简介
香港于1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78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50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68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0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七百万。
●奥运相关
帆板运动员李丽珊在1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为香港夺得首枚金牌,这也是香港至今获得的唯一枚金牌。香港代表团目前比较有竞争力的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和自行车等。北京奥运圣火于今日在港传递。
近两年,香港忽然流行起马拉松长跑,今年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每年一度的渣打马拉松赛,报名人数一再突破原定限额,最终达到近5万人,比赛也因此要修改赛道,众多参赛人士从去年10月份左右就开始练习,赛事每年年纪最大的参赛者,都是叶伦明老先生,他今年已经86岁。
有没有想过当你80多岁的时候,你会参加什么活动?下棋,还是耍太极,再或是“游干水”(打麻将)?无论如何,你不会回答下面这个答案:跑马拉松。
不眠不休,连跑29小时
●语录:“跑得真是舒服啊。”
今年86岁的叶伯,在香港长跑界无人不知。每天天还没亮,叶伯就从柴湾的居所出发,踏上九曲十八弯的百级楼梯,再沿着引水道旁的一段小斜坡来到附近的一处山头,再走上数百级登山台阶到达山顶,叶伯说,那就是他每天练长跑的地方。走到那处山头的百级登山台阶时,身为都市人的记者已经吃不消,但老而弥坚的叶伯却是面不改色,“我每天都从这里跑到石澳,再跑回来,总共是一两个小时。”叶伯的这种习惯,已经坚持了30年,而30年来,叶伯从未缺席香港各种各样的长跑赛事,在叶伯那间狭小的屋子里,墙上贴着一幅巨大海报,海报上最显眼的几个字是:上瘾无罪。
1990年,68岁的叶伯参加了香港毅行者马拉松赛,比赛以北潭涌为起点,沿麦理浩径跑至屯门,全长100公里,这是叶伯长跑生涯中最开心的一次经历。他从第一天晚上的九点,一直跑到第三天凌晨两点,其间不眠不休,未作一刻停步,连吃面包也是边跑边吃的。甫一见面,叶伯就迫不及待地跟记者介绍他的这次难忘经历,“一共跑了29个多小时,真的是很舒服啊!”———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舒服”来形容这种魔鬼式的长跑运动。
八十多岁仍玩铁人三项
●语录:“只要有比赛都会参加。”
“过两天,我就要去报名参加香港铁人三项赛了。”叶伯平均每年参加七至八次马拉松比赛,四至五次铁人耐力赛,五六十岁还玩长跑的大有人在,但到八十多岁仍玩铁人三项的,香港绝对只有叶伯一个。“很多人说三项铁人赛很耗体力,踩单车、游泳都很危险,但我不怕,只要慢慢来,就没事了。”
叶伯说,年纪到了七八十岁以后,参赛成绩是一年比一年退步,“成绩最好的当然是后生仔了,人一过了三四十岁,提高成绩就很难,不过我每年的参赛目标都只是要完成比赛。”今年农历新年举行的渣打马拉松赛,叶伯因速度不济被迫中途“上车”放弃比赛(比赛仿效其它国际马拉松赛赛制,要求选手在5小时内完成全程)。“上车”,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莫大的痛苦,但叶伯并没有因此而不开心,一边把手上维持体力的粮草抛给路上的选手,一边笑着“上车”。“今年是因为练得不好,路上节奏掌握不好,所以就慢了。”但今年比赛的中途放弃,并没有影响叶伯明年继续参赛的心情,“为什么不参加呢?只要有比赛,我都会去参加。”
放弃其它运动专练长跑
●语录:“一天不跑就不舒服。”
86岁高龄,叶伯的血压、血脂和血糖一切均正常,医生对他说,他的骨骼就像年轻人,没有任何退化迹象,“我从来不用看医生,自己懂得把脉,一切都很正常。”与这么一位老人家谈养生之道,是最合适不过的。独居的叶伯自理一切起居饮食,一日三餐不甚讲究,“饮食最重要是营养均衡,吃的东西不需要太贵,我从来就不需要吃什么补品,比较爱吃鱼,每天运动,饭量要多一些,其它的菜很随便,生活可要精打细算啊!”
叶伯有的兄弟已经离去,家族不似有长寿基因,有这么一副好身体,他强调是拜运动所赐。“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就要一心一意,要天天练习。我以前也喜欢很多种运动,但有一些成绩不好,就放弃了,现在是专心练长跑。”
对长跑永不言弃的叶伯,采访中常常嗟叹年长一岁,体力就下降一级,“现在年纪大了,肯定需要减少参赛次数,但到了我跑不动马拉松的时候,我便会跑半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也不能跑了,我就参加十公里赛……我不会停止跑步,因为一天不跑步,我总会觉得不舒服!”
跑路生涯
狭隘公屋的长跑大世界
仅有10平方米左右的屋邨小窝,大门不能完全打开,人都要侧着身进入屋内。进屋便遇上一辆山地自行车,那是香港铁人三项协会主席送给叶伯的礼物。厨房与睡觉的地方相连,家私和杂物把小屋堆出一条只能容单人通行的过道,最显眼的两个破旧的饰柜装满了比赛的奖杯和奖牌,屋里没有凳子,唯一能坐的地方是铺了一张澳门国际马拉松赛纪念毛巾的床,床边的墙上,满是记录叶伯“威水史”的老照片和剪报,不少都已经旧得发黄。
记者就是在这么一个狭窄的地方,左闪右避磕磕碰碰地做了叶伯的这个漫长的采访。之所以漫长,是因为叶伯操了一口不咸不淡的广东话夹普通话再夹上海话,老人家思索与说话都温温吞吞,整个采访都在不断重复发问和回答中进行。
出生在日本冲绳的叶伯,青年时代在上海度过,自幼受父亲熏陶爱上运动,“我以前什么运动都玩,踢球、打球、跑步、游泳……小时候我父亲骑一辆单车,我就在后面追,我有八个兄弟姐妹,但爸爸最喜欢我。”直到30岁,对运动痴迷的叶伯被上海当时的十项全能纪录保持者杨金花相中,收于门下,“教练也很喜欢我,他说什么我都听。”叶伯说从前训练,一周三至四次,要从上海跑到苏州、杭州。
让叶伯谈他的家庭,他只用了“各散东西”四个字,离婚后的叶伯没有再婚,膝下亦无儿女,50多岁才只身一人来到香港,但对他来说,这才是人生的新开始。“我喜欢运动,来香港能有更加多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叶伯如此解释他来香港的原因。问他对香港的第一印象,他说他忘记了;问他要年轻时的旧照片,他说“来香港时,全部没有带过来”,除了家中满墙赛事主办方、赞助商和媒体为其拍摄的比赛照片和报道外,叶伯的私人珍藏就只有一本薄薄的相册,里头也大部分是其比赛的照片。
孤身一人来到这个城市,叶伯人地生疏,广东话又不灵光,他只能靠自己的老本行———缝纫来解决生活问题。“用这个缝衣服、被单、枕头、窗帘布等,拿到街上去卖。”在街上做小贩,叶伯经常要“走鬼”,尽管是长跑好手,但碰上身壮力健的小贩管理队队员,叶伯便不是对手,“他们追在我后面,可能见我年纪这么大了,就不再追了。”叶伯得意地说。这样,叶伯每星期开档三四天,每月有大概三千多元的收入,还可以每月领取政府七百多元的生果金,刚好用来交租,至于加起来接近三千元的综援及房屋津贴,他则没有申请,“做人要靠自己,不可以只靠政府。”叶伯说香港很好,不仅能让他有很多参赛的机会,还有政府支援生计,活得很自在。
65岁退休之后,叶伯开始参加香港各项比赛,不久便成为运动界享负盛名的耆英,还被招揽成为运动品牌和比赛宣传的广告代言人。有了赞助,叶伯也获得了不少出外比赛的机会。采访当日,叶伯兴冲冲地拿出赞助商刚为他送来的新鞋,穿上去配合记者拍照,“他们赞助我有十多年了,每到有大型比赛,都会送东西来。”一边说,叶伯一边翻出赞助商为其送来的速溶咖啡,坚持要烧热水冲咖啡招呼记者。水开了,叶伯冲了咖啡递过来,端在手上,发现是一只胶碗———独居的老人家,家中甚少有客人到访,因此连杯子都没有。
午后近两点,叶伯掰了几块饼干往嘴里塞,把那满满的一碗咖啡喝个精光,于是又精神抖擞地换了衣服,带记者到街上拍照。走了近半小时的路,终于到达叶伯日常练跑的公园,记者扑腾一下累倒在椅子上,摄影记者指示:“叶伯,在这里跑一段拍吧!”老人家立马扑腾扑腾就跑了起来。
■小贴士
渣打马拉松赛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渣打银行于1997年首次赞助马拉松赛事。渣打马拉松赛近年一直不断发展,在十年间已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长跑赛事,并且获得亚洲及国际体坛的认同,诸多亚洲优秀选手纷纷来港参加这项每两年一度的体坛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