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大片,如《埃及妖后》《教父》《南征北战》,我也喜欢看新人的片,如第一集《洛奇》,我更爱看年轻人的新片,往往有意外的惊喜---国内的青年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两遍--上一回连看两遍的电影已经不记得了--连看两遍,还是让我投入的电影,那就更遥远了。。。。。。
我停下来想,为啥我这么喜欢这部电影呢?
其实,有段日子我还蛮抗拒国内的几个忙着到国外拿奖的青年导演---我明知电影是该百花齐放的,我明知电影是可以批判社会的--可是看多了国人的哭哭涕涕,昏昏 暗暗,扭扭曲曲,腥腥血血----在国际影展上扬名,我的少有的民族情意结--居然也会解不开。。。。
这样一来,我大概知道《疯》片博得大众喜欢,风靡中国的原因了。
《疯》片看似疯---由开头到结尾---每个人为自己的生活在疯---但是,每个人都不觉得自己在疯:
为治前列腺,疯狂的拔火罐;
为中奖,疯狂的买奖券;
为追女孩,疯狂的肉麻,疯狂的偷;
为救企业,疯狂的出主意;
为过好日子,疯狂的走捷径;(不一定认为是犯法)
为谋利,疯狂的搞地产;
为盗宝,疯狂的学007;
为泄忿,疯狂的折磨人;
为充饥,疯狂的偷面包;
为面包,疯狂的追饿贼。。。。。。。
就是众多的如此疯狂的人挤在100分钟里,将疯狂的故事说的在情在理,将笑料揉在现实里,将荒诞摆在真实里,将讽刺放进善意里----即使大盗,小偷--都好像“有情有理”到你同情他们---你说,不喜欢这电影--有多难了!
年青导演没有丝毫的愤世嫉俗,有的尽是对生活无奈的同情和对大环境小环境的各种弊病的讥讽--点到及止的讥讽--使得这部看似搞笑的电影不失为导演对社会改革的责任感---- 流露得非常自然。
年轻导演成熟的思路和对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实在叫人佩服。虽然,还有一些外国同类电影的痕迹--但是丝毫无损这部电影的诚意和魅力。
片中没有一个明星演员,没有华丽的布景和服装,也没有多少宣传----和前不久的超级的大导演大制作大明星的大电影几乎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真是太好的对照了:朴实对华丽;真实对空洞;幽默对无聊;自然对做作;好评对讥笑。。。。。。
电影,有人说是门遗憾的艺术,和任何艺术作品一样---不同的是接触群众面的广度和深度。
我的前辈老朋友他专门研究好莱坞和中国老电影,多年前他说过一句话我还记得:电影都是假的,不过,老外都把假的演得都像真的;而我们,往往将真的演的像假的。
-----我要请他看看《疯》片,看看他会怎样说?
-----------------------------------------------------------------------------------------------------------------
故事大纲:小工厂倒闭,拆房时发现瓒石,办展览拍卖希望挽救各人。三小偷和香港大盗闻风而至。
工厂保安与贼斗智,力保瓒石,瓒石失而得复,复而又失,失。。。。。好像没一个好人,又像没一个坏人。有的只是。。。。。。你自己看看来告诉我们吧。
-------------------------------------------------------------------------------------------------------------------
此片投资方为香港的刘德华。他说:“起先,剧本是《瓒石》,我看了说,不行。只有三百万。(某大片的服装制作费超出五百万)---后来改成《石头》---现在,导演将石头变成了瓒石。“
刘德华由头到尾没干涉过具体拍摄。
----------------------------------------------------------------------------------------------
我最喜欢的对白:
小偷对大哥说:(大哥喊他将某人抓来)---大哥,这是“绑架”啊---咱不专业。。。
-----------------------------------------------------------------------------------------------
(大款对撞他宝马车的小保安骂道):没看见车上写着别--摸--我吗!!!(B-M-W)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有关常识 |
• | 说声“对不起”---很难吗?(回国随笔之四) |
• | 少林寺的和尚和武术 |
• | 三城杂记(回国随笔之三) |
• | 中秋之夜在香港(回国随笔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