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央视恶搞前辈相约胡戈 打造名作《大史记2》

央视恶搞前辈相约胡戈 打造名作《大史记2》

文章来源: 大连晚报 于 2006-03-01 10:57: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众所周知,胡戈做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恶搞了大导演陈凯歌一把的同时,还顺带着将央视的名牌栏目《法治在线》也调侃了一把,与陈凯歌的义愤填膺要将胡戈告上法庭的激烈情绪相比,央视方面却大度地表示不会追究此事,并对陈凯歌的“小肚鸡肠”表示了不屑。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央视方面有这样的“肚量”也并非意外,因为早在胡戈“恶搞”之前,央视方面早已经是这种“恶搞”方式的“鼻祖”了,他们推出的《大史记》系列也是个涮人的作品。作为前辈,《大史记》的“制作人”日前对胡戈的“馒头”也提出了中肯意见,认为这个视频其实还存在不少制作上的毛病,而胡戈也老实地承认:“这个片子是得到《大史记》系列的启发而做的。”记者昨天了解到,下一步,《大史记》的作者将和胡戈一起联手制作一部真正的《大史记2》。   《大史记》开始慢热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走红后,“恶搞”的视频短片成了网友的新宠。而让胡戈得到灵感的“恶搞”前辈《大史记》系列更是成了抢手货。记者昨天在一个名为“分享互联网社区”的网页上看到,点击下载《大史记》系列的记录竟然刷新到5万多次。   《大史记》将《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刮痧》、《有话好好说》等当代流行电影以及《董存瑞》、《苦菜花》、《智取威虎山》等老电影的片断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反映了那一年度国内外的社会现实,其戏谑和反讽的意图十分明显。   《大史记2:分家在十月》又称《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们勾心斗角的故事,剧情充满了调侃和尖刻的嘲讽,长达30分钟。该片的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也许是因为涉及真人真事,该片没有署名,不过剧中人物却几乎全和央视评论部的人能对上号,主角的名字被换成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陈耀文、柏杨等,不过在每个人名字后面又加上了“斯基”两字。   《大史记3:粮食》则是根据1959年经典电影《粮食》改编的同名搞笑短片,不过它出现的时间却比《大史记》与《大史记2:分家在十月》都早。   崔永元亲自为《大史记》配音   记者从央视的一位内部人士处得知,《大史记2》是央视新闻评论部春节团拜会上的保留节目,片中崔永元斯基的配音甚至也是由崔永元自己完成。   原来,央视新闻评论部每年年底都会举行一次春节团拜会,虽然这是一个内部的活动,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激发员工创造性的极好平台。早在1999年的时候,《百姓故事》节目组的一位同仁经几个月打磨出了一部根据1959年经典抗战电影《粮食》改编的同名搞笑短片。短片拿到春节团拜会上放了后,效果不错。此后几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拿电影恶搞来说自己的事,就成了新闻评论部的一个传统,而短片也是越来越无厘头。2001年,《分家在十月》制作出来后,被人津津乐道,每名工作人员还都发了一个光盘,不知道是谁将片子传到了网上。   《大史记》作者请胡戈一起“恶搞”   作为恶搞的前辈,《大史记》的作者卢小宝和《分家在十月》的作者,这几年来当然都非常关注网络恶搞“大史记”。“馒头”出炉后,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就看过了。两人的评价更理性也更中肯。《分家在十月》的作者认为,“馒头”的故事侧面反映了作者写作能力并不强,专业技术并不精良,制作比较粗糙。“比如说,真田广之变成了城管,但是这个包袱用得太直接,反而让人觉得不是很好笑。”   虽然《分家在十月》的作者对“馒头”的评价不是很中听,但是在陈凯歌和胡戈的纠纷中,他对于“馒头”的前景却非常担忧,他很担心胡戈被打压之后,“中国人连这点幽默感都没有了”。而卢小宝则透露,他已经和胡戈联系上了,现在两人已约好关注陈凯歌的反应和“馒头”反响,做一个真正的《大史记2》。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加萨女性被逼"用肉体换食物"!性侵恶狼竟全是救援人员
夏威夷活火山史诗级喷发,熔岩柱直冲天际高达400米
体验差,雷点多,部分5A景区被年轻人抛弃
那些讲真话的记者现在怎样了
川普授权!向芝加哥部署300国民兵,解决"失控犯罪"




24小时讨论排行

诺贝尔和平奖10日揭晓!专家:川普得奖机会渺茫
“反以挺巴”游行!伦敦500人被捕 罗马25万人怒吼
陕西新郎婚礼前1小时跳河身亡 传女方临时加价
诺贝尔和平奖10.10揭晓 专家:川普机会渺茫
五角大厦人事风暴!美防长再出手「开除海军幕僚长」
普丁警告川普政府!若援乌"战斧飞弹"俄美关系全面升级
彭博:中国考虑向美国投资$1万亿 换撤销国安限制
“没有中国 普京什么都不是”乌情报:中向俄提供卫星图…
美战争部长呛“不爽就滚”!第二位4星上将不干了
WSJ:中国经济有2大致命问题 坏消息将不断出现
震惊!非法移民担任学区总监 竟有近30年犯罪史
诈骗园区失控了!上百员工狂砸办公室 大批警力镇压
环保少女怨牢房有臭虫!以色列揭笑容满面照
盘点:日本准首相高市早苗“对中立场超强硬”
孙立平:该关心一下农村了
华男离婚失控 捅死岳母重伤小舅子后纵火 导火索是…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央视恶搞前辈相约胡戈 打造名作《大史记2》

大连晚报 2006-03-01 10:57:41

众所周知,胡戈做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恶搞了大导演陈凯歌一把的同时,还顺带着将央视的名牌栏目《法治在线》也调侃了一把,与陈凯歌的义愤填膺要将胡戈告上法庭的激烈情绪相比,央视方面却大度地表示不会追究此事,并对陈凯歌的“小肚鸡肠”表示了不屑。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央视方面有这样的“肚量”也并非意外,因为早在胡戈“恶搞”之前,央视方面早已经是这种“恶搞”方式的“鼻祖”了,他们推出的《大史记》系列也是个涮人的作品。作为前辈,《大史记》的“制作人”日前对胡戈的“馒头”也提出了中肯意见,认为这个视频其实还存在不少制作上的毛病,而胡戈也老实地承认:“这个片子是得到《大史记》系列的启发而做的。”记者昨天了解到,下一步,《大史记》的作者将和胡戈一起联手制作一部真正的《大史记2》。   《大史记》开始慢热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走红后,“恶搞”的视频短片成了网友的新宠。而让胡戈得到灵感的“恶搞”前辈《大史记》系列更是成了抢手货。记者昨天在一个名为“分享互联网社区”的网页上看到,点击下载《大史记》系列的记录竟然刷新到5万多次。   《大史记》将《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刮痧》、《有话好好说》等当代流行电影以及《董存瑞》、《苦菜花》、《智取威虎山》等老电影的片断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反映了那一年度国内外的社会现实,其戏谑和反讽的意图十分明显。   《大史记2:分家在十月》又称《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们勾心斗角的故事,剧情充满了调侃和尖刻的嘲讽,长达30分钟。该片的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也许是因为涉及真人真事,该片没有署名,不过剧中人物却几乎全和央视评论部的人能对上号,主角的名字被换成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陈耀文、柏杨等,不过在每个人名字后面又加上了“斯基”两字。   《大史记3:粮食》则是根据1959年经典电影《粮食》改编的同名搞笑短片,不过它出现的时间却比《大史记》与《大史记2:分家在十月》都早。   崔永元亲自为《大史记》配音   记者从央视的一位内部人士处得知,《大史记2》是央视新闻评论部春节团拜会上的保留节目,片中崔永元斯基的配音甚至也是由崔永元自己完成。   原来,央视新闻评论部每年年底都会举行一次春节团拜会,虽然这是一个内部的活动,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激发员工创造性的极好平台。早在1999年的时候,《百姓故事》节目组的一位同仁经几个月打磨出了一部根据1959年经典抗战电影《粮食》改编的同名搞笑短片。短片拿到春节团拜会上放了后,效果不错。此后几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拿电影恶搞来说自己的事,就成了新闻评论部的一个传统,而短片也是越来越无厘头。2001年,《分家在十月》制作出来后,被人津津乐道,每名工作人员还都发了一个光盘,不知道是谁将片子传到了网上。   《大史记》作者请胡戈一起“恶搞”   作为恶搞的前辈,《大史记》的作者卢小宝和《分家在十月》的作者,这几年来当然都非常关注网络恶搞“大史记”。“馒头”出炉后,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就看过了。两人的评价更理性也更中肯。《分家在十月》的作者认为,“馒头”的故事侧面反映了作者写作能力并不强,专业技术并不精良,制作比较粗糙。“比如说,真田广之变成了城管,但是这个包袱用得太直接,反而让人觉得不是很好笑。”   虽然《分家在十月》的作者对“馒头”的评价不是很中听,但是在陈凯歌和胡戈的纠纷中,他对于“馒头”的前景却非常担忧,他很担心胡戈被打压之后,“中国人连这点幽默感都没有了”。而卢小宝则透露,他已经和胡戈联系上了,现在两人已约好关注陈凯歌的反应和“馒头”反响,做一个真正的《大史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