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复旦学子背着母亲治病 一夜间成家里顶梁柱 (图)

复旦学子背着母亲治病 一夜间成家里顶梁柱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于 2006-01-25 10:06:3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张顺(左)照料病中的妈妈.记者 周寅杰 摄 上海复旦大学校园里,19岁的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张顺并不起眼:个子不高,略显单薄,稚气未脱。 这个下午,期末考试刚结束,他照例急匆匆地从学校出发,乘公共汽车、换地铁,斜┕?虾4蟀敫龀乔??俨叫泻艹ひ欢温罚?吹教??飞弦患淦凭傻摹⒔鲇?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他为妈妈做放疗临时安的家。在这里,他仔细地向爸爸解释刚刚取回的“灵芝孢子粉”的服用方法,还乐呵呵地告诉妈妈“我考得很好,放心好啦”。 “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在父母眼里,张顺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长大的他,从小家境艰难。升中学那年,父亲从镇上的酒厂下岗,父母从此靠到处打零工甚至拾垃圾为生,然而他们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 成绩优秀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自己每天用辣椒加茶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孩子买肉补营养。说起这些细节,张顺眼睛泛红。 凭着刻苦攻读,2004年,他以贵州省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张顺再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加上做家教、打零工的收入,经济上能够独立了。 没想到,2005年秋,身体本就瘦弱的母亲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在张顺的坚持下,从没出过贵州的父母来到上海看病。没想到第一次去医院就得知,治病需要6万至8万元医药费。而那时,家里的积蓄不过8000元,加上变卖所有家当和房子,能够筹到的也只有2万元左右。 张顺的妈妈当即决定:不治了!买车票回家,把钱留给孩子读书。 儿子的回答是:“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19岁的他,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欠妈妈太多,一定要治好妈妈的病!”这是张顺的全部想法。 但在心里,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事,很快被同班同学知道了,他们纷纷鼓励张顺:千万不要让父母回去,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办法会有的!许多同学开始通过网络,在BBS上发帖,为张顺寻求帮助。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又在校园里发起了捐款活动。几十名同学制作传单、海报,讲述张顺的故事,然后在食堂门外一字排开,对每一位捐款者齐声道谢。那一次校园内募捐,竟然一下子筹到了4.3万元,张顺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以前几乎足不出校园、对上海完全陌生的他开始每天陪妈妈看病:早上6时从学校出发,上午9时才能赶到医院,化疗一次就需要七八个小时,之后再赶回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天如此……为了让妈妈少些折腾,他硬着头皮在靠近医院的太原路租了间小屋安顿父母,自己依然每天奔波。从小屋到医院有两站路,乘出租车太贵,坐公交车妈妈身体又太虚弱,他就和爸爸轮流背着妈妈去治疗。为了让忧心忡忡的妈妈能安心治病,他绞尽脑汁,买不起滋补品,就买来排骨、黄鳝炖汤。筹了点钱后,化疗时不必老是削减用药了,妈妈的情况随之日渐稳定,他又变得快乐起来。 从医生那里细细地询问下一个疗程的情况,计算着医药费和生活开销,安排着未来一段日子的生活……19岁的张顺,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绝望中感受温暖,我会终生铭记!” 得知张顺的境况后,除了捐款,复旦大学还为他启动了总额数千元的紧急救助。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一些社会上的热心人也开始伸出援手。一名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菜贩,每天都会热情地送来新鲜蔬菜,希望能给病人以帮助。 张顺说,妈妈生病的这两个多月,他经历和想到的事,比以往10多年的总和都要多得多。以前他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考研究生,现在恐怕要先工作了;以前他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多赚些钱,给妈妈买套房子,现在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比金钱贵重得多———“那么多素昧平生的人主动帮助我,完全不求回报,只希望为妈妈治好病,让我能专心学习。这种在绝望中感受到的温暖,我会终生铭记!以后要做更多的事,回报社会。” 前几天,张顺参加了上海市慈善总会举办的一次慈善交流活动。会上,有两位叔叔听说了他的情况,都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期末考试后,张顺就急着联系他们要求面试。这个寒假,他希望能够多打几份工,赚钱为妈妈治病。(记者姜泓冰)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对中重大退让!因中国在2问题上未有任何承诺
薄瓜瓜歌颂母亲是“当代窦娥” 网友翻出黑历史秒破防
现场细节:财长贝森特用糖来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川普签史上最具影响力行政令 美国人不再为他国买单!
印巴空战 中制导弹无损落地 印度捡到军情大礼包

24小时讨论排行

贸易谈判北京没跪?网友:美国征的还是比中国多
贝森特:不脱钩 但战略品必需脱钩 钢铁芯片链更去中国化
一批南非白人难民抵美国 川普政府高官机场迎接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 “丰硕”成果可能只在股市?
紧跟川普准没错?他两度高喊买股 标普大涨了…
中国男晒日本护照喊“打入敌人内部” 遭日网友检举急删文
中媒:中国面子里子全拿下 应当感谢“特朗普同志”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谈判结果
美中90天真能谈出结果 平息贸易战?专家:别过度乐观
贸易战重大进展!央视播《纽约我爱你》引热议
川普:周末或与习近平通话 与中国实现了完全重置
中国网红改编印度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啦”火爆全球
又是他们!华人区遭入室盗窃 华人夫妇痛失传家宝
中国方代表何立峰起底 习近平伴郎 跟黄仁勋讲台语
卡塔尔将赠送豪华飞机 特朗普:拒绝是“愚蠢的”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复旦学子背着母亲治病 一夜间成家里顶梁柱

人民日报 2006-01-25 10:06:38


张顺(左)照料病中的妈妈.记者 周寅杰 摄 上海复旦大学校园里,19岁的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张顺并不起眼:个子不高,略显单薄,稚气未脱。 这个下午,期末考试刚结束,他照例急匆匆地从学校出发,乘公共汽车、换地铁,斜┕?虾4蟀敫龀乔??俨叫泻艹ひ欢温罚?吹教??飞弦患淦凭傻摹⒔鲇?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他为妈妈做放疗临时安的家。在这里,他仔细地向爸爸解释刚刚取回的“灵芝孢子粉”的服用方法,还乐呵呵地告诉妈妈“我考得很好,放心好啦”。 “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在父母眼里,张顺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长大的他,从小家境艰难。升中学那年,父亲从镇上的酒厂下岗,父母从此靠到处打零工甚至拾垃圾为生,然而他们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 成绩优秀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自己每天用辣椒加茶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孩子买肉补营养。说起这些细节,张顺眼睛泛红。 凭着刻苦攻读,2004年,他以贵州省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张顺再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加上做家教、打零工的收入,经济上能够独立了。 没想到,2005年秋,身体本就瘦弱的母亲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在张顺的坚持下,从没出过贵州的父母来到上海看病。没想到第一次去医院就得知,治病需要6万至8万元医药费。而那时,家里的积蓄不过8000元,加上变卖所有家当和房子,能够筹到的也只有2万元左右。 张顺的妈妈当即决定:不治了!买车票回家,把钱留给孩子读书。 儿子的回答是:“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19岁的他,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欠妈妈太多,一定要治好妈妈的病!”这是张顺的全部想法。 但在心里,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事,很快被同班同学知道了,他们纷纷鼓励张顺:千万不要让父母回去,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办法会有的!许多同学开始通过网络,在BBS上发帖,为张顺寻求帮助。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又在校园里发起了捐款活动。几十名同学制作传单、海报,讲述张顺的故事,然后在食堂门外一字排开,对每一位捐款者齐声道谢。那一次校园内募捐,竟然一下子筹到了4.3万元,张顺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以前几乎足不出校园、对上海完全陌生的他开始每天陪妈妈看病:早上6时从学校出发,上午9时才能赶到医院,化疗一次就需要七八个小时,之后再赶回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天如此……为了让妈妈少些折腾,他硬着头皮在靠近医院的太原路租了间小屋安顿父母,自己依然每天奔波。从小屋到医院有两站路,乘出租车太贵,坐公交车妈妈身体又太虚弱,他就和爸爸轮流背着妈妈去治疗。为了让忧心忡忡的妈妈能安心治病,他绞尽脑汁,买不起滋补品,就买来排骨、黄鳝炖汤。筹了点钱后,化疗时不必老是削减用药了,妈妈的情况随之日渐稳定,他又变得快乐起来。 从医生那里细细地询问下一个疗程的情况,计算着医药费和生活开销,安排着未来一段日子的生活……19岁的张顺,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绝望中感受温暖,我会终生铭记!” 得知张顺的境况后,除了捐款,复旦大学还为他启动了总额数千元的紧急救助。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一些社会上的热心人也开始伸出援手。一名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菜贩,每天都会热情地送来新鲜蔬菜,希望能给病人以帮助。 张顺说,妈妈生病的这两个多月,他经历和想到的事,比以往10多年的总和都要多得多。以前他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考研究生,现在恐怕要先工作了;以前他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多赚些钱,给妈妈买套房子,现在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比金钱贵重得多———“那么多素昧平生的人主动帮助我,完全不求回报,只希望为妈妈治好病,让我能专心学习。这种在绝望中感受到的温暖,我会终生铭记!以后要做更多的事,回报社会。” 前几天,张顺参加了上海市慈善总会举办的一次慈善交流活动。会上,有两位叔叔听说了他的情况,都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期末考试后,张顺就急着联系他们要求面试。这个寒假,他希望能够多打几份工,赚钱为妈妈治病。(记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