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一件杀人动机不明死无对证的蹊跷案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破解一起杀人动机不明死无对证的蹊跷案件

破解一起杀人动机不明死无对证的蹊跷案件

字幕:1994年12月2日 长春。中国建设银行

字幕:一笔106万元的清算资金神秘失踪。

字幕:1995年3月5日18:30 槟榔东里居民楼

画面:这天傍晚,正在家里看电视的老陈和亲戚听见一些古怪的声音.他们上楼去查看,看见一名血迹斑斑的青年男子大喊正在屋里砸铁门的锁,并喊:“救命,快帮我报警!”老陈和亲戚急忙转身往家里跑去。

在这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发生了一起杀人动机不明,死无对证的蹊跷案件。

厦门市员当派出所民警接到居民报案,迅速赶往位于槟榔东里居民小区的案发现场。在案发房屋门口,警员们却猝然止步。死者躺在卧室门口,凶手已经逃逸。

凶手持钝器追杀被害人,疯狂连击十几下,使被害人颅骨粉碎,脑浆迸裂。

现场没有被翻动过的痕迹,财物似乎也没有丢失.

采访 :原厦门市公安局员当派出所副所长 黄卫东

这就给我们第一拨到现场的侦查员,有这么一个直观的印象,认为这个案件是一个典型的暴力的报复性的杀人可能性会比较大。

凶手如此凶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与死者又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

楼下的居民听到声响后曾经上楼查看,他们的叙述勾画出一名行为怪异的疑凶。他在杀人之后撞门,砸锁。

凶手呼喊:“救命,快帮我报警,我杀人了!我杀人了

铁门的钥匙就在死者的身上, 疑凶完全有时间找出钥匙,悄无声息地离开。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掩盖罪行,不仅在杀人之后破门而出,甚至还大声呼救,请求报警。更加令人费解的是,这名高喊报警的凶手,随即又携带凶器迅速逃离了现场。

在案发房屋中,有一张身份证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证件的主人是长春市人,名叫赵鹤峰。

房间里还有两张包裹单和两张汇款单,都是赵鹤峰在这两天中寄给远在长春的家人的,寄信的地址正是凶案发生的这间房屋。此后经过确认,死者正是赵鹤峰。

残暴的凶手携带凶器逃向社会,如同一枚火雷离火源近在咫尺。警员们立即对槟榔东里小区内外展开搜索。

案发傍晚六点半,散步的居民比较多,不少人看见一名血迹斑斑的青年男子,手持铁锤,仓皇失措地往小区外奔逃。

他在马路上拦截出租车被拒载,此后不知去向。

字幕:1995年3月5日晚上 20:00 中山医院

画面:一名血迹斑斑的青年男子来到了中山医院,接近了浑然不觉的值班护士.

正在勘查现场的黄卫东接到了中山医院的报警电话.“好,我们马上到!”

到医院后,警员看见护士正在给嫌疑人包扎.

采访黄卫东:我们接近他,开始问他,嫌犯非常紧张,嘴里就反复地说:‘有人要杀我,我就把他杀了。’

犯罪嫌疑人显得很慌乱,但是承认他当晚杀了人。

黄卫东:可以确认他就是3.5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这么快就归案了,一开始,我心里是挺高兴的。

令警员们感到意外的是,对于案件的侦破来说,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犯罪嫌疑人孙劲喜声称自己杀人是出于自卫,但是厦门市公安机关却提请检察院批准,以故意杀人罪对孙劲喜执行了逮捕。

对于自卫的量刑,轻则可以无罪释放。

如果是蓄谋杀人,重则判处死刑,两者的量刑存在着天渊之别。

凶手已经确认无疑。然而案件的性质一时难以确定。犯罪嫌疑人孙劲喜坚持当天才认识死者,在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的情况下,对方忽然对他痛下杀手。他迫于无奈,杀死了对方.

采访陈天福(原预审处一科科长)那这个死者为什么要杀他,他这个原因不能,总不能无缘无故的,那根据他讲的呢,他确实是跟死者不认识。

在分析会上,警员们归纳出四个疑点:

被害人赵鹤峰对一名当天认识的陌生人痛下杀手,理由是什么?嫌犯孙劲喜用铁锤连击被害人后脑十几下,在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仍要置对方于死地,他真的只是自卫吗?孙劲喜在杀人后大肆张扬,这是出于惊慌失措呢,还是别有用心?凶杀之后,孙劲喜失踪了一个半小时,他又做了些什么?

案件的真相隐蔽在多种可能性之后。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嫌犯与死者早就认识,蓄谋杀人,并且制造了一系列的假象。

嫌犯是出于自卫还是蓄谋杀人?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罪行难以定性。

破案的关键在于查明杀人动机,在死者和杀人嫌犯两个人当中,或许至少有一个人,暗藏不可告人的杀人动机。

采访陈天福:突发的这个偶然性的动机,杀机的情况,在我们办案当中也是有遇到,也是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件小事都引发了杀机,这个都有。那只不过是说这个案件比较特殊,因为他是死者跟这个疑犯的时候,是一比一,没有其他人证明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所以更希望我们在调查当中要仔细,在审讯当中要不放过一个疑点。

预审员陈天福曾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刑警队队长。他被任命负责这起案件的侦审。

协助他的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段力勤,她是厦门市公安局第一位预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极少数的女预审员中的一名,这是她的第一次预审实战。

孙劲喜进审讯室,坐下。

根据孙劲喜的供述,案发当日下午两点多,他从人才市场出来,忽然被一名陌生人拦住了去路。

陌生人表示想请孙劲喜帮忙翻译一本计算机的使用说明书。他显得焦虑不安。孙劲喜虽然事先约好了朋友,但是稍作推辞,便跟随陌生人去了他的住处。

画面:“叭”,审讯室里,预审官陈天福将计算机说明书拍击在桌上: “以你的英语水平能翻译出这本说明书吗?”

采访陈天福:他专业不对口,英语的时候,四级是一般,感觉到能翻译这本书的可能性非常小。

审讯室中.孙劲喜:我说过,我说过我不懂专业英语单词,是他说没关系的!

陌生人回到住处,似乎才想起来介绍自已的姓名:赵鹤峰

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孙劲喜眼看翻译一时半会完成不了,便向赵鹤峰借电话,联系朋友,以便取消约会。

审讯室,段力勤:“他为什么平时不插电话线?”

孙劲喜:“他说是因为平时怕电话打扰。”

采访陈天福:我们对这个情节也感觉到这个死者为什么要拔电话线,当时的时候,疑犯是这样讲的,现场又没有第二个人,那只能将信将疑。

将近四个小时过去了。翻译还没有完成。

画面:赵鹤峰锁上他住处的门,开大电视音量,孙在翻译中被偷袭,愤起反抗并杀死赵鹤峰.

这场审讯不但没有合理地解释案情,反而带来更多的疑点.

首先让预审员们感到可疑的,是孙劲喜在供词中体现出的非同一般的热心.

在遇到素不相识的赵鹤峰后,孙劲喜很快就决定无偿地提供帮助,他主动取消了与朋友的约会,翻译了四个小时,仍然没有离开的意思。对于这份不同寻常的热心,孙劲喜的解释是:他曾经在长春读大学,对长春人赵鹤峰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嫌犯的解释比较牵强,他没有料到,警员从中捕捉到了其它疑点。

采访陈天福:他在长春上大学是上本科四年,死者又是长春人,在这么长的时间,四年的时间,他认识长春当地人,这个可能性我们认为也是存在的。

采访段力勤: 那就是说,假设说他们两个是认识的,那他采取这种行为,比如说去攻击他,并且杀害他,那可能他们之间有某种矛盾,他肯定是有一定的作案动机.如果说他不认识他的话,他这么做的话,除非是临时起意,比如说去他家的时候,发现他有些财产,就是见财起意.或者说一些临时的其他的原因,促发了一时冲动作案的可能.

翻译中涉及到许多计算机的专业词汇,在孙劲喜的提议下,两人曾经去新华书店购买专业英汉词典。令人奇怪的是,孙劲喜抢先支付了书款。

采访陈天福:我们感觉到很奇怪,既然你帮人家翻译,那这个书应该由死者来付款才对,你又没要他报酬,你怎么自己掏钱付款。当时他的回答就是说这个我也需要这本辞典,所以我自己掏钱付款了。

更令人疑惑的是,孙劲喜口口声声说赵鹤峰要杀他,但是为什么赵鹤峰选择并不锋利的铁锤作为凶器?而且孙劲喜头部的伤不轻不重,连轻微的脑震荡都没有形成。

采访陈天福:他的伤,包括他讲的是死者先要杀他,我们就感觉到有怀疑。这个是违反常规的。既然要杀你,那肯定下手很重,那伤情鉴定怎么体现出来的时候,是轻微伤。

如果两个人只是萍水相逢,赵鹤峰的袭击就更加无法解释。

画面:陈天福提出:你看,这个,可能是。。。

这四处伤都在头部的右半边,只伤到了皮肉,却没有伤到颅骨,是不是有可能是孙劲喜自己击打造成的?自残!这些伤有可能是孙劲喜迷惑警方的苦肉计!

可以假设,孙劲喜来到熟人赵鹤峰的住处,在他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伺机痛下杀手。

杀人后,孙劲喜再用作案凶器击打自己的头部,造成他人袭击的假相。

如果自残的设想成立, 嫌犯凶残地杀人,杀人后的大肆张扬,失踪的一个半小时, ,这一切疑点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包括不合理的口供也都可以归因于嫌犯在撒谎.

此时,摆在警方面前的问题是,蓄谋杀人,这个答案虽然显得顺理成章,却仍然缺乏杀人动机和有力证据的支持.

为了寻找证据,警员结合案发现场情况,进行自残动作的模拟.如果孙劲喜用右手握锤自击可以打到这四个位置上,只要是刻意注意,铁锤的球面能够形成弧度向下的月芽形痕迹,力度符合,血可以喷溅在翻译材料上,形成血渍。

只要孙劲喜不是左撇子,他就具备造成这四处伤痕的条件。

审讯室里预审员们看孙劲喜两手写的字迹.

很明显,右手写的字却顺畅有力,左手写的字却歪扭无力。这间接地证明了,孙劲喜有能力造成自己头上的伤痕。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陈天福和段力勤开始进行走访。

据孙劲喜工作单位的同事反映,他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有同事请假,他往往自告奋勇地顶替,不要报酬。据说,孙劲喜为人朴实好学,家境不好,他的工资大多寄给父母,其它的主要用来购买书籍。

孙劲喜平时的为人让一些不太合乎情理的细节也变得自然起来。

走访还证实了孙劲喜当天的确与朋友有约会,并且去过人才市场。

举止怪异,口供蹊跷,具备作案能力,这一切都指向着嫌疑犯很有可能是蓄谋杀人,那么,在他的日常言行中应该会存在着蛛丝马迹.然而,警方作了大量的走访调查,不但找不到作案动机,连口供中的某些细节都得到了验证.

如果说,嫌犯的平时表现和案发当天所为都是他一手炮制的假相,警方面对的是一名极其擅于伪装,工于心计的罪犯。但是,如果嫌犯的确是自卫,他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陌生人赵鹤峰带来的众多的疑点。

采访段力勤: 我们接触他的时候,他情绪我刚才已经谈到过了,很失控,就是在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我们跟他谈话的时候,他几乎听不进去,那个时候,第一开始的时候,他好象听不进去.就是自言自语,一直在自言自语.就是给人感觉,他受到了非常强大的精神刺激.包括他的综合情况,还有我们对他的亲朋好友的一些访查, 还有他大学期间的一些表现,他不太可能伪装这种情绪,甚至是作一个虚假的作案陈述,这种可能性,我们当时的感觉,就是说不会太大,但是很多事是需要有证据证明,不是凭感觉的.

然而,在这桩发生在暗室,缺乏人证的案件中,直接的证据只有杀人者那令人更加迷惑的口供.侦破,注定是困难重重。

包括嫌犯蹊跷的四处头伤,也给警方设置了悬疑。

轻度的伤势,虽然提出了自残的可能,但是同时也造成伤痕缺乏特征,血迹稀少,导致无法准确地识别是他人袭击造成的还是出于自残。

采访陈天福: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一种是死者要杀他,他真的是把他杀了,他夺过来以后把他杀掉,另一种是确实是他把死者杀了以后,然后再自伤,那就增加了这个案件的复杂性.

如果孙劲喜没有说谎,赵鹤峰忽然袭击素昧平生的孙劲喜,而且只是不轻不重地在他头上敲了几下,这又是为什么?

这种违反常理的偷袭行为不像是正常人的举动,也许,处于谜局中的核心人物赵鹤峰只不过是一名精神病人。又或者,他的确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面对杀人者的供述,死者无法开口,但是他的身上一定会有打破谜局的线索。

在案发现场发现的这四张凭据都是赵鹤峰亲笔填写的。收件人是长春市的姐姐,寄件人地址是赵鹤峰所居住的槟榔东里房屋。

在死者赵鹤峰身上,还发现了一张来历不明的身份证。

这张身份证的主人名叫张新东,也是长春市人。由于和死者赵鹤峰相像,警员险些误以为死者是张新东。赵鹤峰为什么会随身携带别人的身份证?他自己的身份证为什么也放在卧室的桌子上?张新东又和此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警员们的心头萦绕着众多的疑问,已经向长春警方连续两次发出了关于赵鹤峰的调查函,至今音讯全无。

采访陈天福:我们当时也在焦急等待这封回复,因为这个是对这个案件起了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查清死者身份,才能弄清他跟这个嫌犯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这封调查函回复会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它又会把案情引向何方?

如果杀人嫌疑犯孙劲喜没有说谎,死者赵鹤峰为什么会偷袭素昧平生的孙劲喜?赵鹤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死者赵鹤峰的房东张明,他或许知道赵鹤峰在这两个月中的动向。

在张明看来,赵鹤峰是一名奇怪的房客。他向租房中介提出想租一套僻静的房子,张明的房子恰恰符合这些要求。

此后,张明只有在收取租金的时候才能够见到赵鹤峰。

然而,赵鹤峰不仅没有交谈的打算,还把好奇的房东拒之门外,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最让房东感到奇怪的是赵鹤峰对待电话的态度。看房那天,赵鹤峰说自己不需要打长途电话,让房东去电信局代为办理长途电话锁机手续。实际上,赵鹤峰就连市内电话都很少拨打.电信局的话费单上显示,赵鹤峰几个月的电话费总额不足十元。警方在他的遗物中也没有发现手机和电话卡。

然而,赵鹤峰告诉房东,自己是从北京来厦门考察开办分公司的,难道他不需要用电话联系业务?

段力勤:“他为什么平时不插电话线?”

孙劲喜:“他说是因为平时怕电话打扰。”

看来,赵鹤峰有意地回避社会交往,深居简出,不接电话,不但不与陌生人接触,甚至与熟人都极少用电话联系。赵鹤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死者家乡的关键信函终于送达陈天福的手中。

死者赵鹤峰是公安部通缉的在逃犯。他在担任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营业部划款员的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划往人民银行的清算资金106万元,私自划到工商银行营业部,再转移到他本人的牡丹卡上,于1994年12月4日携款潜逃。

接到长春来信后,案情急转直下,似乎柳暗花明。赵鹤峰携款外逃,然而现在106万元下落不明。嫌犯孙劲喜是不是为了这笔钱蓄谋杀人?

赵鹤峰敲击孙劲喜的那不算太重的四锤,却引起孙劲喜重锤十几下的疯狂反击,从孙劲喜锤击的凶残程度来看,蓄谋杀人的可能性比没有任何杀人动机的可能性更大。

采访陈天福:从发案现场到医院,他还有一个半小时这个时间有转移赃物这个时间。

在两人独处的四个小时中,孙劲喜既可以帮助赵鹤峰翻译,也可能产生争执,在近百万元利益的驱动下,孙劲喜杀死赵鹤峰,然后用铁锤自残。也不妨假设,赵鹤峰为了泄愤,或者为了脱身,袭击孙劲喜,没想到反过来被孙劲喜杀死,赃款也被他独吞。

和平时伪装巧妙的通缉犯赵鹤峰相比,孙劲喜可能是一名隐藏得更深的罪犯。

采访陈天福:当时我们心情很激动,一个感觉到案件出现了很大的转机,这个案件可能离侦破的时间逼近。 加大这个审讯的力度,希望能从中找出这个突破口,把这个案件尽快拿下来。

从以往审讯的情况来看,嫌疑犯孙劲喜总是自称清白。如果说这的确是他一手策划的谋杀,这个案犯非常狡猾,也隐蔽得很好,现在警方缺乏有力的证据揭穿他的谎言。审讯,如同一场艰难的战役。

预审员们事先设定了审讯策略.策略一,抛出疑点.

从案发现场到中山医院,坐出租车最多十几分钟,为什么嫌犯却用了一个半小时。

孙劲喜否认自己存在着任何犯罪动机,如果他说谎,那么他就存在着侥幸的心理,针对这种心理,预审员抛出疑点,意在打乱案犯的阵脚,迫使他说出真相。

孙劲喜供述:他在槟榔东里杀人之后,冲出小区,在马路边拦截出租车,但是没有一辆出租车敢停下来。

就在孙劲喜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妇女指引他来到附近的槟榔东里诊所。诊所的医生给孙劲喜止血,他却感到如坐针毡,(停1秒)他请求医生和中年妇女帮他拦下一辆出租车,坐车直奔中山医院。

这名中年妇女被医生证明确有其人。但是,她与孙劲喜是什么关系,只有找到本人之后才能够查证清楚。然而,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寻找,却始终没有查访到。

采访陈天福:我们通过当地的派出所,发动居委会,包括我们办案人员也到这个现场附近进行走访群众,虽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最后没有找到。

解说:假如中年妇女或者出租车司机是帮助孙劲喜转移赃款的同伙,警方根本查访不到,但这也正是嫌犯的致命伤。

审讯室中,陈天福:“中年妇女和出租车司机,我们没有找到,你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人证明。”

手拍桌子,陈天福: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采访陈天福:那他辩解说,当时我拦的士司机他不停,后来一个中年妇女就带到附近一个诊所去,那情况确实是这样,如果你们不相信,那我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我说的都是事实,你们可以去调查。

孙劲喜仍然矢口否认,但是明显受到了触动。陈天福和段力勤准备趁热打铁,采取下一个策略。

经过调查,预审员找到了陈连东的心理上的命门。

孙劲喜家境贫寒,姊妹众多,他是家里人的骄傲和经济支柱.警员抓住嫌疑人心理防线上最脆弱的情感一环进行说服.

采访陈天福:你父母在农村,你是家里的支柱。只有把这个事实真相如实交代清楚,才可能得到从宽处理,这是你惟一的出路。启发他这个人的这个内心良知。让他还有一个求生的希望,

采访段力勤:号啕大哭,他当时就是,情绪完全失控了。

孙劲喜的情绪很激动,但是仍然坚持为自己辩护。

赵鹤峰敲击孙劲喜的那不算太重的四锤,为什么会引起孙劲喜重锤十几下的疯狂反击,孙劲喜是不是故意杀人呢?审讯中旁敲侧击,对细节的讯问往往能使谎话露出破绽。

采访陈天福:你几下把他打倒在地,他说我不清楚。我们又问他,你打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他想挣扎,或者想爬起来的样子。他说我当时确实很紧张,没有注意看。

审讯室中,孙劲喜:我没有说谎,我确实是看不清楚。我的眼镜掉了。

孙劲喜的近视程度达到五百度,据他说,在争斗的过程中眼镜掉落,头部的鲜血流经眼睛时进一步模糊了他的视线。

几个回合的细节讯问下来,孙劲喜的回答中没有任何漏洞,却印证了另外一种情形。

采访陈天福:死者要杀他,当时夺过来以后,他当时就意识到不是他死,就是他活,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所以的时候,一个人处在那种比较高度紧张的那种情况下,应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情绪失控。

孙劲喜的供词和前几次审讯时候的保持一致。

他是有着极高的反侦查能力,还是,他根本就是无辜的?

审讯陷入了僵局。

供述中的一些细节,引起了预审员的注意。

孙劲喜翻译得很吃力,表示想回宿舍去取英汉词典,赵鹤峰眼见无法劝阻,便说有一位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朋友住在附近,可以借到英汉词典。

采访陈天福:他既然有住在附近的朋友,也有英语辞典,为什么会找嫌犯来翻译,为什么会舍近求远,我们感觉到也很不正常

赵鹤峰很快就回来了,说他朋友那里有客人,腾不出手找词典,稍后找到便送过来。

采访段力勤:假设这个死者真的要他翻译这么一个资料的话,那他毫无疑问,想方设法,很快让这个英汉辞典,把这个英汉辞典弄回来,但是据这个嫌疑人来说,他是一拖再拖,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觉得确实令人很起疑,但是嫌疑人他却一直这么坚持陈述,他说确实就是这儿回事,

如果说这个情节是孙劲喜编造的,他又为什么编造这样一个无关痛痒而又明显不合情理的细节?

孙劲喜始终等不来词典,便坚持回宿舍去取,随后又去书店购买更为专业的英汉词典,赵鹤峰都寸步不离地紧随其后。

赵鹤峰的言行也透着古怪。但是,如果是赵鹤峰用铁锤袭击素昧平生的孙劲喜,他的动机又是什么?他所窃取的赃款又为什么会下落不明?

采访段力勤:所以当时就是疑点很多,这个疑点非常多,但是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解释这些疑点,嫌疑人本身自己他好像说的也是云遮雾照的,他只能就当时的情况提供给我们。

真伪一时难以辨认,下落不明的赃款更是时刻置疑着嫌犯的口供。预审员明白,赃款找不到,案件就无法告破。

3月28日,赵鹤峰贪污案长春专案组派人飞抵厦门。他们证实赵鹤峰没有精神疾病。关于张新东,也就是赵鹤峰随身携带的身份证的主人,他是长春市建设银行保卫处的干部。赵鹤峰在携款潜逃的前一天向张新东借了身份证,两个人在外貌上比较相似。经过调查,他与赵鹤峰的携款逃离没有任何关系。

陈天福凝神细听,似乎有所触动,他提出重返案发现场,赃款应该就在案发现场。

为了保护案发现场,警方曾经对房东再三叮嘱:一张纸片也不能拿走.

段力勤发现了一张纸片,上面有用铅笔写下的代号。

采访段力勤:那这个代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当时就在想。因为他写的是在电话号码本上,就是那张纸上,电话号码页上的,就是很有可能他是在打电话记下来的这么一个号码。

极少与外界联系的赵鹤峰会把电话打给谁,这些数字又代表了什么?

阳台上的一桶汽油引起了警员的注意。经过查证,它是赵鹤峰的。没有机动车辆的赵鹤峰为什么会储备汽油?

警员拨通了航空售票处的电话,被撕下的黄页上所写的是飞机航班的信息。 “西南”是指航空公司的名称,“4508”是航班号,“3.5日”是日期,“16:25”是起飞时间,“18:55”是飞机降落的时间。这是一趟由福州飞往武汉的航班。

也就是说,赵鹤峰可能曾经打算在案发当日奔赴福州,并在福州搭乘飞机逃往武汉。

采访段力勤:他为什么会在当天上午还请人家替他翻译英文资料,因为照常理来讲,一个人当他做准备动身的时候,他基本上做准备工作,其他的事情他有可能等以后再做,或者提前就做了。

警员们进行了更加仔细的搜索。

段力勤找到了两张存款单。这两张定期存款单是赵鹤峰新开的户,金额共达38万元。

随后,陈天福也在卫生间发现一张金额40万元的定期存款单。警员们从赵鹤峰的遗留物中找到了共计78万元人民币的银行存款,加上赵鹤峰购房和其它挥霍掉的金额,与106万元贪污款的数目基本相符。

两张身份证,半桶汽油,黄页上的字样,这一切或许可以解释为偶然,但是,经过大量的走访和审讯观察,陈天福知道在它们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

陈天福忽然发现,死者和杀人嫌犯两个人的身高,体形甚至外貌都比较相似,这马上让陈天福联想起了赵鹤峰的两张身份证,其中一张是与他长相相似的张新东的. 赵鹤峰骗取两张身份证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他与杀人嫌犯的相像应该也不会是巧合.

这个想法牢牢地吸引住了陈天福。他开始意识到,这正是案情侦破的关键环节。在陈天福的脑海晨,案件中的各种现象和警方获取的证据逐渐联结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这的确是一场机关算尽的谋杀.

几天后,厦门市公安局召开了案情分析会,陈天福代表办案警员进行陈述。

在警员们看来,赵鹤峰是负案在逃的通缉犯,在他流窜到厦门后,已经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但是赵鹤峰这时却做了两件违反常理的事,其一,他在寄回家的包裹单和汇款单上如实地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在厦门的住址,等于是暴露了自己的藏身地。

其二.他热情地邀请一个陌生人上门,也犯了逃犯的大忌,赵鹤峰执意将英语水平一般的孙劲喜请到住所帮忙翻译。然而,赵鹤峰显然无意去借翻译必备的词典,他的言行仿佛是唯恐孙劲喜一去不回.

种种迹象表明,翻译计算机说明书只是一个借口。赵鹤峰看中的既然不是孙劲喜的英语水平,那么就只能是孙劲喜这个人

赵鹤峰看中了孙劲喜的哪一点?

会议室中,陈天福:“关键在这。”

赵鹤峰的死亡一度使警方忽视了这条线索。

采访段力勤: 就是因为他嫌疑人和这个受害人赵国峰两个人的身高,还有他的体重,感觉他的体积,还有他的这个面部特征,都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如果从背后来看,可能你都分辨不出来,因为他们身高基本上很相似的,分辨不出来说谁是谁,如果不注意,不是很熟识的人的话,基本上分辨不出来,

对于赵鹤峰来说,找一个与他长相相似的人只不过是故伎重施.在潜逃的前一天,他骗取与他长相相像的张新东的身份证,是为了避开警方的追捕.

这一回同样是为了掩人耳目,只不过赵鹤峰要的不是孙劲喜的身份证,而是他的尸体,并且力图使警方误以为死者就是赵鹤峰本人。

这又关系到另外一个曾经让警方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赵鹤峰能够把毫无准备的孙劲喜杀死,可是为什么他对孙劲喜的袭击却不是致命的?

这是因为赵鹤峰并不想让孙劲喜立即死亡,而只想将他击昏。

推测的依据来自于赵鹤峰的半桶汽油。

如果将人击昏以后再焚烧,仍然能够呼吸的受害人就会吸入燃烧中产生的气体成分,留存在呼吸道中,这有助于形成死者死于自焚的假象,头部皮肉的伤痕也会被大火烧毁,从而抹灭了谋杀的线索。赵鹤峰意在使警方不再追查下去。

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被大火烧断的线索,再加上卧室里的身份证,赵鹤峰企图误导公安机关认定:通缉犯赵鹤峰已经死于一场意外火灾或者自焚。当长春警方顺着他在包裹单和汇款单上留下的地址追到厦门时,便得到他的死讯,金融转帐案件由此了结。而此时,赵鹤峰已经携带着张新东的身份证和赃款绕道福州,飞往武汉,消失在茫茫人海。

一个月后,长春警方从赵鹤峰寄回家去的电脑主机中恢复了一封被刻意删除的家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有一套完整的计划,就不和你们细说了,反正你们的儿子永远不会被他们抓住,更不会死去。”

赵鹤峰的信为这桩离奇的案件作了最好的注解,恰恰印证了厦门警方的判断。

孙劲喜在审判后脱离牢狱,恢复自由身,从此远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