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2003年01月09日, 神秘"太岁"惊现吉林(多图)

2003年01月09日, 神秘"太岁"惊现吉林(多图)

文章来源: 社会百态 于 2005-06-24 12:10:1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太岁”被发现时,就是这个样子。



洗去腐殖土,露出的表皮就象牛肉一样,呈现出橙红色,好像里边还有血管状的东西。



刀割上去很费劲,还不揽刀,很粘,似有很多的水分。



割开后呈现的横断面,有分层。



割开后的“太岁”,有较强的弹性,摸上去很粘,有质感。



韩增禄希望科学能帮他解开“太岁”之谜。

大洋网讯 长春1月9日消息,一重达49公斤的特大“太岁”,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被发现,令人叹为观止。

  这块重达49公斤形似怪异肉饼状的“太岁”,是2002年5月30日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其长度约140厘米,厚度约15-17多厘米,径宽约47厘米。从外观上看,呈“八”字形,中间相互联接,呈两片肺叶状,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因体积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时被折断为两部分。如此大的“太岁”现世十分罕见。

  据人民网消息,记者在1月7日来到“太岁”发现者韩增禄家时看到,这个“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洗去表皮腐殖土,会看到它的肉,色泽并不一致,大体上是越丰满的地方,越现橙红色,里面有一些类似血管状的东西。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觉,好像里边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样,刀割上去很费力。

  据发现者韩增禄介绍,2002年5月30日, 他与二儿子上山找牛。当时,二儿子在沟塘子的一处山戗子旁脚下触到一软绵绵的东西,韩增禄闻讯赶去仔细地察看,地上有两厘米厚黑土和腐叶,用手轻轻触摸软软的,很有弹性。经挖掘发现,其物通体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状,就像堆在地上的两堆牛粪,总体看上去是两片肺叶状既不像动物、也说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

令人惊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层是当年落下的枯叶,枯叶下面是一层土,土的下面是“肉坨”。更令人惊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层枯树叶,没有任何根系。据韩增禄讲,当时因为听老年人说过,所以当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肉坨”可能就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太岁”。

  第一目击证人桦甸夹皮沟镇李广林告诉记者,大家把“太岁”采取回家中后,他自己吃了一点,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放到口中就化了。

  发现者韩增禄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作深入研究,能在科学上给出一个答案:“太岁”是什么东西?有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对生命的起源和世界的神秘现象是不是有所发现?

  [新闻链接]“太岁”的传说与现实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堪炙食。”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这块“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记者江山摄影报道)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大学女副校长成陕西首富,身家440亿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25岁女子放弃投行高薪转行拍电影,37岁执导好莱坞电影
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24小时讨论排行

胡锡进:不能让一些散布“美国赢了”的声音带了节奏
美国贸易代表:中国同意取消对美国出口稀土管制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后续谈判:若芬太尼能谈好,会下调20%关税
沙国王储承诺投资美6000亿 川普:凑成整数1兆吧
特朗普2.0时代:一位更不受限制、恣意妄为的总统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泽伦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会谈 川普你一定要严惩他
特朗普称南非正发生"种族灭绝",59名白人获批进美国
美国前财长: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 虽然尴尬但有用
中纪委首季反腐立案22万件,省部级14人村官2万人落马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降价59%至9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2003年01月09日, 神秘"太岁"惊现吉林(多图)

社会百态 2005-06-24 12:10:19


“太岁”被发现时,就是这个样子。



洗去腐殖土,露出的表皮就象牛肉一样,呈现出橙红色,好像里边还有血管状的东西。



刀割上去很费劲,还不揽刀,很粘,似有很多的水分。



割开后呈现的横断面,有分层。



割开后的“太岁”,有较强的弹性,摸上去很粘,有质感。



韩增禄希望科学能帮他解开“太岁”之谜。

大洋网讯 长春1月9日消息,一重达49公斤的特大“太岁”,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被发现,令人叹为观止。

  这块重达49公斤形似怪异肉饼状的“太岁”,是2002年5月30日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其长度约140厘米,厚度约15-17多厘米,径宽约47厘米。从外观上看,呈“八”字形,中间相互联接,呈两片肺叶状,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因体积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时被折断为两部分。如此大的“太岁”现世十分罕见。

  据人民网消息,记者在1月7日来到“太岁”发现者韩增禄家时看到,这个“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洗去表皮腐殖土,会看到它的肉,色泽并不一致,大体上是越丰满的地方,越现橙红色,里面有一些类似血管状的东西。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觉,好像里边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样,刀割上去很费力。

  据发现者韩增禄介绍,2002年5月30日, 他与二儿子上山找牛。当时,二儿子在沟塘子的一处山戗子旁脚下触到一软绵绵的东西,韩增禄闻讯赶去仔细地察看,地上有两厘米厚黑土和腐叶,用手轻轻触摸软软的,很有弹性。经挖掘发现,其物通体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状,就像堆在地上的两堆牛粪,总体看上去是两片肺叶状既不像动物、也说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

令人惊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层是当年落下的枯叶,枯叶下面是一层土,土的下面是“肉坨”。更令人惊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层枯树叶,没有任何根系。据韩增禄讲,当时因为听老年人说过,所以当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肉坨”可能就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太岁”。

  第一目击证人桦甸夹皮沟镇李广林告诉记者,大家把“太岁”采取回家中后,他自己吃了一点,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放到口中就化了。

  发现者韩增禄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作深入研究,能在科学上给出一个答案:“太岁”是什么东西?有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对生命的起源和世界的神秘现象是不是有所发现?

  [新闻链接]“太岁”的传说与现实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堪炙食。”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这块“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记者江山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