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处方的规范

(2023-06-06 22:16:49) 下一个

中医看病,必开处方,而处方的书写,必须规范,这是毎个中医都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识,也是毎个中医必修的功课。

只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几乎被今天的中医们完全抛弃了。

昔时随父学医业医,有二件小事印象极为深刻,一是父辈们看到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总会皱起眉头说一句:“乱对章”。什么是乱对章?杂乱无章不规范是也。先君反复告诫,处方务必规范,这是一个医人最起码的修养;乱对章的处方,一定会让同行看不起的,因为处方的乱对章表明辨证施治的水平很是有限。还有一件小事,是自己独立看病处方后,远处的病家去别的地方买药,有几次老药剂师会问这是那位老医师开的处方;为什么会有此一问,无他,盖处方书写规范是也。

关于中医处方规范,先君颇多教诲,而先君处方,一直是依古范式,即便是现代专用处方笺,都是自右至左竖写。上下两行整齐排列,一般一行四到五味中药,药下标量;最后在两行后居中位置写一至二位中药,再于左下方写上“引”字。药名与份量用正楷,引字用草书,是药名字体大小的三倍。整个处方排列整齐,错落有致,字迹工整,气韵流动,极富美感;甚至可以说,今天很难看到这样的处方了。

综合先君之教,中医处方,大抵有以下几条准则:

首先,每张处方所开药物一般是8至10位,最多不能超过13味;至于泡酒及制作膏丹丸散的处方不在此列,过去对于一张处方开上一二十味药的,先辈们称之为牛药郎中。药不在多,而在于准。前贤立方,药物味数都不多,大多是四到八味左右,独参汤就一味人参,交泰丸就肉桂、黄连二味药,四物四君只有四味药,十全大补汤也只有十位。所谓对症下药的药,都是符合充分必要条件的。今天的中医处方,动辄就是二、三十味,我手头有一张处方,总共开了64味药,一张处笺,密密麻麻就写满了。这是什么处方,如此中医,怎么能治病疗疾?简直是在草菅人命。

这样的处方者,往往是病人有什么症状,就罗列一些药味,比如有感冒风寒者,发烧,就把退烧的药罗列10多味;咳嗽,就把治咳的药罗列10多味,头痛,又把止头痛的药罗列10多味,这样的几十味药的大拼盘,不唯不能治病,反而害命。中药治病,特别讲究配伍,这是中药治病的奥秘之所在,也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如果属外感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四味药;加减增益,八、九味药足矣。动不动就是几十味,连牛药郎中也不会是这个水平。

其次,处方要讲究药物的排列次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原则问题。我们知道,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中方药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清人吴仪洛曰: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处方时务必要遵循这一原则排列药物次序;让内行一看就知道是用的是什么方子,或者合方,一目了然,并能充分体现整个中药处方群药的平衡的合力。今天的很多处方,几乎可用“杂乱无章”来形容,东一味,西一味,随意涂抹,看不岀君臣佐使,理不清施治脉络;如此毫无章法的方子,怎么能疗疾去病。

此外,处方也要注重版式,现代白话文改竖写为横写,这是文化的进步,处方当然用横写。一般来说,处方物味数以奇数居多,如果是九味药,则一行写两味,四行八味,最后一行居中一味,大多是引经之“使”药,这样应该是标准的版式。

第3, 要求书写工整,药物名称明确。方子是买药的凭据,是治病救人之所系,必须书写工整,字写不好,一笔一笔写清楚,千万不可云山雾罩乱涂鸦。药物名称必须写明白准确,不可随意简化或写白字。许多药物有不同的品种,品类不同,用途完全不一样,务必要写清。比如贝母,产于浙江的叫浙贝,产于四川的叫川贝,二者药用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芍药有白芍与赤芍二种,黄芩,有条芩、枯芩之分,当归有全归、归身和归尾之别,它们各自的药性差别很大,误用不唯无效,而且有反作用,处方不写明白,药店无从发药。
最后,必须要写明泡制要求和熬药的注意事项。前者针对药店,后者针对病家。同一位中药,泡制方法不同,药效完全不一样,生半夏与姜制的半夏用法截然不同;生地黄与熟地黄有完全不同的药性;生蒲黄破血,炒蒲黄止血;生白术健脾而通便,炒白术健脾而燥湿。医生处方,必须明确。药买回后,煎药也有许多规矩,一剂药中,有先下有后下的药,有要另外单独蒸兑的,比如参、胶之类,处方上一定要注明”另包蒸兑”;还有一些药物,属于粉未状,必须用布包扎放入药中煎,处方上也要注明”另布包煎”。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细节,处方者绝对不可马虎。
《孟子》曰:“医者,是乃仁术也。”若获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诊而杀人;或仁而无术,则庸医足以误治而害命。凡为医者,可不慎乎,凡处方时,必循规蹈矩而不可敷衍塞责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