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靈魂之鏡—跨越時空的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系列之一

(2022-03-10 10:52:23) 下一个

1 靈魂之鏡—跨越時空的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系列之一

 

人靈魂的一面鏡子

在世界文學的寶庫當中,托爾斯泰佔了一席之地。除了文學上的成就,他思想的變化、參與的眾多政治活動,和他在信仰上的特立獨行,都顯得與眾不同。比如他公開指責沙皇政府,沙皇甚至想要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而力圖推翻沙皇的共產黨領袖列寧,儘管欣賞他的文學作品,卻在政治上批判他的“非暴力”和平主義,諷刺他是“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是可笑的”。

當1928年紀念托爾斯泰百年誕辰時,德國文學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高度讚揚他說:“這位巨人肩負著史詩的重擔,巍然屹立。倘若換成我們這一代孱弱多病、動輒喘成一團的人,恐怕早已壓成齏粉了。19世紀下半葉的人們縱然缺乏情趣,註重實利,但那個時代仍可以算作偉大,因為有托爾斯泰,才重建了19世紀後半葉那代人的面貌。”

今天的人們,在讀托爾斯泰一百多年前的作品時,仍然感到他的批判思維,和他對人心與美好生活的描述,絲毫沒有過時。而他對耶穌“登山寶訓”的真心尊崇和他的身體力行,也讓很多信徒(甚至牧者)望塵莫及。他所生活的時代和他本人的思想不斷變化和衝突,他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義。俄羅斯人民把他視為跟從耶穌的真信徒,沙皇把控的教會卻開除了他教籍。

今天的世界物質豐富、節奏加速,但人心中的困惑、迷茫、痛苦,與近兩百前的人幾乎沒有差別。托爾斯泰不僅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也是“人類靈魂的一面鏡子”。

文學家,還是政治家、宗教家?

托爾斯泰在同代人中算長壽的,他的作品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很多人都知道,列寧對《安娜卡列尼娜》愛不釋手,反复閱讀多次,甚至翻得頁面卷起破損了。那麼,“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這句話到底是不是褒獎之詞呢?這句話出自列寧寫的一篇文章,登在一份叫做《無產者》的報刊上,題目是:《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時間在是1908年9月,在“十月革命”之前三年。

列寧說:“……一方面,(托尔斯泰)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不僅描述出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畫面,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的一流作品;另一方面(他)是一個發狂的信仰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對社會上的撒謊和虛偽提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誠的抗議;另一方面,他是 ‘托爾斯泰主義者’,一個頹唐、歇斯底里的可憐蟲。 …一方面,他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另一方面,他瘋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惡。一方面,他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者,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他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齷齪的東西之一宗教,力求讓有道德信念的神父代替有官職的神父”。(《无产者报》第35号,1908/9/11.《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17卷p 206—213)。

耐人尋味的是,正是列寧譏諷的“有官職的神父/官方教會”,開除了托爾斯泰的教籍,因他公開批評教會依附於政治勢力。由此可見托爾斯泰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作家,文學家,不依附於任何政治勢力或者權力,也得到了俄國民眾的愛戴。在他過世時,沙皇下令不許用東正教的儀式安葬他,但是成千上萬平民信眾,公開藐視沙皇和教會的命令,用東正教禮儀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托爾斯泰的巨擘地位

他的全名是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在俄語中“列夫Lev”的意思是“獅子Leo”;“托爾斯泰Tolstoy”的意思是“強壯的”。他活了82岁,在19世纪末20世紀初,算是很長壽的。

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星空燦爛。有一位俄裔的美國學者說:普希金、果戈里、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萊蒙托夫等,都是閃耀的星辰。而托爾斯泰是燦爛的陽光。他一生有六十多年在寫作,結集成書出版的著作有九十卷之多。相比之下,普希金全集才十幾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也不過三十卷而已。從1902年到1906年,托爾斯泰每年都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卻從來沒有獲獎,他也根本不在乎這些獎。

論到在世界文學界的地位,中文有“紅學”,英語有“莎學”,俄語有“托爾斯泰學”。有人總結他作品的三大特色:清醒的現實主義,卓越的心理描寫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托爾斯泰公開表示過,他看不上莎士比亞世俗的趨炎附勢。

托爾斯泰和他的三篇“巨著”

托爾斯泰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與俄國相鄰的歐洲,在1760-1840年代,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俄羅斯農村還保留著封建制度,直到1861年才逐漸開始改革。面對歐洲的社會變遷,俄羅斯知識界也呼籲政治上的改革與進步。一個民族的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正代表了這個民族的的文明、實力和尊嚴。身為大農場主的托爾斯泰,卻痛恨農奴制,一輩子試行鄉村土地改革。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偏愛的是那些出身底層卻很有才智的年輕人。在他中年和老年完成的、最著名的是三部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和《復活》,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已經更多元化。

為寫作《戰爭與和平》,他準備了近十年,從35歲開始用了六年時間(1863-1869)完成,那時俄國農村正開始變更;從44歲到48歲,在一個作家寫作的黃金期,他寫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到寫作生涯的後期,從60歲開始,他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復活》(1889-1898)。在這之後他沒有再寫過長篇小說。這三部享譽世界文壇的巨著,正反射出他的思想轉變過程。前兩篇是他在人到中年、創作的高峰期完成的,那正是他信仰上的波動期。他到晚年更推崇“福音書”的理念,《復活》表達了他思想的變化,他也公開批判過前面兩部巨著。

托爾斯泰的思想,是厚重的、多元的,他一生都在探索追求真理,也不斷考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有人說,他的思想和智慧像暗夜中的燈塔,讓那些艱難跋涉的人不再感覺孤單。

在下一篇,我會開始介紹他的生平、社會活動、以及他人生觀的轉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雲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只是有兴趣而已。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博士论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