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怎么成了明珠?

朱头山 (2025-09-01 12:25:50) 评论 (2)

印度在最近的上合会议上出尽了风头,被特朗普贬得一吊钱不值的莫迪老仙,在天津被当成了宝。老习,普京争相讨好,三人还演了一出哥三好,扣肩搭背。会议结束,普京还拉着老仙坐上了自己的防弹专车,老仙则在社交群里分享了普京座驾。

老仙挺神的,守着童身不近女色,没有家庭,印度的圣雄甘地据说经常和裸女同睡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不知道莫迪是否也如此?莫迪还是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严格遵守印度教中不吃肉的戒律。他从不饮酒,并且每年会进行一次为期九天的斋戒。这个斋戒期是在印度教的重要节日“九夜节”(Navratri)期间,他在这九天里只喝水,有时会吃一些水果,以此来净化身心。不知道如此缺乏蛋白质,老仙身上那么多的肉是哪来的?

莫迪还以早起闻名,通常在凌晨4点左右起床。他每天早上都会练习瑜伽和冥想,以此保持身心健康和专注力。莫迪的着装风格非常独特,他经常穿着传统的印度服饰“库尔塔”,并搭配一件被称为“莫迪夹克”的无袖背心。

提起印度,中国人都一脸嫌弃,觉得这个国家又脏又落后,印度人有用手抓饭,随地拉屎的习惯,移民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加拿大,被警察抓了还举行抗议,拉屎有理!印度因为老是和中国作对,印度人在国外职场上也是中国人的对手,互相不对付。莫迪老仙也是中国网民嘲笑的对象,最近印巴战争中,印度明明打败了,还全民庆祝十天,向世界各国派宣讲团,搞得世界各国又好气又好笑。

大家可能不知道,两百年前,印度被称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不仅如此,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尊号上,不仅有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这个头衔,还有一个“印度女皇”的头衔!

为什么英国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那么多殖民地,却唯独把印度放在王冠之上?答案很简单,印度是英国唯一赚钱的殖民地。

我们可以看看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虽然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哪个殖民地都不省心。

美国——刁民,闹独立。

加拿大/澳洲——人太少,白人总共就几百万人,原住民被杀光,基建不行,开发也困难,移民还抗税。

非洲——分散部落,征税成本爆炸,国家穷买不了英国产品,疾病也多。

加勒比——几十万黑奴,作物单一,海岛经济不完善,

东南亚——岛屿林立,交通沟通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统治,隔壁大清又闭关锁国,想搞转口贸易都搞不成。

看来看去,也只有印度是唯一一块能让英国“低成本收税、高溢价卖货、无风险抽息”的三合一宝地了。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愿意为之拼命的地方,像美国,失去了就失去了,本来就是个刁民之地,但当俄国逼近印度时,英国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

最近央视在热播左宗棠光复新疆,可能大家纳闷,晚清那么疲软,被俄国拿去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对方一颗子弹没用,满清一个屁没放。怎么由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已经占据了新疆,咋就顶不住左宗棠呢,左宗棠就那么神勇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还打不过陈玉成一个20岁出头的黄毛小将呢。

因为新疆接近印度,如果沙俄的势力夺取了新疆,则印度危矣!左宗棠的背后是大英帝国。英国那时候是世界上最强的老大,它顶住谁谁就会胜利,日俄战争中日本的靠山也是英国。所以,中国能保住新疆,还得感谢印度,因为大英帝国会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印度免受强国的威胁!

那么,英国是怎么从印度赚钱的呢?第一招,税收。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期间,英国对印度农民实施了一种叫柴明达尔制的土地税收制度。“柴明达尔”简单来说,就是让过去包收田赋的官吏以包税人身份获得法定地主地位,成为永久世袭土地占有者“柴明达尔”,作为交换,他们来替英国收税。

那么,这个税负有多高呢?高达50%–80%!要知道,在莫卧儿时代,田赋最高不过30%,还带灾年减免。英国人直接把税率定到80%,而且按丰年征收,歉收也不减。英国甚至公开在文件里说,只要给柴明达尔留田赋的20%,就足以使他们对收入感到“满意”甚至“引以为荣”!

假设某块土地地租总额是1000英镑,那么田赋征收800英镑,留给地主200镑是“合理”的,符合地主的身份。更夸张的是,柴明达尔的税率还会变,发现是丰年了,还会加税。这样一来,一亩地产300公斤小麦,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也就能拿60公斤,怎么可能够吃?

所以在那时候的印度,饿死人也是常事,在英国统治期间,就接连发生过三次大饥荒。

第一次是1770-1771年,约1000万人死亡,三分之一耕地荒废。

第二次是1873-1874年,饥荒波及全印度2100万灾民。

第三次是1943年,英国当局强制低价征购农民收成的四分之三,导致孟加拉地区350万人饿死,该数字为同期印军阵亡人数的30倍。

那么,这么高的税负,英国人从印度捞走多少钱呢?我们看一组数字。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年净收入4400万英镑。按《辛丑条约》确定的折算标准1两合0.15英镑,那么4400万英镑就是29333万两白银。这是啥概念?英国人一年,就能从印度捞走3/4个庚子赔款!

狠不狠?太狠了!完全不给印度人活路啊!

第二招,市场倾销。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印度法令”,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印度对英国的关税也就彻底取消。这样一来,少了东印度公司这个中间商,印度就彻底变成了被英国倾销的自由市场。比如,印度的手工业本来闻名于世,特别是它的棉、丝织品,畅销世界许多国家。

但手工棉织品,怎么可能与英国使用机器生产的棉织品竞争?结果,只用了30年时间,英国就把印度变成了英国在全世界最大的倾销市场。185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总价值达到了667万英镑,相当于4600万两白银。这是啥概念呢?也就是说,英国每年不用打仗都能从印度赚到相当于两个鸦片战争赔款的钱!

但英国人赚钱的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印度的棉纺织工业。1834年,印度总督本克丁向伦敦报告说:“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由于手工业者大批破产、逃亡或死亡,旧时人烟稠密的手工业城市都荒芜了。号称印度曼彻斯特的达加城的人口,曾超过十五万人,而英国棉布倾销后,只剩下三、四万人。

就这英国还不满足,开始在印度修铁路,要把棉布卖到印度的每个角落。但是呢?明明铁路是为英国服务,但修铁路,却要英属印度政府掏钱,而且,只能找英国公司建设。结果,英国公司叫价每英里1.8万英镑(同期美国只要2000英镑),而且全部由印度财政担保5%股息,亏损算印度人的,英国股东旱涝保收。

但修铁路,没那么容易,印度地理向来较为复杂:德干高原,干旱难行;东北部森林密布;南方山峦陡峭。英国工程师则硬是以印度人命为代价,修成了第一条铁路——孟买—塔那铁路。其中在BhorGhat隧道开凿期间,每天印度工人都有数十人伤亡,疫病不断蔓延,尸骨未寒之际又增添了新的伤亡者,代价极为惨重,不过却从未停工。

铁路一通,英国货一夜之间就铺到了恒河上游最穷的村子。到印度独立前,印度铁路已经有了5万公里。就像那贪婪得好似吸血管道一般单向地把印度内陆的资源运往港口,又把港口里的英国货,卖到了印度每个角落,赚取了大量利益。

第三招,金融。英国人最擅长金融,在印度也不例外。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三家管区银行和若干汇兑银行。这三家管区银行吸收的私人存款总额,从1870年的6396.1万卢比,增加到1900年的12882.7万卢比,增长了1倍多。

那这些银行靠什么盈利呢?高利贷。前文提到了,英国在印度征收觉农业税,但在征税过程中,并不直接征收粮食,而是征收货币。但农民哪有货币?为了得到货币,农民要么低价卖粮,要么用预期粮食作抵押,找银行贷款。根据英国殖民政府一个官员在1854年供认:在他视察的六、七个村庄中每百人就有九十九人负债。有一个银行在一个小村子中放债达三万四千卢比,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千户农民的收入。

就是靠着放高利贷,英国管区银行赚取了超额利润。汇兑银行则垄断了印度的外贸信贷,并控制着印度的外汇市场。棉花从孟买到利物浦必须用英国船、英国保险,连汇率都由伦敦银行说了算,手续费层层扒皮。在1870-1900年间,英国汇兑银行的资本额从218.4万英镑增至1577.4万英镑,增长了6.2倍!

更关键的在于,这些银行成为英国对印度进行金融掠夺的重要手段。比如到1910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估计为4.5亿英镑。其中,殖民政府债款占50%!也就是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是殖民政府自己发行的债券,年息4%–5%,本金和利息全由印度人买单。在这些巨额投资中,英国每年所得的利润利息及佣金、汇兑、保险等的收入,估计有4000万英镑,大大超过了英国对印贸易的纯收入(1913年为2800万英镑)。

所以,到后来,金融已经成为英国剥削印度的主要手段。数据显示,英国在1765年至1900年殖民印度期间,竟从印度掠夺了约64.82万亿美元(现值)的财富。这一数字是啥概念?接近美国国债的两倍之多!

第四招,征兵。因为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太多了,所以英国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征兵。根据一个英国军官瓦伦纳的回忆:“这里招募新兵之易,是令人惊奇的。在每一个十字街头,每一个商队旅店中,每一个容藏穷人的茅舍里,都可以找到容量颇大的兵员,这些人都是丧失了一切财产,甚至连劳动工具都丧失了的穷人、庄稼人、织工、失业的手工业者,这就是那些从军者”。

在19世纪末,印度一共有24万英军,其中二十万是印籍土兵,被编制在近一百八十个步兵和骑兵团里,受到英国军官的严格控制。这些印度士兵的成本有多低呢?一个英国士兵的月薪,可以养100个印度兵!

更关键的在于,这些兵理论上属于英属殖民政府,那么养兵的钱,都是印度人自己纳税出的。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英国却把这些士兵在全世界使用,比如打缅甸、打阿富汗、打南非、打大清,用的都是印度兵。这也就相当于,仗是给英国打的,花的却是印度预算,英国人几乎是免费用兵!

所以整体算下来,英国从印度殖民地吸收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印度的国运。难怪20世纪初担任过英印总督的寇松说过:“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降成三流国家。”你要有这么一个可以随意吸血的地方,怎么可能不把它当宝石放在王冠上?

所以,当希特勒兵临英吉利海峡时,给英国一个建议,双方议和,将欧洲给德国,德国对大英帝国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不存异议。英国国内进行了辩论,结果丘吉尔为首的鹰派胜利了,英国走向了和德国死磕的道路。当时,评论家就认为,即使英国胜利了,其帝国也将失去。果不其然,三巨头里的美苏的述求都是战后将解散殖民体系,美苏甚至联手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对英国下手,当印度独立后,大英帝国就沦落了!

但印度这颗明珠,到了自己手里,有没有继续发光呢?

1947年印度独立时,看似继承了几乎所有的“英国遗产”:5万公里铁路、塔塔钢铁厂等工业基础,以及英国建设的完整教育体系等等。相比那时的中国,印度要好得不要不要的了。但问题是,为啥印度感觉越发展越烂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为外部掠夺而设计的畸形躯体,是无法支撑内生性成长的。我们思考一下,英国殖民者为啥能肆意在印度身上吸血?

核心前提是三重特权:

——外来统治的隔绝性(无需对印度民意负责)。

——暴力机器的垄断性(镇压一切反抗)。

——经济目标的单一性(最大化掠夺资源)。

独立后的印度民选政府,有这三重特权么?没有!先看民意问题。独立之后,印度曾经尝试土改,把土地分给农民。可结果呢?遭遇了地主集团的疯狂反扑。这个时候民主制度的弊端就出来了,地主和佃户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也就是说,佃户虽然有选票,但投给谁,却是地主说了算。这也就导致了,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冒着选举失败的风险,去得罪地主。哪怕强横如莫迪,也不行。

你看,莫迪2019年曾经进行过农业改革,可结果呢?明明对农民有利,但还是被地主撺掇起来的农民给抗议了长达2年之久,最后不得不放弃。相反,为了拉拢地主,印度各大党派竞相推行短期福利,比如化肥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看似为了农民,但其实还是地主获益最大。

再看看暴力机器的问题。英国殖民者当年对印度敲骨吸髓,也并不是没有印度人反抗,但结果还是被英国殖民者彻底镇压。比如1857年镇压印度大起义,屠杀了20万印度人。比如两次锡克战争,也屠杀了数以万计的锡克人。还有1872年的马莱尔戈德拉镇屠杀,英国人甚至将起义领袖古尔穆克绑在炮口处轰杀。所以,英国人对暴力镇压印度人,是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

但印度政府,能这么镇压和屠杀本国人么?不能啊!那自己政府的正义性合法性不就没有了吗?

第三是经济结构问题。殖民时期,印度被塑造成“三位一体”的附庸经济体:原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场、财税奶牛。但是独立之后呢?印度人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搞经济了。一开始,尼赫鲁政府试图以苏联模式突破困局,通过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发现,因为土地制度没能彻底改革,导致资本积累薄弱,国家没钱。70%人口处于赤贫,1950年人均GDP仅149美元,消费品市场极度萎缩。而且,因为缺乏技术积累,离开了英国工程师,钢铁厂、水电站等重工业项目很难搞得起来。

就算尼赫鲁盲目移植苏联模式,将钢铁、机械等17个核心行业划归国有,但因缺乏管理能力与技术人才,这些国有企业迅速陷入普遍亏损。1985-1986年度,155家中央公营企业中139家亏损,年亏损额相当于财政赤字的50%。为了维持重工业运转,印度政府压低煤、电、钢价格,导致能源行业常年亏损,发电量增长长期滞后于工业需求。结果一直到现在,印度还是动不动就停电,印度人均用电量仅1180千瓦时,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再加上印度的殖民铁路网呈“港口—资源地”点对点结构,缺乏区域互联,导致印度物流成本畸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4%(中国为8%),从孟买到德里600公里货运需耗时48小时!虽然1991年危机迫使印度开启经济自由化,但殖民地困局在全球化中被进一步放大。外资主要进入IT服务、制药等“飞地经济”领域,其供应链与本地经济割裂。班加罗尔软件园使用美国服务器、为欧美客户服务,看似经济规模很大,但对国内电子制造业拉动接近于零。

这就导致,印度正在成长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经济规模虽然不小,但并不强。1995年的时候,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是17.4%,但到了2024年,竟然降到了11.62%!这真是太打脸了,莫迪搞了这么多年的印度制造,难道是搞了个笑话吗?

因此,印度只是大英帝国的明珠,它能否成为自己的明珠,还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