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故友何傳馨

傅裴湘 (2025-09-01 12:35:41) 评论 (0)

憶故友何傳馨--一位國寶級中國藝術史學者與故宮書畫處資深研究員/ 傅裴湘--

其深厚的學術造詣為故宮留下深遠影響。他主導的展覽、研究成果與出版物,成研讀故宮書畫理論與策展實務的重要指引。

故友何傳馨過世,已經快滿一年。去年八月三十一日早上傳來噩耗。罹患肺腺癌後,他受到夫人貼心照料,但卻在8/22突發的腦幹出血,導致重度昏迷,最後心肺衰竭而逝,享壽73歲。此一噩耗對同事故舊是大慟。傳馨從故宮常務副院長退休,在故宮工作33年,從研究員,書畫處處長作到副院長。凡事躬親,鑽研中國繪畫史、書法史;鑑賞研究書畫及策劃展覽。取得台大藝術碩士後,曾經在普林斯頓當訪問學者半年,本計畫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母親中風而放棄。

傳馨是我東海大學1974中文系同班同學,當時學校以小班制著稱。一個班級就二、三十人。通才教育包括國文與英文,都是大一、大二的必修課。一入學就大會考英文,按聽力、口試與筆試成績,把外文、中文、歷史三系混合成A、B、C三班。教英文的洋人,大多是美國名校的青年才俊。教法很活,學生都得開口。傳馨口語流利,我如今才得知,他曾在學校的總機值夜班接線,要處理學校突發狀況,也要接聽國外的通話,不過我從未見過他白天打瞌睡,精神萎靡過。而傳馨這份兼總機的工作,竟能持續到大學畢業,真是難能可貴。

畢業三十年之後,班長許建崑與二十幾個校友成立了「東海楊門」。成員特別懷念楊承祖老師,他剛從南洋大學回台,接我們班導師,教我們國學導讀和文學史等課程。楊老師後來轉台灣大學教書,跟我們仍有來往。我移民美國之後,常常打越洋電話問安。楊老師每每談及何副院長的成就,尤其傳馨在故宮記者會上,侃侃而談的大家風範,讓楊老師感到驕傲也與有榮焉。

我的學習能力不高,奇怪的是我練毛筆字很來勁兒。這應該歸功於朱雲先生。中文系的書法課沒學分,可是非學不可的課。朱老師從彰化到東海教書。各系主動來習字的非常多,女生餐廳裡正襟危坐。桌上鋪滿筆、墨、硯、紙。我們每星期交十張作業,朱老師張張批改。中文系有些女生仙氣飄飄,卻能寫出黃山谷縱橫無拘的風格,朱老師慧眼探出她們英氣颯爽的內在氣質。

傳馨寫字也具靈氣,他初始練漢隸。我學魏碑張黑女誌很多年後,才琢磨出味道來。傳馨臨乙瑛碑、曹全碑、華山廟碑等等。我特別羨慕他能寫禮器碑,該碑優雅溫潤。他的筆墨功夫不曾間斷,甚至罹癌後也不停歇。他經常當眾揮毫,翩翩君子,玉樹臨風。傳馨在治療期間,應台大母校藝術史所之邀請,為母校美術館題匾,就展現多年練就的隸書。

我大學畢業回台北,任職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彼時傳馨在「幼獅少年」作編輯,找我翻譯「國家地理雜誌」裡介紹動物的文章。當年台灣蓄勢待發,靠翻印的大學教科書,培養出了許多科技人才,不久尊重版權的觀念與焉開始。「幼獅少年」隨後招來本土的畢業生,例如東海生物系的吳惠國,既寫又攝影台灣的生物環境資料,來教育下一代莘莘學子。傳馨這些藝術史以外的努力是一般人不知的。

今人讀子貢談孔夫子溫、良、恭、儉、讓的品德,會感覺往者已矣;然而這些古訓留下來,仍舊存在正直人身上。傳馨儒雅、有智慧、又事親至孝。我與他的夫人林以青女士偶爾電郵往返,知悉他在世時的美德:傳馨在學術工作繁忙之外,仍持續近三十年照顧陸續失能失智的父母,甚至幾度搬遷住處,就只為就近照顧父母。他長久紀錄下盡人子之責任,也提攜後進,把機票與住宿額度讓給年輕人,再掏腰包自理費用。

群友戲稱傳馨「何副」,他也有個暱稱「何公子」。他在學術上的成就非凡,他發表過多不勝數的文章、以及無數演講。他最重要的專書《名品的形成:故宮書畫典藏、研究與展覽》,在2016年出版。該書從「士人的際遇與書法」、「帝王品味」及「特展論述」探討書畫名品形成的主要因素。

我也閱讀到他主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2011)的新聞。那時他是故宮書畫處的處長,費盡了心力,專程赴北京點交《剩山圖卷》,順利把它帶到台北故宮,跟藏畫《無用師卷》並展。除了解決行政問題,靠的是他的沈穩;他也用藝術的學養,分析黃公望畫作的特點。他同時很巧妙地回答大陸記者,希望從藝術的角度看待「合璧」。

告別式避開周末,選了周間上班的日子,沒想到來了200多人。致詞者情真意切,從8位增到12位。參會者都感傷動容,來信悼念的更不盡其數。傳馨一直善待別人,忘了自己。此文代表不完懷念他的人的無限追思。

2025 The Bricks 夏季文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