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Claire的日记 (第二章)

clairew (2025-07-21 07:30:51) 评论 (0)

# 第二章:感恩节的机场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三日

明天社区中心有感恩节筹备会。Maggie昨天就开始张罗了,说要做她拿手的东北菜。我答应做个可乐鸡翅,小杰最爱吃的。虽然他今年不回来了,但还是想做。

刚打完电话给小杰,他在忙期中考试。说每天都要熬到凌晨,周末也泡在图书馆里。挂电话前匆匆说了句:"妈,感恩节我可能回不去了,有个重要的networking event。"我说没关系。他有自己的生活。

陈同刚才发信息,说今晚要加班,让我别等他吃饭。桌上的菜已经凉了,两个人的分量,我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以前一家三口的时候,小杰总是最后一个放下筷子,还要再添一碗饭。现在剩菜越来越多,保鲜膜都用得特别快。电视里在放感恩节购物广告,各种打折促销,什么都是family size。去年这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outlet抢购,小杰试衣服试了两个小时,最后买了好几件运动服。今年还会去outlet,但一个人逛街。

翻看手机相册,去年感恩节的照片还在。小杰搂着我和陈同,三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背景是满桌的菜,火鸡金黄油亮,土豆泥堆成小山,南瓜派上还插着小旗子。今年该做多少呢?两个人的感恩节,十几磅的火鸡实在太大了。

Rachel发信息问我明天去不去瑜伽馆,说节日期间更要保持运动。我回了个笑脸。最近瘦了不少,裤子都松了,皮带也往里收了两格。窗外开始起风了,树叶哗啦啦地响。去把窗户关上,看到对面人家已经开始挂彩灯了,红红绿绿的,在暮色中一闪一闪。我们家的彩灯还在车库里的箱子里,去年是小杰爬梯子挂的,一边挂一边唱歌。

手机又响了,是社区中心的群发消息,提醒明天的活动。Susan在邮件里写道:"我们还会介绍几位新搬来的邻居,大家一定要来认识认识!"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昨天瑜伽课上,Rachel问我最近是不是瘦了。她一边做下犬式一边说:"Claire,你脸都瘦了一圈,颧骨都突出来了。"我说可能是天冷了,胃口不太好。其实是做饭没动力,一个人吃饭,随便对付一下就行了。昨晚就吃了个三明治配牛奶,今早的早餐是昨天剩的半个三明治。冰箱里的菜都快过期了。

下课后去了星巴克。点咖啡的时候,看到价目表上新出了感恩节特饮,南瓜香料拿铁,杯子上画着可爱的火鸡。小杰最喜欢这个,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喝,还要加extra whipped cream。今年他在波士顿。Rachel问我:"最近上课的时候,你好像总是心不在焉。"我说挺好的,就是有点想孩子。她拍拍我的手:"会好的,慢慢就习惯了。时间会冲淡一切。"

习惯。这个词最近听得太多了。习惯一个人吃饭,习惯空荡荡的房子,习惯安静得能听见时钟滴答声的晚上。可是过了两个月,还是不太习惯。

回家路上,经过中国超市,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了。货架上摆满了新鲜蔬菜,豆腐刚进货,还冒着凉气。白菜翠绿翠绿的,排骨也很新鲜,粉嫩的颜色看着就有食欲。我推着购物车,机械地往里放东西,豆腐、白菜、排骨,都是家常菜的材料。收银员是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扎着马尾辫,看到我买这么多菜,笑着问:"阿姨,家里来客人啦?这么多菜,得做一大桌吧?"我笑着摇头。她大概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买能吃一个星期的菜。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可能是习惯了买三个人的分量,购物车不满就觉得不踏实。

傍晚,陈同回来得挺早,难得。我们一起吃了晚饭,他夸排骨汤做得好。放了花生和莲藕,广东人的做法,炖了三个小时。陈同忽然说:"对了,下个月公司年会,你要一起去吗?"我问什么时候。"十二月中旬,在市中心的酒店。"我说到时候再说吧。其实不太想去,那种场合,假笑一晚上太累了。饭后他去书房工作,我收拾厨房。洗碗的时候,听到书房传来电话会议的声音,他在说英语,语速很快,时不时蹦出几个技术词汇。二十多年了,我还是那个带着口音的英语,在正式场合总是不够自信。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楼下冰箱的嗡嗡声在夜里格外清晰,像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催眠曲。陈同早就睡着了,轻微的鼾声很有节奏,偶尔还会说两句梦话,听不清在说什么。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今天整理衣柜,翻出一件十年前的羊绒衫。浅蓝色的,摸起来还是那么软,当年在梅西百货买的,原价两百多,打折后还要八十多块。记得陈同当时还皱着眉说太贵了,一件毛衣而已。我坚持要买,因为摸起来特别舒服。现在拿出来看,领口有点起球了,但颜色还很正,这种浅蓝色特别衬肤色。试了一下,居然有点大了。站在镜子前转了个圈,肩膀的线条倒是比以前清晰了些,锁骨也更明显了。瑜伽还是有用的,虽然瘦了,但体型保持得不错。就是脸颊凹进去了一些,显得颧骨有点高。

手机响了,是爸爸的微信语音。他不太会打字,发的都是语音,乡音很重:"闺女啊,最近咋样?这边天冷了,都下霜了,你们那边还暖和吧?你妈让我问问,啥时候有空回来看看?"听着爸爸的声音,鼻子突然有点酸。回了个语音,告诉他一切都好,让他和妈妈注意身体,有空就回去看他们。其实很想说马上就买机票回去,但机票太贵了,而且请假也不方便。上次回国还是三年前,爸爸妈妈都老了很多,头发白了大半,走路也没以前利索了。

正想着,陈同推门进来:"在干嘛呢?衣服掉了一地。"我说整理衣服,有些旧的可以捐了。他看了看我整理出来的一堆衣服,突然指着那件红色的羊毛裙:"这件不是前年才买的吗?我记得你很喜欢,还特意配了双鞋。"我说不太合适了。其实是觉得颜色太鲜艳,五十多岁的人了,穿大红色总觉得不合适。而且现在的心情,也配不上这么喜庆的颜色。他没再说什么,转身要走,又回头:"对了,我要去亚特兰大出差,公司的项目,可能要待四五天。"我问感恩节前能回来吗。"应该可以。"他想了想,"要不今年我们出去吃?订个餐厅,不用那么麻烦在家做一大桌。"我点点头。

晚上,Maggie打电话来,声音还是那么中气十足:"慧慧,告诉你个好消息!社区中心下个月要办个圣诞集市,正在征集义工呢,咱们一起报名呗?"我说好啊。有事做总比在家发呆好。"太好了!到时候咱们可以卖点手工艺品什么的。哎,你会包饺子不?咱们可以现场教美国人包饺子,肯定特别受欢迎!"Maggie的热情总是能感染人,听着她兴致勃勃地计划,我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

临睡前,收到小杰的短信:"妈,刚考完试,还行。最近波士顿特别冷,昨天还下雪了,我买了件厚外套。你和爸要注意身体,多穿点。"盯着"注意身体"这四个字看了很久。孩子真的长大了,知道关心父母了。以前都是我叮嘱他多穿衣服,现在角色对调了。眼睛有点酸,赶紧回了信息:"好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钱够用吗?要不要再转点给你?""够的,别担心。晚安妈妈。"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下午两点,电话响了。看到是国内的号码,心里咯噔一下。是妈妈。一听声音就不对,有点发抖:"你爸住院了。"手机差点从手里滑落。

"怎么了?严重吗?"我的声音也在抖,手心瞬间就出汗了。

"心脏的毛病,昨天晚上突然胸闷,送到医院说要做个小手术。你要是忙就别回来了,我们能应付。"妈妈的声音明显在强撑,我能听出她在努力控制情绪。

"我马上订机票。"没有任何犹豫。

挂了电话,手还在抖。赶紧打开订票网站,手指在键盘上都不听使唤。最早的航班是今晚十一点,商务舱没了,经济舱还有位置。二话不说就订了,两千多块,刷卡的时候都没眨眼。给陈同发了信息:"爸爸住院了,我要马上回国。"他很快回复:"需要我陪你去吗?项目可以推迟。""不用,你工作忙。我先回去看看情况。"

开始收拾行李,脑子里一片混乱。护照在哪?充电器拿了吗?要带几件换洗衣服?对了,要带点美国的保健品给爸妈,鱼油、维生素、辅酶Q10。手忙脚乱地往箱子里塞东西,又觉得带太多了,又往外拿。Maggie的电话来了:"慧慧,明天的瑜伽课你还去吗?""Maggie,我爸住院了,我得马上回国。"声音都有点哽咽了。"啊?严重吗?别着急别着急,深呼吸!需要帮忙吗?要不要我开车送你去机场?""谢谢,陈同会送我。我先回去看看情况。"

收拾好行李,看看时间,才四点。去机场太早了,可是在家里坐不住。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整理已经整理好的行李。陈同六点就回来了,比平时早了两个小时,手里还拎着外卖:"先吃点东西再走,飞机上的饭不好吃。"草草吃了几口,味同嚼蜡。他开车送我去机场,路上谁都没说话,车里放着轻音乐,但我一个音符都没听进去。

机场比平时冷清,可能是因为还没到感恩节高峰。办好登机手续,还有三个小时。找了个角落坐下,给妈妈发信息,她说爸爸状态还行,让我别担心,路上注意安全。去星巴克买了杯咖啡,希望咖啡因能让自己冷静一点。回来的时候,看到登机口附近站着个白人男子,高个子,正在看手机。他抬起头,我们目光相遇了一下。他看起来有点面熟,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

我找了个位子坐下,继续发呆,满脑子都是爸爸的事。那个男人走过来了,脚步有点犹豫。

"不好意思,"他用带口音的英语说,德国口音,很明显,"你是Claire吗?王晓慧?"

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他:"是的。您是?"

"Tim。Tim Mueller。我儿子Marcus,以前和你儿子一个辩论队的。记得吗?八年前的事了。"

记忆突然被唤醒。哦!对了,Marcus,那个高高瘦瘦的德国男孩,辩论的时候特别认真。Tim经常来接他,有时候会在我家客厅等,我们聊过几次天。难怪觉得面熟。

"Tim!是的,好久不见。Marcus现在怎么样?"

"在罗切斯特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小杰呢?"

"在波士顿大学读商科。"

"哇,真厉害!时间过得真快,记得他们一起准备辩论赛的时候,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

"是啊。"我有点心不在焉。

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不安,语气变得更加关切:"你也要去中国?出差吗?"

"我爸爸生病了。"不知为什么,对着这个几乎算是陌生人的人,我说出了实话。可能是因为太需要找人说话了。

"哦,很抱歉。严重吗?"

"心脏问题,要做手术。"

他点点头,没有说那些"一定会没事的"之类的空洞安慰话,就安静地坐在那里。这种沉默反而让人觉得安心,比那些廉价的安慰更真诚。过了一会儿,他说:"我理解这种心情。去年我妈妈也住院了,在德国。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很难受。"

"是的。"我看着手里的咖啡杯,"离得太远了。"

"你一个人去吗?"

"嗯。我先生工作忙。"

他点点头,然后像是想起什么:"其实我也要去中国,去旅游。一直想去看看,终于有时间了。"

"一个人?"我有点意外。

"是的。Marcus在东部上学,感恩节说要和同学一起过。公司的项目刚好告一段落,我就想,为什么不呢?"他笑了笑,有点自嘲,"该做些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了。"

"去哪些地方?"

"北京、西安、上海。"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他做的攻略,密密麻麻的,特别详细,"都是Marcus帮我查的,他说这些地方最有代表性。这孩子,比我还兴奋。"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想起八年前,他也是这样认真地记录辩论队的每一场比赛,用小本子记下每个孩子的进步。

"你中文怎么样?"

"会说'谢谢'和'你好'。"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像个准备考试但没复习好的学生,"还下载了翻译软件,希望不会迷路。"

"北京打车很方便的,司机一般会简单英语。记得下载打车软件。"

"谢谢!"他赶紧记在手机里。

登机开始了。我们的座位不在一起,他在前面,我在后面。上飞机前,他回过头,很认真地说:"希望你父亲手术顺利。一切都会好的。"

"谢谢。"

飞机起飞了。望着窗外的夜空,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但刚才的短暂交谈,让焦虑稍微缓解了一些。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北京时间凌晨四点到的。

下飞机的时候头昏脑胀,时差加上担心,整个人都恍惚了。过海关的时候,工作人员问我回国做什么,我说看望生病的父亲,他立刻放行了,还说了句"祝老人家早日康复"。

取行李的时候又看到Tim,他正在研究怎么去市区的指示牌,一脸困惑。德国人的严谨在这时候反而成了障碍,他试图理解每一个中文字。

我走过去:"需要帮忙吗?"

"啊,Claire!"他如释重负,转过身来,"这些指示牌...我的翻译软件好像不太管用。"

"打车去市区最方便。"我指了指出租车的标志,"跟着这个箭头走,到taxi站台排队就行。告诉司机酒店名字,他们都知道的。"

"太感谢了。"他由衷地说,然后看着我疲惫的样子,"你怎么去医院?也是打车?"

"是的。"我点点头,突然感到一阵眩晕。长途飞行加上担心,身体快到极限了。

"那...保重。希望一切顺利。"他顿了顿,似乎想说什么,最后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刻,一个几乎是陌生人的关怀让我差点流泪。

"谢谢。你旅途愉快。"我匆匆转身,不想让他看到我眼中的脆弱。

分开后,我直奔医院。清晨的北京街道还很安静,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北京大哥,听说我从美国回来看病的父亲,一路上都在安慰我,说现在医疗条件好,心脏手术都是小手术。

到了医院,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插着监护仪器,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他睡着了,脸色有点苍白,但呼吸平稳。妈妈坐在床边,看到我眼圈就红了。

"妈,爸怎么样?"

"医生说不太严重,做个支架就行。手术安排在后天。"妈妈拉着我的手,"你瘦了这么多,在美国没好好吃饭吧?"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医院、宾馆两头跑。手术很成功,爸爸恢复得也不错。第四天就能下床走动了,还开玩笑说:"早知道闺女要回来,我就不生病了,害你花这么多机票钱。"

第五天,爸爸精神好多了,开始念叨:"你赶紧回去吧,别耽误工作。小陈一个人在家也不行,谁给他做饭啊?"

"再陪你们几天。"我不想这么快走。

在医院食堂吃午饭的时候,妈妈突然说:"你瘦了太多了。脸都凹进去了,是不是压力太大?"

"可能是最近锻炼多了。"我不想让她担心。

"空巢了吧?小杰不在家,你肯定不习惯。"妈妈叹口气,看着窗外,"当年你出国的时候,我也是好久才适应。明明知道这是好事,孩子有出息,但心里就是空落落的。"

妈妈的话让我鼻子一酸。是啊,当年我义无反顾地出国,可曾想过他们的心情?现在轮到我了,才知道那种感觉。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一日

回美国已经三天了。

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晚上三点就醒,白天却困得不行。陈同这几天很体贴,每天都问爸爸的情况,还主动做了几次饭,虽然只是简单的意面和沙拉。他说等明年夏天一起回去看爸妈,我知道这只是说说,他的项目永远做不完。

今天是周六,社区中心有感恩节后的聚餐活动。虽然感恩节已经过了,但大家还是想聚一聚,算是个传统。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在家闷着也不是办法,况且答应了Maggie要带可乐鸡翅。

厨房里忙活了一上午,可乐鸡翅做了一大盘,还是按照小杰喜欢的口味,甜中带点辣。收拾好装进保温盒,看着满满一盒,心想这次应该不会剩了,社区活动人多。

到了社区中心,活动室里已经很热闹了。Maggie一看到我就冲过来:"哎呀慧慧,你可算来了!听说你爸爸生病了,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好多了,谢谢关心。"

"那就好那就好!"她接过我手里的保温盒,"哇,可乐鸡翅!我就知道你不会让大家失望的!来来来,我给你介绍几个新朋友!"

Maggie拉着我在人群中穿梭,这个是新搬来的李太太,那个是刚退休的陈教授。正介绍着,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是Tim,手里拿着个盒子,穿着休闲装,看起来有点拘谨。

组织者Susan赶紧迎上去:"哦,Tim!太好了你能来!"然后转向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Tim Mueller,住在橡树街,他带了正宗的德国圣诞饼干来分享!"

大家纷纷鼓掌欢迎。Tim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看到我时明显松了口气,露出了笑容。他走过来,用那种德国人特有的略显正式的方式打招呼:"Claire!真高兴看到你。你回来了,你父亲还好吗?"

"手术很成功,谢谢关心。"我有点惊讶他还记得这事,"你的中国之行怎么样?"

"太棒了!"他的眼睛立刻亮起来,整个人都生动起来,"中国太美了,超出我的想象!还是没看够。还有食物!天哪,我胖了至少五磅!"

Maggie凑过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哎呦,Claire,你们认识啊?"

"孩子以前一个辩论队的。"我解释。

"那敢情好!"Maggie立刻热情起来,"Tim你一个人来的?来来来,尝尝我做的锅包肉!正宗东北菜!"她转头对我眨眨眼,"Claire做的可乐鸡翅也特别棒!"

就这样,Tim很自然地被拉进了我们的小圈子。他很认真地品尝每一道中国菜,那种专注的样子有点可爱。每尝一样,他都会掏出手机记录,一边记一边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这个酸酸甜甜的肉是什么?"他指着锅包肉问,"在中国没吃过这道菜。"

"东北名菜,锅包肉。"Maggie得意地说,"我的拿手好菜!想学吗?"

"真的可以吗?"Tim的表情像个得到糖果的孩子。

"当然!"Maggie大大咧咧地说,"不过这个比较难,你得先从简单的学起。晓慧,你说是不是?"

不知怎么话题就转到了中国菜的做法上。我提到豆瓣酱是川菜的灵魂,生抽老抽的区别,他听得特别认真,不时提问。

"我在北京吃了宫保鸡丁,太好吃了,跟美国中餐馆的完全不一样。"他说,"回来后我买了材料试着做,结果...我们不要讨论结果。"他做了个鬼脸,"我的厨房差点着火。"

大家都笑了。Maggie拍着他的肩膀:"没事没事,我第一次炸春卷,油溅得满厨房都是,我老公吓得拿着灭火器站旁边!"

"火候和调料的比例很重要。"我说,"宫保鸡丁看着简单,其实挺讲究的。"

"能不能...我是说,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他有点不好意思,抓了抓头发,"能不能教教我?我真的很想学。当然,我可以付学费,或者用德国菜交换?虽然我觉得德国菜可能没什么吸引力..."

他说话的时候有点紧张,那种小心翼翼的样子让我想起刚来美国时的自己。求助需要很大的勇气。

"别说付学费的事!"Maggie大手一挥,打断了他的话,"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Claire做菜可好了,包教包会!"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Maggie已经开始安排了:"要不这样,你们先加个微信,有问题可以随时问。现在谁还打电话发短信啊,微信多方便!"

在Maggie的张罗下,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Tim笨拙地操作着手机,差点把我的名字输错了。"这个软件真复杂,"他抱怨道,"但Marcus说这是在中国生存的必需品。"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大家开始收拾。Tim主动帮忙搬桌子,干活很卖力。临走前他特意过来道谢:"今天很开心,谢谢你们的热情。好久没有这种...怎么说呢,社区的感觉了。"

"客气什么。"Maggie说,"以后常来!下次我们组织包饺子活动,你一定要来学!"

"一定!"他认真地点头。

回家路上,Maggie跟我并排走着,突然说:"这个Tim人不错啊,礼貌又勤快。"

"是挺好的。"我随口应着。

"听说他太太几年前过世了?"她压低声音,"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

"嗯。"我不想在这个话题上深入。

"就是说说。"Maggie识趣地转开话题,"对了,下周的圣诞集市筹备会你来吗?"

"来。"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八日

今天社区中心的圣诞集市筹备会,比预想的人多。

Maggie早早就到了,占了个好位置,桌上摆满了她的计划图。看到我就兴奋地招手:"慧慧,快来看!我都设计好了,咱们的饺子摊位就放在入口处,保证第一个就能吸引眼球!"

"你想得真周到。"我一边说一边帮她整理材料。

正忙着,Tim进来了,手里拿着个工具箱,牛仔裤上还有点木屑。

"不好意思来晚了,"他有点气喘,"车库的架子坏了,修理花了点时间。"

"Tim!"组织者Susan高兴地迎上去,"太好了,正需要人手搭帐篷呢!"

"我就是为这个来的。"他举了举工具箱,"专业工具,保证搭得结实。"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Tim一直在忙着搭帐篷。December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看着他认真工作的样子,袖子卷到手肘,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德国人做事就是认真,每个接口都要检查三遍。

Maggie碰碰我的手肘,小声说:"看看人家,多勤快!不像某些人,叫半天都不动。"我知道她在暗指她老公。

Tim搭好一个帐篷,直起腰擦汗。我递了杯水过去:"辛苦了。"

"谢谢。"他一口气喝了半杯,"好久没干体力活了,还挺爽的。办公室坐久了,都快忘了流汗的感觉。"

"你平时做什么工作?"我随口问。

"软件工程师,整天对着电脑。"他笑了笑,"很无聊的工作,不像你们老师,桃李满天下。"

"你怎么知道我是老师?"我有点意外。

他愣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说:"上次辩论队的时候,听小杰说过。他说他妈妈是最好的中文老师。"

原来如此。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暖暖的。

"对了,"他放下水杯,"我试着做了宫保鸡丁,这次没着火。"他掏出手机,"但是...怎么说呢,卖相有点惨不忍睹。"

照片上的确是一盘黑乎乎的东西,鸡丁和花生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我忍不住笑了:"火候太大了,糖也放多了。"

"我就知道!"他懊恼地拍额头,"食谱上说大火,我就真的开最大火。"

"中国菜的大火不是真的最大火。"我解释,"是相对的概念。"

"太复杂了。"他叹气,但眼里还是有不服输的光芒,"我得找个时间好好学学。"

Maggie走过来:"聊什么呢这么开心?哎,Tim,下周二下午社区中心有厨房空着,要不我们组织个厨艺课?"

"真的吗?"Tim眼睛亮了。

"当然!"Maggie开始张罗,"到时候多叫几个人,大家一起学。Claire,你当老师怎么样?"

我正想推辞,Maggie又说:"就当是为社区服务了!而且人多热闹,你也不用一对一教,多轻松。"

这个理由让我无法拒绝。在公共场所,有其他人在,确实比较合适。

"那好吧。"

"太好了!"Tim高兴得像个孩子,"我一定好好准备,这次绝对不能失败。"

"放轻松,"我笑着说,"做菜应该是享受,不是考试。"

"对我来说差不多。"他自嘲道,"德国人的毛病,什么都想做到完美。"

傍晚收工的时候,大家都很满意今天的进展。Tim收拾工具的时候,不小心锤子掉地上,砸到了脚。

"Scheisse!"他用德语骂了句,然后马上道歉,"对不起,职业习惯。"

"没事。"我忍着笑,"疼吗?"

"还好。"他跳着脚,样子有点滑稽,"钢头鞋还是有用的。"

回家的路上,想到刚才的场景,忍不住又笑了。Maggie说得对,Tim这人确实不错,认真but又不失幽默。最重要的是,他很真诚,不像有些人那样虚伪做作。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今天的厨艺课出乎意料地成功。

社区中心的厨房里挤了七八个人,除了我、Tim和Maggie,还有住在枫叶街的Linda,刚退休的陈教授夫妇,还有两个美国邻居。原本只是教Tim做菜,现在变成了小型烹饪班。

"今天我们学宫保鸡丁。"我站在灶台前,感觉像回到了以前教书的时候,"首先,准备材料很重要。"

Tim站在最前面,拿着小本子认真记笔记,时不时举手提问:"老师,这个料酒可以用白葡萄酒代替吗?"

"老师?"Maggie笑得前仰后合,"Tim你也太认真了!"

"职业习惯。"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在德国上学的时候就这样。"

我演示着切鸡丁的方法:"要切成均匀的小块,这样受热才均匀。"

"多小算小?"Tim认真地问,还拿尺子比划。

大家又笑了。Linda说:"Tim,你做菜还带尺子?"

"第一次学嘛,"他振振有词,"精确一点总没错。"

我继续演示:"关键是这个炝锅。油温要够,但不能太高。听声音,滋啦一声就对了。"

"怎么判断油温?"陈教授问。

"看油面的波纹,还有..."我把手放在锅上方,"感觉热度。"

"这太抽象了。"Tim抱怨,"没有具体温度吗?比如180度?"

"中国菜讲究的是经验和感觉。"我笑着说,"多练习就有感觉了。"

轮到大家动手了。Tim第一个上,动作小心翼翼的,像在做化学实验。倒油的时候还在默念:"不要太多,不要太多..."

"放松点!"Maggie在旁边指导,"做菜不是造原子弹!"

"对他来说可能差不多。"Linda打趣道。

Tim扔进干辣椒和花椒,锅里传出滋啦声,他兴奋地叫:"听到了!我听到滋啦声了!"

"很好,现在放鸡丁。"我指导着。

他手忙脚乱地倒进鸡丁,油溅起来,吓得后退一步。"为什么要溅油?它们在攻击我吗?"

大家笑成一团。我走过去:"离锅近一点,倒的时候沿着锅边,就不会溅了。"

在大家的加油声中,Tim完成了他的宫保鸡丁。虽然卖相还是不太好看,但至少能吃了,而且味道居然不错。

"我成功了!"他举着盘子,得意得像个得了奖的孩子,"谁要尝尝?我保证没毒!"

"我来!"Maggie第一个拿筷子,尝了一口,"嗯,不错!有进步!就是花生有点焦。"

"花生是我的宿敌。"Tim苦笑,"它们总是跟我作对。"

陈教授也尝了尝:"作为第一次,很不错了。我第一次做,把厨房差点烧了。"

大家轮流试做,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Tim在旁边帮忙,一会儿递这个,一会儿拿那个,忙得不亦乐乎。

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品尝成果。Tim特别兴奋,拍了好多照片:"我要发给Marcus看,他肯定不相信他爸爸会做中国菜!"

"下次学什么?"Linda问。

"麻婆豆腐怎么样?"Maggie提议。

"太难了吧?"我说,"豆腐很容易碎。"

"我喜欢挑战!"Tim举手,"而且我爱吃豆腐,在中国吃了好多种豆腐,太神奇了!"

大家开始讨论下次的菜单,气氛特别好。收拾厨房的时候,Tim主动承担了最累的洗锅工作。

"今天真的学到很多。"他边刷锅边说,"不只是做菜,还有...怎么说呢,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态度?"

"享受过程。"他想了想,"德国人太注重结果了,中国人更懂得享受过程。"

"也不全是。"我递给他抹布,"中国人也很注重结果的。"

"但你们更...灵活?"他找词,"不像我们那么死板。"

"文化不同吧。"

"我喜欢这种不同。"他认真地说,"让生活更有趣。"

回家的时候,Maggie跟我一起走,意味深长地说:"Tim今天很开心啊。"

"大家都很开心。"我故意装糊涂。

"我是说他特别开心。"她眨眨眼,"你没注意到他一直在看你吗?"

"Maggie,别乱说。"我有点不自在。

"好好好,我不说。"她举手投降,"但是啊,缘分这东西很奇妙的。"

我没接话。缘分?也许吧。但现在的我,只想平静地过日子,不想有什么波澜。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商场里人山人海。

我去给陈同买礼物,想挑条领带。站在男装部犹豫不决,他的领带已经够多了,但每年都送这个,成了习惯。正在纠结选哪个颜色,听到熟悉的声音:"蓝色比较适合商务场合,灰色更休闲一些。"

回头一看,是Linda。五十五岁的她保养得很好,一身得体的装扮,气质优雅。她是我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嫁给美国人Brad已经十年了,是她的第二段婚姻。

"Linda!"我给了她一个拥抱,"好久不见!"

"可不是嘛!"她打量着我,"瘦了啊,最近在减肥?"

"没有,可能是压力大。"

"空巢了吧?"她了然地点头,"来,陪我喝杯咖啡,好好聊聊。"

我们找了家安静的咖啡厅,点了咖啡和甜点。Linda还是老样子,优雅从容,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

"最近怎么样?"她关切地问。

"还行吧。小杰在波士顿读书,陈同忙工作,我一个人闲着。"

"闲着好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喝了口咖啡,"我刚空巢那会儿也不适应,后来发现,这是人生新的开始。"

我们聊了很多,从孩子聊到生活,从过去聊到现在。咖啡喝到第二杯,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婚姻上。

"说真的,"Linda放下杯子,"五十多岁是个很特别的年龄。孩子大了,事业稳定了,是时候为自己活一次了。"

"为自己活?"我重复着这个词。

"对啊。"她笑了笑,"前半生为父母,为孩子,为家庭。现在呢?"

我沉默了。确实,现在的生活好像少了目标。

"我跟Brad的相处模式可能跟你们不一样。"她继续说,"我们给彼此很多空间,但在一起的时候quality time。"

"Quality time?"

"就是真正的陪伴。"她想了想怎么解释,"不是各玩各的手机,而是真的在一起。散步、聊天、一起做饭...小事情,但是很温暖。"

"听起来不错。"

"美国男人在这方面确实不一样。"她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有种光彩,"他们更...怎么说呢,更注重细节?"

"什么细节?"我好奇地问。

她想了想,慢慢地说:"比如说,记得你喜欢咖啡加多少糖,知道你累的时候喜欢泡脚,会注意到你换了新发型...这些小事。"

"中国男人也会啊。"我说,但声音有点虚。陈同上次注意到我换发型是什么时候?

"结婚久了就不一样了。"她轻轻摇头,"中国男人觉得,结婚了就是一家人了,不需要这些。但其实..."

"其实什么?"

"其实女人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更需要被看见,被欣赏。"她的声音变得柔和,"不是说要轰轰烈烈,就是那种...被当成女人,而不只是妻子、母亲的感觉。"

我端起咖啡杯,掩饰内心的波动。她说得对,多久没有被当成女人看待了?

"而且啊,"她压低声音,眼睛里有顽皮的光,"他们更懂得...怎么让女人快乐。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

她没说完,但我明白她的意思。脸有点热,赶紧喝了口咖啡。

"哎呀,看我都说了些什么。"她笑着摆手,"可能是最近Brad出差,我有点想他了。"

我们又聊了一会儿别的,但她刚才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被看见,被欣赏,被当成女人...这些词像种子一样,埋在了心里。

分开的时候,Linda说:"有空来我家玩,Brad做的意大利面很棒。"

"好啊。"

?

回家路上,手机响了,是Tim发的信息:"圣诞快乐!附上我的最新作品,麻婆豆腐!这次豆腐没碎!"

照片里的麻婆豆腐卖相不错,红亮亮的,看着就有食欲。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回复:"进步神速!圣诞快乐!"

他很快回信:"都是老师教得好。Marcus说我应该开个Instagram账号,专门发我的中国菜作品。"

"老师"这个称呼让我心里一暖。很久没有人这样称呼我了,小杰长大后就开始叫我妈妈,陈同从来不在意这些称谓。

"哈哈,可以叫'德国工程师的中国菜历险记'。"

"好名字!我去注册!"后面跟着一个大笑的表情。

又发来一条:"说真的,谢谢你。学做中国菜让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一个人的时候不那么无聊了。"

一个人的时候。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弦。我们都在各自的孤独中寻找慰藉,寻找让生活有意义的事情。

看着这条信息,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一个人的时候不那么无聊了。是啊,我们都在寻找让生活不那么无聊的方式。

晚上陈同回来,我把领带给他看:"圣诞礼物,喜欢吗?"

他看了一眼:"谢谢,正好需要。"然后就去书房了。

我站在客厅,看着他的背影。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简单公式化了?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平安夜,Maggie家的聚会热闹非凡。

她把家装饰得美轮美奂,圣诞树顶到天花板,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壁炉上摆着圣诞袜,桌上是满满的食物,中西合璧,应有尽有。

"Claire!"Maggie看到我就扑过来,"来啦!快看,我今年的装饰怎么样?"

"太漂亮了!"我由衷赞叹。

"那是!"她得意地说,"从感恩节后就开始准备了。来来来,尝尝我做的蛋奶酒!"

客厅里已经有不少人了,都是熟面孔。孩子们在地下室玩游戏,传来阵阵笑声。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气氛温馨。

陈同发信息说公司有紧急会议,让我先走。我回复说知道了,心里却有点失落。又是工作,永远是工作。

"陈同不来?"Maggie问。

"他工作忙。"

"这大过节的还工作!"Maggie摇头,"男人啊,sometimes真不懂生活。来,别想了,我们自己happy!"

正聊着,门铃响了。Maggie去开门,回来的时候后面跟着Tim。

"看谁来了!"Maggie大声宣布。

Tim有点不好意思,手里拿着一盒饼干和一瓶酒:"不好意思,临时决定来的,希望没有打扰。"

"说什么呢!"Maggie接过东西,"欢迎欢迎!正好人多热闹!"

他穿着深蓝色的毛衣,看起来比平时正式一些。看到我,明显松了口气,走过来:"Claire,平安夜快乐。"

"平安夜快乐。你不是说..."我记得上次他提过要去教堂。

"计划改变了。"他笑笑,"一个人去教堂太冷清,还不如来这里热闹。"

Maggie给他倒了杯蛋奶酒:"来,尝尝我的手艺!小心点,度数不低!"

Tim尝了一口,立刻咳嗽起来:"哇,这是...这是酒还是火箭燃料?"

大家都笑了。Maggie得意地说:"我的秘方!保证让你warm up!"

聚会进行得很愉快。Tim很快就融入了,他的幽默感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讲到在中国的经历时,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你们知道吗,"他绘声绘色地说,"我第一次吃火锅,不知道那个麻酱要稀释,直接就吃了一大勺。结果...我以为我要死了!"

"哈哈哈!"大家笑得东倒西歪。

"然后服务员看我的表情,赶紧给我倒水,一边倒一边笑。"他自己也笑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视中国调料了。"

晚上九点多,我准备告辞。Maggie拉着我:"别走啊,一会儿还要唱卡拉OK呢!"

"陈同一个人在家,我得回去了。"

"好吧好吧。"她叹气,然后神秘兮兮地说,"等等,我给你准备了些吃的带回去。"

她塞给我一大盒食物:"都是好吃的,够你们俩吃的。"

Tim这时走过来:"我也该走了。谢谢Maggie的招待。"

"这么早?"Maggie挽留。

"明天要早起。"他解释。

我们一起走出来。外面飘着小雪,圣诞彩灯在雪中闪烁,整条街都很梦幻。

"开车小心。"他说。

"你也是。"

走到停车的地方,他突然说:"谢谢。"

"谢什么?"

"谢谢你们接纳我。"他看着远处的彩灯,"搬来这里八年了,第一次感觉有归属感。"

他的声音里有一丝孤独,在雪花飘落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八年,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异国他乡,该有多不容易。

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点点头。

回到家,陈同还在书房开会。我把Maggie给的食物放进冰箱,一个人坐在客厅看电视。

手机响了,Tim发来信息:"平安夜快乐。今晚很开心。P.S. Maggie的蛋奶酒真的是火箭燃料。"

我笑了,回复:"确实度数很高。平安夜快乐。"

"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

看着这条信息,心里暖暖的。窗外雪花飘落,电视里在放《真爱至上》,每年圣诞都会播的电影。

这个平安夜,虽然陈同不在身边,但并不觉得孤单。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018年的最后一天,窗外白雪皑皑。

早上起来,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画出一道道光带。陈同已经去公司了,说要做年终报告。桌上留了张纸条:"晚上可能晚回,别等我吃饭。"

我泡了杯茶,坐在窗前看雪。手机里不断有新年祝福涌入,一条条回复着。小杰发来视频,在时代广场附近,兴奋地说晚上要去看ball drop。年轻真好,有用不完的精力,零下的温度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中午,Maggie打电话来,声音一如既往地热情:"晚上来我家跨年啊!好多人呢!有火锅有烧烤,还要放烟花!"

"谢谢Maggie,但陈同今天要加班,我想在家安静地过。"

"哎呀,你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她还想劝。

"真的不了。有时候安静点也挺好的。"

Maggie知道勉强不来,叹了口气:"那好吧。祝你新年快乐!明年一定要更开心啊!"

下午整理这一年的照片。春天樱花盛开时的全家福,那时小杰还在家。夏天去海边度假,陈同难得放下工作陪我们玩了整整一周。秋天的枫叶,火红火红的,小杰说要带几片回学校做书签。冬天的第一场雪,我们堆了个歪歪扭扭的雪人...

翻到十一月的照片,那张在机场慌乱中拍的自拍。头发乱糟糟的,眼睛红肿,但还是拍了,大概是想记录下那个moment。人在最脆弱的时候,反而最想留下些什么。

手机响了,Tim发来信息:"新年快乐,Claire!感谢2018年让我们重新相遇。希望2019年一切都会更好!"

"相遇"这个词让我停顿了一下。是啊,如果不是爸爸生病,如果不是那个慌乱的夜晚,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再有交集。八年前孩子们毕业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谁能想到会以这种方式重逢?

回复:"新年快乐!愿2019年带来更多美好。"

他又发来:"我刚做了年夜饭,中西合璧!有宫保鸡丁和德国香肠。Marcus视频的时候笑死了,说这是最奇怪的组合。"

"听起来很有创意。"我回复,忍不住笑了。

"创意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冰箱里只有这些。"后面跟着一个偷笑的表情。

晚饭时间,简单做了几个菜。陈同八点多回来,看起来很疲惫。默默吃完饭,又要回书房。

"今天是新年夜。"我提醒他。

"我知道。"他停下脚步,"再有一个小时就弄完了。"

一个小时后,他果然出来了。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跨年节目。主持人兴高采烈地回顾着2018年的大事件,但我一个都没听进去。

十一点五十分,倒计时开始了。

五、四、三、二、一...

"新年快乐。"我们同时说,然后礼貌地拥抱了一下。二十多年的夫妻,连拥抱都变成了例行公事。

"新年快乐。"他说,"我再去处理几个邮件。"

就这样,他又回了书房。我一个人坐在客厅,看着电视里狂欢的人群。时代广场上,confetti漫天飞舞,情侣们在拥吻,所有人都在欢呼。

手机不断有信息进来。Maggie发来她家的热闹视频,一群人正在倒数。小杰发来现场照片,冻得鼻子通红but笑容灿烂。Tim发来一条简单的信息:"2019,新的开始。为新的一年干杯!"

我回复:"新的开始。干杯!"

起身倒了杯红酒,一个人对着窗外举杯。雪还在下,路灯下的雪花像精灵在跳舞。

2018年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儿子离家上学,正式成为空巢家庭。爸爸生病住院,让我意识到时间的无情。重遇故人,生活多了些意外的色彩。五十三岁的人生,正在悄悄转向。

2019年会带来什么?不知道。但隐隐约约感觉到,会和以往不同。也许是Linda说的那句话在起作用:"是时候为自己活一次了。"

电视里新年的钟声还在回响。我关了电视,准备睡觉。路过书房,里面传来键盘的声音。陈同还在工作,新的一年第一天,他在工作中度过。

躺在床上,窗外偶尔传来烟花的声音。有人在庆祝,有人在狂欢,有人在期待。而我,在这个2018年的最后一夜,许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愿2019年,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

晚安,2018。

你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