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是我这次旅行中最想去的几个城市之一。新奥尔良由法国殖民者于1718年建立,曾是法属路易斯安那的首府,后于1803年根据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被并入美国,美国借此获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也因此一下子领土几乎翻番,见下图。
作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新奥尔良早期发展迅猛。在1840年,新奥尔良是美国第三大人口城市;1860年人口就达到近17万人,是全美第五大城市(排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巴尔的摩之后),并且比所有其他南方城市都要大得多。
因为南北战争和交通运输的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新奥尔良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经济和人口增速放缓,到1960年人口达到最高峰的63万,之后持续衰减到2010年最低点约34万多,现在人口约有36万,是路易斯安那州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黑人人口超过一半(约为55%),白人约占30%多。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新奥尔良这座城市常被描述为美国“最独特”的城市,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就是市中心的“法国区(French Quarter)”,以其法国和西班牙克里奥尔建筑以及波旁街沿线充满活力的夜生活而闻名。
我们当天傍晚赶到新奥尔良就来到这里,第二天又去“法国区”逛逛,把里面的景点都打卡后才开往下一程。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带来的大片土地(中间白色地带),那时美国只有东部的17个州。网图】

【新奥尔良街头的有轨电车】

【新奥尔良法国区夜景】

【法国区里的街头杂耍】

【法国区里的一栋网红楼】

【新奥尔良河岸风景】

【杰克逊广场上的圣路易斯大教堂】

【圣路易斯大教堂内景】
● 圣路易斯
6月6号从阿肯色州琼斯伯勒(Jonesboro)小城开车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在半途遇到强雨,好在到圣路易斯雨停了。
圣路易斯市于1764年建立,是以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名字命名,它很快成为法属伊利诺伊地区的区域中心。和上面的新奥尔良一样,美国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获得了圣路易斯。
圣路易斯位于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汇合处,是美国大陆本土的中央,接近处于美国的几何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密西西比河上的主要港口,但是在早期圣路易斯发展缓慢,直到美国内战爆发,工业化和移民浪潮才引发了繁荣。
1860年时人口约16万,1870年一跃到31万,从1870年到1920年(人口约77万),圣路易斯是美国第四大城市,并在1950年达到人口顶峰的约86万,后来因为住房需求增加和对城市服务不满等原因,人口开始流向郊区和白人逃离,圣路易斯的人口持续下降,至今约有28万人,尽管还是密苏里州仅次于首府堪萨斯城的第二大城市,但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荣光,不过从城市建筑中还是能看到过去的辉煌。
我们先到市中心看看几个知名景点,最主要的就是圣路易斯的地标性建筑——圣路易斯拱门和拱门公园,然后开车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简称WashU)逛逛。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853年创立,以美国第一位总统George Washington来命名。在西雅图还有一所中文相同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很多人容易搞混,甚至以为是两个分校,其实完全没有关系,都是各自独立的。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园非常漂亮优雅,不愧为第一流的名校。该校通常排名在20位左右,其中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政治学等都是排名很靠前的优势专业。想来这个校园转转也是我此次来圣路易斯的一个原因。
逛完校园,就在大学城这里吃个晚饭,是一家很不错的秘鲁餐厅。晚饭后想在周边找个理发馆,就给一家华人理发店打电话,他本来已经关店回家吃晚饭了,听说我是游客明天要离开,就又赶回店里帮我理个发,又顺便聊聊当地华人的情况。老乡见老乡,陌生也亲切!


【圣路易斯法院大楼】

【6月6日市中心的集会抗议活动】

【圣路易斯的雕塑】

【圣路易斯拱门】

【圣路易斯的老法院】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一栋建筑】

【华盛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华盛顿大学设计学院】
● 堪萨斯城
说到堪萨斯城(Kansas City),很容易想当然以为是在堪萨斯州里面的,其实不然,一般说到堪萨斯城实际上是指密苏里州这个堪萨斯城,尽管这个城市紧挨着堪萨斯州,但密苏里的堪萨斯城实际上比堪萨斯州成立得还早,另外恰好在对面的堪萨斯州也有一个堪萨斯城,两个同名的堪萨斯城构成了跨州的堪萨斯大都会区。
密州堪萨斯城是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现有人口约51万,而密苏里州人口共计约625万,是我这次中南部之旅中走过的10个州中仅次于德州(3100万)和田纳西州(723万)的,其它州都在200万至500万间。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则相对小很多,人口约15万多。
6月8号是星期天,按行程这天从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Columbia)开车到堪萨斯城。在外旅行,周日一般会在当地找个教会去做个礼拜。我们决定当天先去大堪萨斯城华人基督教会参加聚会,就相对比较早地离开酒店,11点前赶到了这里。
聚会结束后,因当天中午还在这附近有个约会,很遗憾没能和这些弟兄姐妹再多聊聊。我之前碰巧在网上查到这里有一位西人,他50年前开始练太极,后来创办了“世界太极日”,在全球推广太极文化。
当天中午约上这位Bill先生见面聊聊天。他已过70岁,但身材和气色都至少年轻20岁,想必是多年修炼太极的结果。他和一路上随处可见的大胖子、不健康的美国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于太极和太极拳方面,因为时间和语言关系,我们并没能做太深入的交流,我也向他介绍了我正在习练的中国传统太极功夫,我们还聊到对美国当前政治、社会、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Bill的很多看法,我都很认同,相信以后我们还能有机会再见面交流的。
之后,我们就去堪萨斯城的几个知名景点逛逛。相比之前去过的一些中小城市,堪萨斯城还是有些气势的,有不少地方值得走走看看的,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和纪念碑、乡村俱乐部广场等等,而对面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却相对衰败不少,可看的地方不多。

【大堪萨斯城华人基督教会】

【堪萨斯城市政厅】

【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风景】

【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风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内景】

【堪萨斯城的中国城】

【堪萨斯州堪萨斯城市政厅】
● 奥马哈
对于中国人和一些华人而言,知道奥马哈和想来这个地方,都是因为股神巴菲特生活在这里以及每年巴菲特要搞一次股东大会,但实际上奥马哈是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最大城市,现有人口约49万。
奥马哈除了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外,还有三家世界500强公司位于这里,分别是基维特公司、奥马哈互助人寿保险公司和联合太平洋公司。
巴菲特出生在奥马哈,他在1965年收购了原来做纺织业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逐渐将其打造成一家全球性投资控股公司。从1965年开始,每年5月,巴菲特都在奥马哈召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这已成为奥马哈的一个传统的盛大活动,每年都有几万人莅临现场,华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了。我本来早有想法去凑个热闹,但一直没能成行,这次算是了了这个心愿。
我们6月10号来到奥马哈后,除了游览了Durham博物馆(是以前奥马哈的火车站Union Station)外,就主要围绕着和巴菲特有关的地方转了转,包括每年召开公司股东大会的场馆(CHI Health Center Omah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部所在大楼、巴菲特的住处(他1957年以3万多美元买下的房屋,后来一直住在这里)、巴菲特常去吃的牛排店等等。奥马哈给我们的印象很不错!

【奥马哈Durham博物馆】

【奥马哈Durham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展览的1920年电动车】

【奥马哈市中心一景】

【奥马哈CHI健康中心】

【巴菲特公司总部所在大楼】

【巴菲特的家】

【巴菲特常去的一家牛排店】
● 威奇托
我在设计这次旅程前,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城市。威奇托(Wichita)是堪萨斯州最大的城市,人口约50万。我们都熟知的必胜客就是1958年由一对兄弟在威奇托创立的;美国第二大私人控股公司——科赫(Koch)公司也位于这里;等等。
我们来到威奇托已是傍晚,第一站开到市政厅,到了这里发现已经是只能出不能进开始关门了,有人发现我们在门口张望就开门问我们有啥事,我们说想去卫生间一下,他们就开门让我们进去了。
进去后发现大堂墙上挂着市长和市议员的照片,感觉这位市长是华裔,后来上网一查果然如此。她的名字是Lily Wu,算是1.5代美国华裔,从2024年1月开始担任威奇托市市长,也是该市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市长和第一位女市长。
从市政厅出来后,我们就在附近逛逛市中心,发现市府附近的教堂区也有些流浪汉。那里有一家餐厅专门给这些流浪汉(以及一些需要救济的人吧)提供餐食,估计谁进去都可以免费吃一顿的。
在威奇托的景点参观中,平原守护者雕塑(The Keeper of the Plains)这里最吸引人的。这是一座高13.4米的钢雕塑,它矗立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阿肯色河与小阿肯色河的交汇处,毗邻美国中部全印第安人中心(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去参观这个原住民博物馆)。这座雕塑于1974年竖立,以纪念美国建国两百周年,自此,它已成为威奇托最知名、最受喜爱的象征之一。

【威奇托市政厅】

【威奇托市长和市议员】

【为流浪汉供餐的餐厅】

【平原守护者雕塑】

【平原守护者与阿肯色河】

【威奇托植物园】
● 其它城市
除了上面这几个较大的城市以及在之前文章中重点介绍过的城市外,我们此行也路过了一些中小城市,像路易斯安那州的拉斐特Lafayette、阿肯色州的琼斯伯勒Jonesboro、密苏里州的富尔顿Fulton、哥伦比亚Columbia、独立城等城市,算是我们旅途中的歇息地,有时也能看到不少很好的景致。
我们此次旅行,重点还是看各个州的首府城市和最大的城市,所以有些很有特点的小城小镇可能都错过了。

【拉斐特老市政厅】

【拉斐特圣约翰大教堂】

【位于富尔顿的丘吉尔博物馆】

【丘吉尔博物馆内展】

【位于哥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

【密苏里大学钟楼】

【密州独立城杜鲁门博物馆】

【独立城的基督社区圣殿】
● 本次旅行的观感
◇美国社会转型最关键的还是人。去年10月和今年5月两次去美国自驾旅行,每次都近1个月的时间,除了看美国城乡风景外,更主要是想近距离了解去年美国大选情况和大选后新的社会状态,因为在未来几年内,美国自身和全球都面临着一些重大的转变,而美国的政经气候将是其中最大的变量。
从去年11月大选和今年1月川普就任总统,不过半年左右的时间,虽然这期间川普推出了很多眼花缭乱的新政,但核心还是两方面的政策,一个是对内清理非法移民问题,另一个是对外实施普遍对等关税,最后汇总成前不久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
这些新政的实施效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所以就这两次间隔半年的旅行来说,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比如大家最关心的经济和物价问题,好像都很平稳,远没有出现之前专家学者的各种悲观预测。
我之前更多持有“制度论”的观点,就是认为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走在前面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制度带来的,也就是说,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但从2020年美国大选后,我的看法已经发生变化,现在觉得“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当然人和制度也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这两次旅行中,比较刻意地从“人”的层面做些观察。
从“人”的层面来说,美国绝对下降得程度很大。这不仅仅是好多华人移民常说的,现在本地人远没有二、三十年前那么nice(加拿大也是如此),而是很多人群在基本技能、个人价值观念、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出现很多问题,这才是美国内部真正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因为牵涉到最根本的社会意识形态、综合教育、经济业态(尤其是制造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变革同样困难重重。
总之,决定美国现在和未来的不完全是制度本身,而更多是人的改变。像木桶理论一样,一个国家和社区的发展,不取决那几个最高的木板(一小撮社会精英),而取决那些最短的木板(广泛的社会大众)。
◇美国是全球最好自驾游旅行地。我曾在2019年和朋友们一起开车由东向西横穿美国(走得是靠近加拿大的北部路线),而最近两年去美国三次自驾游,以前也曾在美国开车短途旅行过几次,总的感觉是美国太适合自驾游了,大小路况甚好,各种设施完善,沿途中可看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都比较多,可以快开粗看也可以慢走细品。
至今,美国50个州,没有去过的只剩下三、四个州了,主要是最东部的缅因州、佛蒙特州和新罕布尔州。在未来两三年内的某个秋天,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开车逛逛美加的最东端,是欣赏北美红叶和满山姹紫嫣红的最好地方。
◇加拿大和美国的差别比想象得大。尽管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上加拿大和美国没法比,但我们往往会把加拿大看成一个“小号”的美国,觉得两国文化上一脉相承,各方面没啥本质差别;但这几年随着我对两国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发现两国差异在变大的,而这次有机会从“人”的层面去对比,也觉得差别远比想象得大。
从外在来看,加拿大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美国。仅从肥胖率这一项,双方的差异就很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2022年各国的成年人肥胖率中,美国为42.9%,加拿大为27.3%,而北欧和西欧很多国家都在20%以下,而中国、印度、韩国等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在10%以下,像日本低至4.9%,越南低至2.1%。
从彼此评价来看,加拿大人对美国和美国人的评价明显比美国人对加拿大和加拿大人的评价负面很多。多年来,凡是加拿大人讨论起对方,总是很不屑或嘲讽、指责对方,对此我一直不甚理解,而川普当选总统更加重这方面的情绪。
在美国,当你说来自加拿大或者是加拿大人的话,美国人通常都会对此有很正面的评价。当然,比较而言,加拿大人会更多关注对方,而美国人不怎么谈论加拿大的。这个从新闻媒体中也可见一斑。
从内在风格来看,加拿大人远比不了美国人的这种大国心态。加拿大人相较美国人总体观念偏左,看问题有些理想主义、博爱情怀,我原以为还能因此有些宽容大度之举,但实际上心态并没有那种从容淡定。
从这次美加贸易冲突中,两国普通民众的反应可见一斑。美国各地都依然非常欢迎加拿大人,包括加州还推出一些特别举措;但加拿大人却在一些政客和商人的鼓吹下,搞起什么Elbows Up运动,抵制美国产品等等,心态和做法都很小家子气,令人费解。凡事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以受害者心态来抱怨他人,则于事无补,有害无益。
◇提升身心健康是我旅行的大目标。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每次旅游都会搞得筋疲力尽,回家得好好休息几天才能恢复过来。在我看来,这有点得非所愿,令人遗憾。旅行本来应该是一场身心灵放松、愉悦、充电、提升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较长时间的一次旅行而言。
要达到旅行和健康双丰收,需要做到这几点:一个是保持平常的起居习惯,不要因为旅行而随意破坏日常生活规律;二个是饮食上要多加注意,要更为清淡和富有营养才好,也不妨多去品尝当地的上好美食;三个是坚持身体锻炼,特别是一些能调整旅途劳累的针对性养生调养运动,比如瑜伽、太极等。
要做到这些,必须提前设计一个非常好的行程安排,并及时做出合理调整,这样旅行中就会松弛有度,避免不必要的紧张,而往往是因为紧张才带来了过多的疲劳感。
对于我们这几次“急行军式”的旅行,之所以身心灵的感受都还比较好,可能主要源于这种有效的自我旅行管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旅行,在旅行中修身养性、提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