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养老院去多了,与失去记忆的老年人交往多了,我经常会想着,当一个人什么也不记得,连自己最亲的人也视如陌人,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国内的一位老朋友,为了照顾他的什么也不记得的植物人妻子,他已是一贫如洗,又瘦又憔悴,苍老得好似一具骷髅。我无法言说自己的感受。
朋友们聚会时说,我们不怕老,只怕老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那记忆到底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记忆,我们才能认识如何保持记忆。
记忆(Memory)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和经验等印象的积累。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是进行思维、想象和判断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之过程的关键。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和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有关 。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
记忆
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个人的经验。
回忆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识记是保持的前提,没有保持也就没有回忆再认,而回忆再认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效果好坏的指标。由此看来,记忆的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在信息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加工理论基本上掌控了心理学和脑科学对人类认知和记忆的解说。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编码就是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关键阶段。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查德·谢弗林(Richard Shiffrin)提出了记忆储存模型,他们提出记忆包括三个存储部分:感知记忆、短期记忆(STM)和长期记忆(LTM)。
感知记忆为记忆的入口,它由多个寄存器组成,每个寄存器对应一种感觉,例如,视觉信息进入视觉寄存器,听觉信息进入听觉寄存器。所有感知寄存器并不处理刺激所携带的信息,只是检测并保存该信息,以用于下一步的短期记忆。感知寄存器的特点是它的寄存量非常大,但保存信息的时间很短暂,一般来讲,视觉信息仅保存半秒钟,听觉信息也只有2秒钟左右。在这一晃而过的瞬间,我们只能在刺激的信息流中快速选择那些我们注意到的而且认为重要的部分,将其转移至短期记忆,那些没有进入短期记忆的信息将永远消失。
短期记忆,顾名思义,它只是一个短期保留信息的场所,有人认为信息在那儿保存30 秒,也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保存几分钟。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会对信息进行意识加工编码。例如,输入短期记忆中书面文本信息可以转化为听觉信息而保存;同理,听觉信息也可视觉化。因而,短期记忆中的信息不必与其感官输入保持相同的形式。这种信息编码将促进它们更长久地储存到长期记忆之中。
长期记忆犹如一个超级巨星,它的容量无限,能够保存信息的时间也很久,乃至“永恒”。 在短期记忆中经过加工并被关注的信息可以自动进入长期记忆。那些被多偏爱一点的,受关注更多一些的,以及在短期记忆中停留时间更久的信息,其记忆痕迹在长期记忆中就更为深刻。
大量的研究表明,反复的死记硬背可以增强长期记忆,但适当编码过程比简单的死记硬背要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增强记忆的一些理论依据。比如,为了要记住写在纸上的5、1、8三个数字,需要对它们更多关注,有人会反复念,死记硬背,将视觉信息变成自己容易记忆的听觉信息;也有人将这三数字念成“吾-要-发”,意识加工编码为有意义的谐音“我要发”,以便更容易记忆。
储存在长期记忆之内的信息并非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提取,记忆信息会丢失,或是因信息间的竞争而导致信息提取失败,出现遗忘现象。
探究神秘的心灵(14) - 记忆
海伦HH (2025-07-16 11:45:17) 评论 (0)近几年养老院去多了,与失去记忆的老年人交往多了,我经常会想着,当一个人什么也不记得,连自己最亲的人也视如陌人,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国内的一位老朋友,为了照顾他的什么也不记得的植物人妻子,他已是一贫如洗,又瘦又憔悴,苍老得好似一具骷髅。我无法言说自己的感受。
朋友们聚会时说,我们不怕老,只怕老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那记忆到底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记忆,我们才能认识如何保持记忆。
记忆(Memory)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和经验等印象的积累。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是进行思维、想象和判断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之过程的关键。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和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有关 。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
记忆
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个人的经验。
回忆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识记是保持的前提,没有保持也就没有回忆再认,而回忆再认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效果好坏的指标。由此看来,记忆的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在信息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加工理论基本上掌控了心理学和脑科学对人类认知和记忆的解说。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编码就是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关键阶段。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查德·谢弗林(Richard Shiffrin)提出了记忆储存模型,他们提出记忆包括三个存储部分:感知记忆、短期记忆(STM)和长期记忆(LTM)。
感知记忆为记忆的入口,它由多个寄存器组成,每个寄存器对应一种感觉,例如,视觉信息进入视觉寄存器,听觉信息进入听觉寄存器。所有感知寄存器并不处理刺激所携带的信息,只是检测并保存该信息,以用于下一步的短期记忆。感知寄存器的特点是它的寄存量非常大,但保存信息的时间很短暂,一般来讲,视觉信息仅保存半秒钟,听觉信息也只有2秒钟左右。在这一晃而过的瞬间,我们只能在刺激的信息流中快速选择那些我们注意到的而且认为重要的部分,将其转移至短期记忆,那些没有进入短期记忆的信息将永远消失。
短期记忆,顾名思义,它只是一个短期保留信息的场所,有人认为信息在那儿保存30 秒,也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保存几分钟。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会对信息进行意识加工编码。例如,输入短期记忆中书面文本信息可以转化为听觉信息而保存;同理,听觉信息也可视觉化。因而,短期记忆中的信息不必与其感官输入保持相同的形式。这种信息编码将促进它们更长久地储存到长期记忆之中。
长期记忆犹如一个超级巨星,它的容量无限,能够保存信息的时间也很久,乃至“永恒”。 在短期记忆中经过加工并被关注的信息可以自动进入长期记忆。那些被多偏爱一点的,受关注更多一些的,以及在短期记忆中停留时间更久的信息,其记忆痕迹在长期记忆中就更为深刻。
大量的研究表明,反复的死记硬背可以增强长期记忆,但适当编码过程比简单的死记硬背要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增强记忆的一些理论依据。比如,为了要记住写在纸上的5、1、8三个数字,需要对它们更多关注,有人会反复念,死记硬背,将视觉信息变成自己容易记忆的听觉信息;也有人将这三数字念成“吾-要-发”,意识加工编码为有意义的谐音“我要发”,以便更容易记忆。
储存在长期记忆之内的信息并非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提取,记忆信息会丢失,或是因信息间的竞争而导致信息提取失败,出现遗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