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特琳娜·维特尔,35岁,柏林大学量子物理实验室博士后。她的头发如晨雾,眼神像午夜未明的幽谷。她的生命被两个字定义:验证。
她主导一项实验计划,代号Q-0.0,试图将意识与量子状态绑定,验证一个终极假说:人类的思维、情绪、时间感,皆为量子叠加态的衍生。她内心藏着一个隐秘动机:她想破解死亡的本质。不是哲学的终结,也非生物的衰竭,而是死亡是否真的存在,抑或仅是量子塌缩的视觉假象。
她的弟弟十七岁时溺亡于波兰的湖泊。七天后,尸体被打捞上来,已无法辨认。母亲在认尸室问她:“这还像他吗?”她沉默三分钟后说:“这像一个态函数坍缩后的最低概率形态。”从那天起,她决心找到死亡的构造公式。
实验进行到第71天,她在光子干涉仪上设置延迟观测器,读取大脑活动与粒子路径选择的潜在联系。一次偶然的延迟采样中,她看到令人震颤的图像:在被观测前,光子有99.7%的概率选择A路径,仅0.3%选择B路径。但当她盯着界面发呆三分钟后,粒子路径塌缩为B。她什么也没做。她意识到,不是她改变了实验,而是她的存在本身成了变量。她低语一句不知从何而来的话:“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她梦见自己死了。梦中,她漂浮在实验室上空,桌椅、设备、同事化为光粒。她的肉体仍在呼吸,但她已不在其中。奇异的是,梦里的她醒来后继续实验,仿佛一切如常。她猛然领悟:死亡不是离开世界,而是意识从一种纠缠状态脱离,进入另一种纠缠。
卡特琳娜的笔记写道:“我们误以为死亡是终点,生命是净垢之争。可事实是:‘我’从未增加,也未减少。所有‘我是’的瞬间,只是宇宙叠加与塌缩中的目击者。就像你手中那张照片,从未动过,你却以为它在记录时间。真理不是有,不是无,而是无以名状。”
一个晴朗的冬日清晨,卡特琳娜穿着灰大衣,来到少年时弟弟溺亡的湖边。她站在冰面上,轻声说:“你从未真正死过。你只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视野中隐身了。”她将一张实验数据纸丢入风中,纸片在空中旋转三圈,落入湖心。她微微一笑。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世界从未多过什么,也从未少过什么。存在本身,即是空。
卡特琳娜的论文最终被实验室驳回,理由是缺乏可重复性。但她已不在意。她开设了一门非官方课程,名为《不生者的物理学》,副标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存在即幻象,幻象即真实。她笑着对学生说:“从今天起,所有的存在,你们都得学会先放下。否则,你们永远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法律免责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若与现实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尝试用量子物理解决人生困惑,作者概不负责您家猫的薛定谔状态。
知识产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先问我,不然小心我用量子纠缠把你的键盘变成猫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