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保持慈悲
snowboy128
(2024-08-05 06:08:03)
评论
(0)
繁思易寡寿,性善病自退。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曾做过关于《社会关系如何影响死亡率》的课题研究。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的人。可见,养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外在的保养,而在于心灵的滋养。对他人多体谅,少苛责,一念放下,天地皆宽,身心皆安。
01
但很多时候,折磨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态。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动辄心存不满,怨怼他人,才造成了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巨大消耗。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经历算是一个典型。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老主人肖恩收养后,爱上了肖恩的女儿凯瑟琳,却受到她哥哥辛德雷的百般阻挠。受挫之下,希斯克利夫外出创业,并在三年后致富归来。再回故土凯瑟琳已嫁作他人,他心生愤懑,恃机开始了一系列报复之举。但希斯克利夫却开心不起来,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扭曲,对身边人也越发刻薄。到后来,就连仆人们都不堪忍受庄园里阴郁的氛围,接连逃离。而他自己,空有一身财富根本无福消受,每天都活在无尽的不甘与痛苦中。最后,他被内心淤积的负能量折磨得形容枯槁,疾病缠身,不治身亡。做人气量太窄,不看人好只记人过,看似矛头指向的是别人,实则消耗的是自己。多年前,一个14岁的女中学生在父亲的陪同下,找到他看病。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学习优秀的她未能入选学校第一批入团的名单。女孩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气得每天吃不下,睡不着。父母想尽办法宽慰她,但她却越想越不甘,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胸骨后堵闷的症状。后来女孩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在大医院做了开胸食管手术,才把病治好。此时的她,已年逾四十,却依然性情偏激,因为时常与家人争吵而导致旧病复发。郝医生只能摇头叹息:“这个问题不应当问我,而应当问你自己。”做人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气,把负面情绪压在心里,这就如同给自己的身体埋下定时炸弹。等到它堆积到极限之日,也就是身心崩溃、病痛爆发之时。
02
很多人之所以习惯苛责他人,揪着错误不放,无非是出于一种得理不饶人的心理。因为无论跟谁过不去,最后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耗神又伤身。懂得宽以待人,谦和戒怒,才是聪明人滋养身心最好的良药。一次他陪母亲跟着邻里去捡别人地里剩下的麦穗,结果却碰到这家主人。当时捡麦穗的人很多,对方见他们孤儿寡母好欺负,伸手就扇了母亲几个耳光。看着对方凶恶的嘴脸,莫言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定要为母亲讨回公道。多年后,莫言终于在集市上又遇到打母亲的那个人,对方已白发苍苍。莫言冲上去就想教训他一顿,不料却被母亲一把拉住:“儿子,当年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同一个人,放他走吧。”莫言的母亲一生缺衣少食,却能健康活到古稀之年,正是得益于这份仁和宽厚的待人智慧。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国学大师季羡林被下放接受改造时,受到不少同事和学生的批斗。甚至当一位曾经参与批斗他的学生写书稿,想请他题名推荐时,他也毫不计较,爽快应允。活到98岁高龄的季老,曾将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归结为三个字:“不嘀咕”。就是永远以开阔的心境面对一切,绝不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反复纠结。他们总是豁达为人,从不把侵扰身心的负能量藏在心里,因而换得健康常在。
03
这几年,“养生”成了热门话题,层出不穷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也应运而生。若心态不好,所有局限于外部形式的保养,都只是舍本逐末。然而从今年春天开始,她整个人突然开始剧烈消瘦,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甲亢。婆婆曾极力过反对她先生和她交往,虽然后来两人还是结了婚,但她对此无法释怀。每次见到婆婆她都忍不住冷嘲热讽几句,婆媳关系更加恶化。只要她先生一回去看望父母,她就忍不住胡思乱想,唯恐婆婆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我们很多人,在养生路上折腾不休,却忘了大道至简的真谛。《黄帝内经》中早已给出答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新加坡慈善家许哲女士出身贫寒,年轻时饱经生活困苦,却喜乐自在地活到了113岁。只因她一生奉行与人为善,晚年更是把时间精力都用于做公益。有人请教她长寿秘诀,她说:“我不说不好的话,不想、不做不好的事。”周有光教授曾遭遇过动乱年代的磨砺,受了不少罪,但他却很少对人动怒,更不乱发脾气。只身体力行五个原则:不辍、不怒、不懒、不忧、不贪。人越宽和,越不会被偏执的念头所牵制,越是能平和地面对问题,处理情绪。当你做到宽容处世,仁厚待人,练就不怨不尤的淡然心境,自会过上无忧无伤的健康生活。
04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除了健康,什么都不是你的。少生气,少计较,多开心,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很多时候,想开看开,放过别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纵有三千烦恼,也能活出事过心宁,只生欢喜不生愁的姿态,这才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