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沉默的人

  [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Ivo Andri(1892--1975)

  他身材瘦削,酡红的脸膛,两眼充血,胡子拉碴,衣着破烂。他谁也不看,也不搭话,自顾卖柴火。碰巧遇上年迈的女主顾,他就把劈柴送到屋里,但经常是鼓凸起永远叼着一支熄灭的自卷烟的紫色下唇,闷声不响地木立着,漠然看着顾客们熟稔的面孔,仿佛初次见到,同时不经意地将纸币或金属的第纳尔塞进兜里,兜里的第纳尔越多,板车也越轻巧。

  傍晚,他回去跟主人结账。他每卖掉一捆劈柴,就从巴沙卡那儿获得半个第纳尔,也就是从顾客身上赚到这么些。他一天可挣三十至四十个第纳尔,这要看什么季节,也决定于机遇和这种低档营生的运气,但更多取决于自己的心绪。伊勃洛的情绪谁也无法预料,连他自己也如是。这主要表现在伊勃洛用怎样的声音重复自己一成不变的吆呼:“柴片!”恐怕,世界上找不到那样细心的耳朵或那样精密的仪器,能够捕捉伊勃洛喊叫“柴片”这两个简单、普通的字眼时的声调和感情的全部细致的差别。

  伊勃洛清早推着车子出发,一边扯着嗓子叫唤,因为在干活以前他准得顺道去趟酒铺,头一个喝上一两杯李子酒,钱则要到晚上,从当天的收入里支付。他吆喊着,可是脑子却琢磨着别的。是的,说实在的,这不是思考,而是模糊不清的、互不相关的感觉,是跟自己的过去,跟自己以及他想象中的外部世界不间断的内心的清算。

  当五十二年前在老索拉克的贝勒夫的阔绰轩敞的府第里,一个男婴降生时,谁也意想不到,这个孩子注定将来要用他人的小车,在萨拉也夫运送他人的劈柴。

  那时父亲年届六旬,家中孩子绕膝,但都是姑娘:两个是原配生的,另四个是第二个老婆生的。这时,作为子嗣的他诞生了。他的出世是作为一个快乐的节日来庆贺的,那份热闹令全村久志不忘。就差古堡里没有鸣礼炮了。可以说,他的整个孩提和少年时代都俨然是在过节。父亲甚至送他上了实科学校(此校不教拉丁语及希腊语,主要教数学、自然科学)。但是说真的,伊勃洛的脑筋对学习并不特别管用,倒并非他的天赋比同龄的伙伴差,或者不听话,只是他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什么要死抠书本。伊勃洛思想涣散,心猿意马。他辍学了。由于发育得早,他已成了一个魁梧倜傥的小伙子,很早懂得了生活,然而仅仅是表面-它的轻松欢乐的一面。他的光阴或者在父亲的萨拉也夫的庄园里度过,或者从事当年萨拉也夫青年广泛享受的那些消遣和娱乐。这些青年人按照当时的理解,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受固定事业的拖累。他的父亲绵软得像蜡一样,在伊勃洛索拉克身边又没有一个人能劝阻他,引导他走别的道路。而生活又那样幸福,似乎是专为他和他的好友们创造的:诸事顺遂-只需伸手。

  “柴片!柴片!”

  这一切伊勃落回想起来,都像是天堂的生活。然而乐极生悲。1914年春他应征入伍,同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勃洛到了俄国,尔后又开赴意大利前线,在那儿他受了重伤,后来在匈牙利的比利斯巴时,他被提升当了很长时间的士官和司务长。生活艰辛又不习惯,但他照旧那样开朗豁达。不过战地生涯在炮火声和雾霭中也过去了:豪饮、赌牌,放荡不羁地寻欢作乐。一切发生了,又过去了,而他,说实在的,对许多事情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到底谁跟谁打仗,他伊勃洛索拉克本人,为什么要行军、喝酒、唱歌、流血,并且强迫别人也这么干。1918年,他穷得像只秃鹰般回来了,由于负伤(他在托尔明的堑壕里洒了许多血),更由于军士放浪形骸的生活而衰弱了。父亲已经八旬高龄,年迈龙钟。母亲也已亡故,姐妹们都许人了。家庭很快瓦解。金钱从指缝间流走了,而家业-固若金汤的恒产-也眼看着败了,薄雾轻烟般散尽了。只有当他和好友们贪杯过量时,才似乎一切依然如故。然而一俟清醒过来-就立即省悟,不,周围的一切都在改变,融化,消失,还在战时,在沙格尔兹的房子即已典卖。如今又把在碧勒夫的另一幢大宅变卖了,而自己仅只租赁一间小屋,根据土改法,他家在萨拉也夫保列的田地也被剥夺。眼下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烦恼和难以理解的意外变故的崭新世界。

  “柴片!柴片!”

  父亲殁了。伊勃洛开始做买卖或像通常说的“工作”。他跟一位花匠商定以后,开始卖起花来。这时他方明白,假如你的“工作”是侍弄花卉,那么鲜花的香味也并不那么好闻。他白白使劲用李子酒和烟草的气味来解除它。货物娇柔,顾主寥寥而且吹毛求疵。凡事皆需倾心尽力,甚至卖花也如是。再者时常碰壁,也不知谁在作梗。只觉步步犯难,每次总有第三者捣鬼。的确,生活越来越失去自己的光芒和乐趣。伊勃洛在失意中急切地企盼着幸福,宛如弱者急于吸一口气。为了寻求幸福,他成婚了,姑娘出身良家,朴素婉约,就是妆奁少些,接着孩子临盆了,可一个接一个生下来又夭折。买卖不顺手,花事凋敝,花匠剩下个花圃,伊勃洛则欠了债。无可奈何,他到市政局谋了个差使。

  说真的,他从来不知道这“市政局”到底是什么机构,而且也没考虑过。眼下当它成为他的生计的唯一来源时,他看到在这个名字下面,掩盖着多少人间的痛苦和灾难。

  差使本身并不算艰辛和困难,只是有些杂乱和凌辱人。一言一行都使伊勃洛索拉克这样的人感到难以言喻的屈辱。这种感觉也许只有靠烧酒来排解,然则也不能持久。

  岁月流逝,景况并无好转。好事情甚至在梦里也看不到。家中开始典卖东西,菲衣卑食,穷相毕露。这些年生的四个孩子,仅保住一个。女孩出落成了美人,质朴聪颖,学习优秀,总是手不释卷。18岁时嫁给一个和她同庚的有文化的好小伙子。他在卷烟厂干活,也并不比岳丈富裕些。

  老婆弃世了。伊勃洛茕茕孑立。他穷愁潦倒,后来又酗酒。他被市政局解雇了。大概羞愧难当,他曾打算自尽。喝酒又囊中羞涩,说实在的,那时他真的成了酒徒。从这以后,他开始推这辆板车,零售巴沙卡的柴火。

  “柴片-!”

  他开始回避众人。是的。别人没这么说,不过他察觉了,并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扯淡。绝非如此!天保佑,不是他愤世嫉俗,怕揽事!相反,世上所有的一切-死的东西和活的人-人们所想所做所说的一切,都一天天离他越来越远,他独自处在忧愁和黑暗中,唯一能聊解愁怀的是杯中的一泓醇醪-它能像一只温柔的手,怜惜爱抚他,或像一朵鲜花,散发着芬芳。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从他身边闪开了,渐渐地,但却是强烈而执著地,烧酒代替了一切。

  这时,他本身像个无用之物-人们把他抛弃了。他越来越沉沦下去。只有小女儿姗姆莎按时来看望他,接济他一些,尽管她住在萨拉也夫的另一隅,而且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她美丽沉静,总是笑容可掬,对他来说,如同另一世界的生灵。有一阵姗姆莎竭力规劝他,恳切地央告他戒酒并把握自己。但当她看到劝解无济于事时,便不再进言,也不嗔怪他,只是继续来帮他操持家务。女婿也一样。晚上,在小酒店里,每个人都夸耀着什么,伊勃洛在生活中再没有美好光明的东西,便称赞起自己的小女儿和姑爷。

  “我有个多好的女儿!姑爷也是好样的!都是好人哪!这……这……唉,就甭提了!”他面对周围的酒徒朋友们放声号啕起来。

  酒一灌多,他不再神吹了,顿时忘了女儿和女婿,甚至自个儿,他在醉意蒙中没有留神,那些不饮酒的人在做什么,整个清醒的世界走向何方。当突然有一天他知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时,震惊不已。

  “柴片!柴片!”

  “这大概又跟加里西亚似的,”-伊勃洛心里忖度。自然,这是别人,比他更年轻的人的事。不对,这回有些异样,好像另一码事儿。这一层甚至他也体察到了。

  伊勃洛照旧推着板车,像喝酒和呼吸一样机械地吆喊着,他的声音还是那样;“柴片!”由于他只身孤影,忘却了一切,要是没有重大的嬗变和动乱的话,整个大战期间他都会这么推着自己的板车。然而一件意外的、沉痛的、莫名其妙的、按他往日的经验和想象而理解的战争绝对联系不上的事情发生了:女婿被逮捕,他想弄明白,干吗冷不丁抓走这么安分守己的人。回答是:“政治问题。”就这。

  向他披露消息的人耸耸肩膀,闭上眼睛,把手指按在嘴唇上。索拉克也做了同样的手势,虽然他根本丝毫也不理解。年轻人在牢里蹲了三个星期,尔后获释。过了两天,他钻进树林里去了。旋即姗姆莎又被抓走。伊勃洛闻讯,撂下车子就去探听女儿的下落。有一个穆斯林卫兵极其秘密地告诉他,姗姆莎两天前在审讯时被拷打死了。大概是失手,而并非故意。在挨了乌斯塔沙分子的头一记巴掌后,她就倒下了,再没爬起来。也许打得太重,也许她天生太纤细娇嫩吧?(哦,是的,是的,知女莫若父,她是那样消瘦、孱弱,那样伤感,跟她娘一模一样,而不像索拉克那么粗莽憨实。是啊,是啊,她像一朵嫩花骨朵!)

  “柴-片!柴-片!”

  为了不再提起此事和设法忘却,就得拼命喝酒。不过,伊勃洛恪守诺言,甚至酩酊以后也不背弃誓言。他灌得越来越多,吃得越来越少。在他心底不时涌起父亲的酸楚,索拉克氏宗族业已淡忘的骄矜和复仇的渴望,然而这一切都化为呐喊,和他在空荡的大街上的一成不变的吆喊声交融一起,最终和战争的其他恐怖共同沉溺在烧酒和麻木中了。

  现在他再无任何亲近的人了。再没有任何人对他嘘寒问暖。他真正意兴阑珊了,整天赤着脚,半裸着身子-所有一切全都喝光了。

  兵荒马乱终于结束,可是他仿佛又坠入五里雾中。开来一支新的军队:游击队-邻家婆姨们说“是支好队伍”。有一户街坊的打游击的儿子回家来了。伊勃洛从他那儿获悉,女婿已经阵亡,他是著名的英雄,报纸上还登载了他的照片。翌日,别人给他看了照片,伊勃洛的眼睛里饱含泪水,但他终究认出了女婿。不错,这是他,只是魁梧了些,高大了些,英俊了些,不折不扣是个真正的军官。他还挂着勋章。伊勃洛感到心口在隐隐作痛。邻家的小子,年轻的游击队员站在他身旁,笑呵呵地看着他,那么亲切,但终归有几分生疏。小伙子向他介绍英雄女婿的事迹,谈到生活和工作,又谈起饮酒有害。他扯这干吗?这跟烧酒有啥相干?

  后来,在酒店里别人告诉他:他的女儿珊姆莎上报了。这件事情他也捉摸不透,却总是啜泣,暗自歔欷不禁,撇着嘴唇,把眼泪和烧酒一起往下咽。他重又忘记了一切,再次拉起板车。得挣钱买烧酒、烟草、面包……是的,也为了面包。

  伊勃洛索拉克这样遐想着,在一幢叫马林大院的陈旧的宅邸前驻步。他通常打这儿穿过通衢大街,拐入至今还有着“玛格利比”旧名称的错综、狭窄、陡峭的小巷。士兵们唱着歌在大街上行进。伊勃洛收住了脚步。想聆听一下:他的女婿也是军人、军官。他既有勋章,报上还登了照片。一列队伍的青年朝他迎面走来了,他们也唱着歌。他既不懂他们的歌曲,也不知道他们急匆匆地去哪里,要干什么,可是他的珊姆莎也曾经在这样的年轻人中间。这是报上写着的。人们读到了。还说她是壮烈牺牲的,是英雄的妻子。另外还写到-她心地纯正,自己也干过一番伟大的事业。哦,关于她的心地,这倒是真的。大概,应当写的一切,还有的没写吧。她有多么好,关于这些就没说。她不是别的,简直是皇后!至于她心地怎样,他最清楚。她的温柔的眼光不仅是对待父亲,而是对待一切活物。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柴片!”

  一队青年过去了,只有歌声从远方传来。又走来一支士兵的队伍。两支队伍的歌声相互追逐着。歌词混淆在一起。曲调也融合在一起,周围大家都在唱歌,都兴冲冲地赶着路程。这一切都有人率领着,指挥着,而一切又都在消失,离开他远远的了去打听一下他们上哪儿,去干什么?他什么也不理会,什么也没觉察。只有P股沟儿隐隐作痛。每逢天气回暖,旧日的创伤就有些发作。不过这对他干活没啥影响,就是有点疼罢了。反正有一条他是心里明白的:他的女儿,连同女婿都曾在这些队伍里面。当他推车拐进第一条胡同时,他好容易才控制住自己,没有喊出声来:“我的孩子有多么了不起,人们!这……这简直没法说!”

  他更快地推着自己的车,昂起头,用沙哑的声音嚷着:

  “柴片!”

  一个少妇从二层楼窗户里探身出来,吩咐他送两捆柴上去。伊勃洛不假思索,便带着几分愠怒,倨傲地回绝了。

  “亲爱的,送到这儿来,给你一个第纳尔。”

  “我谁家也不送。别说一个第纳尔,给我一千个也不送。懂吗?要是你用得着,下楼来自己拿!”

  女人在后头冲他嚷着一些刻薄难听的话。他不予理睬,用胸膛顶着车帮,使劲推着板车,高声喊道:

  “柴片!”

  (肖伟 译)

  1962年获奖作家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