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

  一)蹲下来,慢慢和孩子沟通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此话虽然过于极端,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在美国,有两个繁衍了八代子孙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把这个家教代代相传,其结果是,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可谓人才济济。在这两个世纪中,整个家族中的成员信誉良好,没有一人被关起来,被捕起来,更没有被判刑的。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本人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而且大量酗酒,也是个有名的酒鬼,家里开设赌馆。他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任其生长,其结果是在他们八代子孙中竟然出现了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通过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这个极端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人生观的形成。

  记得曾经和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就餐,大家都带着孩子,一起吃饭,其中有个朋友的孩子,非常调皮,每次见到上菜的时候,都先抢到自己碗里,这样几次后,他的爸爸有些看不下去了,当真众人的面就开始训斥孩子:

  “你这样做非常不好,要是再这样,下次我就不带你来了。”

  孩子很不高兴,过一会,又上菜,孩子照样抢,结果,父亲更大声音训斥孩子,孩子一气之下,扭头就跑,这顿饭吃得自然都很尴尬。

  这个年轻的父亲看见孩子出去后,对朋友说:“哎,他经常不听话,调皮,总是给我惹是生非,叫我头疼。”

  这个父亲本意是希望孩子在外面讲究礼貌,谦让,什么事都做的很完美,给他挣足面子,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是家长的缩影,平时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给孩子做了榜样,很难想象有教养的父亲会教出一个粗鲁的孩子,也很难想象,粗鲁的父亲会教出有教养的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多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举止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这个朋友教育孩子选择的时机也有问题,在餐桌前训斥孩子,对孩子肠胃不好。容易降低孩子的食欲,引起厌食,甚至引起孩子的胃病;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长过于唠叨,会搞得孩子心情烦躁,久而久之就关闭了和家长沟通的窗口。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家长在人前教训自己的孩子,批评并指责其缺点和问题,这是不理解,也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不要看孩子小,他们也非常有自尊心。在人前被训斥,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失掉了荣誉,自尊和尊严,从而产生孤独,挫败和抑郁的心理,甚至会产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心理错觉,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孩子来说,不仅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产生自卑感,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且父母也将得不到孩子的尊重。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家长要知道,人前训子,就等于出孩子的丑,而出人的丑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而且直接指向人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羞耻心。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谨慎在人前训子,要知道人前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

  人前训子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性情绪反应和行为。有的孩子会当面顶撞父母;有的会一言不发,以示反抗;有的会对父母产生敌视,在以后的教育中与父母对着干,不管家长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我行我素,继续做父母不喜欢的事。

  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家长在平时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比如说谦让老人,长辈。孩子犯错误是他成长的源泉,他现在犯的错误越多,以后犯的错误就越少。

  所以,当孩子无意间犯下错误,或是调皮有不当行为的时候,家长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也不是叫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

  在公共场合,只要不是必须立即制止的错误,还是要给孩子留足面子,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冷静,不批评,不责备,不评价,在合适的时间,过后换个机会,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单独和孩子沟通,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教育,用商量的语气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在人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面子,这不是一句简单说一下就是尊重做到的,而是从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件事中慢慢体现的。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生命,和成人一样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尊重,学会尊重,才能更好地尊重父母和他人。在成人的观念里面,孩子没有重要的事情,常会听到“小孩子,他们有什么重要的事呀,整天就知道吃和玩。”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完全没有把孩子作为不同于成人的个体来看待。

  尊重孩子,就应该做到蹲下来和孩子讲话,与孩子商量事情,不干预或随意打断孩子的思考,不体罚孩子。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他的权力受到了尊重,我们的孩子才能无拘无束地生活、学习,才能对周围环境与人放心,而这正是他安全感形成的最佳营养品。

  在国外的时候,发现孩子很多家长都对孩子采用鼓励的态度,他们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很注重眼光和孩子平视。

  孩子的朋友,托尼的家长每次在班车点送孩子的时候,都会见到托尼的家长,她每天早上送托尼上班车的时候,都蹲下来,和托尼说话,心平气和地交代托尼要做的事。

  有一次,我邀请托尼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本来以为托尼妈妈会直接答应,但她却没有,而是先蹲下来问托尼,“孩子,你的同学邀请你了,你愿意和他一起出去玩吗?”

  “愿意,非常开心。”托尼满口答应。

  这个时候,托尼的妈妈才接受了我的邀请。后来,我发现孩子同学的很多家长也非常注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我问托尼妈妈,为什么每次都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她说,她的父母从小就是这样对待她的,所以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托尼妈妈说:“我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与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这样才能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后来,我问我的邻居美籍华裔王夫人,她给我讲了一个《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故事,叫我非常有启发。

  在圣诞节的晚上,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送的礼物……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次想哭,开始还忍着,多次之后,女儿终于坐到地上大哭,鞋子也甩掉了。

  妈妈气愤地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妈妈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原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仅仅隔着岁月的距离,还有身高的区别,家长只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才能给以童年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就多了理解和尊重。如果家长不换种思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俯视着孩子们,对他们高喊过来,我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孩子们会有多么的紧张和恐惧啊。

  可惜,有很多年轻的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些,我们经常会看见年轻的父母大声地训斥着幼小的孩子,家长们高高地站着,满脸愤怒,孩子羞愧地低着头,不敢仰视家长,他的内心肯定会受到伤害。

  遇见这样的家长,我真想过去告诉他们,不要用这种态度训斥孩子,你想到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吗?教育孩子应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以伤害孩子的心理为代价的大声呵斥。

  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式,很可能会教育出问题孩子。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家长的方法不对,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

  出现问题的孩子十有八九是家长和家庭都有问题的:父母之间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家里硝烟弥漫,战火不断,孩子在家庭战争频繁的状态下长大,被放弃不管。还有的是隔代抚养的孩子,父母工作忙,爷爷奶奶娇惯无比,被溺爱的失去了分寸,成了被家长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还有一些是暴发户,父母突然之间暴富,手里有了大量的财富,但精神依旧贫困,认为钱是万能的,自己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传染给孩子。

  记得给一个班的学生上课,遇见一个非常活跃的男生,总是在不停地说话,或者偷偷看手机,总之一直不安分。下课的时候,我和班主任谈起这个孩子。班主任很无奈地说,这是个问题孩子,上课从来多不认真听讲,总是说话,找同学的麻烦,甚至还和任课老师顶嘴。为了帮助他,老师专门找他家长谈话,但家长不但不和老师合作,还认为老师找孩子的麻烦。

  后来,这个孩子又和同学打架,脸上被人挖破了,班主任只好再次把家长叫来,家长得到通知后立刻赶到学校。他的情绪非常激动,他认为自己的孩子老实,肯定是被其他孩子欺负了。然后又埋怨老师管理粗暴,不会教育孩子。总之,错都是人家的,自己孩子什么事也没有。

  等着老师把当时的情况介绍完,他又改口说,平时很忙,孩子跟着他妈妈,老婆不会教孩子,真没用,好好一个孩子被她带坏了。再问他平时都忙什么,他只好说,家里出了一些问题,两个人经常打架,现在正在闹分居,孩子跟着妈妈住。看得出,他对儿子还是很有感情的,虽然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孩子出气,但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正是由于他教育不当,造成了孩子极端的性格。

  我正好坐在旁边,问他知道什么是养不教,父之过吗?他愣了半天,有些不好意思。

  我又说,孩子平时有很多问题,原来根源在于家庭,作为家长,不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不管孩子,出了问题都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样做是个称职的家长吗?

  现在由于家庭的变故,孩子受到心理上的困扰,使他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变得焦虑不安,经常感到孤立无助,所以,表现也不合常理。如果家长再不管不问,或者粗暴干涉,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最终将导致问题更加严重,直到不可救药。

  好在这个父亲,最终还能认识到孩子遇见的各种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是自己对孩子的疏于管理,没有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良好的环境。也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也知道了作为父亲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表示以后再也不用粗暴的打骂对待孩子。回到家后,要和孩子的妈妈好好沟通,重新调整好关系,不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他希望能够和班主任及时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最终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不再因为过度保护自己而变得敏感,也不再好斗,渐渐地能融入到班级来了。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问题父母,最终才会有问题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多从自己找原因,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多学习,不再做问题家长。

  二)不要把孩子心中的钻石丢掉

  邻居的孩子是个非常调皮的熊孩子,经常干一些叫人莫名其妙的事,家里的闹钟刚买没有多久就不走了,开始邻居还莫名其妙,后来发现原来闹钟里面的零件都不全了,不用问,这个肯定是家里的熊孩子的杰作,为此,邻居训斥他一顿。

  朋友送了一个电动小轿车,孩子玩得很开心,想知道电动汽车为什么按下开关就行动自如,于是,趁人不注意把遥控打开,拆开里面的零件,结果自然是有几个零件装不上去,邻居费了很大劲,才把遥控小车修好。他的玩具没有几件是完整的,因为他喜欢用各种办法打开玩具,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邻居看见家里的玩具被肢解掉,被拆开时,有些心疼,于是,他经常对他孩子说:“你知道你的错误吧,你这种行为完全是破坏,你从来都不知道珍惜家里的东西,真是败家子,你是不是故意和爸爸对着干?告诉你,下次你的手再这么贱,就揍你。”

  听了这话,孩子老实一段时间,但没多久又开始进行家长眼中的破坏活动了。

  “你说我家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家孩子那样,知道爱护家里的玩具?”邻居非常头疼。

  “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但你就没有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孩子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探索和学习。”

  “什么,破坏玩具也是探索和学习?”邻居对我的观点非常吃惊。

  是啊,孩子破坏玩具也是在玩玩具,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没有按照常规出牌而已,他不按照正常的思路去玩,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搞破坏玩具,可在孩子心里并不是故意要破坏他们的。

  在孩子眼里,孩子对这些玩具非常感兴趣,想研究一下。比如说孩子看见收音机会发出声音,心里就怀疑,是不是里面住着一个会说话的小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不得不去做,孩子为了看见那个会说话的小人,就会把收音机拆开,这是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

  孩子破坏玩具对其成长有着有利的方面,因为孩子在破坏玩具的过程中,大脑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非常活跃,他不知道会有什么新奇的发现,所有的信息会在那一刻重新排列组合,这正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关键时刻,也是其创造力的体现,孩子喜欢研究,喜欢探索,他们正是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必经之路。

  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有心的家长,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打破物品表层,渗透入了解内部构造,在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同时,也许可以启发孩子的天赋。很多家长都有过小时候对喜爱玩具爱不释手的经历,也有过拆开钟表,收音机后,才知道里面结构的经历。

  作为家长,遇见这样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不但不应该训斥,还应该鼓励。因为孩子具有独立的探索精神,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虽然他很多想法叫大人看起来都不现实,但却会给人一种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记得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科学课上讲了孵小鸡的故事,孩子深受启发,他突然感到原来鸡蛋竟然可以变成小鸡,于是便开始进行了这项科学活动,他执着地认为在某一天,他会孵化出一只小鸡。

  孩子是个实干家,他不想一般孩子那样,仅仅停在动脑上,他开始了计划的实施工作,当然中间遇到了很多阻力,他也不放弃。那段时间,他没事的时候,就把鸡蛋放到温暖的地方,凉台上,被子里,大衣橱里,抽屉里,总之,鸡蛋经常被孩子放到莫名其妙的地方。

  孩子爸爸认为他脑子有问题,所以做出这样可笑的事,为了制止孩子的幼稚行为,他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鸡蛋孵化小鸡的条件和原理,但孩子却似懂非懂,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

  “不管你明白还是不明白,反正你是孵化不出小鸡的,以后,你就不要再藏鸡蛋了吧。”

  “知道了。”孩子回答得很干脆,但没有多久他还是继续进行。

  我也感到该给他谈话了,但却没有禁止他孵小鸡的念头,鸡蛋随处可见,但想着用鸡蛋去孵化小鸡的孩子却不多见。要是禁止孩子的话,就会压制孩子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正是孩子最宝贵的天性,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

  记得全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也是直接就坐到鸡蛋上孵小鸡,虽然爱迪生被老师给请回家去了,但他的妈妈却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认为孩子是优秀的,只不过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的发展。

  所有的家长都期待孩子有着超人的智慧,但当孩子不按照常规出牌,真正的表现出这些智慧的时候,我们大人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发现他们,以为那些智慧只不过都是孩子的胡思乱想,害怕麻烦而把孩子的创造性给压制了。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和孩子谈话必须保护他探索的积极性不被打击。于是我问孩子,“你忙活了这么长时间到底孵化出了几只小鸡?”

  他说:“你们总是把我快孵化出来的鸡蛋放回冰箱,那里这么冷,怎么可能孵化出小鸡来?”

  “那你说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孵化出小鸡?”

  “我感觉在被子里,或者在温暖的阳台上都差不多。”

  “那里的温度也不够的,要知道,孵小鸡的正确温度是38℃~39℃。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如高于正常温度,小鸡就会出壳早,不易成活。如低于正常温度,小鸡就会孵不出来。”

  “要不然的话,以后我可以把鸡蛋放到炉子上面蒸。”

  面对孩子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我非常开心,他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观察和理解事务了,不再盲从。

  “那鸡蛋不就熟了?就变成你经常吃的煮鸡蛋了。”

  “哎。”他长叹一口气,不过紧接着又想出好办法,接着高兴起来。

  “我们可以像养鸡场那样,买来个孵化小鸡的机器,那么我们家里就会有很多小鸡了。”

  “家里面有那么多小鸡,我们住到那?”

  “会有办法的。”这是他的回答,当然,至于是什么办法,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说完他就忙别的去了,孩子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兴奋点一会儿就转移了。

  每次我和孩子谈完话,就感觉收获很多,我发现,孩子其实很了不起,他们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世界,睁大眼睛,到处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能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并且执着地努力,孩子的探索精神可嘉,家长应该鼓励他继续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叫他努力地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虽然很多时候,孩子的答案不正确,但也是他认真思考的结果。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鼓励孩子的各种看起来和成人不一样的想法,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的念头,陪着孩子慢慢地长大。

  虽然孩子的奇思怪想给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但也叫人乐在其中。

  每次给孩子洗衣服,我都要仔细地检查孩子的口袋,因为在他的口袋里,总能发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说几片叶子,一堆沙子,一堆粉笔,或者他自己画的图画,孩子的兴趣非常广泛,经常对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感兴趣。

  有一段时间,发现他口袋里装满的是石头,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小石子,像泥土一样随处可见,孩子的衣服被这些小石子搞得很脏,原来他的兴奋点又转移到了石头上。

  “请问你把这么多石头放在口袋里干什么?”一边说,一边把孩子兜里的石头扔掉。

  “干嘛扔掉?这是我千辛万苦找来的。”孩子赶紧又捡起来。

  “找什么不行,偏偏找这么多石头,太脏了。”

  “没看见我正在研究石头吗?”

  “但你不能把衣服给弄脏,你知道洗一次衣服有多不容易。”

  “你知道石头的作用是什么吗?”

  “地球人都知道,用在建筑工地上,可以盖房子,用在道路施工上,就会铺成马路。”

  “是吗?”

  “当然,这些石头和水泥,沙子搅在一起,最终变成了建筑物,我们住的楼房就是这样盖成的。”

  “那我有了足够的石子,就可以盖个不错的楼房。”

  “理论上是这样的。”我笑了,孩子对石头很有兴趣,走在路上,不去注意精彩的事,却对普通的石子爱不释手。在大人眼里一钱不值的东西,在孩子的眼睛里,却价值万贯。

  他不仅平时喜欢石子,每到一个地方,还要寻找很多稀奇古怪的石头。寒假时候,带孩子从北方去海南度假。下了飞机,他就被南国风光所迷醉,蓝天,白云,高大的椰子树,棕榈树,还有蓝色的大海,叫他应接不暇,但他的兴奋点还没有离开石头。

  在海边,孩子一眼就看见一块非常奇特的石头,它是白色的,有巴掌那么大,扁扁的,一面非常光滑,另外一面有很多花纹。孩子就像看见了百年不遇的宝贝一样,接着拿起石头仔细观察。

  “我要把这块石头带到学校里,给同学们看。”

  “不要,我已经买了很多纪念品,这块石头太沉,咱们行李没有地方放了。”

  “我一定要带走它。”

  “我们扛不动怎么办?”

  “没事,我会抗走所有的行李。”

  “好吧。”看着孩子对石头的兴趣那么大,有些心软,我发现还没有真正地了解眼前这个满脑子都是奇思怪想的孩子,但我还算是尊重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他得寸进尺,每当我们到了一处海滩,他就捡很多石头,到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他捡的不止一块石头,而是一堆,一堆石头的重量是什么概念?最要命的是要肩挑手抗带回万里之外,难道花费数万的目的是跑到海南进行关于石头的科学考察?

  “这些都带走吗?”

  “是啊,不同地方的石头肯定不一样。”态度很坚决。

  “咱们能不能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石头带回去?别忘了,我们还要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还要买纪念品。”

  “还是带回去吧。”

  “好吧。”

  当我们坐上返程飞机时,同行的旅客都在炫耀带了多少海南特产,带了多少免税产品,回去分发给朋友,家人,只有我们娘俩属于另类,除了石头,几乎没有带什么。

  回到家里,人们问我从海南带回来什么宝贝?

  “石头,海边神奇的石头。”孩子骄傲地回答。

  “什么?”大人们都很吃惊,从万里之外带一些不值钱的石头,真是叫人莫名其妙,他们都笑了。

  但孩子的伙伴却很羡慕,他们看着这些从海南过来的石头,在手里仔细把玩,惊叹不已,很多孩子还经常到家里和孩子玩这些石头。

  想想以前把孩子口袋中的石子都扔掉了,有些遗憾,原来我扔掉的不仅仅只是石头,还有孩子的梦想,对他们来讲,每块石头都是最宝贵的钻石。

  要知道,孩子的创造力来自于他的奇思怪想,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请一定要多多欣赏,也许那就发明创造的萌芽,给孩子创造一个肥沃的土壤,孩子定然能够长成参天的大树。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不是没有长成的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他就是他自己,是生命发展的自然阶段,所以思维也和我们不一样,对孩子离奇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纠正。

  孩子的成绩只是一个方面,评价孩子,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问题,探索精神,创造力对孩子来讲更加重要,成绩只是一时的,可以改变,平时多引导,他的成绩很快就会上去。但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却是孩子最可宝贵的财富,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多加保护和鼓励。我很开心地发现,在孩子的身上,已经具备这样的素质了,他有很多独特的思想。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但并不是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是伯乐。如果老师家长都能鼓励孩子,孩子的未来将会不可限量。

  教育界经常问道,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去哪里了?答案其实很简单,是被一些不懂孩子,不懂科学的老师家长磨灭掉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忽略了,打击了,而是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积极支持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国外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校有很多动手的课,老师和家长也鼓励孩子多动手做家务,回家后,学校很少给孩子布置写的作业,但动手的作业到布置不少,比如说做圣诞礼物,做装饰教室的各种小物件,鼓励孩子们用手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鼓励孩子有各种不同的思想。

  记得孩子,在国内经常写的作文是我的理想,一般孩子的理想都是成名成家,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但在美国的作文里,孩子们的理想却很丰富多彩,因为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框架,家长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关于职业高低的教育,所以,孩子的未来的理想丰富多彩,做个冰激凌店的老板,做个总裁,做个烘焙师,面包师,球星,总之,充满了孩子的稚气。

  如果把孩子的创造力比喻成一颗颗种子的话,那么它们需要一块适宜的土壤才能更快更好地发芽成长。孩子这些创造活动的萌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没有过多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自发的创造力,不要打击。

  我国孩子与西方孩子相比,普遍创造力低,不是孩子不行,是教育孩子的家长,老师没有注意保护孩子这些优良的品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眼中的钻石,当作石头扔掉。

  三)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见周围的汽车不多,虽然人行道上的绿灯没有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走过去。旁边的人不但不制止,看见有人走,接着就紧紧跟随,有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了,大家横穿马路还理直气壮,连汽车也也得慢行,以避让行人。

  和孩子出门,看见别人这样做,我也经常随大流。

  到了孩子懂事的时候,他就不愿意了。如果我有任何闯红灯的行为,他总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害得我不敢再违规。

  回到家里他教育我,真不理解。你们成年人总是要求孩子遵纪守法,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你们大人就不去做?既然你们大人不做,凭什么总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

  孩子的一席话,叫我无地自容,但被孩子训斥,还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嘴上不由分说地辩解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事要会动脑筋,周围也没有车,况且大家都在一起走。”

  “什么,你的意思是说,红灯也可以闯?怎么你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不认为你是正确的。”

  “这个?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所以跟着做也没有感到错误。”我的声音越来越小,面对孩子纯净的眼睛,实在不忍心把成人世界的混世哲学说出来。

  “你不认为你做错了,需要反思,道歉吗?平时你是怎么教育我的?要做个知错就改的人,难道你就可以犯了错误,也不改正吗?”

  当时我很没有面子,虽然脸上发烫,但看着孩子的眼睛,感觉逃避是不可能的了,最终决定还是主动认错,表示以后不这么做了。

  没有想到孩子竟然对我的行为表示赞扬,“有错就改,看来还是个不错的人。”

  得到孩子的认可,我很高兴,谁说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家长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会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不是这样,孩子明白很多道理,在某些时候,还是我们成年人的老师,这样的一个故事,叫我非常难忘:

  德国青年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

  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块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这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唯一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有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起来。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地拿起笔写日记:5月6日,星期一,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卜劳恩走进可里斯蒂安的房间里,准备叫儿子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上学去了。同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可里斯蒂安的小日记本忘锁进抽屉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晚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却没有责备我,而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自己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就变成深情地盯着他了呢?卜劳恩好奇地翻开克里斯蒂安以前的日记: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让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劳恩又是一惊,赶紧去屋里拿来自己的日记本来看:5月5日,星期天。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天,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着两本日记,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难道自己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那天之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和开朗了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渐渐也完全变:

  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请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翁特盖腾格林村。曾经在工厂当过钳工,后来又给《横断面》、《新莱比锡报》、《前进》《诙谐报》作过画,还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稿图。

  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从而使卜劳恩成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后的又一巨匠。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人们一致高度的赞扬,声誉远远地越出了国界。

  卜劳恩的经典名言是:一个人,只要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容的性格,那么,便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压得倒他。宽容别人,宽容生活。后来有人采访卜劳恩时问他,听说是一本日记造就了您今天的大师成就,这是真的吗?卜劳恩说,是的,确实是因为一本日记,但需要申明的是,那个大师不是我,真正的大师是我的儿子——克里斯蒂安。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触很深,经过了几十年社会的历练,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无论从知识面上还是从人生阅历上,我们确实比孩子了解得多,知道得多。但孩子却有很多想法可以弥补成人的思维局限,很多做法往往另人思考。既然父母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比孩子强,那就不要在什么方面都要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肯定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路。

  在向孩子学习这一方面,犹太人做得非常到位,依据犹太教的规定,家庭会议要讲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犹太人也都尽量让年轻人先发言。他们总是被这样鼓励着:“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你们最有热情和想象力,试试你们的能力吧。”

  但我们周围的家长,很多却不能做到这些。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吃自助餐,我的朋友每次都用盘子端过来很多的食物,一下端了好几个盘子,吃完饭的时候,趁着服务员不注意,把剩下的食物拿到了随身携带的皮包里。

  出门后,她的女儿很不满地看着她,说:“每次说你,你怎么总是改不了这个毛病?”

  当着很多人的面,朋友的脸红了,她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拿的都是你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再说我又没有拿多少,要是扔到垃圾里,那不是更浪费吗?”

  “为了我好?说得真好听,还不是你贪婪自私本性的外露?总是想着占小便宜,有这样的家长吗?我真为你脸红。”

  也许是因为当着很多人的面,我朋友感觉下不来台,于是,她大声训斥道:“你真不是我的女儿,我算是白养你了,你给我滚。”

  “你明明知道错了,还不承认,我看不起你,讨厌你。”说完扭头就走了。

  最终大家不欢而散。

  本来朋友以为这件事过去就好了,但没有想到,接下来孩子就不愿意跟她说话了,母女虽然共居一室,但彼此之间就像路人一样,家里的气氛很冷淡。

  朋友很苦恼。

  “我也知道错了,小时候,家里穷,总是舍不得吃,虽然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了,但节俭的本性却永远都改不了,以前孩子说过我几次,我没有当回事,但这次孩子是动真格不理我了,你说我该怎么办?”朋友问我。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也无法改变。还是等着大家都冷静下来后,给孩子道歉吧。”

  “什么,给孩子道歉?那里有这种道理,我是孩子的家长,怎么可能会给孩子道歉,要是给孩子道歉的话,我的脸面放在哪里,以后我还有面目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会不会更加看不起我,对我表示不满?”朋友头摇的就像拨浪鼓。

  “不会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家长也是凡人,吃得是五谷杂粮,犯错误是正常,要是家长能够知错就改,对孩子也是个很好的启迪。”

  “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是,我放不下架子,害怕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会失去家长的威信,有人说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承认,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我会很没有面子的。”

  “不会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的,永远不在孩子面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家长的威信并不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家长自己犯了错误却碍于面子不去承认,这样的家长是不可能建立威信的。相反,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这其实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的最佳教育方式。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的多。”

  “不瞒你说,我也尝试着跟孩子说话,但看她那个冷冰冰的样子,又没有信心了。”

  “如果你觉得很难当面向孩子道歉,那么,不妨给孩子写封道歉信。”

  “这个?”朋友心动了。

  “孩子很懂事,给孩子写道歉信能够打动孩子,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说不定孩子会永远珍藏着,作为父母给自己的礼物。”

  于是,朋友给她女儿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道歉信,在信里对女儿表示道歉。表示以后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正错误,希望女儿多多监督,批评。希望以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先建立信任,再加强沟通,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不再冲动。

  第二天,孩子就主动找她谈话,其实我也有错误,应该选择正确的时机,不应该当真那么多人的面,给家长下不来台,应该回家后再和家长耐心的沟通。其实在她内心里,妈妈永远都是最伟大的,虽然有时候会有很多错误,但对母亲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

  我的朋友说,原来,在孩子面前及时道歉,改正错误,换回来的是孩子的真心相待,这件事叫她深受启发,她感觉在几天的冷战里,孩子也像她一样,经历了很多心理活动,思考了许多问题,最终接受了自己的道歉。

  “孩子真是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我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做的不好,以后就把孩子当作最好的朋友,及时改正身上的缺点和错误。”

  “是啊,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你做到了。”

  从此,母女和好如初。

  后来,她给孩子报了辅导班,孩子非常不满,母女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正当她难过的时候,没有想到,孩子主动找她道歉。

  “对不起,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对你发脾气了。”

  “怎么啦?”

  “我惹你生气了。”

  “知错了就好,我不会总记着的。况且我也有错误,没有征求你的意见。”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我当时的态度很不好,以后不再这样了。”

  后来,朋友对我说,原来孩子真是家长的缩影,家长做好了,孩子肯定也会学,现在孩子竟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当初自己不及时改正,肯定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孩子也不会主动改正错误。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教育与被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虽然我是教师,但我的学生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她们看问题的角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他们勇于进取,对未来的梦想,经常也感动着我。

  在陪着孩子长大,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了很多快乐,也获得了成长。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在孩子身上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心态变得更豁达,更乐观,做事更有目标。孩子那双纯净的眼睛,叫我发现自己身上竟然存在着这么多缺点。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经带着复杂的心情给儿子写了这样一段话:

  儿子,我对你太横戾了。当你穿衣服上学时,我责骂你,因为你没洗脸,只是用毛巾随便擦了一下。为了你没有把鞋子擦干净,我又斥责你。当你把东西随便扔在地上,我又生气地喝斥你。吃早饭时,我又挑你的毛病。你把东西洒在桌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的面包涂了太厚的黄油。当你去玩,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摆着你的手说:爸爸,再见。而我却皱起眉头来回答说:挺起胸来,两肩向后张!然后,下午又是如此。

  “当我走回来,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子时,长裤子破了好几个洞。我押着你走在我前面,和我一起回家,使你在朋友面前丢脸。裤子很贵的——如果你自己花钱去买,你就会小心了!儿子,你想,这竟是做父亲的所说的话!你还记不记得,过后当我在书房里阅文件,你走进来的样子怯怯缩缩的,眼中带着委屈。我抬头看到你,对于你的干扰,觉得非常的不耐烦,而你在门口犹豫着。‘你要干什么?’我大声责问着。”

  “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很快地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下,而你的小胳膊,带着藏在你心中所给予的热情,紧紧地搂着我,而这种热情,即使没有受到注意,也不会枯萎。然后你就走开了,蹬蹬蹬地上楼去了。儿子,就在你走开之后,我手中的文件掉了下去,全身浸在一种非常难过的恐惧中,我怎么被这种习惯弄成这样子?那种挑毛病和申斥你的习惯——竟然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给你的期望太高了。我是以我的这种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当你疲倦地蜷缩在你的小床里,我看出你还是一个小婴儿,就好像昨天还在母亲的臂弯里。我对你的要求真是太过分了,太过分了!”

  卡耐基的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虽不十分完美,但却能随时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行为的好父亲。

  如果每个家长都能知错就改,放下架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做孩子最好的朋友,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多么的幸运啊。

  四)鼓励孩子的梦想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由在上面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理想色彩。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敢于梦想,只有梦想才有创造,不要训斥孩子脑子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也不要嘲笑孩子说得那些异想天开的梦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不管孩子怎么想的,父母都不要打击,哪怕他的愿望是当总统,当兵,做厨师,去卖冰激凌。你也不要去制止,更不要以你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梦想品头论足,那样,孩子会失去梦想,你也会失去孩子的信赖和尊重。

  只要是孩子告诉你的,你都要抱着欣赏的态度去鼓励,叫孩子向自己的梦想努力。不仅如此,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愿望而不努力的时候,父母还应该督促孩子,让他知道只有努力,他的愿望才会实现。孩子的梦想是属于个人的,家长没有权利对她的梦想指手画脚。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参加聚会,休息的时候,几个家长问孩子,长大后都想做什么工作。

  有的孩子说要当老师,有的孩子要当科学家,有的孩子想当医生,也有的孩子想去探险家,还有的孩子想做军人。

  家长们都很开心,但那两个想做军人和探险家孩子的家长不愿意了,她们感觉很没有面子,赶紧对孩子说。

  “不行,不行,不能当兵,又苦又累,还很危险,尤其做个职业军人,不知道到哪里工作,成家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立业了,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理想,当科学家,当医生,受人尊重,钱又多,多么体面的职业,怎么偏你去当兵?真没有理想,平时我都是怎么教你的?”

  “探险家更不算理想了,整天去危险的地方,没钱没权,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这叫什么理想?”

  两个孩子很不开心:“当兵怎么就没有理想,人们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穿上军装,多么威风凛凛?我就是要当兵。”

  “对,探险家更了不起,到世界各地,到人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多好?这怎么就不算理想?”

  “对,算理想,算理解,孩子们的理想都很远大。”大家一起说。

  两个孩子开心一些了,得意地看着家长。

  “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得要努力学习啊,现在的军人可不是好当的,你要当什么兵种啊?”

  “只要能够穿上军装,什么兵种都行。”

  “当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军海军都很辛苦,身体要好,学习也要好。要想当空军,那更是百里挑一的事,身体必须特别好,考试的成绩要求也很严,心理素质也很好。要做个现代化的军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是相当军官,还要考军校,现在必须要好好学习。”我说道。

  那个孩子点点头,眼睛里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兴奋。

  “当探险家也不容易,需要掌握很多知识,还需要掌握各种仪器的用法,所以也要好好学习啊。”另外的家长赶紧对那个想当探险家的孩子说道。

  孩子们都开心了,毕竟,梦想是孩子自己的,不是家长的,家长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孩子的梦想。

  也许那两个孩子不一定会实现梦想,但他们肯定会对相关的课程感兴趣,比如说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经济之类的学科感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孩子这些梦想,对他今后的学习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乞丐之所以永远是乞丐,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成为富翁的梦想。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指出:“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生活中许多的人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正是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所产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人生。

  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林清玄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散文家,从小他就是敢于梦想的孩子,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别人家孩子的孩子都在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跟着父亲下地种田了。

  在田间休息的时候,林清玄望着远方出神。爸爸问他想什么?

  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用这么辛苦地种田,也不用辛苦地上班,每天都坐在家里,等人给他寄钱。父亲听了,很不以为然,笑他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后来林清玄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爸爸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

  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将来绝对不可能到埃及那么远的地方去。”

  十几年后,林清玄长成了青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平均每年都出几本书。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每天早晨4点就起来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出版社,报社给他往家邮钱,他用邮来的钱去旅行,第一个去的国家就是埃及。

  他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说过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实现的梦想,林清玄在十几年后他都把它们变成了现实。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太少。

  林清玄说:“幸运通常都是给准备好的人,你要做很多准备,很多的努力,受过很多的挫折,你最后才会有那个幸运,我在屠宰场杀过猪,在码头做过搬运工人,摆过地摊,在餐厅推过餐车,洗碗盘,什么事情都做,还养活自己的梦想,写作的志向,所以你只要有这样的梦想,就可以维持你的热力,现代人就是太相信结局了而不去注重那些过程,如果每个过程你都做得很好,当幸运来临的时候,给两个人,一定会给比较有准备的那个人,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财富都始于我们心中的梦想。也就是说: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经营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放弃。对于孩子,更是这样。

  五)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教书的时候,遇见过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非常胆怯的孩子。

  其中有个女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她非常漂亮,也很聪明,特别喜欢吃鱼,但却从来不在食堂买鱼吃,问她原因,脸红着不干回答,还是旁边学生说,她从小娇生惯养,和爷爷奶奶在沿海城市里生活,长辈很宠爱她,经常给她买新鲜的鱼。

  奶奶做鱼的水平很高,经常给她做鱼,小时候,她也尝试着自己挑鱼刺,但奶奶总是制止她这种危险的行动,不希望由于她的危险举动,而遇到麻烦。

  为了不叫她接触到鱼刺,做的鱼干脆就不带刺了,端到桌子上的鱼,刺都会被拔得干干净净,盘子里只剩下最鲜美的鱼肉了。即使到饭店里吃饭,老人也被鱼刺摘得干干净净,放到她的碗里,由于老人的过度关照,她长大了也不会挑刺。

  到学校后,第一次买鱼,就被刺给卡到嗓子眼里了。从那以后,她就对鱼敬而远之,虽然很喜欢吃鱼,但却再也不敢尝试着买鱼吃了。

  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把一切潜在的危险都躲避了,虽然孩子有了一时安全,但却失去了防御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把孩子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给扼杀掉了。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冒险和探索精神的,当孩子怀有好奇心,主动去探究事物,甚至有可能接触危险的时候,家长的做法和理念,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很快就会好,但孩子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懦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做什么事都过分小心的人,成不了大器。在人生旅途中若不具有冒险精神,绝对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也不会有精彩的人生经历。成功与冒险是成正比的。所有的成功,都是敢想,敢做,敢于冒险的结果。

  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但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许多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运动,孩子学游泳的时候,很多家长的心里都很紧张,生怕孩子遇到危险,总是叮嘱孩子一定要随身带好救生圈。其实,孩子只要是在安全性有保证的室内游泳池里游泳,家长倒是不必太过紧张。

  几个朋友结伴带孩子一起去学游泳,孩子几乎都是零起点的,家长很放松,叫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在离开孩子一段距离的地方游泳。

  孩子们很喜欢游泳,进步非常快,很快浅水区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了,看着大孩子在深水区里自由自在的游泳,非常羡慕,于是,几个孩子决心挑战深水区。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赶紧制止了孩子的危险举动,她说你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将来长大了,游泳技术高的时候,再去深水区吧。

  孩子说我的技术已经很高了,如果不去尝试的话,怎么知道能不能游泳过去?

  “你看我游了那么多年,都不敢去深水区,你才一个孩子,刚游了几天,怎么可能游过深水区?还是等着将来长大了再去吧。”母亲坚决不同意。

  她的这几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把孩子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全部都打消了,他很无奈地看着深水区,看着很多健将自由自在地在那里游泳,变得有些胆怯,犹豫。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她告诉孩子,“被水呛着非常痛苦,说不定还喝一肚子脏水,非常恶心,况且,这个游泳池有过危险,有个学生不听家长劝告,结果。那段时间游泳池一直闭馆。”

  这下,孩子眼里的热情立刻消失了,他彻底打消了去深水区的念头,深水区成了一个恐怖之地。

  另外一个母亲没有制止,她也知道孩子需要冒险,但心里很不踏实,担心孩子出危险,她承担不了这种煎熬,于是,想了想,对孩子说,你要是去深水区没有关系,我也不反对,但必须要带好救生圈,万一遇见什么事情,有救生圈在就好。

  孩子不同意,坚决不带救生圈。但家长的态度很坚决。僵持一会,孩子妥协了,他想家长的话肯定不会有错,于是孩子只好戴着救生圈游泳,最终戴着救生圈挑战深水区成功。

  第三个家长开始也有些犹豫,和所有家长一样,她也很不放心,但看着孩子自信的样子,也顿时有了信心,她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好,你已经很熟练了,一定能游得很好,我相信你的技术一定没有问题,你是最好的,也是个聪明而又勇敢的孩子,大胆尝试去吧。”开始孩子的眼睛里还有一丝恐惧和担忧,但看着母亲的鼓励,立刻就打消了心里的恐惧,勇敢挑战深水区。

  家长知道孩子的游泳技术还不够,心里非常紧张,心都快跳到嗓子眼里去了。但她在孩子面前却没有流露出来,做出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只是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在不远处,用眼睛的余光紧张地关注孩子。

  她看见孩子喝了几口水,但依旧努力继续游泳,过了一会儿,孩子游的越来越熟练,速度也快了起来,信心不断加强,兴致越来越高,最终挑战深水区成功了,又从深水区游回来,此时她才长舒一口气,把悬起来的心放下去了。

  “今天游得真开心,原来在深水区游泳不过如此,离浮标近一些,体力不支的时候,扶着浮标,就可以了。”妈妈笑了,本来要交代孩子的话,孩子自己悟道了,有什么经验比孩子自己得出的经验记忆更加深刻?

  “喝了很多水吧?”妈妈笑道。

  “是啊,今天我喝了足够的游泳池的水,我已经不用吃饭就饱了。”

  “很正常的事,游泳不被呛几下,不喝足够游泳池的水,怎么可能学会游泳?喝的越多,学的越快,知道吧?”

  “知道了。”孩子很开心。

  从此那个孩子有了信心,经常在深水区里游泳,但他并不知道,虽然他的家长表面上很放松,但心里还是很紧张,经常在不远处,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紧紧盯住孩子,持续了很久一段时间,直到孩子的游泳技术真正有了飞跃。

  三个孩子同时学习游泳,游泳技术也不相上下,但家长的做法不同,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第一个孩子虽然后来的技术已经很高了,但由于家长的极力劝阻,心里有了阴影,一直不敢到深水区游泳,虽然没有喝过几口水,但游泳技术一直没有长进。

  第二个孩子虽然敢去深水区里游泳,但却离不开救生圈,因为心里上并没有断奶。

  只有第三个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深水区里游泳,越发自信,游泳水平更是飞速提高,因为他在水中体验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

  所以,父母不能因为危险,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最终将导致孩子什么也不会做,孩子来到世界上,对一切都很好奇,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去跑,脚还够不着自行车蹬子,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跳到水中去游戏。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说什么“你还小,将来再做吧。”,“那可不行,可不能干啊。”之类的话,这些话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等于是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

  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富有冒险精神。这些都要从小培养,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和上进心,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可以增强勇气和信心。那些积极进取,不畏艰险,阳光自信的孩子,是由大胆放手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在生活中,一个敢于冒险的人,肯定是自信,自强的人,他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当然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有信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而一个拥有冒险精神和自信的人,却能走遍天涯海角。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垦,人类的一系列发现,创造和社会变革,皆始于冒险。

  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具有这样开拓精神的人。

  父母要知道,孩子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等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分地表示关心,在同学面前,他会很没有面子,所以做父母的需要克服各种胆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勇敢的孩子。

  父母更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的失败,而是变成“无所作为”的人。孩子整天生活在别人的荫蔽之下,就必然限制他的长远发展。龙虾只有把自己的硬壳蜕掉,才能够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只有冒险,人生才会有成功的希望。要知道,成功永远是给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冒险的人准备的。

  六)学会引导,尊重孩子的隐私

  有次上课,有学生说起,她最不喜欢的事,就是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聊天记录,有的时候还偷听自己的电话,查看手机短信,“有时间,我真不敢相信父母会做出这样的事,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他们越是这样,我和他们之间的隔阂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干涉我的生活。”

  “你们如何看待父母这种行为?”我问大家。

  结果全班的学生毫不犹豫,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知道父母的好心,但他们确实不应该看我们的日记,偷听我们的谈话,偷看我们的聊天记录,这些都是隐私的东西,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碰。”

  下课后,那个学生和我谈心,她说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把当天的事,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但从某一天起,她发现家长经常翻动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消息后,她非常气愤。

  她不止一次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