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随着社会都市化的不断扩展和侵蚀,尤其是十几年前,那场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北京牛街这条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古老街道,传统的居住模式已经消解。一些回族原住民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迁出了牛街,回族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曾经的回民聚集区已经完全成为回汉民杂居的现代化社区。许多富有伊斯兰色彩的古老文化,正在不断被冲击、被边缘。牛街人各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过去牛街人从事的各种行业,虽然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但私人开业、从事中医事业的也有不少。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全北京除了“同仁”、“协和”以外,没有几个像样的医院。对于经济落后的南城和回民聚集的牛街来说更是如此。那时候即没有“回民”也没有“宣武”,更没有“友谊”,人们有了病也没有这么方便。现在出门不远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有些文章在讲述过去的牛街时,除了用“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来描写它的街道环境以外,还用“牛街人有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来概括牛街人的从业状况。这兴许是作者为了进行今昔社会的对比,才做这样的形容,其实这并不附合当年的实际情况。在老牛街数万计的牛街回族人口中,从事上述两种职业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前文说过,牛街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过去的老北京人见了面儿,总爱问对方:“您吃了吗?”可见“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牛街人也不例外。牛街人爱吃、会吃、讲究吃,但最喜欢吃的是肉食。所以牛街人总爱说,自己是“肉胃吻”。那么,咱们就首先从牛羊肉说起吧!穆斯林不吃猪肉,天下人都知道。因此老牛街人对这一禁忌的遵守是极为严格的。它不仅是伊斯兰教义的规定,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牛街的回民住户,有的自元代就定居于此,所以称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是当之无愧的。这些老北京在牛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为我们创造出了许多熠熠闪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语言文化以及本文介绍的姓氏文化等等,都是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众多的民俗文化学者去挖掘、研究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6-12-11 04:06:27)

牛街是北京回族聚居区,是京城穆斯林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尽管如今她已面目全非,披上了现代化的时装,但当熟悉这里的人踏上这片热土,过去的古老风貌和民俗风情就经常浮现在脑海里,总让人心中凭添了几分惆怅。诚然、历史是流动的,发展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也许我们大可不必为老牛街的日渐消逝而悲悼,但记录过去的历史,留下老牛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6-12-10 07:23:16)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这句话不但全国,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些外国游客游完了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地宫以后,叹息中国人的无限伟大的同时,一个个累得丢盔卸甲,面红耳赤,坐在大旅游车里发愣喘气,饿得不说一句话!司机把他们拉到烤鸭店门前,才瞪起了一双双兰绿色的眼睛,鼻子纵起,更显得那鼻子又大又尖!摇着满头的黄发,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使很多朋友知道了老北京著名的饮品“大碗茶”,歌中唱道:“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只有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很多到过北京的朋友都去过位于前门的“老舍茶馆”,也喝过设在茶馆门前的“大碗茶”,只要顾客放上二分硬币,就能喝到一纸杯茶水。不了解北京的朋友,以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现在若提出“世上有没有鬼”的问题,让人觉得极其荒唐可笑,起码自解放后多次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以来,人们就不相信有鬼。记得过去曾出版一本书,名字叫《不怕鬼的故事》。我当时就觉得这名字有点别扭,所谓“不怕鬼”,说明你还是承认有鬼呀!况且,说书唱戏等很多内容都离不开闹鬼的情节,就拿一部影片《画皮》来讲,反反复复地拍摄,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