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消逝的老北京牛街二 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2016-12-11 21:59:19) 下一个

牛街的回民住户,有的自元代就定居于此,所以称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是当之无愧的。这些老北京在牛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为我们创造出了许多熠熠闪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语言文化以及本文介绍的姓氏文化等等,都是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众多的民俗文化学者去挖掘、研究和整理。

   北京牛街其实从宋元以来,就是回回的聚集区。只是从明代起,又有很多入附中原的西域回回,随着被封为“燕王”的朱棣从江南、山东等地涌入了北京,并定居在牛街。所以有些老牛街人常说自己的“祖先是揪着龙尾巴来的。”这一点,从老牛街人传承下来的姓氏“小说”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据史料记载,明代时牛街就有:“武平伯陈家、大轿子何家、皇亲马家、谭指挥家、钦天监吴家、马家,皆明之旧族也”。只不过、随着几百年来的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苍桑、家族兴衰,以上这些姓氏前面的“小说”早已被其它内容的“小说”所替代,或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家族的后人,也已俏然无息、默默无闻。如前面提到的“武平伯陈家”,就是明代初年入附的西域回回那那罕家族。他在宣德年入附中原后,被安置在安徽东部的全椒县,后改名为陈景通。他的儿子陈友,曾官至右卫军都指挥佥事,迁来北京后就定居在牛街。明正统年,陈友升迁做了都督,继而做了总兵官,被封为武平伯,进侯爵。他死后,又被明朝廷追封为沔国公。所以“武平伯”就成了这一陈姓家人的“小说”。现在牛街的原住民陈姓尚有许多,如:“杂面陈”、“烤肉陈”、“炭陈”、“马陈”、“鸡陈”、“车陈”、“玻璃陈”等等不一而足,但究竟那一家是“武平伯”的后代,我们却无从知晓。老牛街人“武平伯陈家”,在明代各种史料中多有记载。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御外族侵略,横刀立马、血战疆场、满门忠烈、继二世陈友以后,三世陈能、四世陈刚、陈勋、陈熹、五世陈大策、六世陈如松、陈永寿、七世陈世恩,代代袭爵,给牛街人增色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在牛街目前拥有“小说”的姓氏中,以“马姓”为最多,和全国“十个回回九个马”的总体情况是相吻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元明时期自西域来华的穆斯林,原名中含近似“马”音的较多。如:马哈麻、马赫穆德和阿黑麻汗等。这是通过明时的皇帝赐姓和自改汉姓这两种情况才最终形成的。牛街“马姓小说”大致的如下:杠房马、 驴子马、 切糕马、 山药马、 手巾科马、 爆肉马、侍卫马、贡荐马、 大德祥马、大地马、通州马、良乡马、户部街马、同和轩马、 礼拜帽马、鸭子马、 钱马、 席马、 蜡马、草马、花马、面马、火烧马、鸡蛋马、羊头马、果子马、面茶马、鱼马、豆腐脑马、瓶子马、荷叶笼(音)马、小胡同马、烟壶马、奶茶马、一条龙马、泥活儿马、砖头儿马、灯泡马等。这些姓氏小说的背后,几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上述的“侍卫马”,牛街有人讹传为“是非马”“师傅马”“书舖马”皆为谬误。马家原居南京,祖上曾在明朝时期的宫廷里担任过大内侍卫武官,故得名“侍卫马”。淸末民初时,牛街有过一位教义精深、品格端正的大阿訇马善亭(名德宝 1884—1942)就是“侍卫马”的后裔。他做为现代译著家、社会活动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侍卫马”的另一位后人马魁麟(字星垣)曾于1922年前后,在牛街寿刘胡同内路南,创办过“淸真书报社”,交由其子经营。当年行销全国,颇有影响。为穆斯林文化的传播和回族大众的教育事业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户部街马”,其实就是妇孺皆知的“月盛街马”。淸乾隆四十年(1775),马庆瑞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原户部街创办“月盛斋”。专门经营淸真酱羊肉、烧羊肉。淸嘉庆年,马庆瑞的儿子马永祥、马永富在宫廷太医院太医的帮助下,用特制配方改良加工的酱羊肉,风味浓郁、脍炙人口、行销全国。成为牛街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再如“羊头马”,家人马纪元于淸道光年间,在前门外廊房二条推车经营白水羊头。传至第六代马玉昆后,做为百年老字号,生意日趋兴隆、声名远扬。他所经营的白水羊头,风味独特。不仅肉片切的极薄,而且片片带皮,令世人称道。《故都食物百咏》一书中赞曰:“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撒的如雪飞,片片切的与纸同。”我们提起牛街的“马姓,”也不能不说一说原住于牛街寿刘胡同的“烟壶马”。马光(字少宣 1869—1939)是一位名扬四海的民间艺术家。他最擅长的鼻烟壶绘画作品,精美异常,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曾代表中国参展一九一五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并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曾有诗赞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双全马长安。”可见这些老牛街的姓氏“小说”几乎都具有着悠久和厚重的历史。有些“小说”看似小门小户,极为平常,但通过对这些“小说”的解析,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如“灯泡儿马”,原居于牛街小寺街。过去大部分的老牛街人,家里唯一的电器只有照明的灯泡,一个开关、两根儿电线,一旦坏了,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为要找人修理,于是“灯泡儿马”便应运而生。

   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这些马姓小说以外,牛街尚有王姓小说、刘姓小说、张姓小说、李姓小说、杨姓小说、陈姓小说以及其它姓氏的小说近二百余个。在老牛街还有一些人口较多的大户,因为同属一个家族,所以没有姓氏前面的“小说”。像闪姓、戴姓、改姓、沈姓等。老牛街住户中出现的“稀僻”姓氏,则是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谓“稀僻”,顾名思义,就是指比较稀少、不常见的姓。所以这些姓氏的前面一般也没有“小说。”曾在牛街存在过的“稀僻”姓氏就有:

闵、惠、兰、折、回、来、买、几、朵、鲜、洪、滑(花、华)、笪、童(佟)福、满、山、黑、云、冶、巴、茅(毛)舍、达、妥、麻、景、平、文(闻)、佛、法、亚、赛、仉、甄(针)、哈、尹、詹、海、火(霍)、改、席(习)、辛、年、古、维、伍、可、沙、朋、蔼、腊、管、邸、妥、底、中、连、桑、铁、航、萨、宛、吉、从等等。

  

水西门刘:原居南京水西门,又称“门刘”、“大地刘”。明朝时随明成祖朱棣来京,住牛街龙凤坑。家人刘仲泉曾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经营“协成号”古玩玉器店。他还热衷回族教育、倾其所有捐资办学。曾兼任牛街西北中学总务主任和校长等职,是当时牛街地区的一位知名人士。原建于牛街寿刘胡同的淸真女寺,就是由刘仲泉先生于1922年题写的碑文。

马张:原住牛街马张胡同(后称张家胡同、牛街五条),家人张绍三(张三巴)曾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开有一家骡马店。张绍三精通艺拳,作为我国白猿通臂拳第二代传人,是当年牛街名噪一时的武术名宿。

沙栏孙:原居牛街沙栏胡同,家人孙崇义(字谓宜 1906—1997)德高望重,高风亮节,一生献身教育。是九三学社社员、知名的回族学者,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是《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篡人之一他以九十一岁的高龄归真,曾在耄耋之年题诗曰:

                   燕市寻常一穆民,怀清守真立吾身。

两伊师馆求严教,半世持勤育幼民。

华夏兴衰牵肺腑,语文研索企精纯。

行年九十知感主,愿保斯心度晚年。

可见他也是位爱国爱教的穆斯林,是牛街全体回族人民的楷模与骄傲。

驴子孙:家人系出岭南,原住牛街糖房胡同,是人口较为众多的家族。先祖于大明万历年间迁居北京。早年从事骡马生意,后家人孙德春(字芝山)通过“串朝房”转投玉器行。曾在前门廊房二条开设“德文斋”古玩玉器舖。其长子孙式武(子冠宇)继承父业,是古玩玉器鉴赏家,人称“旧玉大王”。次子孙绳武(字燕翼),是牛街历史文化名人,毕业于北平政法大学。曾利用“北平市政府参事”之职务,创办“西北中学”并任常务董事兼校长。他也是国内著名的伊斯兰教事业家、教育家。享誉全球宗教界,曾被“世界伊斯兰教联盟”授予“终身理事”。他与周恩来、习仲勋、郭沫若都有过交往。后去台湾。孙绳武先生之子,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孙敖(1932—2002)也是其家族的优秀代表。

馅饼周:原住牛街周家胡同(牛街二条)。民国初年,家人周小亭在前门大街煤市街的施家胡同,经营一家中档的回民饭馆“同聚馆”主营馅饼、粥。后来还扩展成南号、北号两店,颇受各阶层人士欢迎。尤以他家经营的“爆羊肉”,闻名遐迩。著名曲艺艺术家、鼓书大王刘宝全为其命名“炮糊”。梨园界马连良、裘盛戎都常来品尝。《故都食物百咏》一书中赞道:“居住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如当年馅饼周。”

墙闵:原居牛街中部路西,老牛街派出所是其故居,因家宅门前南侧有一道墙,故被牛街人称为“小墙闵”。家人后散居牛街各处,是人口较多的大户。家人多从事古玩玉器业,家境殷实。闵信权和其子闵少权曾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经营“余宝斋”玉器店。闵信权投身于回民的教育事业。1928年曾积极参与并捐款创办“北平淸真中学”(后更名为牛街二附小),担任常务董事。他还热心于牛街回族群众的宗教事物,是1922年,筹建原牛街寿刘胡同淸真女寺时的首位捐助人。

斜街古  原住牛街北口外下斜街。家人古亮臣曾在东安市场“畅观楼”经营玉石生意,后来在家开设私塾家馆,从事儿童启蒙教育。他的哥哥古佐臣则是淸时的一名中医大夫。另一兄弟古绍臣是北京牛街志书《冈志》手抄本的收藏者。

大顺堂梁:“大顺堂”原为南京籍,据传堂号系明代燕王朱棣所赐,在牛街是大姓,后裔较多。梁氏祖上即为明代军中的回族将士作厨师,后随燕王迁都来京。传至今日已有十几代人、五百多年的历史。牛街人又称厨子梁。

小寺街梁: 曾住牛街小寺街路西二十二号,应是“大顺堂梁”的一支。著名篆刻大师梁燕愚是其后裔,他曾在东琉璃厂开设“印痕楼”,艺术精湛、声名远扬。著名书画家启功、萧劳、王遐举均对其制印艺术盛赞不已。家人梁有(幼)麟与其子梁德瑞、梁德兴曾在前门外廊房二条开设“荣兴斋”,经营珠宝玉石。一九四八年,“荣兴斋”随梁家一支迁去香港经营。现梁氏后裔散居在牛街。回族著名女作家霍达曾以梁家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老牛街人的姓氏“小说”,、多彩纷呈,洋洋大观、涉及到人文、历史、典故以及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里面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完全可以编篡成一本反映老牛街人生活全貌的百科全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姓氏“小说”正面临着频临灭绝的危险境地。有的已经湮没,有的还存储在老一辈牛街人的脑海中。这些老人年事已高,如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挖掘,采访、记录,若干年后,老牛街人的姓氏“小说”将探求无所、寻觅无踪。

还有一个问题虽与本文无关,但仍需要澄淸。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回民中没有“朱”姓,其实不然。还有人说回族中的“黑”姓就是从“朱”姓演变来的,这些都是讹传。其实“朱姓”不仅在回族中存在,而且还是大姓。至今在山东、天津和国内其它地区也都有分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就喜欢北京街道的这灰色
享受生活99 回复 悄悄话 亲切!
老朽 回复 悄悄话 哇,博士论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