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启航和妈妈的天地
总节目 153 总播放 32334 总点赞 1 总评论 0
  • “潜规则”一词,十几年前由知名历史学者吴思提出,如今早已被社会广泛认知。吴思老师善用民间素材,以旧时故事,谈当下难题。比如,他用自创的“血酬定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国制度的变迁,解释了劳动者和生产者、暴力集团和生产集团之间关系的变化。
  • 以往的中国法制史研究详于制度沿革及法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探讨,于司法机构如何解释和适用法律以及与司法判决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却很少涉足。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司法判决的研究及与英国司法制度与精神的一些比照,证明中国古代的法官并不是刻板地适用法律,他们宁愿使判决合乎情理。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司法判决反映了法官们向后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作为父母官的角色意识。同时,无视逻辑规则而只追求符合儒家伦理准则也是其特色之一。作者还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本身的语言学特征及其对法律原则的影响作了一些分析。
  • 谈到欧洲中世纪,你会想到什么?大多数人往往会把“黑暗”这段历史的注解。毕竟,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起,欧洲进入了长达近千年的“混乱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战乱频仍,“黑死病”肆虐整个大陆,相比曾经辉煌的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时代,以及后来文艺复兴之后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学繁荣的时代,这段历史无疑是黑暗的。然而,历史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恰恰是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孕育了近代最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从而缔造了欧洲文明的基石。可以说没有中世纪就没有独特的现代欧洲体制,也没有后来的人文精神解放和文化发展的繁荣。
  • 13世纪前、中期,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铁骑以狂飙之势席卷亚欧大陆,将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扩展为统治诸多民族、覆盖辽阔疆域、包容多种文化的世界帝国。偏安中国南方、素以孱弱形象示人的南宋王朝,却成为亚欧大陆上抵抗蒙古军队进攻时间最长的一个政权,经历40余年战争始告灭亡。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帆教授主讲,从13世纪的政治军事形势、蒙宋双方实力对比和作战条件等角度出发,梳理蒙宋战争长期延续的影响因素,与大家一起探究《蒙宋战争为何绵延40余年》,
  • 沿着徐锦川先生的导航,重读王朔。说“重读”王朔,大致是一种谎言。因为我几乎没读过王朔的小说。读过王小波,读过韩寒——而且读他俩很多,包括除了韩寒的所有小说还有当年天天跟踪他热度爆棚的博客。没读王朔的小说而特别熟悉王朔是因为他的言论和文章。所以当徐锦川先生细说王朔并小说时,感觉有一种被精准导航的味道。于是,跟着徐先生的讲座,感觉像“重读”王朔,那是我熟悉到骨子里的王朔。
  • 所谓“测不准定理”,就是在中国、前苏联这样的集权国家当中,由于政治的不透明性,以及集权制度下“唯上”的权力结构,共产党官员在上位的过程中通常会隐瞒自己的“本色”,那么在权力交接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本来以为会是自己路线的维护者,往往到最后变成了上一代权力核心的掘墓人。
  • 秦晖教授:现代主义与原始主义—西方古典研究的启示(希腊文明之旅)。2019年7月22日讲座。
  • 雷颐教授社科院公开课《拒绝时代列车:乾隆与近代中国》。
  • 许纪霖提出新天下主义,试图为中国影响世界创造一套“文明崛起”的价值体系。许纪霖的“新天下主义”大概可归结为几句话:“核心地区:一个制度,不同模式;边疆地区: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港台地区:一个文明,不同制度;国际社会:一个人类,不同文明。”许纪霖提出,二零零八年的中国崛起只是“一半的中国梦”,只是富强的崛起、财富的发展,及后则是“另一半的中国梦”——“文明崛起”。而“新天下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中华内部各民族、东亚社会各国家的并存共赢局面,并且为未来的国际秩序创造一种新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新天下主义”是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许纪霖认为“中国时刻”就是“以中国的智慧重新定义世界历史,改变世界秩序的时刻”。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失去了“文明”,现在到了“文明崛起”的时候了。
  • 徐锦川,编剧、作家,毕业于辽宁文学院。2019年8月1日,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兰桐花开》播出。主要作品还有《美丽生命》《城里城外东北人》《我的女儿是奇葩》。
  • 《霸王别姬》是当代作家李碧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6月。该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北京城为背景,讲述了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个人物之间哀艳的悲情故事。作者以政权更迭、国运多舛的时代大背景来演绎小人物痴迷与背叛的感情纠葛,同时以传统梨园京剧的繁复华丽作为基调,记述出动荡年代底层人物的真实命运和文革等历史事件,蕴含着历史与社会、美学与哲学的意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