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店中许多书架被金色封面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塞得密不透风,部分甚至积满灰尘。他酸道:“这些被称为‘国家宝典’的书,如今落到这个地步,也许不只是卖不动,而是民众对出版狂潮的沉默抗议。”

出版量暴增,背后的利益结构也惊人,目前中共党员数约一亿,一套“习近平全集”动辄十数册、定价千元人民币。若党员全数购买,估算销售额破千亿元人民币,而版税可高达七至十成比例,等于为领导人名义上的著作输送数十亿收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数据显示,2023 年底销售榜前二十名中,有十二本与习近平相关,发行量以亿为单位。与一般作者每千字百来元的稿费相比,这种“官方级畅销”带来的收益更像一场公帑支撑的出版工程。
但真正翻开内容,许多书都只是讲话摘录、书信汇编及政策谈话的文字调整,重复度极高。外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源自庞大宣传团队将演讲录音转成文字,再由文稿组“提炼加工”,而非习近平本人逐字撰写。也因此,即使出版速度惊人,读者反应却始终冷淡,对强制阅读感到疲乏的民众,自然不愿再花钱买一本“早在工作中被要求读过”的书。
这并非中国境内才看得出来的现象。美国《TIME》杂志早在 2015 年就注意到,习近平治国文集在纽约书展推出时,被包装成“了解中国领导人的重要读物”,中文版在国内也大力推广,但读者实际购买意愿有限。当年,出版方宣称销量破四百万册,然而在美国 Amazon 上,英文本版的排名却掉到四十多万名之外;中国知名书城当当网的年度销售榜上,这本书也难以与《追风筝的人》等一般文学作品竞争。一名成都的公务员受访时甚至直言,“上班已经要读那么多讲话精神了,为什么还要花钱买?”
习近平今年 72 岁,若真如他过往谈到的“活到 150 岁”,按目前一年十余册的速度,未来还会再推出近千本;而当前书店的现状显示,出版能量虽然旺盛,但市场反应却日益冷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