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山西发现4300年前近千平米“宫城” 这个发现有多重大?

山西发现4300年前近千平米“宫城” 这个发现有多重大?

文章来源: 腾讯 于 2025-11-22 07:45:5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山西的八里坪遗址,是我国晋东南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从2020年起,这里就已经开始了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山西发现4300年前近千平米“宫城” 这个发现有多重大?

原本的考古发现八里坪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

,包含庙二晚期、龙山晚期、二里头时期文化遗存,经过五年的考古调查、确定了遗址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4300年左右)即规划了内中外三重环壕!

并在已发掘的内壕沟内发现一处距今约4300年前营建的三连间夯土建筑基址,而在中壕沟内也发现一处同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基址,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图片

今年,考古人员在这处700余平方米基址的东部偏南五六米处,又发掘了一处200余平方米的高等级建筑基址。这两处基址的营建时间、方式基本相同,并且都在基址废弃堆积内出土了高等级遗物。专家推测,新发现的基址可能是相邻基址的附属建筑。

图片

这一发现十分重要,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还实证了先民的文明进程!

首先,本次发掘填补了晋东南新石器晚期 “大型核心聚落” 的空白,在此之前,晋东南地区虽有新石器时代遗存,但缺乏规模够大、等级够高的核心聚落证据(如宫城、高等级建筑群)

。而八里坪遗址不仅是该区域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遗址(总面积不小于 100 万平方米),更通过中壕沟内 “700㎡主体建筑 + 200㎡附属建筑” 的组合,首次证实晋东南存在 “宫殿式” 核心区

 ,这意味着 4300 年前的晋东南并非文明 “边缘”,而是与晋南(陶寺)、陕北(石峁)等区域并行的 “文明节点”。

图片

其次,其实证了 “三重环壕” 背后的早期先民社会秩序!要知道,遗址的内、中、外三重环壕绝非单纯的防御工事,也应该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物质体现,不同身份的人生活在不同防护等级的区域!其中内壕发现 “三连间夯土建筑”,推测为贵族居住区;

中壕:围合 “宫殿式建筑群”(近 1000㎡),理应是聚落权力核心(类似陶寺宫城);而外壕则是部落平民的生活区,这代表先民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显著的阶级概念!

这是早期国家的制度性概念的关键证据,比普通村落的 “无序布局” 更接近 “国家雏形”。

图片

然后,4300 年前,正好是中华文明 “从多元走向一体” 的关键阶段(对应龙山晚期),同期的陶寺(晋南)、石峁(陕北)、良渚(浙江)等遗址各有特色,而八里坪的发现则串联起 “晋南 - 晋东南” 的文化交流范围,证明先民之间的文化并非割裂的,而是早就处于融合和交流的状态!

比如在建筑技术上,与陶寺同期的 “夯土筑基、柱洞布局” 技术高度相似,说明晋南文化向东南传播。此外,出土的玉环、玉锥形器、人面形鋬手,与陶寺、石峁的玉器风格呼应,证明跨区域的物质交换与文化认同。

这就印证了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而是多区域融合” 的结论,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家!

图片

最后,八里坪建筑群的营建时间(距今 4300 年)与陶寺早期(距今 4300-4100 年)完全重合,且两者均有 “宫城级核心区”, 这说明4300 年前的黄河中游,并非只有陶寺一处 “权力中心”,而是存在 “多中心并存” 的格局,后续若发现更多附属设施(如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可能进一步修正对 “早期国家规模” 的认知(此前认为陶寺是晋南唯一都城,八里坪则提示 “区域中心” 的多样性,打破了过去考古界的认知)。

图片

一、黄土深处的“超级工程”

如果穿越回4300年前的中国,大家看到的景象大概率是零星分布的茅草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最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那时的山西大地上,已经矗立起了一座令人震撼的“超级工程”。

山西八里坪遗址,这个名字最近刷屏了考古圈。为什么?因为考古学家在那里挖出了一座距今4300年的“宫城”。核心问题来了:这个发现到底有多重大?这座城在古代属于什么水平?

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级的发现。它证实了在4300年前的晋东南地区,已经存在一个早期国家形态(古国)。 它不是一个小村落,而是一个区域性的“首都”。

二、一把名为“聚落考古”的钥匙

要读懂这个发现,得先借用考古学家的一把钥匙,叫做“聚落考古学”。

简单来说,考古学家挖的不是简单的土坑,而是古代社会的“化石”。通过观察房子的大小、布局和防御设施,能推导当时的人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如果大家住的房子都一样大,没围墙,那叫原始部落(大家平等,一起干活)。

如果出现了巨大的宫殿、深邃的壕沟,还有专门的玉器,那就说明社会分层了,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就叫早期国家或古国。

八里坪遗址,就是后者最完美的证据。

三、从“宫城”看权力

3.1 宫殿:不仅是大,更是特权

这次发掘最震撼的,是核心区那两处相连的夯土基址。

数据说话:一处700多平米,另一处200多平米,加起来近1000平米。

对比感知: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住的是什么?10到30平米的半地穴式房屋,也就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搭个棚。

试想一下,当一个住在10平米地穴里的普通人,仰望这座近1000平米、高耸在夯土台基上的宏伟建筑时,他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敬畏,是权力。考古学上,这种供最高统治者居住、理政和举行祭祀仪式的核心区域,就被称为“宫城”。

3.2 布局:同心圆里的等级社会

除了大房子,八里坪还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特征:三重环壕。 遗址被内、中、外三道深沟层层包裹,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同心圆”结构。

最里面(中壕内):就是刚才说的宫殿区,住着“王”。

中间层:出土了精致的白陶和玉器,住的应该是贵族或高级工匠。

最外层:才是一般平民。

图片

这种布局告诉我们,4300年前的八里坪,已经告别了原始的平等,进入了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

3.3 遗物:玉器里的信仰与权力

在宫殿区,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玉环、玉锛和人面形鋬(pàn)手。 在那个时代,玉器不是装饰品,而是通神的媒介和权力的权杖。特别是“人面形鋬手”,它很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这意味着,居住在宫城里的人,不仅掌握了世俗的王权(指挥打仗、管理生产),还掌握了沟通神灵的神权。

四、数学推导下的国家机器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这个“古国”的实力,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推导。

命题:为什么说八里坪证明了“国家机器”的存在? 推导过程:

算土方:这1000平米的夯土基址,加上巨大的三重环壕,土方量数以万计。

算人力:根据实验考古数据,夯筑这样的高等级建筑,每立方米土方至少需要10个工日。仅宫殿地基,就需要数万工日。

算组织:在那个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背土的年代,要在农闲的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这样的工程,必须同时动员数千名青壮年劳力。

结论:谁能让这几千人不种地、去挖土修墙?谁来给这几千人提供饭吃? 只有具备了强制性行政权力(能抓壮丁)和完善的后勤体系(能收税存粮)的组织才能做到。这个组织,就是早期国家的雏形。

图片

五、历史定位:星空下的坐标

那么,这座城在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水平?是“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镇”? 对比一下当时的两个“超级巨头”:晋南的陶寺和江南的良渚。

良渚:那是当之无愧的“超级都邑”,城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还有巨型水利系统。

陶寺:也是“都城级”,面积280万平米,有观象台。

八里坪:总面积约100万平米,宫殿区近1000平米。

虽然八里坪在体量上小于良渚和陶寺,但它的宫殿单体规模(700平米)已经与陶寺早期宫殿相当,且同样拥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礼制建筑。 所以,准确的定位是:八里坪是晋东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都邑”,相当于一个独立方国或酋邦的首都。

如果把陶寺比作当时的“北京”,那八里坪就是当时的“太原”或“石家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满天星斗”的壮丽图景。

六、总结与思考:文明的拼图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发现:

填补空白:八里坪发现了近1000平米的宫殿式建筑群,填补了晋东南地区史前都邑的空白。

社会分层:三重环壕和高等级玉器证明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集权的出现。

国家实证:宏大的工程量反证了早期国家机器的动员能力。

这一次挖掘告诉我们,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而是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同时演绎此起彼伏的文明大戏。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拿银牌的吴艳妮,抢走了所有的戏
世界冠军官宣结婚,婚纱照曝光
胡彦斌承认与易梦玲恋情,两人牵手现身机场
200万就能买到两房一厅,内地客涌入香港楼市
“为回击高市早苗的挑衅,我申请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24小时讨论排行

特朗普见“社会主义者”马姆达尼,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学生走私真菌案背后:中美之间的学术合作与政治偏见
中国驻日使馆重申联合国敌国条款:有权对日动武
“博导”郭伟的双面人生:小镇高中毕业 参评中科院院士
一个心脏瓣膜出厂价3万多,医院收取患者28万?
高中学历却冒充工科专家,骗走大学数百万资金
黄仁勋:我预测中国市场的销量将为零,下季度也是
特朗普真怒了:民主党议员“煽动叛乱”,足以判“死刑”
“习大作家”出逾300本著作 堆灰尘、一折也没人买
江科大首席科学家被打假,其团队博士曾无奈退学
中餐馆肇事 中国赴德参展团队逾百人中毒拉到出血
一家三口被亲戚拐卖,30年后重聚 人贩子以为“他死了”
特朗普缺席切尼葬礼,折射出美国两党争斗加剧
一个心脏瓣膜出厂价3万多,医院收取患者28万?
中国下一个奥运之城,悬念再起
全球最大“人造月亮”仅亮百日就熄火 变亿元超级废墟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山西发现4300年前近千平米“宫城” 这个发现有多重大?

腾讯 2025-11-22 07:45:52

山西的八里坪遗址,是我国晋东南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从2020年起,这里就已经开始了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山西发现4300年前近千平米“宫城” 这个发现有多重大?

原本的考古发现八里坪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

,包含庙二晚期、龙山晚期、二里头时期文化遗存,经过五年的考古调查、确定了遗址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4300年左右)即规划了内中外三重环壕!

并在已发掘的内壕沟内发现一处距今约4300年前营建的三连间夯土建筑基址,而在中壕沟内也发现一处同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基址,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图片

今年,考古人员在这处700余平方米基址的东部偏南五六米处,又发掘了一处200余平方米的高等级建筑基址。这两处基址的营建时间、方式基本相同,并且都在基址废弃堆积内出土了高等级遗物。专家推测,新发现的基址可能是相邻基址的附属建筑。

图片

这一发现十分重要,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还实证了先民的文明进程!

首先,本次发掘填补了晋东南新石器晚期 “大型核心聚落” 的空白,在此之前,晋东南地区虽有新石器时代遗存,但缺乏规模够大、等级够高的核心聚落证据(如宫城、高等级建筑群)

。而八里坪遗址不仅是该区域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遗址(总面积不小于 100 万平方米),更通过中壕沟内 “700㎡主体建筑 + 200㎡附属建筑” 的组合,首次证实晋东南存在 “宫殿式” 核心区

 ,这意味着 4300 年前的晋东南并非文明 “边缘”,而是与晋南(陶寺)、陕北(石峁)等区域并行的 “文明节点”。

图片

其次,其实证了 “三重环壕” 背后的早期先民社会秩序!要知道,遗址的内、中、外三重环壕绝非单纯的防御工事,也应该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物质体现,不同身份的人生活在不同防护等级的区域!其中内壕发现 “三连间夯土建筑”,推测为贵族居住区;

中壕:围合 “宫殿式建筑群”(近 1000㎡),理应是聚落权力核心(类似陶寺宫城);而外壕则是部落平民的生活区,这代表先民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显著的阶级概念!

这是早期国家的制度性概念的关键证据,比普通村落的 “无序布局” 更接近 “国家雏形”。

图片

然后,4300 年前,正好是中华文明 “从多元走向一体” 的关键阶段(对应龙山晚期),同期的陶寺(晋南)、石峁(陕北)、良渚(浙江)等遗址各有特色,而八里坪的发现则串联起 “晋南 - 晋东南” 的文化交流范围,证明先民之间的文化并非割裂的,而是早就处于融合和交流的状态!

比如在建筑技术上,与陶寺同期的 “夯土筑基、柱洞布局” 技术高度相似,说明晋南文化向东南传播。此外,出土的玉环、玉锥形器、人面形鋬手,与陶寺、石峁的玉器风格呼应,证明跨区域的物质交换与文化认同。

这就印证了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而是多区域融合” 的结论,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家!

图片

最后,八里坪建筑群的营建时间(距今 4300 年)与陶寺早期(距今 4300-4100 年)完全重合,且两者均有 “宫城级核心区”, 这说明4300 年前的黄河中游,并非只有陶寺一处 “权力中心”,而是存在 “多中心并存” 的格局,后续若发现更多附属设施(如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可能进一步修正对 “早期国家规模” 的认知(此前认为陶寺是晋南唯一都城,八里坪则提示 “区域中心” 的多样性,打破了过去考古界的认知)。

图片

一、黄土深处的“超级工程”

如果穿越回4300年前的中国,大家看到的景象大概率是零星分布的茅草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最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那时的山西大地上,已经矗立起了一座令人震撼的“超级工程”。

山西八里坪遗址,这个名字最近刷屏了考古圈。为什么?因为考古学家在那里挖出了一座距今4300年的“宫城”。核心问题来了:这个发现到底有多重大?这座城在古代属于什么水平?

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级的发现。它证实了在4300年前的晋东南地区,已经存在一个早期国家形态(古国)。 它不是一个小村落,而是一个区域性的“首都”。

二、一把名为“聚落考古”的钥匙

要读懂这个发现,得先借用考古学家的一把钥匙,叫做“聚落考古学”。

简单来说,考古学家挖的不是简单的土坑,而是古代社会的“化石”。通过观察房子的大小、布局和防御设施,能推导当时的人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如果大家住的房子都一样大,没围墙,那叫原始部落(大家平等,一起干活)。

如果出现了巨大的宫殿、深邃的壕沟,还有专门的玉器,那就说明社会分层了,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就叫早期国家或古国。

八里坪遗址,就是后者最完美的证据。

三、从“宫城”看权力

3.1 宫殿:不仅是大,更是特权

这次发掘最震撼的,是核心区那两处相连的夯土基址。

数据说话:一处700多平米,另一处200多平米,加起来近1000平米。

对比感知: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住的是什么?10到30平米的半地穴式房屋,也就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搭个棚。

试想一下,当一个住在10平米地穴里的普通人,仰望这座近1000平米、高耸在夯土台基上的宏伟建筑时,他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敬畏,是权力。考古学上,这种供最高统治者居住、理政和举行祭祀仪式的核心区域,就被称为“宫城”。

3.2 布局:同心圆里的等级社会

除了大房子,八里坪还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特征:三重环壕。 遗址被内、中、外三道深沟层层包裹,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同心圆”结构。

最里面(中壕内):就是刚才说的宫殿区,住着“王”。

中间层:出土了精致的白陶和玉器,住的应该是贵族或高级工匠。

最外层:才是一般平民。

图片

这种布局告诉我们,4300年前的八里坪,已经告别了原始的平等,进入了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

3.3 遗物:玉器里的信仰与权力

在宫殿区,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玉环、玉锛和人面形鋬(pàn)手。 在那个时代,玉器不是装饰品,而是通神的媒介和权力的权杖。特别是“人面形鋬手”,它很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这意味着,居住在宫城里的人,不仅掌握了世俗的王权(指挥打仗、管理生产),还掌握了沟通神灵的神权。

四、数学推导下的国家机器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这个“古国”的实力,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推导。

命题:为什么说八里坪证明了“国家机器”的存在? 推导过程:

算土方:这1000平米的夯土基址,加上巨大的三重环壕,土方量数以万计。

算人力:根据实验考古数据,夯筑这样的高等级建筑,每立方米土方至少需要10个工日。仅宫殿地基,就需要数万工日。

算组织:在那个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背土的年代,要在农闲的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这样的工程,必须同时动员数千名青壮年劳力。

结论:谁能让这几千人不种地、去挖土修墙?谁来给这几千人提供饭吃? 只有具备了强制性行政权力(能抓壮丁)和完善的后勤体系(能收税存粮)的组织才能做到。这个组织,就是早期国家的雏形。

图片

五、历史定位:星空下的坐标

那么,这座城在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水平?是“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镇”? 对比一下当时的两个“超级巨头”:晋南的陶寺和江南的良渚。

良渚:那是当之无愧的“超级都邑”,城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还有巨型水利系统。

陶寺:也是“都城级”,面积280万平米,有观象台。

八里坪:总面积约100万平米,宫殿区近1000平米。

虽然八里坪在体量上小于良渚和陶寺,但它的宫殿单体规模(700平米)已经与陶寺早期宫殿相当,且同样拥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礼制建筑。 所以,准确的定位是:八里坪是晋东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都邑”,相当于一个独立方国或酋邦的首都。

如果把陶寺比作当时的“北京”,那八里坪就是当时的“太原”或“石家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满天星斗”的壮丽图景。

六、总结与思考:文明的拼图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发现:

填补空白:八里坪发现了近1000平米的宫殿式建筑群,填补了晋东南地区史前都邑的空白。

社会分层:三重环壕和高等级玉器证明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集权的出现。

国家实证:宏大的工程量反证了早期国家机器的动员能力。

这一次挖掘告诉我们,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而是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同时演绎此起彼伏的文明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