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花78万元读非全日制博士,图什么?

花78万元读非全日制博士,图什么?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于 2025-11-21 18:57:3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花78万元读非全日制博士,图什么?

(视觉中国/图)

当刘龙海看到最近一些高校非全日制博士招生简章里的“天价”学费时,不由得为自己只花了四万多元就拿下自己的博士学位,感到一丝庆幸。

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全日制会计博士学费为52万元/期,非全日制会计博士高达78万元/期。

在专业博士持续扩招的背景下,专业型博士的高收费并非个例。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梳理,多所高校的专业学位博士,尤其是非全日制项目的学费普遍达到数十万元。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新增的非全日制法学博士,学费为54万元/生,华东师范大学的全日制应用心理博士收费为32万元/生。

“当前专业型博士收费未完全统一,不同学校、学科间均存在差异。”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雪辉解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高校会迎合市场的需求调整收费,呈现出一定市场化特征。同时,知名高校相较于普通院校收费更高,存在学历溢价的现象。

更多面向在行业有一定积累的人

38岁的刘龙海在2025年刚刚获得天津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学位。他在上海从事半导体相关工作,是公司的技术专家。“工程博士更多是将工作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助力相关技术的提升。”刘龙海说道。他坦言,最初想要申请博士,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相关问题,工程师对半导体的工艺或者检测流程的操作原理并不清晰,因此希望可以将其作为课题在读博期间进行研究。读博期间,他注意到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公司中高层,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积累。

梳理发现,多所高校的专业学位博士,尤其是非全专业学位博士,大多要求具有多年行业经验。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全日制法律博士的申请条件之一为:“具有法治实务领域3年及以上的全职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优秀,获得所在单位的推荐。”

“培养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行业领军潜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会计实务管理工作,实现前沿学术理论与最新商业实践的融合交互,推动商业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发现和解决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宣传手册如此介绍会计博士。

南方周末记者以学生身份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招生办咨询,工作人员介绍,会计博士授权点于去年获得审批,今年是首次招生。其中,78万元学费可按照4年学制分期缴纳,申请人须具备5年及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且为在职学习,每月集中授课,“每个月来一两次”。目前,该学院这一学位的招生简章尚未发布。

工作6年后,彭婧希望在专业上能够进一步精进,考虑读博。研究招生简章时,她发现法学博士为学术博士,是全日制定向培养,与她想要在职学习的需求不匹配。恰好,中国政法大学新增了法律博士,其培养方式为每学期集中授课一个月,其余时候不需要脱产。因此,彭婧转而选择申请法律博士。

李雪辉自2017年开始研究专业学位博士发展,曾对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作过问卷调查。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专业型博士中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其求学动机主要为提升专业理论能力,以及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提高在公司或者行业中的声誉。其中,非全专业博士攻读博士更希望兼顾工作和学业需求。

李雪辉解释,传统的学术型博士更多是面向科研岗,其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高校,而专业型博士更多是培养面向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高校学习,能将工作场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并推动实践的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但这也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王坦提到,由于专业型博士的申请人员大多具有工作经历,而导师在收博士生时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筛选时其可能会更青睐于招收具有一定职务的学生,通过缔结师徒关系进而扩大社会能量并获得优质的可用资源。他强调,这一倾向如若放大,将会对教育公平产生一定影响。

收费机制更贴近市场化运作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以10%的速度扩大的同时,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也迎来增长,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占比达到17.7%。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解释,博士培养规模扩张,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的扩张,核心还是为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能力,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王坦进一步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也应进一步变化。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专业博士类型从过去的临床医学、教育学等六大类型扩展为36种,类型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法律、会计、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博士的招生。

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非全法律博士学费是36万元/期。该学院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4年他们是首次招收非全法律博士,本打算只招6名,“第一年开设,比较谨慎”。但由于申请人数较多,大概有40名,因此扩招为15名。该工作人员说,法律博士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实务专家上课,更侧重学术知识学习,以及如何将学术与实践结合。

与扩招同步的,是飙升的学费。刘龙海是在2019年申请的天津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当时每年的学费为1万元,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已经涨到3万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教授胡耀宗长期从事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前高校学费主要由政府进行管制,全日制本科、学术型研究生是公共属性强的教育类型,均由政府定价,如学术学位博士,政府明确规定其学费标准不超过1万元每年。而专业学位博士的定价逻辑则不同,其收费机制更贴近市场化运作,并受到地域、培养成本、专业热门程度等因素影响。他解释,专业学位博士由学校和院系做培养成本测算,制定价格,报政府审批,在相关部门备案,并受政府监管。

专业学位博士眼下收费高是否与高校财政紧张有关?胡耀宗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解释,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校舍设备、师生服务、教师薪酬等均是学校运营的重要开支,但学生学费在高校整体财政中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其并非填补学校运营缺口,而是专项保障相关培养或研究项目的顺利推进。胡耀宗强调,与学术型博士项目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模式不同,专业型博士,尤其是非全博士,其培养和项目的经费来源以学费为主,这也是其收费高的原因。

数十万元的专业型博士费用,隐含的要求是学生必须具有支付能力。胡耀宗表示,对学生而言,这更倾向于是一项投资,可以提升认知和创新能力,与培养成本相比,后续他们会在劳动力就业市场获得更高的回报。正如刘龙海观察到的一样,部分同学读博抱有评职称这一功利性的目的。读博期间,刘龙海的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并担任三十余次国际期刊审稿人。他说:“业内认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德立言。”

专业型博士培养界限待厘清

专业型博士想要毕业并不容易。

集中授课一个月后,彭婧回到了工作岗位。但学业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她正在为博士论文选题的方向发愁。她说:“以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足以提炼出一个很好的学术选题,且选题要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但导师并不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有时候提不出太有建设性的建议。”

刘龙海对此也深有感触,在职学习时,他需要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有时候凌晨三四点还会爬起来写论文。由于非全的性质,他没有整段的时间跟导师研究相关课题,更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完成毕业论文,独自提炼、归纳相关问题,碰到难点时再与导师沟通。他说:“大多时候都没有人带,都是靠自己,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王坦指出,这在当下专业博士,尤其是非全日制专业博士的培养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博士扩招后,一位导师带的博士生数量增加,加上博士专业的方向划分十分细致,会存在师生研究方向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造成导师难指导。对于导师而言,非全博士工作忙碌,联系较少,“某种程度上等于自由放养了”。

“这也是当前社会公众认为专业型博士是‘二流’的原因之一。”王坦说道。他进一步解释,由于专业型博士设置的时间晚于学术型博士,当前,学术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学术型博士上,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更多会套用学术型博士的标准,即用论文发表要求来评价专业型博士,而在现实里,前者的论文发表能力往往是不如后者的。

李雪辉也强调,当前专业型博士培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与学术型博士的分野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是同源异枝。”李雪辉说。她提到,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规定了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这说明了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李雪辉认为,学位法的颁布释放了一个信号,即高校要更加关注专业型博士的质量把控,在学位的含金量上要相匹配。作为博士层次教育,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标准既不能低于硕士阶段的要求,又要依据学科特性,在学术性与应用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适配其培养定位的专属评价体系。

对此,她建议可设置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相关理论知识指导,校外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问题的解答,各司其职,共同促进专业型博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王坦则建议,学院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以单一的学术论文发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是允许专业型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在教学环节,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外,学院可尝试调查研究法、团队合作法等方式,强化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的衔接。此外,王坦强调,可尝试建立单独的专业型博士导师队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支持。

2025年6月,刘龙海终于博士毕业。读博期间,他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有一项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即便如此,他还是比标准的学制延期了两年才毕业。

他坦言,虽然是非全博士,但毕业标准并不宽松,其毕业论文的研究要更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加上盲审严格,不对培养方式作区别,需要5位专家同意才算通过。直到现在,他的班上还有许多同学尚未毕业。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还在上升,一周暴发955起,重症可致死
强奸大嫂出狱后刺死见义勇为者,他潜逃近20年被抓
父母报学习班之后,年轻人开始扎堆帮父母“存款搬家”
112.5万元捡漏上海一套房?中介:普通人别碰!
中国人变了?避孕套卖不动,情趣用品却卖爆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驻日使馆重申联合国敌国条款:有权对日动武
“如此不懂礼貌的外交官员,可知中国的水准”
特朗普缺席切尼葬礼,折射出美国两党争斗加剧
马斯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消灭贫困,让每个人富有
德媒批美俄“28点和平计划”:让人想起慕尼黑协定
何同学:「拒给网约车司机好评」让公司亏了两百万
纽约皇后区最暴力少年帮派被端 将街区变致命游乐场
川普再“失言”:称民主党议员“叛乱” 并要“绞死”他们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输了——大清的“怒视外交”
再次跑赢印度!亚洲GDP增速第一的国家还是它
湖南省举行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切尼国葬现场 拜登布什同席 川普未被邀 奥巴马克林顿…
哈佛前校长找“淫魔”问招 婚内狂追中共高官女:我完蛋了
“为回击高市早苗的挑衅,我申请每月无偿多加5个班”
儿子和女儿被丈夫刘杰毒杀背后:以“爱”为名的毒杀
泰前美女总理佩通坦探狱父亲 他信狱中生活曝光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花78万元读非全日制博士,图什么?

南方周末 2025-11-21 18:57:39



花78万元读非全日制博士,图什么?

(视觉中国/图)

当刘龙海看到最近一些高校非全日制博士招生简章里的“天价”学费时,不由得为自己只花了四万多元就拿下自己的博士学位,感到一丝庆幸。

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全日制会计博士学费为52万元/期,非全日制会计博士高达78万元/期。

在专业博士持续扩招的背景下,专业型博士的高收费并非个例。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梳理,多所高校的专业学位博士,尤其是非全日制项目的学费普遍达到数十万元。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新增的非全日制法学博士,学费为54万元/生,华东师范大学的全日制应用心理博士收费为32万元/生。

“当前专业型博士收费未完全统一,不同学校、学科间均存在差异。”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雪辉解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高校会迎合市场的需求调整收费,呈现出一定市场化特征。同时,知名高校相较于普通院校收费更高,存在学历溢价的现象。

更多面向在行业有一定积累的人

38岁的刘龙海在2025年刚刚获得天津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学位。他在上海从事半导体相关工作,是公司的技术专家。“工程博士更多是将工作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助力相关技术的提升。”刘龙海说道。他坦言,最初想要申请博士,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相关问题,工程师对半导体的工艺或者检测流程的操作原理并不清晰,因此希望可以将其作为课题在读博期间进行研究。读博期间,他注意到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公司中高层,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积累。

梳理发现,多所高校的专业学位博士,尤其是非全专业学位博士,大多要求具有多年行业经验。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全日制法律博士的申请条件之一为:“具有法治实务领域3年及以上的全职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优秀,获得所在单位的推荐。”

“培养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行业领军潜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会计实务管理工作,实现前沿学术理论与最新商业实践的融合交互,推动商业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发现和解决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宣传手册如此介绍会计博士。

南方周末记者以学生身份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招生办咨询,工作人员介绍,会计博士授权点于去年获得审批,今年是首次招生。其中,78万元学费可按照4年学制分期缴纳,申请人须具备5年及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且为在职学习,每月集中授课,“每个月来一两次”。目前,该学院这一学位的招生简章尚未发布。

工作6年后,彭婧希望在专业上能够进一步精进,考虑读博。研究招生简章时,她发现法学博士为学术博士,是全日制定向培养,与她想要在职学习的需求不匹配。恰好,中国政法大学新增了法律博士,其培养方式为每学期集中授课一个月,其余时候不需要脱产。因此,彭婧转而选择申请法律博士。

李雪辉自2017年开始研究专业学位博士发展,曾对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作过问卷调查。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专业型博士中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其求学动机主要为提升专业理论能力,以及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提高在公司或者行业中的声誉。其中,非全专业博士攻读博士更希望兼顾工作和学业需求。

李雪辉解释,传统的学术型博士更多是面向科研岗,其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高校,而专业型博士更多是培养面向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高校学习,能将工作场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并推动实践的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但这也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王坦提到,由于专业型博士的申请人员大多具有工作经历,而导师在收博士生时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筛选时其可能会更青睐于招收具有一定职务的学生,通过缔结师徒关系进而扩大社会能量并获得优质的可用资源。他强调,这一倾向如若放大,将会对教育公平产生一定影响。

收费机制更贴近市场化运作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以10%的速度扩大的同时,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也迎来增长,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占比达到17.7%。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解释,博士培养规模扩张,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的扩张,核心还是为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能力,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王坦进一步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也应进一步变化。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专业博士类型从过去的临床医学、教育学等六大类型扩展为36种,类型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法律、会计、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博士的招生。

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非全法律博士学费是36万元/期。该学院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4年他们是首次招收非全法律博士,本打算只招6名,“第一年开设,比较谨慎”。但由于申请人数较多,大概有40名,因此扩招为15名。该工作人员说,法律博士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实务专家上课,更侧重学术知识学习,以及如何将学术与实践结合。

与扩招同步的,是飙升的学费。刘龙海是在2019年申请的天津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当时每年的学费为1万元,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已经涨到3万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教授胡耀宗长期从事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前高校学费主要由政府进行管制,全日制本科、学术型研究生是公共属性强的教育类型,均由政府定价,如学术学位博士,政府明确规定其学费标准不超过1万元每年。而专业学位博士的定价逻辑则不同,其收费机制更贴近市场化运作,并受到地域、培养成本、专业热门程度等因素影响。他解释,专业学位博士由学校和院系做培养成本测算,制定价格,报政府审批,在相关部门备案,并受政府监管。

专业学位博士眼下收费高是否与高校财政紧张有关?胡耀宗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解释,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校舍设备、师生服务、教师薪酬等均是学校运营的重要开支,但学生学费在高校整体财政中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其并非填补学校运营缺口,而是专项保障相关培养或研究项目的顺利推进。胡耀宗强调,与学术型博士项目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模式不同,专业型博士,尤其是非全博士,其培养和项目的经费来源以学费为主,这也是其收费高的原因。

数十万元的专业型博士费用,隐含的要求是学生必须具有支付能力。胡耀宗表示,对学生而言,这更倾向于是一项投资,可以提升认知和创新能力,与培养成本相比,后续他们会在劳动力就业市场获得更高的回报。正如刘龙海观察到的一样,部分同学读博抱有评职称这一功利性的目的。读博期间,刘龙海的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并担任三十余次国际期刊审稿人。他说:“业内认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德立言。”

专业型博士培养界限待厘清

专业型博士想要毕业并不容易。

集中授课一个月后,彭婧回到了工作岗位。但学业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她正在为博士论文选题的方向发愁。她说:“以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足以提炼出一个很好的学术选题,且选题要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但导师并不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有时候提不出太有建设性的建议。”

刘龙海对此也深有感触,在职学习时,他需要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有时候凌晨三四点还会爬起来写论文。由于非全的性质,他没有整段的时间跟导师研究相关课题,更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完成毕业论文,独自提炼、归纳相关问题,碰到难点时再与导师沟通。他说:“大多时候都没有人带,都是靠自己,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王坦指出,这在当下专业博士,尤其是非全日制专业博士的培养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博士扩招后,一位导师带的博士生数量增加,加上博士专业的方向划分十分细致,会存在师生研究方向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造成导师难指导。对于导师而言,非全博士工作忙碌,联系较少,“某种程度上等于自由放养了”。

“这也是当前社会公众认为专业型博士是‘二流’的原因之一。”王坦说道。他进一步解释,由于专业型博士设置的时间晚于学术型博士,当前,学术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学术型博士上,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更多会套用学术型博士的标准,即用论文发表要求来评价专业型博士,而在现实里,前者的论文发表能力往往是不如后者的。

李雪辉也强调,当前专业型博士培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与学术型博士的分野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是同源异枝。”李雪辉说。她提到,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规定了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这说明了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李雪辉认为,学位法的颁布释放了一个信号,即高校要更加关注专业型博士的质量把控,在学位的含金量上要相匹配。作为博士层次教育,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标准既不能低于硕士阶段的要求,又要依据学科特性,在学术性与应用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适配其培养定位的专属评价体系。

对此,她建议可设置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相关理论知识指导,校外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问题的解答,各司其职,共同促进专业型博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王坦则建议,学院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以单一的学术论文发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是允许专业型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在教学环节,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外,学院可尝试调查研究法、团队合作法等方式,强化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的衔接。此外,王坦强调,可尝试建立单独的专业型博士导师队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支持。

2025年6月,刘龙海终于博士毕业。读博期间,他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有一项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即便如此,他还是比标准的学制延期了两年才毕业。

他坦言,虽然是非全博士,但毕业标准并不宽松,其毕业论文的研究要更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加上盲审严格,不对培养方式作区别,需要5位专家同意才算通过。直到现在,他的班上还有许多同学尚未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