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独立影展的遭遇:从境内"强拆"到"跨境镇压"

中国独立影展的遭遇:从境内"强拆"到"跨境镇压"

文章来源: BBC中文 于 2025-11-18 21:53:3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中国独立影展的遭遇:从境内"强拆"到"跨境镇压"

​​​​​​​

电影学者形容2012年是中国独立影像的“强拆年”,有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时,放映厅遭拉闸断电。

13年过去,2025年,身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导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筹办的首届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终不得不停办。

从业者形容中国当局打压独立电影已形成“一种历史”,手法没变,工作“越来越娴熟”。

“我现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首届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受压后被迫取消。

10月30日凌晨,朱日坤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寒暄之后问道:“你有没有做什么别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时,朱日坤正忙着办电影节——父亲打来电话这天,距离11月8日影展开幕还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开始在中国办独立影展。2014年,独立电影受当局强力打压,他离开中国,搬到纽约。

父亲的电话,是一场风暴的开始。接下来数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带到派出所;近八成参展导演陆续要求退出。有人语气严厉,要求朱日坤删除所有有关自己的电影宣传,以后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讯息,发现对方已经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国独立导演林一凡(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压者。影展前三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电话,对方寒暄过后,表示希望上门“看看你”。林一凡冷静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么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一凡一直在中国拍独立电影,同类的事他至少遇过两三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给朱日坤打了个电话,无奈说:“这种情况下,肯定我们在国内的作者是没办法参展的”。

但他没有想到,一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这种退出人数规模是“第一次发生”。



在影展公告取消前,图中红色划线部分为宣布取消放映的电影。

朱日坤说,从导演、嘉宾、工作人员甚至志愿者,与影展沾边的人似乎都被当局“打过招呼”。

有一些人会告诉朱日坤详细情况——自己被广电总局找上,说明如果参加放映,电影不会给过;有人怀孕八个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询问,还有在海外的中国学者,所在大学的校长被中国大使馆找去。

放映场地也收到投诉信。纽约HERE艺术中心向BBC中文核实,11月上旬曾收到自称“一群目前在纽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电邮,表示担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场地方考虑取消或限制活动宣传。

翻閱片单,这次电影节触及的题材多样,涉及性少数群体的酷儿议题、关注上海底层漂泊者的状况、拍摄中国医生高耀洁的最后时光,也有讲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电影都触碰政治敏感议题,比如卓楷罗的《辽河的士》入围了平遥国际电影节计划,预计在2028在中国院线上映。

事情发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一个头绪:为什么一个小小电影节 ,需要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就像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去打压你。”

他曾让受压的人向“对方”带话,表示自己愿意直接沟通、解释活动的初衷,但从来没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压的全是身边的人。“(对付)国家敌人也不至于到这个程度⋯⋯ 这个是我没法想象。”

当局针对的是自己吗?还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显觉得,“我现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么民运(人士)这些人都敏感。”



朱日坤在放映场地入口设置的招待处

打压是“一种历史”

BBC中文曾联系过少数没有退出影展的导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国拍摄,不便评论。香港导演梁思众是极少数没有直接受到中国当局压力的人,他的纪录片《血在烧》讲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

他在邮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认识朱日坤十多年,他是一个“勇敢的”电影人,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国独立电影提供平台”。

据电影节的简介,放映的影片强调不审查,核心问题不是“讲中国”,⽽是“如何⾯对中国现实”。这跟朱日坤过往在中国办的独立影展一样。但在当局眼中,独立电影是件敏感事。

这不是朱日坤第一次受压。他说过去中国独立电影节“一直都有问题”,只是力度的分别。

2001年,朱日坤北大毕业后成立了“现象工作室”,制作独立电影。他希望给独立导演搭建交流平台,于是两年后创办“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北京独立影展的前身)。但办到第二年,已经因为没人愿意借出场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的帮助下,才在北京宋庄安定下来。栗宪庭成立了电影基金,为朱日坤提供放映场地,后来又设立电影资料馆收藏电影、办电影学校。

独立电影最蓬勃时期,中国每年都有三大影展:“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林一凡形容,这些影展当时是电影制作人很重要的一个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见,然后传播得更远”。



中国独立电影最蓬勃时期有三大影展:“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以及“北京独立影像展”。

但干预和监视也一直都有。林一凡记得,当年影展放映赵亮拍了12年的《上访》,观众群中早有数个“工作人员”,“但是那时候他(官方)并没有直接干涉”。

当局会约谈拍摄敏感议题的导演,电影人也会有默契地用流动的方式规避审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断转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对温和的情况在2012年彻底改变,那一年中共现任领导人习近平上台,当局的行动变得粗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国独立影像的“强拆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时,放映厅遭拉闸断电。

2013年,警察称电影学校不合法,强行用大巴载走20多位学员;2014年,影展开幕当天负责人栗宪庭和策展人王宏伟被带走。最后,主办方被强迫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办电影节,基金会的1500部馆藏影片也被没收。

林一凡形容,中国当局打压独立电影是“一种历史”,手法没变,只是工作“越来越娴熟”。

朱日坤在这一年离开中国。他说,离开有个人因素,但那时候“我也是有点烦那块地方”。因为打压不断,朱日坤在宋庄变得“不受欢迎”,“把我列成一个危险分子”。

搬去纽约后,朱日坤很少给电影策展。更多的时间,他忙着打理农场,回归艺术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一种很久未有过的放松。“你想说什么,直接通过作品就说了”。

但这些年,他一直收到他人反馈,中国独立电影环境越来越恶化,“甚至可能觉得独立电影已经没法存在了”。疫情过后,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么了。



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导演们声援被捕的栗宪庭和王宏伟。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一凡说,做独立电影的人,始终最怕的是自我审查。

“我们都是被训诫过的人,(知道)拍什么是有前途、什么没前途。”当年影展受压后,林一凡身边不少导演已经没再拍片,离开中国的人也换了一种生活;因为不想承受风险,国内地下放映也特别艰难。

艺术家蒋不见证这种转变。他在2012年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经历独立电影受压时期。2014年后,蒋不仍积极在独立影展帮忙、选片。他举例,2018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投稿的纪录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只一半。

还在拍片的电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审查和红线。蒋不现在移居巴黎,不时收到独立影展主办方给的名单,请他帮忙看一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蒋不看来,这是海外影展定位问题: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国的影片和文化带给国外观众 ,但另外一种人,是想要把中国人看不到的中国真实和电影带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后者。他不考虑观众喜不喜欢这电影、不考虑电影时长——有时独立纪录片长达四、五小时。他唯一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国做这个电影节,它会是什么样子”。

“别人不知道的导演、别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觉得它需要被别人看到、需要去讨论这些东西,这是我喜欢的。”朱日坤说。



影展取消后,朱日坤每天都到放映场地坐着、放电影给自己看,作为一种静默抗议。这是从放映场地看出去的街景。

“对于我们来说,(影展)其实是一种互相打气,每年都看看大家都还在拍、都还在做。”蒋不说,当看到朱日坤要办影展、名单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兴奋地跟朋友说:“朱老师把宋庄搬到纽约去了!”

林一凡觉得,朱日坤还挺“唐吉诃德”。现在形势在变,连年轻作者都不再关心政治问题,甚至不愿意接受“独立电影”这个称谓,只希望尽快进入商业渠道。

“他(朱日坤)还是这个心思、没放下,还是想继续做(独立电展)。”

只是环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纪录片导演陈品林因“白纸运动”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以“寻衅滋事”罪被判监禁三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汉柏林电影节、北京国际短片联展部份场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点过于放松,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问题,我光明正大,我怎么怕你呢?”朱日坤缓缓说,“我也没想到,对,可能形势已经变化了。”

今年7月,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曾要求纽西兰(新西兰)纪录片节Doc Edge不要放映一套有关菲律宾渔民的片子,批评其“充斥着虚假讯息和虚假宣传”。该纪录片节最后坚守策展自由原则拒绝。

中国的审查长臂越伸越远,海外还能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安全之地”吗?朱日坤想了下,“当然可能对生活来说 ,它也不一定有什么太大的威胁。”

“但是比如他在中国还是有家属、有各种人,他都会有所顾忌——说什么话的时候不要太过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难脱离个人的成长和现在生存的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跑到哪里,你身后都有各种大问题。”



影展取消了,朱日坤没有觉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诫自己,我也没做什么错的事情”。

“独立电影不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东西”

“每发生一件这种事,你对这个国家多了一种失望、特别失望,实际上是心态会越来越糟糕。”林一凡慨叹,在2014年以前,拍现实议题的电影人会被称作“政治碰瓷”——“用政治来换取某种关注”。

“其实这种话很恶劣......独立电影不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东西。很多人真是有内心的一种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义感、道德意识他才做这些事。”

蒋不比喻,中国独立影展就像一个公民社会的雏形,人们在里头得到支持、在线上下交流——当局的打压,就是希望打断这些连结。

朱日坤的影展本来就人丁单薄。他在半年前开始筹备,没有团队,只有两个志愿者。

“我有时做事吧,就不太顾后果,”朱日坤苦笑,“这个是个麻烦。”他一有想法就马上发消息邀人来,给出席的导演订机票、约场地。要交钱了才开始想:“我怎么找钱呢?”

最后整个影展下来成本约五万美元,朱日坤靠众筹得到一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钱包。影展原定举行八天,现在取消了,票要逐一退掉,还重新花了一笔手续费。

朱日坤也倔。作为一种静默的抗议,他天天都会独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结束那天。但他没有觉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诫自己,我也没做什么错的事情”。

有时候,他还感到很愉快。他想起十几年前在宋庄的时光——那边有个地下放映室,他也是一个人,从早上到晚在那里放自己喜欢的片子,“没有人干涉我”。

他不觉得这次被打压全然是坏事:当局毫无边界的行为,也会给世界一个提醒。

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朱日坤说,有人会觉得海外影展是危险的、“不要碰”。但对真正想去做独立创作、自由表达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们:“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71岁女儿杀死102岁母亲震惊全国 称“我太累了”
前财长辞职:向爱泼斯坦请教追求中国美女教授
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游视频 邮轮曝光 约148万/人
中日会晤:中方官员双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头听训…
川普“像猪叫”?怒骂某国“犯蠢、重谈贸易协议”




24小时讨论排行

武吓日本!中自今起于黄海8天实弹射击 距九州仅900公里
中国游客取消赴日,专家预测:日本经济损失"恐达1.7兆"
427-1!众院压倒性通过 要求公布爱泼斯坦文件
拒镇压学生!六四抗命军长徐勤先受审照首曝光
美退将:中国反常行为,逼日本说出真心话
日本官员低头听中方讲话,胡锡进很高兴,评论区很清醒
美国数学危机:学生不会算 老师不会教 体制不肯改!
关于爱泼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态度突然反转幕后
特大桥轰然垮塌,基建神话后的巨大黑洞!
美智库倡台湾能源船只“挂美国旗” 由美军舰护航
纽约时报:特朗普无法“翻篇”的爱泼斯坦案
特朗普盛情款待沙特王储,就卡舒吉遇害事件为其辩护
“没剪刀”为何成热梗?女游客向酒店借剪刀引发热议
援乌铁路被炸?波兰惊现“史无前例”破坏活动 矛头直指俄
日媒曝:高市早苗拟参拜靖国神社!循安倍旧例
川普被追问“淫魔电邮” 怒呛女记者:闭嘴,小猪!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独立影展的遭遇:从境内"强拆"到"跨境镇压"

BBC中文 2025-11-18 21:53:35
中国独立影展的遭遇:从境内"强拆"到"跨境镇压"

​​​​​​​

电影学者形容2012年是中国独立影像的“强拆年”,有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时,放映厅遭拉闸断电。

13年过去,2025年,身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导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筹办的首届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终不得不停办。

从业者形容中国当局打压独立电影已形成“一种历史”,手法没变,工作“越来越娴熟”。

“我现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首届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受压后被迫取消。

10月30日凌晨,朱日坤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寒暄之后问道:“你有没有做什么别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时,朱日坤正忙着办电影节——父亲打来电话这天,距离11月8日影展开幕还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开始在中国办独立影展。2014年,独立电影受当局强力打压,他离开中国,搬到纽约。

父亲的电话,是一场风暴的开始。接下来数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带到派出所;近八成参展导演陆续要求退出。有人语气严厉,要求朱日坤删除所有有关自己的电影宣传,以后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讯息,发现对方已经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国独立导演林一凡(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压者。影展前三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电话,对方寒暄过后,表示希望上门“看看你”。林一凡冷静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么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一凡一直在中国拍独立电影,同类的事他至少遇过两三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给朱日坤打了个电话,无奈说:“这种情况下,肯定我们在国内的作者是没办法参展的”。

但他没有想到,一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这种退出人数规模是“第一次发生”。



在影展公告取消前,图中红色划线部分为宣布取消放映的电影。

朱日坤说,从导演、嘉宾、工作人员甚至志愿者,与影展沾边的人似乎都被当局“打过招呼”。

有一些人会告诉朱日坤详细情况——自己被广电总局找上,说明如果参加放映,电影不会给过;有人怀孕八个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询问,还有在海外的中国学者,所在大学的校长被中国大使馆找去。

放映场地也收到投诉信。纽约HERE艺术中心向BBC中文核实,11月上旬曾收到自称“一群目前在纽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电邮,表示担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场地方考虑取消或限制活动宣传。

翻閱片单,这次电影节触及的题材多样,涉及性少数群体的酷儿议题、关注上海底层漂泊者的状况、拍摄中国医生高耀洁的最后时光,也有讲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电影都触碰政治敏感议题,比如卓楷罗的《辽河的士》入围了平遥国际电影节计划,预计在2028在中国院线上映。

事情发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一个头绪:为什么一个小小电影节 ,需要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就像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去打压你。”

他曾让受压的人向“对方”带话,表示自己愿意直接沟通、解释活动的初衷,但从来没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压的全是身边的人。“(对付)国家敌人也不至于到这个程度⋯⋯ 这个是我没法想象。”

当局针对的是自己吗?还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显觉得,“我现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么民运(人士)这些人都敏感。”



朱日坤在放映场地入口设置的招待处

打压是“一种历史”

BBC中文曾联系过少数没有退出影展的导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国拍摄,不便评论。香港导演梁思众是极少数没有直接受到中国当局压力的人,他的纪录片《血在烧》讲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

他在邮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认识朱日坤十多年,他是一个“勇敢的”电影人,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国独立电影提供平台”。

据电影节的简介,放映的影片强调不审查,核心问题不是“讲中国”,⽽是“如何⾯对中国现实”。这跟朱日坤过往在中国办的独立影展一样。但在当局眼中,独立电影是件敏感事。

这不是朱日坤第一次受压。他说过去中国独立电影节“一直都有问题”,只是力度的分别。

2001年,朱日坤北大毕业后成立了“现象工作室”,制作独立电影。他希望给独立导演搭建交流平台,于是两年后创办“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北京独立影展的前身)。但办到第二年,已经因为没人愿意借出场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的帮助下,才在北京宋庄安定下来。栗宪庭成立了电影基金,为朱日坤提供放映场地,后来又设立电影资料馆收藏电影、办电影学校。

独立电影最蓬勃时期,中国每年都有三大影展:“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林一凡形容,这些影展当时是电影制作人很重要的一个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见,然后传播得更远”。



中国独立电影最蓬勃时期有三大影展:“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以及“北京独立影像展”。

但干预和监视也一直都有。林一凡记得,当年影展放映赵亮拍了12年的《上访》,观众群中早有数个“工作人员”,“但是那时候他(官方)并没有直接干涉”。

当局会约谈拍摄敏感议题的导演,电影人也会有默契地用流动的方式规避审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断转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对温和的情况在2012年彻底改变,那一年中共现任领导人习近平上台,当局的行动变得粗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国独立影像的“强拆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时,放映厅遭拉闸断电。

2013年,警察称电影学校不合法,强行用大巴载走20多位学员;2014年,影展开幕当天负责人栗宪庭和策展人王宏伟被带走。最后,主办方被强迫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办电影节,基金会的1500部馆藏影片也被没收。

林一凡形容,中国当局打压独立电影是“一种历史”,手法没变,只是工作“越来越娴熟”。

朱日坤在这一年离开中国。他说,离开有个人因素,但那时候“我也是有点烦那块地方”。因为打压不断,朱日坤在宋庄变得“不受欢迎”,“把我列成一个危险分子”。

搬去纽约后,朱日坤很少给电影策展。更多的时间,他忙着打理农场,回归艺术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一种很久未有过的放松。“你想说什么,直接通过作品就说了”。

但这些年,他一直收到他人反馈,中国独立电影环境越来越恶化,“甚至可能觉得独立电影已经没法存在了”。疫情过后,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么了。



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导演们声援被捕的栗宪庭和王宏伟。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一凡说,做独立电影的人,始终最怕的是自我审查。

“我们都是被训诫过的人,(知道)拍什么是有前途、什么没前途。”当年影展受压后,林一凡身边不少导演已经没再拍片,离开中国的人也换了一种生活;因为不想承受风险,国内地下放映也特别艰难。

艺术家蒋不见证这种转变。他在2012年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经历独立电影受压时期。2014年后,蒋不仍积极在独立影展帮忙、选片。他举例,2018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投稿的纪录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只一半。

还在拍片的电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审查和红线。蒋不现在移居巴黎,不时收到独立影展主办方给的名单,请他帮忙看一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蒋不看来,这是海外影展定位问题: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国的影片和文化带给国外观众 ,但另外一种人,是想要把中国人看不到的中国真实和电影带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后者。他不考虑观众喜不喜欢这电影、不考虑电影时长——有时独立纪录片长达四、五小时。他唯一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国做这个电影节,它会是什么样子”。

“别人不知道的导演、别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觉得它需要被别人看到、需要去讨论这些东西,这是我喜欢的。”朱日坤说。



影展取消后,朱日坤每天都到放映场地坐着、放电影给自己看,作为一种静默抗议。这是从放映场地看出去的街景。

“对于我们来说,(影展)其实是一种互相打气,每年都看看大家都还在拍、都还在做。”蒋不说,当看到朱日坤要办影展、名单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兴奋地跟朋友说:“朱老师把宋庄搬到纽约去了!”

林一凡觉得,朱日坤还挺“唐吉诃德”。现在形势在变,连年轻作者都不再关心政治问题,甚至不愿意接受“独立电影”这个称谓,只希望尽快进入商业渠道。

“他(朱日坤)还是这个心思、没放下,还是想继续做(独立电展)。”

只是环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纪录片导演陈品林因“白纸运动”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以“寻衅滋事”罪被判监禁三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汉柏林电影节、北京国际短片联展部份场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点过于放松,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问题,我光明正大,我怎么怕你呢?”朱日坤缓缓说,“我也没想到,对,可能形势已经变化了。”

今年7月,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曾要求纽西兰(新西兰)纪录片节Doc Edge不要放映一套有关菲律宾渔民的片子,批评其“充斥着虚假讯息和虚假宣传”。该纪录片节最后坚守策展自由原则拒绝。

中国的审查长臂越伸越远,海外还能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安全之地”吗?朱日坤想了下,“当然可能对生活来说 ,它也不一定有什么太大的威胁。”

“但是比如他在中国还是有家属、有各种人,他都会有所顾忌——说什么话的时候不要太过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难脱离个人的成长和现在生存的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跑到哪里,你身后都有各种大问题。”



影展取消了,朱日坤没有觉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诫自己,我也没做什么错的事情”。

“独立电影不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东西”

“每发生一件这种事,你对这个国家多了一种失望、特别失望,实际上是心态会越来越糟糕。”林一凡慨叹,在2014年以前,拍现实议题的电影人会被称作“政治碰瓷”——“用政治来换取某种关注”。

“其实这种话很恶劣......独立电影不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东西。很多人真是有内心的一种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义感、道德意识他才做这些事。”

蒋不比喻,中国独立影展就像一个公民社会的雏形,人们在里头得到支持、在线上下交流——当局的打压,就是希望打断这些连结。

朱日坤的影展本来就人丁单薄。他在半年前开始筹备,没有团队,只有两个志愿者。

“我有时做事吧,就不太顾后果,”朱日坤苦笑,“这个是个麻烦。”他一有想法就马上发消息邀人来,给出席的导演订机票、约场地。要交钱了才开始想:“我怎么找钱呢?”

最后整个影展下来成本约五万美元,朱日坤靠众筹得到一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钱包。影展原定举行八天,现在取消了,票要逐一退掉,还重新花了一笔手续费。

朱日坤也倔。作为一种静默的抗议,他天天都会独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结束那天。但他没有觉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诫自己,我也没做什么错的事情”。

有时候,他还感到很愉快。他想起十几年前在宋庄的时光——那边有个地下放映室,他也是一个人,从早上到晚在那里放自己喜欢的片子,“没有人干涉我”。

他不觉得这次被打压全然是坏事:当局毫无边界的行为,也会给世界一个提醒。

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朱日坤说,有人会觉得海外影展是危险的、“不要碰”。但对真正想去做独立创作、自由表达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们:“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