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爱泼斯坦”又成新战场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没“精准投弹”

“爱泼斯坦”又成新战场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没“精准投弹”

文章来源: 央视新闻 于 2025-11-16 09:08: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创纪录的联邦政府“停摆”刚刚结束,美国政治就又迅速陷入另一场尖锐争执。这次,导火索重回一个被反复翻出的名字:爱泼斯坦。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已要求司法部调查爱泼斯坦与前总统克林顿等多名民主党人的关联。此番表态的直接起因,是众议院监督委员会的民主党人11月12日精挑细选抛出三封邮件,将矛头直接指向总统特朗普。仅数小时后,共和党多数派即反手甩出两万多页原始档案,高调抢占“透明”话语权。

原本外界以为,政府重开后的首要任务是补救“停摆”损失,但现实是,国会第一时间打响的,却是围绕“爱泼斯坦档案”的又一场党派战。刚从“关门”阴影里爬出来的联邦政府,还来不及恢复正常运转,就又被拖进了另一场充满算计的丑闻攻防,愈发折射出美国政治在高强度对立之下持续加深的失效感。

“爱泼斯坦”又成新战场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没“精准投弹”

△路透社报道,特朗普刚刚宣布政府“停摆”在其掌控下结束,白宫就被迫开始另一场关于爱泼斯坦的斗争

三封邮件点燃“旧案新火”:民主党掐准时机

这一轮争议起点,是民主党人的“精准投弹”。11月12日,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民主党少数派在加州议员罗伯特·加西亚带领下,对外公布了三封来自“爱泼斯坦遗产”的邮件。这三封邮件篇幅不长,却在措辞和选材上极其“用力”,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关系远比他后来对外宣称的那种“只是认识、关系一般”更为密切。



△美国纽约州性犯罪者登记处此前提供的杰弗里·爱泼斯坦照片

从司法角度看,这些都只是爱泼斯坦本人的一面之词,谈不上定罪依据。但在政治层面,民主党借三封邮件做了三件事:一是强化特朗普“早已知情”的印象,与其过往淡化说法形成了鲜明反差;二是通过具体场景,把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关系从“泛泛之交”拉回“同处一室数小时”的亲密圈层;三是揭示特朗普阵营早在2015年就意识到该话题的杀伤力,并试图通过话术管理风险。

更关键的是,民主党选择在政府刚刚结束“停摆”、舆论本应追问“谁应为政府‘关门’负责”的时间点抛出邮件,明显是要借用“爱泼斯坦”这个高度情绪化的符号,压过枯燥的预算争执。



△《纽约时报》报道,爱泼斯坦在其邮件中称,特朗普知道他的所作所为

共和党公开超2万页档案:反转叙事

面对这三封“定点爆破”的邮件,共和党并没有逐条反驳细节,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打法——以“信息洪流”淹没对手的“精准投弹”。

同一天稍晚,由共和党掌控的众院监督委员会多数派宣布,公开一整批来自爱泼斯坦遗产的档案,总量超过两万页,包括大量邮件往来、附件和备忘录。对外给出的姿态是:既然民主党指责我们、指责政府“不透明”,那我们就一次性把资料柜打开,让大家看看。

这一“信息洪流”战术,使舆论不再只是围着三封邮件打转,而是被迫在庞大而复杂的权势关系网中穿梭:特朗普的名字在档案中被大量提及,但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室成员、华尔街高管等各路人物也频繁出现,于是,民主党所希望聚焦的焦点被有效摊薄。共和党借此把民主党描绘成“从成堆材料里捡三封对总统最不利的邮件搞政治戏法”,同时将自己包装成“真正敢一次性放料、让公众自行判断”。

对白宫而言,这样的节奏争取了话术空间。一方面,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立即替总统“止血”,强调三封邮件中被涂黑姓名的受害人曾公开表示,特朗普没有对她实施任何不当行为,以此淡化“知情”和“同处一室”的政治杀伤力;另一方面,白宫顺势反指民主党“利用受害者创伤当政治武器”,把这一轮档案曝光纳入“长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既有叙事,继续巩固基本盘对主流媒体和对手的不信任。



△美国数字新闻网站Axios报道,民主党人希望公布爱泼斯坦档案的立场,能够帮助分裂保守派阵营的选票

与政府“停摆”交织:谁在转移焦点,谁在放大对方伤口?

这一轮“爱泼斯坦热”之所以格外引人注意,还在于它几乎与联邦政府重开同步发生。

此前,围绕临时拨款和医保补贴,美国刚刚经历一场创纪录的政府“停摆”,特朗普政府和国会共和党在民调中承受了不小压力,民主党内部也因在医保问题上是否妥协以尽快“开门”而争执不休。双方都在这场博弈中留下了各自的伤口——一边被指责“拿千万人饭碗当筹码”,另一边被批评在医保底线问题上“软弱妥协”。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民主党选择用三封“直指总统”的邮件抢占头条,把话题从复杂的预算条款和程序博弈上引向总统与丑闻大案的纠缠;白宫则迅速反击,指控这是刻意转移公众对“停摆”责任和民主党投票记录的注意力,试图将此轮档案热转化为“又一场政治烟幕”。特朗普更是在“真相社交”上发帖,指责民主党人利用爱泼斯坦案转移人们对民主党造成的政府“停摆”后果的注意力。

这种互指“转移焦点”的行为,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清楚:在一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谁率先定义议题,谁就能较大程度上主导选民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而“爱泼斯坦档案”,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浓烈、画面感极强的议题入口。



△美联社报道,此次公布的文件大多是爱泼斯坦与他长期保持联系的记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

当“透明”变成手段:正义感也在被消耗

从更长远角度看,“爱泼斯坦案”本有机会成为一次制度反思的起点:如何防止监管疏忽,如何避免司法“区别对待”,如何建立重大案件档案的常态化公开机制。但这一轮操作再次表明,在高度极化的现实政治中,“透明”更像是一件可以按需挥舞的武器——民主党用三封邮件打乱特朗普阵营刚从“停摆”博弈中勉力恢复的政治节奏,共和党则用两万多页档案稀释不利细节、重塑“谁才在推动公开”的叙事,真正关于金融、执法和精英问责的制度讨论,反被挤到了版面边缘。

受害者的声音同样被淹没在党争噪声中。舆论反复解读个别受害人对特朗普的只言片语,却很少再谈她们对整个体系失灵的控诉。当“爱泼斯坦档案”一次次被当作选战工具,社会的愤怒感与正义感也在不断被消耗,人们习惯了这类新闻,却越来越不相信它能真正导向清晰的真相和实质的问责。

创纪录的政府“停摆”刚刚落幕,联邦政府还未来得及证明自己“重新有效”,就又在旧案上陷入了新一轮撕扯。“爱泼斯坦”既是美国政治难以愈合的伤口,也是两党轮流拔出的匕首,这种在看上去愈演愈烈的党争中反复撕扯的过程本身,正是当下美国治理失效感的一个缩影。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十分罕见!美国高度敏感目标被曝光
中国祭"旅游警示",日本女议员呼吁反制!
8月突然辞职,前美联储理事库格勒涉多笔违规交易
2.7万亿资金,33万名赌客,他的贪婪到头了
全民反诈,不是把全民当成诈骗犯




24小时讨论排行

高市内阁罕见支持率持续高涨 中国恐错估高市韧性
中国飞日航班柜台现人龙 游客喊“政治与我无关”
反击日本,中国舆论掀“琉球地位未定论”
中国承诺跳票 采购美大豆不到3% 美农民撑不下去了
官媒继续开骂“撒泡尿照照自己几斤几两!“
反差强烈 日动画《鬼灭之刃》中国票房3天飙破3亿
中国驻美大使:欢迎愈来愈多美国民众访中国
“太子集团”天价比特币,被美国“黑吃黑”?
决裂后川普穷追猛打 格林:体会到爱泼斯坦案受害者的恐惧
纽约深夜爆仇亚群殴:一群人狂喊“我讨厌亚洲人”
中国对日本发出留学预警!指"治安形势不佳"风险上升
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被正式批捕 罪名是…
成“重点猎物”?FBI警告:在美国讲中文者小心
特朗普私下重点讨论的不是毒品 而是马杜罗的命运和石油
全美吵翻!女子假扮“穷妈妈”打电话求奶粉 结果…
曾经轰动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岁 各自开启不同人生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爱泼斯坦”又成新战场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没“精准投弹”

央视新闻 2025-11-16 09:08:11

创纪录的联邦政府“停摆”刚刚结束,美国政治就又迅速陷入另一场尖锐争执。这次,导火索重回一个被反复翻出的名字:爱泼斯坦。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已要求司法部调查爱泼斯坦与前总统克林顿等多名民主党人的关联。此番表态的直接起因,是众议院监督委员会的民主党人11月12日精挑细选抛出三封邮件,将矛头直接指向总统特朗普。仅数小时后,共和党多数派即反手甩出两万多页原始档案,高调抢占“透明”话语权。

原本外界以为,政府重开后的首要任务是补救“停摆”损失,但现实是,国会第一时间打响的,却是围绕“爱泼斯坦档案”的又一场党派战。刚从“关门”阴影里爬出来的联邦政府,还来不及恢复正常运转,就又被拖进了另一场充满算计的丑闻攻防,愈发折射出美国政治在高强度对立之下持续加深的失效感。

“爱泼斯坦”又成新战场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没“精准投弹”

△路透社报道,特朗普刚刚宣布政府“停摆”在其掌控下结束,白宫就被迫开始另一场关于爱泼斯坦的斗争

三封邮件点燃“旧案新火”:民主党掐准时机

这一轮争议起点,是民主党人的“精准投弹”。11月12日,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民主党少数派在加州议员罗伯特·加西亚带领下,对外公布了三封来自“爱泼斯坦遗产”的邮件。这三封邮件篇幅不长,却在措辞和选材上极其“用力”,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关系远比他后来对外宣称的那种“只是认识、关系一般”更为密切。



△美国纽约州性犯罪者登记处此前提供的杰弗里·爱泼斯坦照片

从司法角度看,这些都只是爱泼斯坦本人的一面之词,谈不上定罪依据。但在政治层面,民主党借三封邮件做了三件事:一是强化特朗普“早已知情”的印象,与其过往淡化说法形成了鲜明反差;二是通过具体场景,把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关系从“泛泛之交”拉回“同处一室数小时”的亲密圈层;三是揭示特朗普阵营早在2015年就意识到该话题的杀伤力,并试图通过话术管理风险。

更关键的是,民主党选择在政府刚刚结束“停摆”、舆论本应追问“谁应为政府‘关门’负责”的时间点抛出邮件,明显是要借用“爱泼斯坦”这个高度情绪化的符号,压过枯燥的预算争执。



△《纽约时报》报道,爱泼斯坦在其邮件中称,特朗普知道他的所作所为

共和党公开超2万页档案:反转叙事

面对这三封“定点爆破”的邮件,共和党并没有逐条反驳细节,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打法——以“信息洪流”淹没对手的“精准投弹”。

同一天稍晚,由共和党掌控的众院监督委员会多数派宣布,公开一整批来自爱泼斯坦遗产的档案,总量超过两万页,包括大量邮件往来、附件和备忘录。对外给出的姿态是:既然民主党指责我们、指责政府“不透明”,那我们就一次性把资料柜打开,让大家看看。

这一“信息洪流”战术,使舆论不再只是围着三封邮件打转,而是被迫在庞大而复杂的权势关系网中穿梭:特朗普的名字在档案中被大量提及,但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室成员、华尔街高管等各路人物也频繁出现,于是,民主党所希望聚焦的焦点被有效摊薄。共和党借此把民主党描绘成“从成堆材料里捡三封对总统最不利的邮件搞政治戏法”,同时将自己包装成“真正敢一次性放料、让公众自行判断”。

对白宫而言,这样的节奏争取了话术空间。一方面,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立即替总统“止血”,强调三封邮件中被涂黑姓名的受害人曾公开表示,特朗普没有对她实施任何不当行为,以此淡化“知情”和“同处一室”的政治杀伤力;另一方面,白宫顺势反指民主党“利用受害者创伤当政治武器”,把这一轮档案曝光纳入“长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既有叙事,继续巩固基本盘对主流媒体和对手的不信任。



△美国数字新闻网站Axios报道,民主党人希望公布爱泼斯坦档案的立场,能够帮助分裂保守派阵营的选票

与政府“停摆”交织:谁在转移焦点,谁在放大对方伤口?

这一轮“爱泼斯坦热”之所以格外引人注意,还在于它几乎与联邦政府重开同步发生。

此前,围绕临时拨款和医保补贴,美国刚刚经历一场创纪录的政府“停摆”,特朗普政府和国会共和党在民调中承受了不小压力,民主党内部也因在医保问题上是否妥协以尽快“开门”而争执不休。双方都在这场博弈中留下了各自的伤口——一边被指责“拿千万人饭碗当筹码”,另一边被批评在医保底线问题上“软弱妥协”。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民主党选择用三封“直指总统”的邮件抢占头条,把话题从复杂的预算条款和程序博弈上引向总统与丑闻大案的纠缠;白宫则迅速反击,指控这是刻意转移公众对“停摆”责任和民主党投票记录的注意力,试图将此轮档案热转化为“又一场政治烟幕”。特朗普更是在“真相社交”上发帖,指责民主党人利用爱泼斯坦案转移人们对民主党造成的政府“停摆”后果的注意力。

这种互指“转移焦点”的行为,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清楚:在一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谁率先定义议题,谁就能较大程度上主导选民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而“爱泼斯坦档案”,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浓烈、画面感极强的议题入口。



△美联社报道,此次公布的文件大多是爱泼斯坦与他长期保持联系的记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

当“透明”变成手段:正义感也在被消耗

从更长远角度看,“爱泼斯坦案”本有机会成为一次制度反思的起点:如何防止监管疏忽,如何避免司法“区别对待”,如何建立重大案件档案的常态化公开机制。但这一轮操作再次表明,在高度极化的现实政治中,“透明”更像是一件可以按需挥舞的武器——民主党用三封邮件打乱特朗普阵营刚从“停摆”博弈中勉力恢复的政治节奏,共和党则用两万多页档案稀释不利细节、重塑“谁才在推动公开”的叙事,真正关于金融、执法和精英问责的制度讨论,反被挤到了版面边缘。

受害者的声音同样被淹没在党争噪声中。舆论反复解读个别受害人对特朗普的只言片语,却很少再谈她们对整个体系失灵的控诉。当“爱泼斯坦档案”一次次被当作选战工具,社会的愤怒感与正义感也在不断被消耗,人们习惯了这类新闻,却越来越不相信它能真正导向清晰的真相和实质的问责。

创纪录的政府“停摆”刚刚落幕,联邦政府还未来得及证明自己“重新有效”,就又在旧案上陷入了新一轮撕扯。“爱泼斯坦”既是美国政治难以愈合的伤口,也是两党轮流拔出的匕首,这种在看上去愈演愈烈的党争中反复撕扯的过程本身,正是当下美国治理失效感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