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舒淇,东亚女孩的恨海情天

舒淇,东亚女孩的恨海情天

文章来源: 时尚COSMO 于 2025-11-13 08:19:2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舒淇,东亚女孩的恨海情天

从“东亚女孩”到“最佳导演”

—— 杀出原生家庭的,哪有等闲之辈?

网上有个很火的讨论,为什么东亚人格外钟情于“恨海情天”这一套?一条高赞回答写道:因为那是我们从原生家庭学到的第一课。



东亚、原生家庭、恨海情天——看着都令人疲惫,甚至有些刻板的固定搭配和标签却总是能引起共鸣。

而这份抽象的共鸣在最近的一部电影得到具象的体现,它就是《女孩》——导演舒淇的开刃之作,一个女人回望童年与青春后得到的答案,这份答案同样适用于其他“东亚女孩”。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传性质作品,影片中许多精妙的表达取材自她真实的童年。

在楼道里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中辨别父母回家的声音,是许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进阶”——她可以从父亲的摩托声里,判断今天会不会挨打。

如果声音很顺畅,那说明爸爸今天没有喝醉,如果声音有卡顿,那就说明他喝醉了,要快点找地方躲起来。



她熟练地钻进衣柜,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链,以免暴露,但其实爸爸远在屋外根本听不到,可恐惧已经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种“传染病”,父亲在外受挫,回家对妻女挥拳确认掌控感,母亲无处可逃,只能对更弱的孩子发泄。如果说父亲的暴力是狂风暴雨,直接又猛烈,那么母女的爱恨就像缠绕着荆棘的沼泽,让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亲18岁生下她,困在充斥拳头的婚姻里,没被爱过更不会爱。

她刚被丈夫欺辱,却因女儿忘带便当而赶到学校,明明担心她饿,却当着全班的面,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时,老师正讲着熏陶,说长期接触好的事物,人也会向好而生。

镜头切到过去,当年的母亲也被自己的父亲指着鼻子骂——没读完书就跟男人跑,丢人现眼。一组蒙太奇无声揭示:伤害,通过血缘代代相传。



后来,舒淇出车祸住院,满身是伤。她渴望母亲的安慰,等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责骂。正愤怒委屈时,朋友却说:“我看见你妈妈在外面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灭,只剩一片潮湿的沼泽。



在一档播客中,舒淇谈起这段往事,依然落泪。49岁的她,历经风雨,却仍为当年那个小女孩,为那纠缠不清的爱与恨,潸然泪下。



“我从小被爸妈打到大,但我们关系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只是不会教小孩子。”

这是舒淇22岁采访时说的话,精准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画像。

东亚小孩就是这样,还没学会恨之前已经学会了原谅,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次次结痂,又一次次撕裂。





许多女孩都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和爸爸“统一战线”,讨厌妈妈总是把埋怨和唠叨挂在嘴边。

直到长大后,自己也经历了一天工作的疲惫,还要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归为“无能”“固执”甚至“懦弱”的行为,其实是一代女性对婚姻宿命的无奈接受。



舒淇对妈妈懂得更深,是在拍摄片场。饰演母亲的演员,背影始终埋在家务中,当一切忙碌结束,她肩膀突然松垂了下来,并松了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亲的责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觉得家庭主妇就是打扫房间,照顾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么压力?其实不是的。要把一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小孩跟老公照顾照顾好,很难的。”

妈妈不是不爱你,她只是在自己的泥沼里挣扎,自顾不暇。

电影里存在超现实的一幕,女儿穿过隧道看见了年轻时母亲,她不是现在这副暴躁、唠叨、哀怨的模样,而是一个同样年轻、挣扎、痛苦的女孩。



“她18岁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顾小孩。”

妈妈的痛苦被看见,不代表我的痛苦会消失,妈妈带来的切肤之痛,依然潮湿而真实。

长大后我们看清了她们当年的局限,明白了她们的不易,理解了她们的难处,于是拥有了两份痛苦。太多人拎着双份的痛苦在爱和恨中间犹豫,恨不动,放不下,原谅觉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续痛苦。



爱恨之间,舒淇给了第三条路——面对,偶尔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虽是家暴、恐惧与纠缠,却并未让观众沉溺于痛苦,反而带来一种治愈。好像被一个已经长大的女孩,遥远地拥抱了一下。

因为你能听到她的哭声,但也能看到她擦干眼泪向前走的样子。



影片中女儿长大回家,吃着母亲做的堆满肉的面线,突然大哭崩溃,她发现:你这不是会爱吗?那为什么才开始去爱?那我之前经历的算什么?

她质问母亲:“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或许是想要一个拥抱或者一个道歉,但都没有,母亲只答:“你现在过得好就好。”

最终,女儿什么话都没说。无声中,没有和解,没有原谅,只是说放过自己了,不必向伤害你的人苦苦追问答案。



舒淇在采访中,总以轻盈幽默的口吻回忆童年。她承认痛苦,却不让它定义人生。“这只是我的一段经历,一个过程。”

她想拍的不只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种从小被爱又被伤害的矛盾。很多人长大后,仍在学习如何不让童年的伤继续影响自己。她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痛,而是从痛里长出的一点点勇气。



最后,用舒淇在釜山电影节领取最佳导演奖项时的发言送给大家:“我想对所有心里有伤的女孩说,希望你们可以勇敢地走出你们美好的未来。”

亲爱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请不要永远浸泡在悲伤中,因为,这并不值得。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设计:棒棒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电影、网络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震惊!伯克利大学爆发冲突 血迹满地 多人被捕!
“脑袋被驴踢了” 官媒火上浇油破口大骂日本首相
比“开放性关系”更激进的,是“开放性婚姻”
华裔医师被灭门案:凶手谎称患癌博同情 留宿时图财杀人
中美贸易战 川普手上只剩一张打不出去的牌




24小时讨论排行

“特朗普知道那些女孩” 爱泼斯坦爆炸邮件再掀风暴
中美贸易休战,但工厂“去中国化”已难逆转
曝:富人射杀人类当娱乐!8万英镑买命 可射杀孩童…
日本政界大佬表示:“高市首相极其危险”
福山点破美国困局:免费公交救不了纽约 唯一出路是…
纽约沦陷?当孩子笑骂父母“愚昧” 文明正在崩塌…
2万页爱泼斯坦邮件曝光,称特朗普私下形象更糟糕
他34天从北京跑步到上海:跑废5双鞋 网友质疑假跑
泽伦斯基亲信涉贪1亿美元潜逃 7人遭起诉5员被逮
特朗普为何极力鼓吹“全民分红”?
中国同意停止出口"芬太尼相关化学品",FBI局长证实
钱志敏被英国重判 多张家中被捕画面曝光
中国人在涩谷十字路口大跳群舞 惹怒日本网友
17万俄军压境红军城 “零打碎敲”推进 乌军进入地下…
“六千都给不到”,国内的计算机专业怎么了
川普:很多盟友都不算是“朋友” 佔便宜比中国多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舒淇,东亚女孩的恨海情天

时尚COSMO 2025-11-13 08:19:29
舒淇,东亚女孩的恨海情天

从“东亚女孩”到“最佳导演”

—— 杀出原生家庭的,哪有等闲之辈?

网上有个很火的讨论,为什么东亚人格外钟情于“恨海情天”这一套?一条高赞回答写道:因为那是我们从原生家庭学到的第一课。



东亚、原生家庭、恨海情天——看着都令人疲惫,甚至有些刻板的固定搭配和标签却总是能引起共鸣。

而这份抽象的共鸣在最近的一部电影得到具象的体现,它就是《女孩》——导演舒淇的开刃之作,一个女人回望童年与青春后得到的答案,这份答案同样适用于其他“东亚女孩”。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传性质作品,影片中许多精妙的表达取材自她真实的童年。

在楼道里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中辨别父母回家的声音,是许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进阶”——她可以从父亲的摩托声里,判断今天会不会挨打。

如果声音很顺畅,那说明爸爸今天没有喝醉,如果声音有卡顿,那就说明他喝醉了,要快点找地方躲起来。



她熟练地钻进衣柜,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链,以免暴露,但其实爸爸远在屋外根本听不到,可恐惧已经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种“传染病”,父亲在外受挫,回家对妻女挥拳确认掌控感,母亲无处可逃,只能对更弱的孩子发泄。如果说父亲的暴力是狂风暴雨,直接又猛烈,那么母女的爱恨就像缠绕着荆棘的沼泽,让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亲18岁生下她,困在充斥拳头的婚姻里,没被爱过更不会爱。

她刚被丈夫欺辱,却因女儿忘带便当而赶到学校,明明担心她饿,却当着全班的面,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时,老师正讲着熏陶,说长期接触好的事物,人也会向好而生。

镜头切到过去,当年的母亲也被自己的父亲指着鼻子骂——没读完书就跟男人跑,丢人现眼。一组蒙太奇无声揭示:伤害,通过血缘代代相传。



后来,舒淇出车祸住院,满身是伤。她渴望母亲的安慰,等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责骂。正愤怒委屈时,朋友却说:“我看见你妈妈在外面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灭,只剩一片潮湿的沼泽。



在一档播客中,舒淇谈起这段往事,依然落泪。49岁的她,历经风雨,却仍为当年那个小女孩,为那纠缠不清的爱与恨,潸然泪下。



“我从小被爸妈打到大,但我们关系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只是不会教小孩子。”

这是舒淇22岁采访时说的话,精准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画像。

东亚小孩就是这样,还没学会恨之前已经学会了原谅,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次次结痂,又一次次撕裂。





许多女孩都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和爸爸“统一战线”,讨厌妈妈总是把埋怨和唠叨挂在嘴边。

直到长大后,自己也经历了一天工作的疲惫,还要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归为“无能”“固执”甚至“懦弱”的行为,其实是一代女性对婚姻宿命的无奈接受。



舒淇对妈妈懂得更深,是在拍摄片场。饰演母亲的演员,背影始终埋在家务中,当一切忙碌结束,她肩膀突然松垂了下来,并松了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亲的责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觉得家庭主妇就是打扫房间,照顾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么压力?其实不是的。要把一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小孩跟老公照顾照顾好,很难的。”

妈妈不是不爱你,她只是在自己的泥沼里挣扎,自顾不暇。

电影里存在超现实的一幕,女儿穿过隧道看见了年轻时母亲,她不是现在这副暴躁、唠叨、哀怨的模样,而是一个同样年轻、挣扎、痛苦的女孩。



“她18岁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顾小孩。”

妈妈的痛苦被看见,不代表我的痛苦会消失,妈妈带来的切肤之痛,依然潮湿而真实。

长大后我们看清了她们当年的局限,明白了她们的不易,理解了她们的难处,于是拥有了两份痛苦。太多人拎着双份的痛苦在爱和恨中间犹豫,恨不动,放不下,原谅觉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续痛苦。



爱恨之间,舒淇给了第三条路——面对,偶尔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虽是家暴、恐惧与纠缠,却并未让观众沉溺于痛苦,反而带来一种治愈。好像被一个已经长大的女孩,遥远地拥抱了一下。

因为你能听到她的哭声,但也能看到她擦干眼泪向前走的样子。



影片中女儿长大回家,吃着母亲做的堆满肉的面线,突然大哭崩溃,她发现:你这不是会爱吗?那为什么才开始去爱?那我之前经历的算什么?

她质问母亲:“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或许是想要一个拥抱或者一个道歉,但都没有,母亲只答:“你现在过得好就好。”

最终,女儿什么话都没说。无声中,没有和解,没有原谅,只是说放过自己了,不必向伤害你的人苦苦追问答案。



舒淇在采访中,总以轻盈幽默的口吻回忆童年。她承认痛苦,却不让它定义人生。“这只是我的一段经历,一个过程。”

她想拍的不只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种从小被爱又被伤害的矛盾。很多人长大后,仍在学习如何不让童年的伤继续影响自己。她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痛,而是从痛里长出的一点点勇气。



最后,用舒淇在釜山电影节领取最佳导演奖项时的发言送给大家:“我想对所有心里有伤的女孩说,希望你们可以勇敢地走出你们美好的未来。”

亲爱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请不要永远浸泡在悲伤中,因为,这并不值得。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设计:棒棒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电影、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