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马斯克的1万亿薪酬神话:集体迷幻!疯到没边了…

马斯克的1万亿薪酬神话:集体迷幻!疯到没边了…

文章来源: 加美财经 于 2025-11-08 12:36:3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本文刊发在市场观察,作者布雷特·阿伦兹是屡获殊荣的财经作家,长期从事市场、经济与个人理财领域的撰稿工作。他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分析师,是特许金融顾问。

马斯克的1万亿薪酬神话:集体迷幻!疯到没边了…

马斯克那份被批准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是否又一次说明股市正陷入一场危险甚至有些荒诞的狂热?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该重新审视你在401(k)、个人退休账户和其他投资账户中承担的风险了。这不仅涉及股票的整体持仓比例,还包括你持有的具体股票。

马斯克这份离谱的薪酬为何是警讯?先不谈看上去有多荒唐,光看看数字就足够说明问题。

为了获得这笔薪酬,特斯拉的市值必须从目前的1.6万亿美元飙升到10年后的8.5万亿美元,股价要从446美元涨到2400多美元。这意味着年均复合回报率接近20%。

此外,特斯拉的年度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必须达到4000亿美元。而作为对比,公司自己披露,去年调整后的EBITDA为166亿美元,低于2022年的192亿美元。

所以要实现4000亿美元?

没关系,只要每年把利润增长……嗯……37%,持续10年就行。

祝他们好运。

哦,对了,马斯克想拿到这一万亿美元的收入,还有一系列产品目标需要实现,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机器人销量达标等等。

不能说绝无可能,但如果马斯克和特斯拉真能完成这些目标,那全国懂点数学和商业逻辑的人,可能得集体下岗了。

传奇投资人约翰·邓普顿说过,牛市“死于狂热”。各种迹象早已随处可见,不只是特斯拉。

当英伟达前几天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时,我随手做了笔账,试算了一下投资者到底抱了多大的预期。

如果你希望未来10年每年获得10%的回报,英伟达的市值届时需要达到13万亿美元。假设当时估值还是预期市盈率25倍,那就意味着年净利润要达到5000多亿美元。

而英伟达去年净利润是730亿美元。

如果你想每年赚20%,英伟达到时市值得飙升至31万亿美元,年净利润要达到1.2万亿美元。

我怀疑,大多数英伟达的看多者连20%回报都不会满足,他们期待的是黄金圣地。

英伟达回购股票确实可能改变这些计算结果,但不会带来数量级的变化,而且那也要在诸多假设都成立的前提下。

请注意,根据FactSet数据,目前有66位华尔街分析师在关注英伟达,其中60位建议“买入”或“增持”,其中53位是直接“买入”评级。对比之下,仅有5位建议“持有”,只有1位给出了“卖出”评级。

其他大型科技股的情况也差不多。微软有54个“买入”评级,8个“增持”,没有任何分析师建议“卖出”、“减持”或“持有”。

要真正理解眼下这场狂热,不妨看看对冲基金经理哈里斯·库珀曼最近的博文。他的基金自2019年设立以来总回报已经达到1300%(税前)。

库珀曼估算,科技公司今年大概会在数据中心投资4000亿美元。

基于一些并不激进的假设,比如五年折旧周期,他估计,“整个行业要想仅仅收回今年这笔资本支出,就需要每年收入达到3200亿到4800亿美元。”

这还不包括明年还要进行的大量投入,金额可能差不多。

他说,“你大概要有1万亿美元的年收入,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如果想获取合理回报,还需要远高于这个数字的营收。”

但他指出,目前来自人工智能的年收入可能仅在150亿到200亿美元之间。

换句话说,“整个行业每月砸下超过300亿美元(全年大约4000亿美元),每月却只能收回十几亿美元。”

要理解“1万亿美元年收入”在短期内有多不现实,可以参考Netflix。

2024年,Netflix有大约3亿用户,年收入为390亿美元,“还不到目标收入的10%”,库珀曼提醒说。

没人能预判泡沫什么时候破裂。巴菲特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说过,这就像在一个没有钟表的舞厅里跳舞。但泡沫似乎总有一个共同特征——人们停止了对现实的信任,尤其是对数学的信任。

正如《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白皇后,人们开始相信“早餐前能信六个不可能的事”。

在臭名昭著的1999-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Sun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尼利曾嘲讽当时追高的投资者。他详细讲解了科技股巅峰时期估值所隐含的各种假设,最后问基金经理们:“你们难道不明白这些假设有多荒唐吗?你根本不需要什么披露,也不用读注释,光看数字就够了。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死对头要走了,特朗普开心坏了
被问急眼了,特朗普怒喷记者:虚假、令人作呕
习近平才入座保镳紧张递上“三宝” 外网热议惊呼…
养老是国家的义务,不是慈善也不是施舍
孙东旭也走了!俞敏洪为什么学不了任正非?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大妈穿军装在汉江边“大阅兵” 韩国网友炸锅
中国连锁“人民咖啡馆”遭批 人民网:“人民”一词不容亵渎
小鹏和特斯拉,谁是“物理AI”的未来?
乌克兰战略要地红军城岌岌可危 被俄8倍兵力包围
特朗普又盯上了美国肉价,“铁拳”挥向四巨头
绿卡重大改革!给老人申请绿卡面临严查…
马斯克可能真觉得,造车没意思了
共和党地方选举惨败,特朗普开始调整“话术”
川普称今年感恩节大餐比去年便宜25% 美联社:误导
关门创纪录 川普呼吁把医疗补贴“发现金给人民”
白宫会议川普打瞌睡 现场媒体围拍 纽森:瞌睡唐又来!
留学生为逃遣返 屠杀同胞一家6口 婴儿都未幸免
特朗普:南非对白人搞“屠杀”,G20峰会美国不去了
川普“穿囚服绑十字架”雕像展出 太过逼真惹争议
“DNA之父”逝世 因谈黑人智商低过白人荣衔被褫夺
央视新闻联播曝光 习近平登舰视察细节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马斯克的1万亿薪酬神话:集体迷幻!疯到没边了…

加美财经 2025-11-08 12:36:39



本文刊发在市场观察,作者布雷特·阿伦兹是屡获殊荣的财经作家,长期从事市场、经济与个人理财领域的撰稿工作。他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分析师,是特许金融顾问。

马斯克的1万亿薪酬神话:集体迷幻!疯到没边了…

马斯克那份被批准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是否又一次说明股市正陷入一场危险甚至有些荒诞的狂热?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该重新审视你在401(k)、个人退休账户和其他投资账户中承担的风险了。这不仅涉及股票的整体持仓比例,还包括你持有的具体股票。

马斯克这份离谱的薪酬为何是警讯?先不谈看上去有多荒唐,光看看数字就足够说明问题。

为了获得这笔薪酬,特斯拉的市值必须从目前的1.6万亿美元飙升到10年后的8.5万亿美元,股价要从446美元涨到2400多美元。这意味着年均复合回报率接近20%。

此外,特斯拉的年度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必须达到4000亿美元。而作为对比,公司自己披露,去年调整后的EBITDA为166亿美元,低于2022年的192亿美元。

所以要实现4000亿美元?

没关系,只要每年把利润增长……嗯……37%,持续10年就行。

祝他们好运。

哦,对了,马斯克想拿到这一万亿美元的收入,还有一系列产品目标需要实现,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机器人销量达标等等。

不能说绝无可能,但如果马斯克和特斯拉真能完成这些目标,那全国懂点数学和商业逻辑的人,可能得集体下岗了。

传奇投资人约翰·邓普顿说过,牛市“死于狂热”。各种迹象早已随处可见,不只是特斯拉。

当英伟达前几天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时,我随手做了笔账,试算了一下投资者到底抱了多大的预期。

如果你希望未来10年每年获得10%的回报,英伟达的市值届时需要达到13万亿美元。假设当时估值还是预期市盈率25倍,那就意味着年净利润要达到5000多亿美元。

而英伟达去年净利润是730亿美元。

如果你想每年赚20%,英伟达到时市值得飙升至31万亿美元,年净利润要达到1.2万亿美元。

我怀疑,大多数英伟达的看多者连20%回报都不会满足,他们期待的是黄金圣地。

英伟达回购股票确实可能改变这些计算结果,但不会带来数量级的变化,而且那也要在诸多假设都成立的前提下。

请注意,根据FactSet数据,目前有66位华尔街分析师在关注英伟达,其中60位建议“买入”或“增持”,其中53位是直接“买入”评级。对比之下,仅有5位建议“持有”,只有1位给出了“卖出”评级。

其他大型科技股的情况也差不多。微软有54个“买入”评级,8个“增持”,没有任何分析师建议“卖出”、“减持”或“持有”。

要真正理解眼下这场狂热,不妨看看对冲基金经理哈里斯·库珀曼最近的博文。他的基金自2019年设立以来总回报已经达到1300%(税前)。

库珀曼估算,科技公司今年大概会在数据中心投资4000亿美元。

基于一些并不激进的假设,比如五年折旧周期,他估计,“整个行业要想仅仅收回今年这笔资本支出,就需要每年收入达到3200亿到4800亿美元。”

这还不包括明年还要进行的大量投入,金额可能差不多。

他说,“你大概要有1万亿美元的年收入,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如果想获取合理回报,还需要远高于这个数字的营收。”

但他指出,目前来自人工智能的年收入可能仅在150亿到200亿美元之间。

换句话说,“整个行业每月砸下超过300亿美元(全年大约4000亿美元),每月却只能收回十几亿美元。”

要理解“1万亿美元年收入”在短期内有多不现实,可以参考Netflix。

2024年,Netflix有大约3亿用户,年收入为390亿美元,“还不到目标收入的10%”,库珀曼提醒说。

没人能预判泡沫什么时候破裂。巴菲特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说过,这就像在一个没有钟表的舞厅里跳舞。但泡沫似乎总有一个共同特征——人们停止了对现实的信任,尤其是对数学的信任。

正如《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白皇后,人们开始相信“早餐前能信六个不可能的事”。

在臭名昭著的1999-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Sun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尼利曾嘲讽当时追高的投资者。他详细讲解了科技股巅峰时期估值所隐含的各种假设,最后问基金经理们:“你们难道不明白这些假设有多荒唐吗?你根本不需要什么披露,也不用读注释,光看数字就够了。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