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

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

文章来源: 大何日拱一卒 于 2025-11-03 21:58:4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

国家统计局最近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数据。

也是没想到去年的数据赶在了今年四季度才发,不知道为啥,今年很多数据都比往年滞后了许多。

想来也是统计的工作不好搞啊,毕竟数据若是增长的还好办,

要是下降考虑的事情可就多了,环比,同比,局部,趋势……

算鸟算鸟,都不容易。

先看结婚数据。

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是610.56万对,这个我们年初二月其实已经知道了,但是这次数据更新了初婚人数和再婚人数。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初婚人数为917.23万人,再婚人数为303.88万人。



何亚福园地

从上图可知:过去11年,初婚人口一直都是下降的,2024年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

13年初婚人数2385万,去年是917万,降幅61.5%。

这个降幅明显超过了80后和90后的人口差距。

80后2.15亿人,90后1.78亿人,也就17.2%的缺口。

对于出生人口来说,初婚人数比结婚登记人数更值得关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结婚是生育的前提条件。

总之,初婚数据降到这水平,生育率其实就不用太纠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看离婚数据,下面是2024年离结比排名前十的省份:



解释一下离结比的概念,比如离结比50%,那就意味着每100对新人登记结婚时,有50对夫妻登记离婚。

虽然离婚和结婚的大概率不是同一批人,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看,

对于超过半数的人来说,未来都会有比较大的可能会走到离婚那一步。

从数据看,85年那会儿,全国的离婚的才占结婚的5.5%,95年也就11.3%,到08年才20%。

我国的离结比在20%这个水平维大概持了十年,而30%只维持了两年,40%也就两年,到19年就飙升到50%了。

20年到22年这三年比较特殊,特别是21年出台了离婚冷静期政策,把离结比压回到了37%,但23年又回升到47%,2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25年的数据应该会比较乐观,因为今年在结婚不要户口本+全国异地通办组合政策下,二三季度的结婚数据都逆势回升(回光返照),大大增加了结婚人数这个分母。

但是部分省份的数据真就有点夸张了,比如东三省的几个老大哥。

到底谁会成为第一个离结比超过90%的省份呢?

先拭目以待。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结婚对数在缩,初婚人数也在萎缩,基数萎了,没有量,也就不用谈什么操作了。

面对这样冰冷的现实,我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试图挽回局面。

比如延长婚假,全国现在已经有二十九个省份延长婚假。

山西、甘肃甚至给到了三十天。

但要我说,这更像是一种纸面上的慷慨。

多少人能顶住现实压力,心安理得地休满假期,恐怕要看各自的“八字”够不够硬了。

再比如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限制。

这些举措固然便利,却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也完全不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的许多激励措施,更像是一种“预期管理”,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宏大的改变,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但面对生育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的90后群体,这种挤牙膏式的补贴,几乎注定要错过最后的时机。



现在每拖一年,就有几百万妇女“断电断水”,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隐患,就像一头悄然而至的灰犀牛。

生育窗口一旦关上,可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性质,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感觉,以2022年为界,初婚人数下降的逻辑已然不同。

在此之前,核心矛盾是“结不起”。

以棚改货币化为引爆点的房价飙升,叠加教育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让婚育成本如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是一种源于外部成本压力的被动选择。

而2022年之后,矛盾的核心正转向“不想结”。

近两年,资产价格有所回落(比较委婉的说法),部分教育资源也不再那么紧俏,但年轻人对婚姻的热情却丝毫未见回暖,甚至在去年创下了十年来的最大跌幅。

这说明,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对未来预期转弱的大背景下,曾经被视为客观障碍的外部问题,已经内化为一种主观意愿上的不愿意。

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当“不想”成为主流时,所有“松绑式”的政策——无论是不限购的房子,还是不限户籍的结婚登记——都将失去意义。

因为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说服一个从心底里就不想上路的人。

这些数字最终会反映在我们的生活里。

最直接的,还是房地产市场,也是种瓜得瓜了,可惜是无籽瓜。

以后会怎么样呢?

那当然是以后再说呗。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纽约“红潮”:33岁“社会主义市长”马姆达尼的惊天逆袭
工资打五折,医生纷纷降薪
3名22岁小伙成最年轻科技领域亿万富翁,这家公司什么来头
英皇关闭赌场,一代娱乐大亨感叹请不起肖战
美国政府停摆旷日持久超乎白宫意料,特朗普急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10岁童腹痛就医 送进手术室逾14小时 6器官遭切除
撞死3岁华裔幼童的无照司机重罪全免,家属痛哭…
民调显示 3分之2美国人认为美国“严重走错方向”
“了不起的特朗普”花天酒地,4200万美国人却正挨饿
中国延长46国入境免签有效期 美加不在此列
中国机器人惨遭美国网红霸凌“施虐”!引发网友关注
中美贸易变化,CNN做了4张图
纽约时报: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糟透了
特朗普遭扎心3连问:普京为何不停火?他无视你吗?…
巴厘岛叫停著名景点悬崖电梯工程,由中企承建
停摆将破35天历史纪录,美国政府终现“重开迹象”
美国4200万人获发11月粮食补助,金额减少且发放延迟
纽约市长选举|社会主义者曼达尼吓怕华裔老一辈
远看吓人,近看渺小…被严重夸大的稀土威胁
黄仁勋:中国们现在能生产数百万颗AI芯片
8年烧光50个亿!中国又一行业批量倒闭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

大何日拱一卒 2025-11-03 21:58:45



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

国家统计局最近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数据。

也是没想到去年的数据赶在了今年四季度才发,不知道为啥,今年很多数据都比往年滞后了许多。

想来也是统计的工作不好搞啊,毕竟数据若是增长的还好办,

要是下降考虑的事情可就多了,环比,同比,局部,趋势……

算鸟算鸟,都不容易。

先看结婚数据。

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是610.56万对,这个我们年初二月其实已经知道了,但是这次数据更新了初婚人数和再婚人数。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初婚人数为917.23万人,再婚人数为303.88万人。



何亚福园地

从上图可知:过去11年,初婚人口一直都是下降的,2024年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

13年初婚人数2385万,去年是917万,降幅61.5%。

这个降幅明显超过了80后和90后的人口差距。

80后2.15亿人,90后1.78亿人,也就17.2%的缺口。

对于出生人口来说,初婚人数比结婚登记人数更值得关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结婚是生育的前提条件。

总之,初婚数据降到这水平,生育率其实就不用太纠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看离婚数据,下面是2024年离结比排名前十的省份:



解释一下离结比的概念,比如离结比50%,那就意味着每100对新人登记结婚时,有50对夫妻登记离婚。

虽然离婚和结婚的大概率不是同一批人,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看,

对于超过半数的人来说,未来都会有比较大的可能会走到离婚那一步。

从数据看,85年那会儿,全国的离婚的才占结婚的5.5%,95年也就11.3%,到08年才20%。

我国的离结比在20%这个水平维大概持了十年,而30%只维持了两年,40%也就两年,到19年就飙升到50%了。

20年到22年这三年比较特殊,特别是21年出台了离婚冷静期政策,把离结比压回到了37%,但23年又回升到47%,2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25年的数据应该会比较乐观,因为今年在结婚不要户口本+全国异地通办组合政策下,二三季度的结婚数据都逆势回升(回光返照),大大增加了结婚人数这个分母。

但是部分省份的数据真就有点夸张了,比如东三省的几个老大哥。

到底谁会成为第一个离结比超过90%的省份呢?

先拭目以待。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结婚对数在缩,初婚人数也在萎缩,基数萎了,没有量,也就不用谈什么操作了。

面对这样冰冷的现实,我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试图挽回局面。

比如延长婚假,全国现在已经有二十九个省份延长婚假。

山西、甘肃甚至给到了三十天。

但要我说,这更像是一种纸面上的慷慨。

多少人能顶住现实压力,心安理得地休满假期,恐怕要看各自的“八字”够不够硬了。

再比如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限制。

这些举措固然便利,却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也完全不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的许多激励措施,更像是一种“预期管理”,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宏大的改变,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但面对生育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的90后群体,这种挤牙膏式的补贴,几乎注定要错过最后的时机。



现在每拖一年,就有几百万妇女“断电断水”,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隐患,就像一头悄然而至的灰犀牛。

生育窗口一旦关上,可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性质,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感觉,以2022年为界,初婚人数下降的逻辑已然不同。

在此之前,核心矛盾是“结不起”。

以棚改货币化为引爆点的房价飙升,叠加教育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让婚育成本如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是一种源于外部成本压力的被动选择。

而2022年之后,矛盾的核心正转向“不想结”。

近两年,资产价格有所回落(比较委婉的说法),部分教育资源也不再那么紧俏,但年轻人对婚姻的热情却丝毫未见回暖,甚至在去年创下了十年来的最大跌幅。

这说明,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对未来预期转弱的大背景下,曾经被视为客观障碍的外部问题,已经内化为一种主观意愿上的不愿意。

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当“不想”成为主流时,所有“松绑式”的政策——无论是不限购的房子,还是不限户籍的结婚登记——都将失去意义。

因为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说服一个从心底里就不想上路的人。

这些数字最终会反映在我们的生活里。

最直接的,还是房地产市场,也是种瓜得瓜了,可惜是无籽瓜。

以后会怎么样呢?

那当然是以后再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