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沈凌认为,中国十五五规划提出来技术进步的独立自主性,完全是被西方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逼出来的。未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将会把更多资源倾斜到关键性的高科技领域。客座评论:中国十五五规划说了些什么?
—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October 31, 2025
经济学家沈凌认为,中国十五五规划提出来技术进步的独立自主性,完全是被西方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逼出来的。未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将会把更多资源倾斜到关键性的高科技领域。https://t.co/ttq4hVbpK3
最近中国政府公布了“十五五规划”。这种五年计划脱胎于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中被传承下来,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是在中美对抗,乃至于中国和整个西方发达经济体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脱钩的背景下。这种新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升级的独立性和政府对这一进程的掌控性三个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四十年一直高歌猛进,长期年均经济增长率大致上在8%左右。在笔者印象中,本世纪初的政府目标甚至包含了“保八”的重任。但随着经济整体实力达到了世界第二,人均水平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以后,想要继续这样高歌猛进越来越不现实了。在十四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了5%的水平。但是如果这个下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赶欧超美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十五五规划提出来要在2035年的远期(也就是十六五结束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那么这未来十年的增长率至少也要维持在目前水平上,不能再进一步下降了。这个整体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十五五规划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能够达到,才有可能为中美乃至于中西博弈打下坚实基础。
被逼出来的技术进步独立自主性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在发生着转变。过去四十年基本上靠外延扩展获得经济增长的逻辑,很难继续运用到未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也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逐渐明朗,并在十五五规划中被一锤定音,那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说这还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使然的话,那么这次十五五规划提出来的技术进步的独立自主性,就完全是被西方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逼出来的。
中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确有过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但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实际上在大多数市场经济主体的思维中已经被摒弃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肉眼可见的好处,教育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和西方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框架下合作才是互扬所长的最佳策略。可惜这样的思路被美国人,或者说是整个西方发达经济体自己活生生地打断了。从2018年美国掀起贸易战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市场主体,尤其是那些原来对西方抱有极大好感的民营经济主体,也意识到西方发达经济体其实并不是从内心深处认同市场经济这个制度的,只是在西方有战略优势的时候,能够获得国际贸易最大好处的时候,才能够认同市场经济原则。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比如西方发现自己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好处下降,甚至不如对手的时候,就会用非市场经济的借口和手段(比如所谓的国家安全),去打断这样的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机制和制度。所以,现在中国政府也好,民营企业市场主体也罢,都认识到:想要突破技术进步的瓶颈,依靠国际合作和市场交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独立自主的计划经济原则上去。必须向美国学习,强调所谓的国家安全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所以这次十五五规划在技术进步战略目标中尤其明确了这个独立自主原则。而其制度载体就是所谓的新举国体制。
产业政策和有为政府
未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将会把更多资源倾斜到关键性的高科技领域。这次十五五规划提出来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全社会资源倾斜的重点。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所以我们可以期待:眼下的A股市场行情只是未来很长时期的慢牛行情的早期阶段。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并把它作为实现技术进步的工具,可能是中国资本市场过去三十年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一开始资本市场只是被赋予了给传统国有企业输血脱困的功能,那就相当于一个国家开设的赌场,不断地获得抽头而已。现在则是为了未来产业振兴提供资本。
当然,这个伟大的进程,被政府视之为如此重要,以至于应该由政府起主导作用。因而在经济理论层面提出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这个提法。这个提法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也是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提出来的。因为市场的有效性越来越被证明是受制于制度设计框架的,而政府实际上是这个制度框架的设计者。所以,产业政策并不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短期的临时应变策略,而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在漫长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调配公共资源不得不采取的战略原则。而产业政策本身也需要满足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并不是完全天马行空,任由政府挥洒的抽象派画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说不定会给林毅夫先生一个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