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母亲花费近4万元买回家的“方盒子”,刘晨欲哭无泪。
这款“方盒子”学名“高压电位治疗仪”。米白色外壳,体积近似鞋盒。通过导线连接坐垫,接通电流,入座即开始“治疗”。今年70多岁的母亲,在邻居的推荐下,前往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科治好门店体验。在店员不断暗示能“包治百病”后,母亲用养老钱买下了机器。
刘晨母亲的遭遇不是孤例。社交平台上,不少投诉科治好高压电位治疗仪“骗钱”的帖子,从十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购买者多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起初进店免费体验,遭受虚假宣传、洗脑、打感情牌、饥饿营销等套路后,最终“铁了心要买”“怎么劝都没用”。
今年10月,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和海淀区的多家科治好门店,发现每家店平均每天接待超过100人次体验,来者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店员口中,“方盒子”的适用人群包括鼻炎、“三高”、腰椎滑脱、心血管病和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慢性病还是疑难杂症,使用后都“有效果”。
事实上,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科治好门店在售的高压电位治疗仪被严格管控,“该产品在医疗机构中使用,用于缓解头痛、肩酸背痛、失眠和慢性便秘症状。”医疗器械注册证上写道。
“上述行为涉嫌虚假宣传,这是高压电位治疗仪市场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医疗器械质量法规专家李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具有较高操作风险的医疗器械,由未经专业培训的老人在家自行操作,或因操作不当造成头晕、昏厥等伤害,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10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罗庄南里宏嘉丽园科治好门店内,内间摆放着高压电位治疗仪,它通过导线连接坐垫,体验者入座便开始“治疗”。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门店以免费体验引流,涉嫌违规使用医疗器械
10月中下旬的北京,清晨气温接近零摄氏度。位于丰台区镇国寺北街附近的科治好门店外,老人们排起长队。有人拎着菜篮,有人领着刚学会走路的孙子。
一名20岁出头的店员迎来送往,刚搀着腿脚不便的叔叔进屋休息,又给在寒风中搓手的阿姨送去热水。“别着急,大家都有座位。”
这样的场景,新京报记者在北京的多家科治好门店都看到过。这些门店选址多在小区、中小学附近,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分成内外两间,外间用来接待排队者,内间可以容纳20余人同时体验治疗仪。
门店每天会举办十余场体验活动,每场半小时。在如同教室般的内间里,店员会先在白板上写下今日接待人数和首次体验人数,并强调免费体验后,一定要向周围的人推荐科治好,尽可能带“新朋友”来试试。
据店员介绍,科治好总部位于深圳,至今已创立25年,北京分公司成立24年。而老人正在体验的Rp-9000高压电位治疗仪,是一款“利用自然元素中的电场,调节体能,平衡机理,运用自然健康法进行健康管理”的治疗仪。
新京报记者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现,有近20款注册在案的高压电位治疗仪,包括10款进口医疗器械、9款境内医疗器械。科治好门店在售的仪器由深圳市科治好连锁有限公司代理,注册人为“波罗电气有限公司アポロ電気株式会社”,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进20153093345”。
科治好官网显示,该仪器的正负电位输出比为1:5,有局部和全身两种输出模式,分高低两档电位。全身模式下,强档峰值电压可达9000V。
仪器正面配有一块显示屏和7个操作键,主要负责开关电源、切换强弱档以及切换全身或局部输出模式。屏幕上,绿色条幅的长度表示峰值电压的强弱,右上角显示预定工作时长,最短10分钟,最长8小时。
介绍过公司和产品,店员开始讲课。店员宣称该仪器市场认可度很高,多次获评“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企业”称号。
记者在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官方网站检索到,该企业在2022、2024和2025年曾参与“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只是发布了承诺公告,称将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与此同时,该公司不断被曝出负面问题。2022年,广州市科治好连锁有限公司因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被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21万元罚款。2024年,深圳市科治好连锁有限公司被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2025年7月,中国新闻网曝光科治好暗示包治百病、鼓动老年人购买仪器等情况。
店员还称,体验者和购买者中,不乏市场监管、卫健委、公安等政府部门的退休干部及家属,“如果不正规,他们不来查封我们?”
不少老人表示,虽然无法查证是否真有上述人员来体验购买,但门店已经开了十多年,“他们没必要骗我。”
张跃的母亲也购买了治疗仪,他告诉记者,曾听母亲说,门店墙上挂着不少人购买机器时的照片,“店员说是明星、领导或者退休干部的家属。老人哪能认识,一听就信了。”
店员会向体验者展示产品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每人座位上都放着接通电流的坐垫,入座后机器开始运转。新京报记者坐上后,起初没有任何感觉。当店员拿着一个带显示灯的塑料棒状物,靠近记者时,显示灯亮起。
“这说明你全身都有电场。”店员又将一张纸片贴在记者手上,记者随即感觉纸片快速轻微震动,身体微微发麻。
店员介绍,除了安装心脏起搏器和发烧的人,其他人都可放心使用该仪器,“做过支架、搭桥的老人也没问题,包括孕妇婴儿。”说完,他指了指几个座位上的孩子。
但该仪器的说明书明确警告,禁止装有人工心肺、心电计、人工内耳等仪器的患者使用。并提示心脏病患者、孕妇、急性病患者等人群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此外,店员还表示,该仪器操作简单,独自在家也能操作。持续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在店里只能体验半小时,如果带回家,“坐着、躺着、抱着,想怎么做怎么做,做多久都行。”
事实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显示,这款由深圳市科治好连锁有限公司代理的高压电位治疗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在医疗机构中使用。
而北京的十余家科治好门店均非医疗机构。天眼查显示,这些门店的经营范围甚至不包括诊疗服务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

▲10月20日,北京海淀区罗庄南里宏嘉丽园科治好门店内,不乏老人带孩子来体验高压电位治疗仪。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店员暗示仪器对多种疾病有效,引导体验者讲述“疗效”
“当时听店里人说,用了科治好,肿瘤都能摘出来。”丰台区西马场路门店附近,70多岁的老李做了个伸手抓空气的动作,回忆着他进店体验时的场景。四五年前,他因为听店员说,科治好能治“三高”和心血管病,多次进店体验。但一直没起效果,后来便不去了。
在不少老人的观察中,科治好门店的宣传力度正逐年下降。10年前,有的门店把仪器摆在店外路边招揽路人,男女老少随时体验。店员声称能治疗癌症、截瘫等疑难杂症。后来,仪器收进内间,体验时不允许开门。“禁止拍摄”的标语贴在了最显眼的白板下方,“不发礼品”“不推销”等“免责声明”变成开场白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讲解仪器疗效——已经不再由店员直接说出,变成了在店员引导下,由体验者讲述。
通常,店员会先询问一名体验者病情。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困扰这些老人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腰背颈椎等关节疼痛。
“您一天要吃多少药?”慢性病患大多每天服用近10粒药,店员会计算其一年的药量,再询问每年要做多少次检查,花多少钱在治病上,将那些缀着一长串“0”的数字写在白板上,“看看,多吓人。”
患病带来了哪些不便,也是重点问题。“没法出门买菜”“接送不了孙子”“每天只能躺床上”,老人说着这些经历,再看看几位坐轮椅来体验的人,不时发出叹息。
接着,店员请体验者讲述使用后的效果。某个部位“不像以前那么疼了”,是最常见的回答。这也符合高压电位治疗仪的原理,“缓解疼痛是它最显著的效果。”医疗器械质量法规专家李弘说。
如果听到“减药”“血糖值下降”等具体表现,店员会立刻呼吁大家为讲述者鼓掌,鼓励他们继续讲下去。
体验者讲述的同时,店员会插空提起数个效果极佳的案例:那人以前走不了路,连续用了几百天科治好,“现在能骑自行车了”。这人有帕金森病,第一次来时手抖个不停,店员展示一段视频,“做了一段时间后”——店员又点开一张静态照片——“好了”。
一些未尽早重视病情导致极端后果的案例也要展示。一位阿姨由于严重的脂肪肝不得不“摘肝”,一位叔叔因为糖尿病导致小腿溃烂到要截肢,和一双不知得了什么病而皮开肉绽的手。店员拿着手机,把照片一一推到老人眼前,惊叹声不断在拥挤的教室里响起。
常来听课的体验者很少细究案例中逻辑不严谨的地方。一位购买仪器后自认受骗的老人指出,病情改善的因素很多,大部分体验者不会停药,长期集体上课也会产生心理作用,“那些案例也都是听说、看照片,没真正见过。”刘晨也听母亲说起过,在家使用仪器治疗时,效果远不如在店里体验。
“感觉像传销”,老李回忆起当时上课的场景,店员不断利用心理暗示传播焦虑。“人老了最吃这套,谁不怕死啊。”
新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店员声称,科治好对厌食、鼻炎等婴幼儿和中青年常见的病症有效。这也让不少老人推着婴儿车或领着孙辈来一同体验。
课程结束前,店员表示,原价5万元的仪器,如果在门店购买,可以降价到大约4万元。首次听到的老人纷纷咂舌,那些离家太远、每天坐一小时多公交车坚持来体验的老人则有些心动,“买回去自己在家用也方便。”
科治好官网显示,该仪器的标准配置,包括主机、电源线、通电垫、绝缘垫、连接线支架、电子笔、检电器和通电垫布套,售价5.5万元,还可选购增配长通电垫的高配套餐,售价5.8万余元。

▲10月21日,北京丰台区镇国寺北街门店内,店员用测电仪器靠近正在体验治疗仪的记者,指示灯亮起。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专家:属最高风险级别的医疗器械,非专业用户操作风险大
首次体验后,记者感觉浑身酸痛。不少老人也表示,初期体验时,经常感到乏力和关节酸痛。
“没事儿,这是好转反应。做上一礼拜就减轻了。”店员介绍,高压电位治疗仪通过电子刺激,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带走血管里的脏东西。”因此对任何病症都“有效果”。
“但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不能保证,您要先试试看。”一旦问及疗效和疗程时,店员总会这样回答。
李弘介绍,高压电位治疗仪是通过向人体施加高压静电场,改变人体中带电粒子的运动规律,“类似水烧不开,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加热,让细胞的活动速度变快。”
该仪器的效果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最显著的作用是缓解疼痛。“但它无法治疗,只能缓解。”他强调。
在他看来,夸大和虚假宣传,只是高压电位治疗仪市场中的常见问题之一。他呼吁购买者及有关部门,应更多关注高压电位治疗仪的操作安全问题。
科治好在售的高压电位治疗仪,是第三类医疗器械,属于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管理中的最高风险级别。《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第三类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9000V属于较高强度的电场刺激。如果出了安全事故,这种仪器对人体伤害很大,甚至会导致死亡。”李弘说。
经销商在推广高压电位治疗仪时,喜欢强调它的易用性。然而,操作高压电位治疗仪有许多注意事项,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操作。“此类器械不应由非专业人士,即用户或病患自己操作。”
李弘曾亲自操作过此类仪器。他回忆,使用仪器时,必须在脚下放置一块绝缘垫,否则会感到明显的麻痹和头晕。该仪器分高低两个档位,“如果一开始没有调整到适合的档位,可能导致头痛、昏厥。”此外,体内植入器械、高血压、心肺功能异常、患急性炎症、过敏体弱和对电较为敏感的人群都不适合使用该仪器,“孕妇儿童更要谨慎。”
在此类仪器的说明书中,上述内容几乎均有提示。但记者了解到,有的老人使用前不会看说明书,科治好门店也没有告诉购买者注意事项。李弘表示,如销售方未尽告知义务,涉嫌超说明书使用医疗器械,系违规行为。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陈音江认为,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企业的行为涉嫌通过“消费者”现身说法等方式明示或暗示其产品存在某种功效,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涉嫌虚假夸大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024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近20年前,科治好就曾被有关部门曝光广告宣传问题。
2006年12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份公告中,“科治好”家庭用电位治疗器出现在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一栏,问题是未经审批发布宣传单。
2012年,原上海市工商局通报典型案例称,上海科治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在“免费体验”点推销近4万元1台的“神奇治疗仪”,执法人员在总部查获虚假宣传资料和公司内部指使员工虚假宣传的培训资料。原上海市工商局检查总队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作出20万元行政处罚。
但对不少来体验的老人而言,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每天早上,老人仍会照常在科治好门店外排起长队。内间的白板上,“新朋友”的数字仍在增加。
李弘认为,高压电位治疗仪经销商为了推广,混淆了适用人群,原本应由专业人士操作的治疗仪,如今家庭用户也能上手,其中暗藏不小的潜在风险。
“监管层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专项整治对象,尽快规范市场。”李弘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