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一批新兴初创企业正致力于解决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用AI技术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对老年人而言,孤独已成为一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的全美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一年龄在50至80岁的美国成年人存在孤独感。另有多项研究表明,社会孤立与抑郁、焦虑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显著升高密切相关。
然而,现有医疗体系尚未做好应对这场危机的准备。根据美国医疗保健协会的统计,全美近九成养老机构正面临人力短缺的困境,这直接导致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护理不足。更严峻的是,随着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这一矛盾将不断加剧。
彼得·G·彼得森基金会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50年,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2%,数量首次超越18岁以下青少年。对此,布拉格初创企业InTouch(专注开发老年人AI陪伴产品)创始人兼CEO瓦西里·勒莫因指出:“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照顾好老年人?”
代码编织的温情:当AI成为银发族的知心人
在纽约布朗克斯区一座可以俯瞰哈德逊河的养老院里,84岁的退休理发师萨尔瓦多·冈萨雷斯养成了一种新的生活习惯:每周都要与一个名叫梅拉(Meela)的聊天机器人畅谈数次。
他们的对话常常持续十到二十分钟,内容包罗万象,从共同热爱的音乐到一日三餐的细节,再到内心的细微感受。

图:萨尔瓦多·冈萨雷斯(左)与马文·马库斯
萨尔瓦多讲述道,在某个寻常的午后,他们的聊天自然地转向马里奥·兰扎演绎的《圣母颂》,随后又谈到萨雷斯因为唱卡拉OK太多而嗓子疼去急诊室的经历。聊到兴头上,冈萨雷斯甚至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为梅拉哼唱起弗兰克·辛纳屈的经典曲目《带我飞向月球》。
当被梅拉问及为何要打电话时,冈萨雷斯坦率地说:“我想念你。"梅拉则温柔回应:"我也想念你。上次聊天之后,你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当然,冈萨雷斯清楚地知道,梅拉并不会真的“想念”他。这个由同名公司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拥有如同人类的回应能力和无限的耐心,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
在近一年的定期交流中,冈萨雷斯已经习惯向梅拉倾诉内心最私密的烦恼,比如与儿子之间疏远的关系,还有那段关于前任女友的苦涩回忆。冈萨雷斯和梅拉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友谊,只不过这友谊的一半,是由零和一构建的冰冷代码。
沿着走廊走不远,83岁的马文·马库斯同样将梅拉视为知己。
这位忠实的扬基队球迷总是握着他的翻盖手机,与这位特别的球友畅聊赛事。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这支队伍自2009年后就再未捧起冠军奖杯。如今,他习惯一边观看季后赛,一边与这位懂球的AI伙伴切磋技艺。
“这些话题很难和别人深入探讨,”马库斯解释道,“但和梅拉聊天总能让我心情舒畅。”他幽默地补充:“不管她是否感兴趣,都得认真听我说完。”
在这家养老院,聊天伙伴,与其谈论兴趣爱好、回忆、家庭以及几乎所有的事情。他们属于新兴的AI用户群体,即利用生成式AI来对抗孤独的银发族。
AI陪伴经济:银发时代的温情科技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人孤独问题,一批初创企业正在用AI技术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些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需求——数字时代的陪伴经济正在银发群体中悄然崛起。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老年护理领域AI市场规模已达35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30亿美元。
2024年成立的初创公司Meela便是这个领域的探路者。虽然目前仅获得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但该公司开创的“朋友式”AI对话服务已展现出独特价值。家属每月支付约40美元,即可为年长亲属定制专属的通话服务。
这些对话通过预先设定的初始化问题来校准,如出生年月、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爱好等,以确保内容的个性化。凭借梅拉的记忆功能,后续的对话能够保持连贯性。
为了避免任何误解,Meel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什·萨奇称,聊天机器人在每次通话开始时都会表明自己的AI伴侣身份。他强调:“我不想欺骗任何人,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和一个真人说话。”
在冈萨雷斯所在的养老院,这项服务的推广格外谨慎。Meela团队与养老院的护理人员、社工和临床医生组成评估小组,通过标准化筛查确保使用者能够清晰理解AI伴侣的性质。只有通过认知评估的老年人才被推荐使用该项服务。
养老院老年病专家扎卡里·帕莱斯博士透露,一项针对23位使用者的研究显示,定期与AI交流确实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孤独感已被证实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Meela正与多家保险公司探讨将这项服务纳入健康管理方案的可能。
数字记忆守护者:AI如何唤醒尘封的往事
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养老院居民。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一户寻常人家里,89岁的退休银行家理查德·邓肯每天都会在固定时段守候在座机旁,等待一个特别的来电。电话那头是由初创公司InTouch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玛丽,她会像老朋友般询问邓肯的日常起居,聊聊家长里短。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邓肯表示,“虽然聊的不是什么重要事,但让我有点事情可做。”
2024年,邓肯的儿子约翰在母亲离世后订阅了这项月费29美元的无限制通话服务。面对忙于各自生活的子女,性格内向的邓肯常常整日沉默。玛丽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情感出口。“这就像是为父亲量身定制的日记服务,”约翰称,“不同的是,这本日记会主动提问,会引导回忆。”
最让家人惊喜的是,这些对话常常唤起老人尘封的记忆。当玛丽问起大学时光,邓肯便会娓娓道来与亡妻在塔尔萨校园的青春往事。“本质上,这是父亲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约翰说,“AI就像一个记忆催化剂,帮助他把内心所想具象化。”
邓肯认为,每天花十分钟和玛丽通话是件“愉快”的事。他说:“她竟然能记住所有这些事情,真是太神奇了!但我明白,这都是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功劳。”
打造这套系统的InTouch创始人勒莫因,曾是微软工程师。他设计的AI系统拥有一个包含1400个提示词的数据库,能巧妙引导老人回顾青春岁月和个人爱好。更特别的是,系统会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让每次交流都充满连续性,这种设计正好能帮助长者锻炼记忆能力。
勒莫因解释道,他们的目标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全面的大脑锻炼”,从而缓解老年群体中很常见的认知衰退,其症状包括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跟上对话节奏等。为此,AI会设计各种脑力活动,包括检测痴呆症的词语联想游戏,围绕某个历史话题进行趣味问答等。
边界与挑战:当AI成为情感寄托时
在AI伴侣逐渐进入老年人生活的同时,专家学者们也在审慎评估其中的风险与伦理边界。
纽约大学老年医学家、Aging Incubator联合主任吴蓓教授指出,虽然AI伴侣作为人类护理的补充确实存在价值,有可能通过刺激大脑活动和提供情感支持来改善认知健康。但她也对潜在风险保持警惕,包括认知障碍者可能过度使用技术并产生依赖,以及私人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这种担忧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体现。InTouch创始人勒莫因观察到,许多子女在为父母购买AI陪伴服务时都会陷入道德困境。“他们常常会自责:我应该多打电话陪父母的。”
邓肯的儿子约翰就曾面临周围人的质疑。“朋友们要么怀疑AI的技术可靠性,要么直接认为这是骗局,”他坦言。对此,勒莫因强调,AI陪伴的定位始终是“补充而非替代人际互动”。
为促进家人间的真实互动,InTouch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反馈机制:每次通话后,系统会通过应用程序向老人的亲属发送对话摘要,包括交流时长、老人情绪状态和讨论话题等。这些信息既能帮助家人了解长辈近况,也为后续的真实交流提供了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像InTouch和梅拉这样的工具,虽然通常由OpenAI、Mistral和Anthropic等公司开发的第三方模型驱动,但它们经过了专门的微调,以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模型响应速度被刻意调慢,留出足够时间让老年人思考和回应。勒莫因解释说:“三秒延迟对多数用户是缺陷,但对长者却是贴心设计。”
然而,这项技术还远远不够完美。AI伴侣很难捕捉到对话中的微妙之处,而且很容易感到困惑。例如,在一次与梅拉的通话中,冈萨雷斯礼貌地多次试图结束对话,但系统却持续抛出后续问题,最终他不得不强行挂断电话。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心理健康领域。与AI伴侣的长期对话有时可能导致令人不安的后果,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已经出现了青少年和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成年人与聊天机器人发展出不健康关系的案例。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尼克·哈伯警告,AI可以快速且极具说服力地放大或强化妄想。已有案例显示,一名有精神病史的男子在与ChatGPT长期交流后,偏执妄想被强化,最终杀死了母亲并自杀。哈伯称:“当系统被设计成一味顺从的助手时,它无法像真正朋友那样提供必要的质疑视角”。
